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附湯

XIONG F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17%
胃經 15%
腎經 12%
心經 8%
大腸經 7%
肝經 6%
三焦經 5%
膽經 3%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雄附湯方中含有天雄,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補腎壯陽: 天雄性溫熱,入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腎壯陽的功效。對於腎陽不足,陽氣虛衰所致的腰膝痠冷、陽痿早洩、小便頻數等症狀,天雄可以溫補腎陽,改善陽氣虛弱,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2. 驅除寒濕,止痛止瀉: 天雄亦能驅除寒濕,止痛止瀉。對於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天雄可以溫陽化寒,驅散寒濕,達到止痛止瀉的效果。

因此,雄附湯中加入天雄,可發揮溫陽補腎、驅寒止痛的功效,並根據患者的具體病症,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雄附湯以附子為主要藥材,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強大的溫陽散寒、回陽救逆功效。對於陽氣虛衰、寒邪內侵導致的陽虛證,如肢體冰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脈微細等症狀,附子能有效溫補陽氣,驅散寒邪,恢復陽氣功能。
  2. 配合雄黃,共奏奇效: 雄附湯中,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解毒殺蟲、祛風止痛的作用。附子與雄黃相配伍,相輔相成,既能溫陽散寒,又能解毒消腫,對於寒濕凝滯、毒邪入侵所致的疾病,效果顯著。

雄附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雄附湯主治陽虛氣陷,脾腎兩虧之證,黃耆能補益脾腎之氣,固護衛氣,提升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恢復元氣,增強治療效果。
  2. 協調藥性:雄附湯中含有附子、乾薑等溫熱藥性較強的藥材,黃耆則性溫平和,可以起到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熱,對機體造成損傷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穩定。

雄附湯中使用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止瀉之功效。雄附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困所致的腹痛泄瀉、食少乏力等症狀,白朮能健脾燥濕,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從根本上改善腹瀉症狀。
  2. 配合附子,溫陽補氣:雄附湯中以附子為君藥,溫陽補火,但附子性熱燥烈,容易傷陰耗津,白朮則能補氣健脾,緩解附子的燥烈之性,使其溫陽補氣而不傷陰,達到溫而不燥、補而不滯的效果。

總而言之,白朮在雄附湯中發揮了健脾益氣、燥濕止瀉以及緩解附子燥烈之性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雄附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雄附湯以附子、肉桂等溫熱藥為主,容易造成燥熱,茯苓可起到中和燥熱、健脾利濕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有利於藥物的吸收和利用。

二、協調藥性:茯苓能滲濕利水,與附子溫陽化水、肉桂溫腎壯陽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腎助陽、利水消腫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協調,避免單一藥物過於偏激,有利於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雄附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肝氣鬱結,調和營血:雄附湯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調和營血,與雄黃、附子等藥物相配伍,起到協調肝氣、疏通經絡的作用。
  2. 滋陰養血,緩解藥性:雄附湯中含有較多溫燥之品,如雄黃、附子等,容易耗傷陰血。白芍入肝經,能滋陰養血,緩解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保護脾胃,使藥物療效更顯著。

雄附湯中加入肉荳蔻,主要考慮其兩大作用:

  1. 溫脾止瀉: 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可溫中散寒,止瀉止痛。雄附湯本身以溫陽健脾為主,加入肉荳蔻可加強其溫脾止瀉的作用,適用於脾陽虛寒、寒濕內盛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
  2. 降逆止嘔: 肉荳蔻能降逆止嘔,適用於脾胃虛寒、寒氣上逆所致的嘔吐等症。雄附湯中加入肉荳蔻,可加強其降逆止嘔的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寒、寒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噯氣等症。

雄附湯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其善於行氣止痛,可疏解肝氣鬱結,並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緩解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2. 協同其他藥物: 雄附湯中主要藥物為雄黃、附子,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等功效。木香的加入,可以中和附子的燥烈,並增強其疏肝理氣的作用,使其藥力更有效地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雄附湯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溫腎助陽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內阻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丁香可溫中散寒,緩解疼痛,止嘔止瀉。同時,丁香亦可溫腎助陽,改善腎陽虛所致的陽痿、早泄、腰膝酸軟等症狀。

因此,雄附湯中加入丁香,旨在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協同其他藥物,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雄附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之效。雄附湯中含有附子、乾薑等溫熱藥物,容易造成燥熱,生薑可起到調節作用,避免藥性過於燥烈。
  2. 和胃止嘔: 生薑可和胃降逆,止嘔吐,對於雄附湯中附子等藥物可能引起的胃腸不適,起到緩解作用。同時,生薑還可促進消化吸收,增強藥效。

