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家傳茱萸內消丸

JIA CHUAN ZHU YU NEI XIAO WAN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肝經 19%
胃經 16%
脾經 14%
肺經 9%
腎經 8%
膀胱經 7%
大腸經 7%
心經 6%
小腸經 4%
膽經 3%
三焦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寒濕所襲,留伏作痛,(疒頹)疝偏大。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酒醋浸一宿,焙乾)1兩,山茱萸(蒸,去核)1兩,馬蘭花(醋浸,焙)1兩,川楝子(蒸,去皮核)1兩,桂心1兩,舶上茴香(鹽炒)1兩,玄胡索(略炒)1兩,橘紅1兩,青皮(去白)1兩,海藻(洗去鹽)1兩,桃仁(炒,去皮尖)半兩,白蒺藜(炒,去刺)半兩,木香半兩。
上藥為末,酒糊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20-50丸,溫酒、鹽湯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吳茱萸性辛、苦、熱、小毒。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外治口瘡、高血壓。

山茱萸性味酸、性微溫。主治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川楝子性苦、寒、有小毒。主治疏肝泄熱、行氣止痛、驅蟲殺蟲。用於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頭癬等症。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茴香性辛、溫。主治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用於寒疝腹痛、睾丸偏墜、痛經、少腹冷痛、脘腹脹痛、食少吐瀉。

延胡索性辛、苦、溫、無毒。主治活血、利氣、止痛。 用於胸脅、脘腹疼痛、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跌撲腫痛。

橘紅性辛、苦、溫。主治散寒、燥濕、利氣、消痰。用於風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

青皮性苦,辛,溫。主治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用於肝鬱氣滯之脅肋脹痛、乳房脹痛、乳核、乳癰、疝氣疼痛、食積氣滯之胃脘脹痛、以及氣滯血瘀所至的症瘕積聚、久瘧癖塊。

海藻性苦、鹹、寒。主治軟堅散結、消痰、利水。 用於癭瘤、瘰癧、睾丸腫痛、痰飲水腫。

桃仁性苦甘、平、無毒。主治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用於經閉、痛經、癓瘕痞塊、跌撲損傷、腸燥便秘、熱病蓄血、風痹、瘧疾、瘀血腫痛、血燥便秘。

白蒺藜性性微溫,味辛,苦。主要功效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明目,止癢。

木香性辛味辛、苦、溫。主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泄瀉腹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家傳茱萸內消丸, 出處:《育嬰秘訣》卷四。 組成:吳茱萸(酒醋浸1宿,焙乾)1兩,山茱萸(蒸,去核)1兩,馬蘭花(醋浸,焙)1兩,川楝子(蒸,去皮核)1兩,桂心1兩,舶上茴香(鹽炒)1兩,玄胡索(略炒)1兩,橘紅1兩,青皮(去白)1兩,海藻(洗去鹽)1兩,桃仁(炒,去皮尖)半兩,白蒺藜(炒,去刺)半兩,木香半兩。 主治:寒濕所襲,留伏作痛,(疒頹)疝偏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茱萸內消丸

相似度 74%

二萸散

相似度 69%

海藻潰堅丸

相似度 64%

三萸內消丸

相似度 60%

一撚金丸

相似度 58%

吳萸內消散

相似度 52%

透經散

相似度 52%

相關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