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茴香楝子丸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止痛消積: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止痛消積之效。方中以其搭配茴香,可增強其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功,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脅肋脹痛、脘腹疼痛、食積不消等症。
- 治療蛔蟲病: 川楝子具有驅蟲作用,可用於治療蛔蟲病。方中加入川楝子,可有效驅除腸道寄生蟲,減輕其對人體的危害,達到治療蛔蟲病的目的。
茴香楝子丸中包含茴香,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辛香之氣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因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 助藥力,增效力: 茴香與楝子搭配,能互相促進藥力,增強療效。茴香辛溫之性,可引導楝子的苦寒之性深入病竈,達到更好的止痛、消腫、殺蟲效果。
總而言之,茴香在茴香楝子丸中發揮著溫陽散寒、行氣止痛、助藥力等作用,與楝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茴香楝子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消化:吳茱萸性溫,味辛,歸脾、胃經,有溫中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之效。其與茴香、楝子等藥材配合,可溫暖脾胃,助消化,緩解寒邪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 理氣止痛:吳茱萸能行氣止痛,對於寒邪引起的脘腹冷痛、腸胃脹痛有較好的療效。配合茴香、楝子的理氣消積作用,可有效緩解腹部疼痛。
茴香楝子丸中加入海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海藻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瘰癧等病症。茴香楝子丸主要治療小兒疳積,而疳積多由脾胃積熱引起,海藻可清熱解毒,輔助治療疳積。
二、軟堅散結: 海藻性滑,具有軟堅散結之效,可用於治療痰核、癭瘤等病症。小兒疳積常伴有脾胃虛弱、氣滯血瘀,海藻可軟堅散結,促進脾胃消化吸收,緩解疳積症狀。
綜上所述,海藻的加入,既可清熱解毒,又可軟堅散結,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小兒疳積的作用。
茴香楝子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木香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楝子苦寒,善於殺蟲止癢,但其性寒易傷脾胃,而木香可中和其寒性,並協同理氣止痛,緩解因蟲積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 健脾助運:楝子雖然能殺蟲止癢,但也易傷脾胃,導致消化不良。木香能健脾助運,增強脾胃消化功能,有助於促進藥物吸收,提升治療效果,避免因脾胃虛弱而影響療效。
茴香楝子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消腫止痛: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消腫止痛之功效。茴香楝子丸主治濕熱下注,導致的陰囊腫痛、睪丸腫脹等症狀。澤瀉可利水滲濕,將體內積聚的濕熱之邪排出體外,減輕腫脹疼痛。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澤瀉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茴香、楝子等,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清熱解毒、利濕止痛。例如,澤瀉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茴香楝子丸中加入大青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功效。與方中其他藥材如茴香、楝子等相配,可加強清熱解毒之效,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
- 引藥入肝: 肝主疏泄,喜涼惡熱。大青鹽味鹹,入肝經,可引導其他藥材的藥力直達肝臟,以達到更好的療效。同時,鹹味亦可促進脾胃運化,增強藥效的吸收利用。
茴香楝子丸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 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瘀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茴香、楝子等,共同發揮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效果,尤其針對肝氣鬱滯、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 消積化瘀: 莪朮能消食積、化瘀血,與方中楝子等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改善因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所致的積食、食積不消等症狀,同時也起到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茴香楝子丸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滯:三稜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破氣消積、行氣止痛的功效。此方以楝子為主,善於驅蟲殺蟲,但對於積滯較重的患者,單用楝子效果可能不足,三稜的加入可輔助楝子消積化滯,促進蟲體排出,提高療效。
- 行氣止痛:三稜除了消積化滯外,亦能行氣止痛,可緩解因蟲體寄生引起的腹痛、腹脹等不適症狀。此方主要針對小兒蛔蟲病,而蛔蟲常引起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三稜的加入可緩解這些症狀,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茴香楝子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行滯: 青皮味辛性溫,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化積之效。方中楝子苦寒,性偏寒涼,易傷脾胃,而青皮可助其行氣散結,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
- 助攻活血: 青皮亦有活血化瘀之功,與茴香、楝子等藥物配合,可加強活血化瘀,促進氣血運行,解除因氣血瘀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因此,青皮的加入,既可緩解楝子寒涼之性,又可增強方劑的理氣活血功效,使其更能有效治療相關疾病。
茴香楝子丸中加入黑牽牛,其主要原因在於黑牽牛的瀉下通便作用。黑牽牛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化滯的功效。其可促進腸蠕動,利於排泄積滯於腸道中的宿便,對於因積滯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在茴香楝子丸中,黑牽牛與其他藥材配伍,共同發揮瀉下通便、消積化滯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食積、宿食等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茴香楝子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諸疝證」,即泛指以少腹疼痛、睪丸腫痛或陰囊墜脹為特徵的疝氣病症。中醫認為疝氣多與肝經寒凝、氣滯濕阻、或下焦水濕積聚有關,其病機常涉及「寒、濕、氣、瘀」交互為患。此方透過溫散寒邪、行氣疏肝、消積利濕等作用,以緩解疝氣疼痛並調理病根。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配伍
- 川楝子:苦寒入肝,疏肝行氣止痛,兼能清熱,制約全方溫燥之性。
- 小茴香+吳茱萸:辛溫散寒,暖肝溫腎,針對寒邪凝滯肝經導致的疝痛。
- 青皮+木香:行氣破滯,疏解肝鬱氣結,助氣機通暢以減脹痛。
活血消積與利濕
- 三稜、莪朮(醋炙):破血行氣、消癥散結,化解氣滯血瘀形成的腫塊。
- 澤瀉+海藻:利水滲濕、軟堅散結,針對下焦濕濁或痰濕凝聚。
- 黑牽牛(生熟兼用):泄水逐飲、通利二便,導濕邪從下竅而出。
輔助藥性調節
- 青鹽:咸涼入腎,引藥下行,兼防溫燥傷陰。
- 醋糊為丸:醋性酸收,能增強散瘀止痛之效,並緩和峻藥之猛。
三、方劑作用原理
全方以「溫通肝經」為主軸,結合「行氣活血、利濕消積」之法:
- 散寒行氣:小茴香、吳茱萸溫散肝經寒凝,配合青皮、木香調暢氣機,解除寒凝氣滯之痛。
- 破結消腫:三稜、莪朮破血行氣,海藻、牽牛子攻逐水濕,共消疝氣腫脹。
- 標本兼顧:川楝子疏肝清熱,青鹽制約溫燥,使散寒不助火,祛濕不傷正。
此方適用於寒濕夾雜、氣滯血瘀型疝氣,尤其見陰囊冷痛、脹滿硬結者。其組方體現「攻邪為主,兼調氣血」的思路,符合古代對疝氣「多實多滯」的辨證特點。
傳統服藥法
川楝子1兩3錢,小茴香1兩半,吳茱萸2兩,海藻1兩,木香半兩,澤瀉半兩,青鹽3錢,蓬莪朮7錢半(醋炙),三稜7錢半(煨),青皮1兩,黑牽牛7錢(一半生用,一半炒用)。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食前、空心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破氣、破血之弊,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茴香楝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七。 組成:川楝子1兩3錢,小茴香1兩半,吳茱萸2兩,海藻1兩,木香半兩,澤瀉半兩,青鹽3錢,蓬莪朮7錢半(醋炙),三棱7錢半(煨),青皮1兩,黑牽牛7錢(一半生用,一半炒用)。 主治:諸疝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