雄附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1. 調和藥性: 雄附湯以附子、肉桂等溫熱藥為主,性烈燥烈,易傷陰耗氣。甘草性平味甘,入脾胃經,能緩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保護脾胃,避免傷及正氣。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調和藥性,使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同時,甘草本身也有補氣益血、緩急止痛的作用,能增強雄附湯的整體療效,更有效地治療陽虛、寒凝、氣滯等病症。

雄附湯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助氣,降逆止嘔: 沉香性溫,入脾、腎經,具有溫陽助氣、降逆止嘔之效。雄附湯主治脾腎陽虛,寒凝氣滯所致的嘔吐、腹痛、泄瀉等症,沉香可溫補脾腎之陽氣,助脾胃運化,降逆止嘔,並能溫通氣血,緩解腹痛,故方中加入沉香以增強溫陽助氣之效。
  2. 行氣止痛,溫中止瀉: 沉香氣味芳香,具有行氣止痛之效。雄附湯中含有附子、肉桂等溫熱之品,容易引起燥熱,沉香可溫和脾胃,行氣止痛,並能溫中止瀉,避免藥性過於燥烈。

雄附湯中加入訶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 訶子味酸澀,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止瀉止痢,配合雄黃、附子等藥物,可有效控制因脾胃虛寒、寒濕下注所致的腹瀉。
  2. 清熱解毒: 訶子性涼,能清熱解毒,對於因濕熱下注所致的腹瀉,亦有輔助治療的作用。同時,訶子可與雄黃、附子等藥物相配伍,減輕其燥烈之性,避免傷陰。

總而言之,訶子在雄附湯中起著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達到溫中散寒、燥濕止瀉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雄附湯」,主治功效是:內臟虛寒,導致腹瀉。

組成藥材:

  • 天雄:具有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止痛等功效。
  • 附子:具有溫裡散寒、回陽救逆、止瀉等功效。
  • 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健脾益氣、利尿消腫等功效。
  •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等功效。
  •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健脾益氣等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養血調經、止痛等功效。
  • 肉荳蔻:具有溫中行氣、止痛止瀉等功效。
  • 木香:具有理氣行氣、止痛止瀉等功效。
  • 丁香:具有溫中止嘔、行氣止瀉等功效。
  • 生薑:具有溫中止嘔、發汗解表等功效。
  • 甘草:具有補氣益中、清熱解毒等功效。
  • 沉香:具有溫中止瀉、補腎助陽等功效。
  • 訶子:具有澀腸止瀉、斂肺止咳等功效。

功效與作用:

雄附湯具有溫補脾腎、溫中止瀉的功效,適用於脾腎陽虛證,症見腹瀉、腹痛、四肢畏寒、腰膝酸軟、小便清長等。

用法用量:

  • 口服: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
  • 外用:研末敷患處。

禁忌:

  • 脾胃虛弱、大便溏薄者慎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辛辣食物。

總結:

中藥方劑「雄附湯」,具有溫補脾腎、溫中止瀉的功效,適用於脾腎陽虛證,症見腹瀉、腹痛、四肢畏寒、腰膝酸軟、小便清長等。使用時應注意禁忌,並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傳統服藥法


天雄2只(炮,去皮臍),附子4只(8錢重者,炮,去皮臍),綿黃耆(蜜炙)2兩,新羅參(去蘆)2兩,白朮(炒)2兩,白茯苓(去皮)2兩,白芍藥2兩,肉豆蔻(面裹,煨)1兩,木香(炮)1兩,丁香(不見火)1兩,川白薑4兩(泡洗),甘草(炙)半兩,沈香(不見火)半兩,訶子(去核)半兩。
常服不須入乳香、鹿角霜;如臟腑堅固,不必用訶子亦得。
健脾溫中。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入鹿角霜、乳香各少許,生薑5片,棗子2枚,同煎至1小盞,空心服之,並滓再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雄附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天雄2隻(炮,去皮臍),附子4隻(8錢重者,炮,去皮臍),綿黃耆(蜜炙)2兩,新羅參(去蘆)2兩,白朮(炒)2兩,白茯苓(去皮)2兩,白芍藥2兩,肉豆蔻(面裹,煨)1兩,木香(炮)1兩,丁香(不見火)1兩,川白薑4兩(泡洗),甘草(炙)半兩,沉香(不見火)半兩,訶子(去核)半兩。 主治:健脾溫中。主治:臟腑虛寒,泄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