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內消丸

ZHU YU NEI XIAO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九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胃經 13%
腎經 12%
脾經 12%
肺經 12%
心經 8%
大腸經 6%
膀胱經 4%
膽經 4%
小腸經 3%
三焦經 2%
肝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茱萸內消丸中包含川楝子,主要是由於川楝子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疏肝理氣、止痛消脹: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經,擅長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可有效緩解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2. 殺蟲止癢:川楝子具有一定的殺蟲止癢作用,可用於治療蛔蟲、蟯蟲等寄生蟲感染,以及濕疹、皮炎等皮膚病。

因此,川楝子在茱萸內消丸中,可以起到疏肝理氣、消脹止痛,以及殺蟲止癢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治療肝膽氣滯、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的效果。

茱萸內消丸中加入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氣,消積止痛: 大腹皮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的功效。茱萸內消丸主治癥結氣滯、腹脹疼痛,大腹皮可疏通氣機,緩解疼痛,輔助藥物消積止痛。
  2. 健脾和胃,助消化: 大腹皮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對於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總之,大腹皮的加入,有助於增強茱萸內消丸的理氣消積、健脾和胃功效,進一步提升療效。

茱萸內消丸中加入五味子,是基於其斂肺止咳、固澀止瀉、生津止渴、寧心安神等功效。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其酸斂之性可收斂肺氣,止咳平喘;其甘潤之性可滋陰潤肺,緩解燥咳;其溫性可溫肺散寒,改善寒咳。此外,五味子還能固澀止瀉,對於脾虛洩瀉者有輔助作用。同時,五味子還能生津止渴、寧心安神,有助於緩解由於肺虛引起的口乾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狀。因此,五味子在茱萸內消丸中起到輔助止咳、固澀、生津等多重作用,與其他藥物相配合,發揮更佳療效。

茱萸內消丸中加入海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散結核: 海藻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化瘀的功效。對於女性乳房、子宮等部位的結核,海藻能幫助消散腫塊,緩解疼痛。
  2. 化痰通絡: 海藻具有化痰通絡、利水消腫的作用,能有效改善乳腺增生、乳房脹痛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配合,更能發揮協同作用,促進乳房氣血運行,改善循環。

茱萸內消丸中加入延胡索,主要是為了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延胡索性味苦溫,入肝經,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部疼痛、經行腹痛、胸脅脹痛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茱萸內消丸主要針對女性婦科病症,延胡索的加入可以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並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茱萸內消丸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茱萸內消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瀉、胃寒嘔吐等症,茴香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溫暖脾胃,緩解寒凝之痛,同時理氣止痛,有助於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
  2. 調和藥性:茱萸內消丸中其他藥物多偏於寒涼,如吳茱萸、厚朴等,加入茴香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寒,減少對脾胃的損傷。同時,茴香還可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增強藥效。

茱萸內消丸方劑中包含桂枝,主要源於其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發汗解表、調和營衛之功。

方中以茱萸溫中散寒,桂枝則助其溫經通絡,協同散寒止痛,並可改善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達到溫中散寒、內消痞塊的療效。

茱萸內消丸中含有烏頭,是因烏頭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寒凝經脈、風寒濕痹等病症。

茱萸內消丸的主治為寒凝氣滯、血瘀不通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小腹冷痛等症。烏頭的溫熱性可溫經散寒,緩解寒凝氣滯,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痛、通便的效果,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奏效。

茱萸內消丸中加入吳茱萸,是取其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

吳茱萸味辛、苦,性溫,入肝、脾、胃經。其辛溫之性可溫中散寒,驅除寒邪,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吳茱萸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其苦寒之性可清降胃中逆氣,對於胃寒嘔逆、呃逆不止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茱萸內消丸中加入吳茱萸,旨在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有效緩解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各種不適。

茱萸內消丸中加入食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食茱萸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凝滯所致的胃脘疼痛、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食茱萸能起到溫中散寒、止痛的效果。
  2. 燥濕化痰: 食茱萸還具有一定的燥濕化痰功效,可以幫助清除體內濕氣,改善痰多、咳嗽等症狀。對於一些寒濕困脾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食茱萸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茱萸內消丸中加入食茱萸,旨在通過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燥濕化痰等功效,達到治療寒濕內阻、胃脘疼痛、腹痛等症狀的目的。

茱萸內消丸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桃仁性味苦甘,微溫,歸心、肺、肝經。其藥理作用主要體現在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消腫止痛等方面。在茱萸內消丸中,桃仁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並緩解疼痛,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此外,桃仁還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和代謝。

