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氣飲
LIU Q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9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流氣飲中加入紫蘇葉,主要源於其解表散寒、行氣寬中的功效。
紫蘇葉性味辛溫,入肺經,能散寒解表,疏風解毒,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氣喘等症。其行氣寬中之效,可緩解氣機鬱滯,幫助脾胃運化,對於因寒邪阻滯而引起的胸悶、脘腹脹滿等症狀,亦有較好療效。
流氣飲中加入紫蘇葉,正是利用其解表散寒、行氣寬中的特性,以達到驅散外邪,調和氣血,緩解流感症狀的目的。
流氣飲中使用桔梗,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利咽開音的功效。對於因外感風寒、痰阻氣道引起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桔梗能起到疏散風寒、化痰利咽的作用。
- 排膿消腫: 桔梗還具有排膿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肺癰、肺膿瘍等疾病,配合其他清熱解毒、化痰排膿的藥物,能促進膿液排出,消腫止痛。
因此,桔梗在流氣飲中,能夠起到宣肺利咽、排膿消腫的作用,從而幫助治療相關疾病。
流氣飲中加入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腹脹、脅肋疼痛等症狀。
二、降逆止嘔:枳殼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肝氣鬱結、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流氣飲中加入枳殼,與其他藥材相配合,可達到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各種病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流氣飲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 烏藥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流氣飲主要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心痛、呼吸不暢等症狀,而烏藥能疏通氣機,緩解胸悶、心痛,達到止痛的效果。
- 溫脾暖胃: 流氣飲中常加入一些寒涼藥物,如薄荷、蘆根等,以清熱解表。烏藥溫脾暖胃,可中和寒涼藥物的寒性,避免損傷脾胃陽氣,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流氣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各藥物相互衝突,產生不良反應。流氣飲中常含有辛溫燥熱之藥物,加入甘草可以緩解其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穏和。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緩解疼痛的功效,可以輔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增強治療效果。例如,甘草可以減輕麻黃的辛溫燥熱之性,同時可以增強麻黃的發汗解表功效,有助於治療風邪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
流氣飲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解氣滯血瘀: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緩解血瘀的功效。流氣飲常用於治療氣滯血瘀導致的胸悶氣短、心悸胸痛等症狀,而白芍能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通暢氣血、緩解疼痛的效果。
- 滋陰潤燥: 白芍亦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流氣飲中常會加入其他滋陰潤燥的藥材,白芍的加入更能增強滋陰潤燥的效果,使整體治療效果更佳。
流氣飲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之效。流氣飲主治風寒襲肺、鼻塞流涕、頭昏頭痛等症,白芷可助其驅散風寒,通暢鼻竅,緩解頭痛。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白芷亦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流氣飲中如遇外感熱毒,白芷可協同其他藥物清熱解毒,並消散局部炎症,緩解疼痛。
總之,白芷在流氣飲中發揮疏散風寒、通竅止痛以及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流氣飲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通利鼻竅: 川芎辛溫走散,善於疏散風寒,通利鼻竅,對於風寒犯肺,鼻塞流涕,頭昏腦脹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 活血行氣,止痛止癢: 川芎能活血行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對於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鼻癢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川芎在流氣飲中,起到疏風散寒,通利鼻竅,活血行氣,止痛止癢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流氣飲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功效。