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秦艽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肝解鬱,和解少陽: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擅長疏肝解鬱,和解少陽。此方主治少陽病,表現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乾等症,柴胡可疏肝理氣,調節少陽經氣,緩解寒熱往來症狀。
二、升清降濁,調和氣血:柴胡具有升清降濁的作用,可將鬱滯於上焦的濁氣下降,使清氣上升,調和氣血,改善肝膽氣機失調所致的各種症狀。同時,柴胡可與秦艽等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疏解肝鬱,調和氣血,達到治療目的。
柴胡秦艽湯方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除濕止痛:秦艽性苦寒,善於疏散風寒濕邪,並能止痛,與柴胡共同作用,可有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諸般症狀,如發熱、頭痛、肢體疼痛等。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秦艽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與柴胡、黃芩等藥物配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適用於熱毒壅盛、筋骨疼痛等病症。
柴胡秦艽湯中包含白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的功效。柴胡秦艽湯主治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的發熱、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白芷可以疏散風寒,通利鼻竅,配合柴胡、秦艽等藥物,達到散寒解表、通竅止痛的效果。
- 祛風除濕,止痛止癢:白芷亦具祛風除濕、止痛止癢的功效。柴胡秦艽湯中加入白芷,可以加強祛風除濕的效果,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和瘙癢症狀,進一步提升藥效。
柴胡秦艽湯是一張傳統的中醫方劑,用於治療由濕熱所引起的多種症狀,如肢體酸痛、頭重身困等。該方主要由柴胡與秦艽兩味藥物為主藥,其中還加入了藿香這一重要成分。藿香性味辛溫,歸脾、胃經,具有化濕解暑、和中止嘔的功效。在柴胡秦艽湯中加入藿香,主要是因為藿香能有效地調理脾胃,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有助於祛除體內的濕氣,改善因濕熱造成的不適。此外,藿香還能提升整體方劑的芳香醒脾作用,使患者感到更加舒適。因此,在治療濕熱相關疾病的柴胡秦艽湯中,藿香的加入不僅能夠增強方劑對濕熱病邪的排除效果,還可以緩解患者的消化不良等症狀,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柴胡秦艽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利咽,開宣氣機: 桔梗味辛甘,性平,歸肺經,具宣肺利咽之效。柴胡秦艽湯治療的是寒濕阻絡、氣機鬱滯所致的筋骨疼痛、發熱、惡寒等症狀。桔梗的加入可以幫助宣通肺氣,開達氣機,使藥物更易於到達病竈,發揮療效。
- 利水消腫,助藥下行: 桔梗還具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促進體內濕邪的排出。柴胡秦艽湯中加入桔梗,可以幫助藥物下行,更好地祛除寒濕,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柴胡秦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其一,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柴胡秦艽湯中包含多味藥性較強的藥物,如柴胡、秦艽、黃芩等,甘草可調和各藥性,使藥物作用更加協調,減少對人體的刺激。
其二,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的作用,可改善由風邪、寒邪入侵導致的氣虛脾弱。柴胡秦艽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濕邪導致的感冒、發熱、關節疼痛等症狀,甘草可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促進疾病的康復。
柴胡秦艽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成分多樣,其中包含沉香這一味藥材。沉香性溫味苦,歸脾、胃、肺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降逆、安神等功效,在治療氣滯血瘀、胸腹脹痛、嘔吐呃逆等方面有著獨到的作用。在柴胡秦艽湯中加入沉香,主要是為了增強整體方劑的調理作用。
