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養血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滋陰: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填精益髓的功效。地黃養血湯主要針對血虛、陰虛證,熟地黃可以補益氣血,滋養陰液,使血脈充盈,陰陽調和。
- 緩和藥性: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但對於陰虛陽亢、熱盛體質的人,生地黃容易加重病情。熟地黃經過炮製,性溫和,可以緩和生地黃的寒性,減少對人體的刺激,使其更易於吸收利用。
地黃養血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與生地黃、熟地黃等滋陰補血藥物配伍,可增強補血效果,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使氣血運行通暢。
二、改善血虛症狀: 地黃養血湯用於治療血虛證,而當歸能補血養血,改善血虛所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月經不調、面色萎黃等症狀。其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陰養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血虛患者的整體狀態。
地黃養血湯為一滋補方劑,主旨在於補血養陰,調理肝脾。方中柴胡之應用,雖非直接養血之藥,卻擔任著調和肝氣、疏暢氣機之重任。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能解表退熱、疏肝解鬱。在本方中,柴胡可引導藥力達肝,調節肝氣之疏泄功能,使肝氣得以順暢,避免因肝氣鬱結而影響血液運行。此外,柴胡與地黃等滋陰養血藥物相配,有助於增強全方調節肝脾、滋養肝血之效果,使藥力更趨和諧,達到養血而不滯,疏肝而不燥之目的。此即柴胡在地黃養血湯中不可或缺之緣由。
地黃養血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為了健脾利濕,以助於藥物吸收及脾胃運化,進而更好地滋陰養血。
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地黃滋陰養血,但若脾胃虛弱,運化無力,則藥物難以吸收,滋陰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茯苓健脾利濕,有助於脾胃運化,促進藥物吸收,使地黃的滋陰作用更顯著,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地黃養血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解地黃滋膩之性: 地黃性寒,滋陰之力強,易於產生滋膩之弊,影響脾胃運化。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可緩解地黃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度滋膩,有助於脾胃消化吸收。
二、養血柔肝,和血調經: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和血調經之功,可協同地黃養血滋陰,改善氣血不足,緩解女性月經不調、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同時,白芍還可緩解肝氣鬱結,促進肝血運行,達到養血和血的目的。
地黃養血湯為補血養陰之良方,方中蔓荊子之應用,意在疏風清熱,通絡止痛。蔓荊子性微寒,味苦辛,入肝經,長於疏散頭面之風熱,對頭痛目眩、視力模糊有獨到療效。地黃養血湯主調血虛肝旺之證,加入蔓荊子,不僅能增強其清肝明目之力,更能協同方中其他藥材,如熟地黃、當歸等,共同達到滋陰養血、舒肝解鬱之功。蔓荊子在方中用量宜輕,以防其辛散之性過強,耗傷陰血。總體而言,蔓荊子在地黃養血湯中,既可疏肝清熱,又可輔助主藥,達至養血安神之效,是該方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地黃養血湯中加入酸棗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安神養心,改善睡眠: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寧心安眠的功效。地黃滋陰補血,但若血虛生風,容易導致心神不寧,影響睡眠。酸棗仁可輔助地黃,改善血虛所致的心神不寧,有助於安神定志,促進睡眠。
- 緩解心悸,增強體質: 地黃養血湯主要針對血虛症狀,而血虛常伴有心悸、失眠等症狀。酸棗仁不僅安神,還能緩解心悸,滋養心脾,增強體質,與地黃相輔相成,更全面地改善血虛所致的症狀。
地黃養血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清熱涼血: 地黃養血湯以滋陰養血為主,但若血熱偏盛,滋陰恐難奏效。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能抑制血熱,促進血行通暢,使地黃的養血作用更有效發揮。
- 緩解瘀血: 牡丹皮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血熱常伴隨瘀血,牡丹皮能化解瘀血,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改善血虛所致的症狀,如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
地黃養血湯中加入遠志,主要是為了增強其養血安神之效。
遠志味甘、辛,性溫,入心、肺、腎經,具有安心寧神、益智開竅的功效。地黃養血湯以滋陰補血為主,而遠志的加入,可助其疏通心神、改善血虛所致的心神不寧、失眠健忘等症狀。此外,遠志還能增強地黃的滋陰補血作用,使補血效果更佳,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地黃養血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改善血流: 川芎性溫,入肝經、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地黃養血湯以滋陰養血為主,但若血行不暢,則養血效果難以發揮。川芎的加入可促進血液循環,使養血成分更好地到達病竈,提高藥效。
- 疏通經絡,引血歸經: 川芎入心包經,能疏通心包經氣血,而心包經主血脈,能引導地黃等藥材的養血成分歸於血脈,更有效地改善血虛症狀。
地黃養血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是因為黃耆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的功效,與地黃滋陰養血的功效相輔相成。