流氣飲主要治療風寒襲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防風能有效驅散風寒,並止咳化痰,緩解呼吸道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流氣飲中其他藥材如麻黃、杏仁等,也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功效,防風與之配合,相輔相成,發揮更大的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流氣飲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之功效。流氣飲多用於治療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厚朴能有效化解痰濕,使氣道通暢。
- 降氣止嘔: 厚朴還具有降氣止嘔的作用,對於痰濕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也能起到緩解作用。流氣飲中常與其他降氣止嘔藥物配伍,加強其療效。
總之,厚朴在流氣飲中發揮著化痰降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痰濕阻肺所致的呼吸道疾病。
流氣飲方劑中加入木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 木瓜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舒肝理氣、消食健胃的功效。流氣飲多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氣短、腹脹不適等症狀,而木瓜能疏肝解鬱,使氣機通暢,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 健脾開胃: 木瓜同時入脾經,能健脾開胃、消食化積。流氣飲中常配伍其他健脾化濕的藥材,如陳皮、茯苓等,木瓜的加入能加強健脾化濕的作用,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
因此,流氣飲方劑中加入木瓜,可以起到疏肝理氣、健脾開胃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肝氣鬱結、胸悶氣短等症狀的效果。
流氣飲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消脹之效。流氣飲症狀多為胸悶氣短、脅肋脹痛,香附可行氣止痛,緩解患者胸腹部的疼痛和不適。
2. 理氣健脾:香附不僅行氣,亦可健脾。流氣飲中常伴有脾胃氣虛,導致氣機不暢。香附能理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機體正氣,幫助氣血流通,從而達到緩解疾病的作用。
流氣飲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肝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流氣飲多用於治療寒邪客肺,症見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畏寒肢冷等。肉桂溫陽散寒,可驅散寒邪,改善氣道通暢,緩解咳嗽氣喘。
- 溫通心肺:肉桂辛溫走氣,能溫通心肺,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肺功能。流氣飲中,肉桂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加強溫通心肺的效果,幫助患者恢復氣血運行,改善呼吸系統功能。
「流氣飲」方劑中包含川楝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疏肝理氣: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經,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 殺蟲止痛: 川楝子具有殺蟲止痛的功效,可治療蛔蟲、鉤蟲等寄生蟲所引起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
流氣飲方中,川楝子與其他藥物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
主治功效
流氣飲主治功效分析
流氣飲組成包含:紫蘇葉、桔梗、枳殼、烏藥、甘草、白芍、白芷、川芎、防風、厚朴。
古文內容分析:
從以下古籍記載可歸納出流氣飲的幾種主要應用方向:
1. 通利氣機,治療氣滯不通:
- 《仁齋直指方論》:「氣疾之人,多因氣不歸元,遂成氣中。狀如中風,仆倒昏迷,牙關緊急,只是無痰。此為氣中,不得誤用風藥及通關利腠等輩。先以薑汁泡湯,調蘇合香丸,次用七氣湯、大流氣飲加石菖蒲,繼之氣順而蘇,即以治中湯加木香,以和其中,使氣歸常道。若更不能調,則氣逆而厥,又有變證。」指出氣滯導致的類似中風症狀,可以用大流氣飲加石菖蒲治療。
- 《仁齋直指方論》:「治厥聾方,和劑流氣飲加石菖蒲。每服三錢,以生薑、蔥白同煎,食後服沉香降氣湯...凡治耳聾皆當調氣。」說明流氣飲加石菖蒲可以治療氣滯導致的耳聾。
- 《世醫得效方》:「虛者,嘉禾散、木香勻氣散、木香流氣飲,治滿腹脹膨痛,流走不定,旁沖兩脅及腰間。」 指出木香流氣飲可用於治療氣滯導致的腹脹、脅痛等。
- 《奇效良方》:「治氣滯腰痛。\n\n方見氣門。」指出流氣飲可用於治療氣滯腰痛。
- 《奇效良方》:「治五臟不和,三焦氣壅,心胸痞悶,噎塞不通,腹脅脹痛,嘔吐不食。\n\n方見氣門。」 說明流氣飲可用於治療三焦氣壅導致的各種症狀。
