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膏中使用生地黃,乃因其藥性偏寒涼,能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其清熱涼血之效,可解熱毒,消腫止痛,適用於熱病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滋陰潤燥之效,可養陰生津,滋潤臟腑,適用於陰虛燥熱、津液不足、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
地黃膏中以生地黃為主要藥材,正是利用其寒涼之性,達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以治療相關病症。
地黃膏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止痛之效。地黃膏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燙傷、溼疹等,黃連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加速創面癒合。
2. 抑制炎症:黃連中的小檗鹼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創面炎症反應,減輕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因此,黃連的加入能夠增強地黃膏的清熱解毒和抗炎作用,使其更有效地治療各種熱毒瘡瘍、燙傷等疾病。
地黃膏中加入黃柏,主要是因為其 清熱燥濕 的功效,能與地黃等滋陰潤燥的藥材相互配合,達到 平衡陰陽 的效果。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癢。地黃則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能滋陰潤燥、涼血止血。兩者結合,可以 滋陰降火,清熱止癢,對於因濕熱內蘊引起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地黃膏中添加寒水石,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清熱解毒:寒水石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地黃膏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燙傷、濕疹等疾病,加入寒水石可增強其清熱解毒的作用,加速傷口癒合。
- 收斂止痛:寒水石具有收斂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傷口疼痛,促進傷口乾燥,防止感染。地黃膏中加入寒水石,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收斂止痛的效果,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黃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附廣肘後方》,主治「眼外障」,具體針對以下病證:
- 外傷性眼疾:如眼部撞擊損傷,導致持續疼痛、瞳仁受驚(視物昏矇)、眼眶瘀血停留。
- 風熱赤目:外感風熱引起的眼紅腫痛、熱淚不止。
其功效以「排膿止痛」為核心,推測適用於眼部外傷後瘀血化熱,或風熱上攻所致的紅腫熱痛,透過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以改善症狀。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生地黃汁(君藥):
- 性寒味甘苦,主入血分,能「涼血止血、滋陰清熱」。
- 針對眼周瘀血化熱或風熱上炎,以清血熱、養陰潤燥,緩解血熱妄行之紅腫疼痛。
松脂、熏陸香(臣藥):
- 松脂(松香)苦溫,擅「祛風燥濕、排膿生肌」,古代常用於瘡瘍膿腫。
- 熏陸香(乳香)辛散苦泄,能「活血定痛、消腫生肌」,助散瘀血、通絡止痛。
- 二者協同,強化活血散瘀、消腫排膿之效,尤其適合外傷後瘀滯腫痛。
羊腎脂、牛酥、蠟(佐使藥):
- 羊腎脂(羊脂)與牛酥(牛乳提煉油脂)甘潤滋滑,可「潤澤肌膚、緩解乾痛」,並助藥性滲透。
- 蠟(蜂蠟)性微溫,能「收斂生肌、定痛固藥」,使膏劑黏附患處,延長藥效。
- 此三味為賦形劑,兼有緩和刺激、保護眼周皮膚之效,避免乾裂。
治療原理綜述
全方以生地黃涼血養陰為本,配伍松脂、乳香活血通絡,佐以油脂潤養,共成「清熱涼血、化瘀止痛」之劑。其作用機理可能包括:
- 抑制血熱妄行:生地黃降低局部充血,減少炎性滲出。
- 改善局部循環:乳香、松脂促進瘀血消散,緩解腫痛。
- 屏障保護:油脂形成薄膜,隔離外界刺激,助受損組織修復。
此方體現「內病外治」思想,適用於外傷或風熱所致眼疾,屬實熱夾瘀之證,但若為虛寒眼病(如氣血不足之目昏)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汁1升,松脂2兩,熏陸香1兩,羊腎脂1兩半,牛酥1兩半,蠟1兩。
排膿止痛。
於地黃汁中煎松脂及香,令消盡,即納羊脂、酥,蠟,慢火煎令稠膏成,塗軟帛上。
每日換1-2次。
方中牛酥原作「牛膝」,據《附廣肘後方》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對本方劑過敏者禁用。
- 本方劑有緩解眼部不適的功效,但不能代替正規的治療。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膏,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生地黃(肥者)。 主治:赤眼。
地黃膏, 出處:《濟陽綱目》卷六十四。 組成:生地黃(酒洗淨)1斤。 主治:血虛生瘡,肌膚燥癢,自汗,遺精便多,婦人乳少。
地黃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生地黃汁1升,松脂2兩,熏陸香1兩,羊腎脂1兩半,牛酥1兩半,蠟1兩。 主治:排膿止痛。主治:一切癰疽發背,潰後疼痛不止。
地黃膏,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生地黃1合,黃連1兩,黃柏半兩,寒水石半兩。 主治:逐去熱毒瘀血。主治:眼外障。目被撞打,疼痛無時,瞳仁被驚,昏暗矇矇,眼眶停留瘀血;或風熱赤目,熱淚出。
地黃膏, 出處:《千金》卷二十五。 組成:生地黃(切)1升,(搗絞取汁3合),熏陸香2兩,松脂2兩,羊腎脂5合(煎),烏麻油2升,杏仁2兩,蠟2兩,石鹽1兩(研如粉)。 主治:蝕惡肉,不著痂,先從內癒。主治:金瘡、火瘡、灸瘡不能癒者。
地黃膏,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山梔仁1兩半,綠豆粉1兩半,粉草6錢。 主治:小兒口內舌上,生瘡作痛,飲食難進,晝夜煩啼。嬰兒胎熱,生後旬日之間多虛痰,氣急喘滿,眼閉,目胞浮腫,神困,呵欠吸吸作聲,遍身壯熱,小便赤,大便閉,時驚煩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