秦艽散

秦艽散

QIN JI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二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胃經 18%
肝經 9%
膽經 9%
脾經 7%
心經 7%
大腸經 5%
膀胱經 4%
三焦經 4%
心包經 4%
肺經
胃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秦艽散以「秦艽」為名,自然以「秦艽」為主要藥材。此乃因秦艽性苦寒,擅長 疏散風熱、除濕止痛。方劑中其他藥材,如防風、羌活等,亦具疏風散寒之效,與秦艽相輔相成,共奏清熱解表、祛風止痛之功。因此,以「秦艽」為名,既指明方劑主要藥材,亦突顯其功效主旨,充分體現中醫命名之精準與概括。

秦艽散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柴胡性微寒,味苦,善於疏解肝氣鬱結,調暢氣機。秦艽散中加入柴胡,可幫助疏解肝鬱,改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緩解因肝氣不舒所引起的肌肉筋骨疼痛。
  2. 配合秦艽,增強療效:秦艽性寒,味苦,善於祛風濕、止疼痛。柴胡則能疏肝解鬱,促進氣血流通,有助於秦艽藥力的發揮,使藥效更加顯著。兩藥相配,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肝解鬱、祛風止痛的功效。

秦艽散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秦艽散主治風寒濕痺,而風寒濕邪易傷肺,導致咳嗽。川貝母的加入,可緩解肺熱,化解痰液,起到止咳潤肺的作用。
  2. 解毒消腫: 川貝母亦有解毒消腫的功效。秦艽散中,秦艽性苦寒,可祛風濕止痛,但亦可傷津耗氣。川貝母的加入,可中和秦艽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同時亦可解毒消腫,防止藥物毒性。

秦艽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氣,引藥下行:桔梗味辛,性平,具有宣肺利氣、開宣壅塞之功效。秦艽散治療風寒濕痹,常伴有胸悶氣短、痰濕壅肺等症狀。桔梗可宣肺利氣,使藥物下行,更有效地疏散風寒濕邪,達到治療目的。
  • 引導藥力達病所:秦艽散以秦艽、防風、獨活等藥物祛風除濕,但這些藥物多性偏寒涼,容易滯留於上焦,影響藥力下達病所。桔梗能引藥下行,引導藥力到達關節部位,更有效地祛風除濕,緩解疼痛。

總之,秦艽散中加入桔梗,可有效宣肺利氣,引藥下行,提高藥效,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的效果。

秦艽散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散風寒,宣肺止咳:秦艽散主治風寒濕痹,兼有咳嗽、喘息等症。麻黃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之效,可與秦艽散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祛除風寒濕邪,改善呼吸道症狀。
  2. 促進藥力透達:麻黃辛溫發散,可引藥物上行,促進其他藥物直達病所。秦艽散中其他藥物如秦艽、獨活等,多具有祛風濕、止痛之效,麻黃的加入可使藥力透達更深,提高療效。

秦艽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助藥力達脾胃:秦艽散主治風寒濕痹,但藥性偏寒,易傷脾胃。陳皮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可緩解秦艽散的寒性,使藥力更易到達脾胃,增強藥效。
  2. 行氣止痛,促進藥物吸收:秦艽散中,秦艽、防風等藥性偏於疏散風寒,但陳皮行氣止痛,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提升療效。

秦艽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調和藥性: 秦艽性寒,擅長祛風濕,但寒性較烈,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胃經,能緩和秦艽的寒性,防止其過於傷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

二、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緩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它與秦艽同用,可以增強秦艽祛風濕的功效,並減少其副作用,使療效更顯著。

秦艽散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澀止瀉: 秦艽散主治風寒濕痹,常伴有脾胃虛寒,導致腹瀉。訶子味酸澀,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痢的功效,可輔助秦艽散溫經散寒、祛風除濕,從根本上解決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瀉問題。
  2. 清熱解毒: 秦艽散中亦加入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黃芩、黃連等。訶子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藥效,進一步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秦艽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肺痿勞,咳嗽不止,時覺寒熱,涕唾稠濁」,屬肺氣虛損、寒熱錯雜之證。

  1. 肺痿勞:指肺臟虛弱日久,氣陰兩傷,或因勞累加重,常見咳喘、痰液黏稠或清稀。
  2. 咳嗽不止:肺失宣肅,或因寒邪鬱肺,或因虛火灼肺,致氣逆不降。
  3. 時覺寒熱:反映正邪交爭或陰陽失調,可能夾外感或內傷虛熱。
  4. 涕唾稠濁:痰濕內停,化熱則黏稠,甚則化膿;若兼寒則痰白而多。

此證機理複雜,結合虛(肺脾氣虛)、寒(肺中冷)、熱(鬱熱)、痰(濕濁)等多種病機,故方劑組成亦需兼顧溫補、清熱、化痰、固表等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1. 補益肺脾:固本培元