此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肝膽濕熱所導致的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狀。由於肝氣鬱結常伴隨氣滯現象,故使用沉香可幫助疏肝解鬱、行氣活血,從而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此外,沉香還能夠調和諸藥,使整個方劑更加協調,更好地發揮治療效果。總體而言,沉香在柴胡秦艽湯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該方劑對肝膽濕熱引起的病證之療效,同時也通過其溫中降逆之功,緩解患者可能出現的消化系統不適,進而提高治療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柴胡秦艽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疼痛等症狀。此方中雖然通常包含柴胡、秦艽等藥材,但若加入麻黃,則可能是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而進行的加減變通。麻黃味辛、性溫,歸肺與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之效。在柴胡秦艽湯中加入麻黃,可以增強發汗散寒的作用,對因外感風寒引起的肌肉酸痛、關節僵硬有較好的療效。此外,麻黃還能促進氣血流通,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達到病所,共同發揮祛風除濕的效果。總體而言,麻黃在此方中的應用,是為了提升整體治療風濕痹痛的能力,特別適合那些同時伴有表證(如怕冷、無汗)的患者使用。然而,由於麻黃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故使用時需謹慎,尤其是對於心臟病或高血壓患者應避免使用,或遵醫囑酌情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柴胡秦艽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虛勞身體疼痛,咳嗽發熱」,屬虛損勞傷兼外感或內傷鬱熱之證。虛勞者,氣血陰陽不足,衛外不固,易感外邪或內生鬱熱;身體疼痛多因營衛失和、經絡氣血不暢;咳嗽發熱則提示肺氣失宣、正邪交爭。全方旨在和解疏瀉、清熱化痰兼顧扶正,標本同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和解少陽,透邪退熱
- 柴胡、黃芩:柴胡疏解少陽半表之邪,黃芩清半里之熱,二者相配為小柴胡湯核心,和解退熱。
- 生薑、蔥白、豉:辛散透表,助柴胡外散邪氣,針對發熱、身體疼痛之表證。
滋陰清熱,軟堅散結
- 鱉甲、秦艽: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秦艽退虛熱、除骨蒸,共治虛勞內熱。
- 梔子、大黃:梔子清三焦鬱熱,大黃瀉熱通便(用量輕緩),導熱下行。
化痰止咳,調和肺氣
- 貝母、常山:貝母潤肺化痰,常山劫痰截瘧(古方亦用於痰熱咳喘),合用止咳化痰。
- 烏梅、甘草:烏梅斂肺生津,甘草潤肺調中,緩和咳嗽與藥性。
通絡止痛,調和氣血
- 桃枝、柳枝:傳統認為枝類藥物具通絡止痛之效,配合活血祛風。
- 薤白:辛溫通陽,行氣散結,緩解氣滯疼痛。
顧護脾胃,調和藥性
- 糯米:甘平和中,保護胃氣,防苦寒傷正。
- 甘草、生薑:調和諸藥,健脾益氣。
推論方劑整體作用
此方以「和解少陽」為樞紐,結合「清熱滋陰」「化痰通絡」之法,適用於:
- 虛勞復感外邪:正虛衛弱,少陽鬱熱,見往來寒熱、身痛咳嗽。
- 內傷鬱熱夾痰:陰虛內熱,痰阻氣機,致久咳不止、低熱纏綿。
- 氣血不通之痛:枝類與薤白等疏通經絡,緩解虛勞肢體痠痛。
全方寒溫並用、攻補兼施,體現中醫「和解劑」與「清補並行」的辨治思維,尤其適合虛實夾雜、表裡同病之複雜證候。
傳統服藥法
柴胡(去苗)1兩,秦艽(去苗土)1兩,常山1兩,貝母(去心)1兩,甘草(微炙)1兩,烏梅肉(焙乾)1兩,山梔子仁1兩,豉1兩,鱉甲(去裙襕,醋炙)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生薑(切)半兩,大黃(銼,炒)半兩,桃枝(銼)1握,柳枝(銼)1握,蔥白(切)1握,薤白(切)1握,糯米半合。
上為粗末。
每服1錢匕,水半盞,酒2分,同煎至4分,去滓溫服,早晨、日午、臨臥各1。5歲以下分作2服,2歲以下分作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體質虛弱、孕婦、小孩等人群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秦艽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九。 組成:柴胡(去苗)1兩,秦艽(去苗土)半兩,白芷半兩,藿香(去梗)半兩,桔梗(銼,炒)1兩,甘草(炙,銼)1兩,莎草根(炒)1兩,沉香(銼)1兩,麻黃(去根節)1兩。 主治:虛勞身體疼痛,咳嗽發熱。
柴胡秦艽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組成:柴胡(去苗)1兩,秦艽(去苗土)1兩,常山1兩,貝母(去心)1兩,甘草(微炙)1兩,烏梅肉(焙乾)1兩,山梔子仁1兩,豉1兩,鱉甲(去裙襕,醋炙)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生薑(切)半兩,大黃(銼,炒)半兩,桃枝(銼)1握,柳枝(銼)1握,蔥白(切)1握,薤白(切)1握,糯米半合。 主治:小兒盜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