- 《仁術便覽》:「治男子婦人五臟不和,三焦氣壅,心胸痞悶,咽塞不通,腹脅膨脹,嘔吐不食,及上氣喘急,咳嗽痰盛,面目浮,四肢腫,大便秘結,小便不通。及治憂思太過,陰陽之氣鬱結不散,壅致成痰。又治腳氣腫痛,喘急腹脹,大便不通,及氣攻肩背脅肋走注疼痛。」指出流氣飲可廣泛應用於各種氣機不暢的症狀。
- 《醫方簡義》:「治七情氣滯。腹脹便閉。腳氣上攻。喘逆。肩背胸脅痞悶等症。」 進一步總結了流氣飲可治療情志不暢導致的氣滯症狀。
2. 治療眼疾:
- 《驗方新編》:「第三十七問:目有黑花當睛、墮淚難開者何也?答曰:肝經不足,內受風熱,上攻於目,或血氣時行,暴赤腫痛。宜點推雲散(方見十四問),服明目流氣飲。」指出明目流氣飲可用於治療肝經不足、風熱上攻導致的眼疾。
- 《仁齋直指方論》:「明目流氣飲,治一切眼疾疼痛。神效。」強調明目流氣飲對於各種眼疾疼痛都有很好的效果。
- 《世醫得效方》:「流氣飲\n\n治風熱攻眼赤腫。」指出流氣飲可用於治療風熱導致的眼部紅腫。
- 《幼科証治準繩》:「小流氣飲,治小兒風毒眼患。」說明小流氣飲可用於治療小兒的風毒眼病。
- 《幼科証治準繩》:「凡赤脈翳物從上而下者屬足太陽經,用東垣選奇湯。從下而上者屬足陽明經,用《局方》流氣飲。蓋翳膜者,風熱內蘊也,邪氣未定謂之熱翳而浮於外,邪氣已定謂之冰翳而沉於內,邪氣既深謂之陷翳,宜升發之,退翳之藥佐之。若上眼皮下出黑白翳者屬太陽寒水,從外至內者屬少陽風熱,從下至上綠色者屬足陽明及肺腎合病也。」指出不同部位的眼翳可用流氣飲治療,並強調了翳膜的形成與風熱內蘊有關。
3. 其他應用:
- 《仁術便覽》:「一方,小便不通,用韭菜子二三合,研為末,麝香一錢,和之為餅掩臍上,以手帕縛之,小便如泉出即愈。冬月無子,根亦可。\n\n一方,治老人氣滯,大小便不通,流氣飲好。方見氣門。」 說明流氣飲可以治療老人氣滯導致的大小便不通。
- 《世醫得效方》:「治便毒,體虛氣閉,大便不通,加大黃少許煎,食前服。(方見大方科諸氣類。)」,指出流氣飲加減可用於便毒,大便不通。
- 《証治準繩‧女科》:「〔薛〕,婦人血膈,若氣逆而血滯,用流氣飲。(臂痛。)」,說明流氣飲可用於治療氣逆血滯導致的血膈。
- 《証治準繩‧女科》:「一孀婦兩腿作痛,或用除濕化痰等藥,遍身作痛而無定處,此血症也。不信,乃服流氣飲之類而歿。」,此處提到流氣飲被誤用於血症,導致不良後果,需注意辨證論治。
治療原理分析:
流氣飲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其理氣、活血、疏風、化痰的功效。
- **理氣:**方中枳殼、烏藥、厚朴、香附等藥物具有行氣、降氣、破氣的作用,可疏通氣機,消除氣滯,針對氣機不暢導致的各種症狀。
- **活血:**川芎、白芍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行,針對氣滯血瘀的病機。
- **疏風:**紫蘇葉、防風、白芷等藥物具有疏散風邪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外感風邪或風邪內擾導致的病症,特別是眼科疾病。
- **化痰:**桔梗具有宣肺化痰的作用,可以針對痰濕阻滯的病機。
- 調和營衛,利三焦: 配伍中陳皮,半夏,大腹皮,檳榔,藿香,草果,甘草,木通,麥門冬,香白芷,赤茯苓,白朮,乾木瓜,人參,石菖蒲等藥材,有調和營衛,利三焦,行痞滯,消脹滿的功效。
綜合以上分析,流氣飲通過理氣、活血、疏風、化痰等多重作用,達到疏通氣機、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清熱解毒等效果,從而治療因氣滯、血瘀、風熱等因素引起的各種疾病,如氣滯疼痛、眼疾、大小便不通等。 由於每個藥材的功效不同,因此流氣飲具有多面向的治療效果。在應用上,可以根據具體病情,靈活加減藥物,以達到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蟬退、甘草、羌活、天麻、當歸、防風、大黃、薄荷、赤芍、杏仁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5錢,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流氣飲, 出處:《慈幼新書》卷六。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青皮、陳皮、白芷、烏藥、木香。 主治:痘瘡。
流氣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組成:紫蘇、桔梗、枳殼、烏藥、甘草、芍藥、白芷、川芎、防風、厚朴、木瓜、香附、官桂、川楝子。 主治:螻蛄串。
流氣飲, 出處:《玉案》卷六。 組成:當歸5分,川芎5分,赤芍5分,黃耆5分,人參5分,甘草節4分,廣木香4分,紫蘇4分,烏藥4分,桔梗3分,厚朴3分,枳殼3分。 主治:虛而結癰。
流氣飲, 出處:《異授眼科》。 組成:芍藥、茯苓、防風、甘草、柴胡、羌活、獨活、川芎、青皮、紫蘇、荊芥、麥冬、連翹、石膏。 主治:頭風引邪,不能四散,攻入於目,目有障膜,形如垂簾者。
流氣飲, 出處:《玉案》卷四。 組成:白檀香1錢5分,沉香1錢5分,烏藥1錢5分,桔梗1錢5分,香附2錢,白豆蔻2錢,枳殼2錢,縮砂2錢,蒼朮2錢。 主治:心腹刺痛,皆因心事憂鬱,不得舒暢,而作痛如刺。
流氣飲, 出處:《局方》卷七(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大黃(炮)1兩,川芎1兩,菊花(去枝)1兩,牛蒡子(炒)1兩,細辛(去苗)1兩,防風(去苗)1兩,山梔(去皮)1兩,白蒺藜(炒,去刺)1兩,黃芩(去蘆)1兩,甘草(炙)1兩,玄參(去蘆)1兩,蔓荊子(去白皮)1兩,荊芥(去梗)1兩,木賊(去根節)1兩,蒼朮(米泔浸1宿,炒控)2兩,草決明1兩半。 主治:肝經不足,內受風熱,上攻眼目,昏暗,視物不明,常見黑花,當風多淚,怕日羞明,堆眵赤腫,隱澀難開,或生障翳,倒睫拳毛,眼弦赤爛;及婦人血風眼,及時行暴赤腫眼,眼胞紫黑。應有眼病,並宜服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