    •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君去陳皮、半夏):補益肺脾之氣,治其本虛,助運化水濕。
    • 杜仲:補肝腎,強筋骨,輔助培本,適合久咳傷及腎氣者。
  2. 溫陽散寒:化飲止咳

    • 附子、乾薑、桂心:溫補脾肺之陽,助氣化以消痰飲,針對肺中虛冷、寒飲內停。
    • 細辛:散寒化飲,通竅止痛,助附子、乾薑溫肺止咳。
  3. 清熱燥濕:兼顧鬱熱

    • 黃芩:清肺熱,防溫燥藥助火,針對痰黏稠或寒熱錯雜。
    • 秦艽:清虛熱兼祛風濕,緩解寒熱往來之症。
  4. 祛風固表:調和營衛

    • 防風:祛風解表,配合秦艽散外邪,治時覺寒熱。
    • 牡蠣:斂陰潛陽,固澀止汗,兼化痰軟堅,適合虛熱盜汗或痰結。
  5. 理氣化痰:宣降肺氣

    • 桔梗:宣肺祛痰,載藥上行,助排痰止咳。
    • 椒子(蜀椒):溫中散寒,下氣消痰,治冷咳胸悶。

(二)整體方義

  • 標本兼治:以補氣(人參、白朮)為本,溫陽(附子、乾薑)化飲為輔,佐以清熱(黃芩、秦艽)防燥,兼祛風(防風)、化痰(桔梗、牡蠣)以治標。
  • 寒熱並調:針對「肺痿勞」虛中夾實、寒熱互結之病機,溫清並用,如黃芩制約附子之燥,細辛協乾薑散寒而不助熱。
  • 肺脾同調:補脾益肺(四君類)以絕痰源,溫腎(附子、杜仲)助納氣,符合「培土生金」之法。

三、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除傳統主治外,或可應用於:

  1. 慢性支氣管炎:屬寒咳夾熱,痰多黏白兼黃者。
  2. 肺氣腫虛寒型:氣短咳喘,遇冷加重,痰稀白。
  3. 體虛反覆外感:因肺脾氣虛,營衛不和,時發寒熱。

關鍵在於虛寒為主、鬱熱為次,痰濕內阻之證,若純熱或陰虛火旺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秦艽4分,白朮14分,桔梗4分,乾薑5分,附子3分(炮),牡蠣(熬)、防風6分,人參4分,茯苓4分,椒子2分(汗),黃芩3分,桂心5分,細辛3分,甘草3分(炙),杜仲3分(一方加鐘乳粉1兩)。上為散。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2次。
忌桃、李、雀肉、生蔥、生菜、豬肉、冷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秦艽散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體溫較高時服用。此外,秦艽散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咳血動脈粥樣硬化貧血心絞痛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腳氣病瘧疾麻痺半身不遂心內膜炎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

相同名稱方劑


秦艽散, 出處:《傳家秘寶》卷中。 組成:秦艽(淨,焙)、川當歸、藿香(淨,去塵土)各等分。 主治:勞氣虛弱,汗出,煩躁氣逆。

秦艽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六引《婦人經驗方》。 組成:麥門冬1兩,秦艽1兩,生地黃半兩,當歸半兩,地骨皮1分,鬱金1分,蘇木1分。 主治:血經有熱,月脈凝滯,五心煩倦。

秦艽散,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秦艽、柴胡、前胡、葛根、紫蘇、甘草、黃芩、白朮、升麻、石膏、陳皮、桔梗、枳殼、雲苓、蔥白、焦梔。 主治:妊娠時氣者,日久不治傷胎。

秦艽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上。 組成:秦艽(去土)、當歸(去蘆)、桔梗、黃連(去須)、烏梅(去核)、甘草(炙)、青皮(去瓤)、柴胡(去蘆)、乾薑(炮)、芍藥各等分。 主治:解暑。主治:中暑,心痛,瀉痢,骨熱。

秦艽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秦艽(炙)1兩,柴胡(去蘆)1兩,貝母(炮)1兩,桔梗1兩,麻黃1兩,陳皮1兩(去白),甘草3分(炙),訶子1兩半(煨,去核,用肉,秤)。 主治:肺痿勞,咳嗽不止,時覺寒熱,涕唾稠濁。

秦艽散, 出處:《雞峰》卷九。 組成:秦艽1兩,金钗石斛1兩,茯神1兩,山藥1兩,人參1兩,五味子1兩,當歸1兩,遠志1兩,白芍藥1兩,牡丹皮1兩,黃耆1兩,蓯蓉2兩,熟乾地黃2兩,葳蕤3分。 主治:虛勞羸瘦,身體發黃,食少忪悸,頭昏眩暈,上焦虛熱,口乾煩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