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葉性味辛、溫。主治發表散寒、開宣肺氣、行氣寬中理氣、主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解魚蟹毒。
桔梗性味苦、辛、平。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用於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瘡瘍膿成不潰、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胞滿脅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閉等症。
枳殼性苦、酸、微寒。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烏藥性辛、溫。主治順氣止痛、溫腎散寒。 用於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疝氣、痛經。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白芷性味辛、溫。主治去風解表、散風、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解蛇毒、通鼻竅。用於外感風寒、頭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厚朴性苦、辛、溫。主治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用於濕滯傷中、脘痞吐瀉、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痰飲喘咳。
木瓜性酸、溫。主治平肝舒筋、和胃化濕。用於濕痹拘攣、腰膝關節酸重疼痛、吐瀉轉筋、腳氣水腫、肢体酸重、筋脈拘攣等症。
香附性味辛、微寒、無毒。主治行氣解鬱、調經止痛。 用於肝鬱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胸脘痞悶、寒疝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肉桂性辛、甘、熱。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通脈。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小便不利或頻數、短氣喘促、浮腫尿少諸證。
川楝子性苦、寒、有小毒。主治疏肝泄熱、行氣止痛、驅蟲殺蟲。用於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頭癬等症。
流氣飲, 出處:《慈幼新書》卷六。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青皮、陳皮、白芷、烏藥、木香。 主治:痘瘡。
流氣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組成:紫蘇、桔梗、枳殼、烏藥、甘草、芍藥、白芷、川芎、防風、厚朴、木瓜、香附、官桂、川楝子。 主治:螻蛄串。
流氣飲, 出處:《玉案》卷六。 組成:當歸5分,川芎5分,赤芍5分,黃耆5分,人參5分,甘草節4分,廣木香4分,紫蘇4分,烏藥4分,桔梗3分,厚朴3分,枳殼3分。 主治:虛而結癰。
流氣飲, 出處:《異授眼科》。 組成:芍藥、茯苓、防風、甘草、柴胡、羌活、獨活、川芎、青皮、紫蘇、荊芥、麥冬、連翹、石膏。 主治:頭風引邪,不能四散,攻入於目,目有障膜,形如垂簾者。
流氣飲, 出處:《玉案》卷四。 組成:白檀香1錢5分,沉香1錢5分,烏藥1錢5分,桔梗1錢5分,香附2錢,白豆蔻2錢,枳殼2錢,縮砂2錢,蒼朮2錢。 主治:心腹刺痛,皆因心事憂鬱,不得舒暢,而作痛如刺。
流氣飲, 出處:《局方》卷七(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大黃(炮)1兩,川芎1兩,菊花(去枝)1兩,牛蒡子(炒)1兩,細辛(去苗)1兩,防風(去苗)1兩,山梔(去皮)1兩,白蒺藜(炒,去刺)1兩,黃芩(去蘆)1兩,甘草(炙)1兩,玄參(去蘆)1兩,蔓荊子(去白皮)1兩,荊芥(去梗)1兩,木賊(去根節)1兩,蒼朮(米泔浸1宿,炒控)2兩,草決明1兩半。 主治:肝經不足,內受風熱,上攻眼目,昏暗,視物不明,常見黑花,當風多淚,怕日羞明,堆眵赤腫,隱澀難開,或生障翳,倒睫拳毛,眼弦赤爛;及婦人血風眼,及時行暴赤腫眼,眼胞紫黑。應有眼病,並宜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