地黃養血湯主要用於治療陰虛血少、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而黃耆能夠補氣,可以提升機體的免疫力,並有助於改善氣血不足的情況,使地黃滋養陰血的功效更加顯著。此外,黃耆還可固表止汗,防止滋陰藥物過於滋膩而導致汗出不止,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地黃養血湯中加入升麻,看似矛盾,實則蘊含深意。
升麻性味辛溫,具有升散、透疹之功,可解表散寒、疏風止痛。地黃養血湯以滋陰補血為主,若患者血虛兼有表寒證,如面色蒼白、畏寒肢冷,則升麻可助地黃養血湯解表散寒,使血氣流通,補而不滯,提高藥效。
此外,升麻亦可升陽舉陷,扶正祛邪,使補血之藥更好地發揮功效。故地黃養血湯中加入升麻,並非簡單地添加,而是爲了更全面地調理患者的寒熱虛實,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地黃養血湯
地黃養血湯是中藥方劑之一,主要成分包括熟地黃、當歸、柴胡、茯苓、白芍、蔓荊子、酸棗仁、牡丹皮、遠志、川芎、黃耆、升麻等。主治功效是氣血虛弱,月經來時發熱,兼有頭重眼花。
中藥白芍
中藥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中藥柴胡
中藥柴胡的傳統代功效包括:
散風熱、發汗解表:柴胡能改善因風邪入侵人體而引起的氣血不暢、熱毒蘊結所致的症狀。
止咳化痰:柴胡具有較強的鎮咳作用。
平肝息風:柴胡能疏散肝鬱之氣,改善肝氣橫逆所致之頭暈目眩,並能益氣清熱、調和血氣,緩解口苦口乾等症狀。
補陽:柴胡能升陽舉陷,可治陽氣下陷之疾,如久瀉脫肛。
清熱瀉火:柴胡味辛苦,氣微寒,芳香疏泄,尤善於疏散少陽半表半裡之邪,為治療少陽證之要藥。
疏肝解鬱:柴胡性微寒,味微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調經止痛之功效。
中藥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同時,川芎還可治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除此之外,川芎還有補血、強筋骨的作用,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
中藥當歸
中藥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此外,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中藥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中藥黃耆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黃耆還具有排膿、止血、解毒、化腐生肌、生津止渴、補中益氣、健脾胃、補血、固表止汗、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是中醫臨牀常用的補益藥品。
中藥蔓荊子
蔓荊子具有發汗解表、散風熱、活絡止痛、清肝明目的功效。它可以治療感冒、流感、風寒感冒等病症,以及風熱所致的目赤腫痛、頭目昏暗等症狀。此外,它還可以治療頭面諸風疾,如頭痛、眩暈、目赤、耳鳴等;痰熱咳嗽;肝陽上亢引起的血壓高,以及風濕痹痛等症。另外,蔓荊子也可用於治療肝腎虛損的夜盲及弱視。
中藥牡丹皮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牡丹皮清營血之實熱,同時還能治陰虛發熱。牡丹皮中的植物鞣素、芳香油和皁苷等成分有助於擴張血管、增強血管壁強度、促進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液循環、止血,並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組織細胞的氧氣和營養供應。牡丹皮還能清熱涼血,適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等症。
中藥升麻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可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升麻可治療感冒發燒、頭暈頭痛、口渴、口腔潰瘍、便祕、黃疸、病毒性肝炎、貧血、月經不調、失眠、心血管疾病、風熱上攻、陽明頭痛、雷頭風證、麻疹透發不暢、氣虛下陷、久瀉脫肛、崩漏下血等疾病。
中藥熟地黃
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它能補血養血,改善貧血癥狀;滋補肝腎,緩解肝腎陰虛症狀;益精填髓,增強精血;補腎填精,增強腎臟功能;滋補養生,增強體質,延緩衰老。熟地黃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中藥酸棗仁
酸棗仁具有安神、生津止渴、補血養肝、清虛熱、固表止汗等傳統療效,能養心血、益肝陰,緩解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虛勞虛煩等症狀,改善口渴、口乾舌燥、便祕等不適,增加口腔分泌。它含有抗氧化物質,能調理氣血、潤燥通便,改善貧血等症狀。其性涼味酸,可清肝潤燥,並具有降溫、鎮靜、止咳化痰、滋潤皮膚和調節汗液分泌之功效。
中藥遠志
遠志具有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遠志性溫,味辛,歸心腎經,含有遠志酮、酚類化合物和黃酮類化合物等成分。遠志中的遠志酮可刺激尿液分泌,利尿消腫。遠志中的酚類化合物和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緩解炎症反應,促進水腫消退。遠志中的揮發油和辛味成分可祛痰止咳,可與杏仁、貝母、桔梗同用,治療痰多粘稠、咳吐不爽者。遠志中的苦味成分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與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同用,治療癰疽瘡毒,乳房腫
傳統服藥法
熟地1錢2分,歸身1錢,柴胡5分,茯苓1錢,白芍1錢,蔓荊8分,棗仁1錢,丹皮1錢,炙草5分,遠志肉1錢2分,川芎1錢,黃耆1錢2分,升麻3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養血、昇陽舉陷的功效,適合氣血兩虛、經行發熱、兼頭重目暗等症患者服用。但本方有滋膩礙胃、升舉陽氣過度等副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且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養血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 組成:熟地1錢2分,歸身1錢,柴胡5分,茯苓1錢,白芍1錢,蔓荊8分,棗仁1錢,丹皮1錢,炙草5分,遠志肉1錢2分,川芎1錢,黃耆1錢2分,升麻3分。 主治:血虛氣陷,經行發熱,兼頭重目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