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性甘、苦、寒。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用於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黃連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黃柏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於陰虛火旺、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闢}、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盜汗骨蒸。
寒水石性辛鹹,寒。主要功效清熱降火;利竅;消腫。主時行熱病;壯熱煩渴;咽喉腫痛;水腫;尿閉;口舌生瘡;癰疽;丹毒;燙傷
地黃膏,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生地黃(肥者)。 主治:赤眼。
地黃膏, 出處:《濟陽綱目》卷六十四。 組成:生地黃(酒洗淨)1斤。 主治:血虛生瘡,肌膚燥癢,自汗,遺精便多,婦人乳少。
地黃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生地黃汁1升,松脂2兩,熏陸香1兩,羊腎脂1兩半,牛酥1兩半,蠟1兩。 主治:排膿止痛。主治:一切癰疽發背,潰後疼痛不止。
地黃膏,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生地黃1合,黃連1兩,黃柏半兩,寒水石半兩。 主治:逐去熱毒瘀血。主治:眼外障。目被撞打,疼痛無時,瞳仁被驚,昏暗矇矇,眼眶停留瘀血;或風熱赤目,熱淚出。
地黃膏, 出處:《千金》卷二十五。 組成:生地黃(切)1升,(搗絞取汁3合),熏陸香2兩,松脂2兩,羊腎脂5合(煎),烏麻油2升,杏仁2兩,蠟2兩,石鹽1兩(研如粉)。 主治:蝕惡肉,不著痂,先從內癒。主治:金瘡、火瘡、灸瘡不能癒者。
地黃膏,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山梔仁1兩半,綠豆粉1兩半,粉草6錢。 主治:小兒口內舌上,生瘡作痛,飲食難進,晝夜煩啼。嬰兒胎熱,生後旬日之間多虛痰,氣急喘滿,眼閉,目胞浮腫,神困,呵欠吸吸作聲,遍身壯熱,小便赤,大便閉,時驚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