茱萸內消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理氣: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茱萸內消丸以治療肝鬱氣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為主,木香的加入能幫助疏肝理氣,解除肝胃之鬱,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消化功能。
  2. 健脾和胃:木香亦具健脾和胃之效,能溫脾胃,助消化,緩解腹痛腹脹等不適。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調理脾胃功能,增強藥效。

茱萸內消丸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利氣,引藥下行: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氣、開宣肺竅、消痰散結之效。茱萸內消丸旨在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桔梗的宣肺利氣作用可使藥力下達腹部,達到治療目的。
  2. 引導藥物直達病竈:桔梗具有引藥下行的功效,可以引導藥物直達腹部,並通過宣肺利氣作用,促進藥物吸收和發揮療效。這有助於茱萸內消丸更有效地治療胸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茱萸內消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性味辛溫,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胸脇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茱萸內消丸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消化不良、腹痛等症,青皮的加入可以幫助理氣解鬱,緩解症狀。
  2. 消食導滯: 青皮能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吸收,消食導滯。茱萸內消丸中還含有其他消食導滯的藥物,青皮的加入可以加強其消食導滯的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茱萸內消丸以山茱萸為主要藥材,原因有二:

  1. 固腎澀精:山茱萸性溫味酸,入肝腎經,具固澀作用。方中以山茱萸為主,可補腎固精,治療腎虛精關不固所致的遺精、滑精、早洩等症狀,是治療內消症的核心藥物。
  2. 滋陰補腎:山茱萸兼具滋陰之效,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滋補腎陰,緩解因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使治療效果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茱萸內消丸」

「茱萸內消丸」為中藥方劑,具有止咳化痰、溫裏溫中、止瀉止嘔、清熱化痰、行氣止痛、降氣止痛、消積化滯、活絡止痛、止血清熱、活血化瘀、固澀收斂、益氣、補腎、補血養肝、益精、潤肺生津、壯陽止瀉、健脾益氣、解酒毒、通經、活血化瘀、溫暖脾胃、滋補陽氣、促進消化、麻醉疼痛等功效。

組成

茱萸內消丸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各成分具有不同的功效和作用,以下為各成分介紹。

  • 桂枝: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等功效。
  • 川楝子:具有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的功效。
  • 大腹皮:具有理氣行氣、利水消腫、健脾胃等功效。
  • 海藻: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清熱利尿、軟堅、消痰等功效。
  • 桔梗: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 木香: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等功效。
  • 青皮: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山茱萸: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傳統功效。
  • 桃仁:具有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等功效。
  • 五味子: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 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
  • 茴香: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等功效。
  • 延胡索: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活絡止痛之功效。
  • 烏頭: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功效

茱萸內消丸具有溫裡溫中、助陽止瀉、止咳化痰、消積化滯、降氣止痛、清熱化痰、活血化瘀、補氣、補腎、理氣行氣、鎮痛、麻醉、活絡止痛等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喉嚨痛、風濕痹痛、腰痠背痛、中風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瘀血腫痛、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噁心嘔吐、泄瀉腹痛、寒疝腹痛、睾丸偏墜、少腹冷痛、陽痿、早洩、遺精、肝氣鬱滯、脅肋疼痛、腰痛、小腸氣、傷風感冒、咳嗽氣喘、肺炎、支氣管炎、肺結核、腸道感染、腹瀉、痢疾、消化不良、胃酸過多、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膽結石、肝炎、肝硬化、腎炎、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症狀。

總結

茱萸內消丸為中藥方劑,具有止咳化痰、溫裏溫中、止瀉止嘔、清熱化痰、行氣止痛、降氣止痛、消積化滯、活絡止痛、止血清熱、活血化瘀、固澀收斂、益氣、補腎、補血養肝、益精、潤肺生津、壯陽止瀉、健脾益氣、解酒毒、通經、活血化瘀、溫暖脾胃、滋補陽氣、促進消化、麻醉疼痛等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喉嚨痛、風濕痹痛、腰痠背痛、中風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瘀血腫痛、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噁心嘔吐、泄瀉腹痛、寒疝腹痛、睾丸偏墜、少腹冷痛、陽痿、早洩、遺精、肝氣鬱滯、脅肋疼痛、腰痛、小腸氣、傷風感冒、咳嗽氣喘、肺炎、支氣管炎、肺結核、腸道感染、腹瀉、痢疾、消化不良、胃酸過多、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膽結石、肝炎、肝硬化、腎炎、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醋浸1宿,焙乾,炒過)1兩,青化桂(去皮)1兩,淨棗皮(蒸,去核,搗)1兩,玄胡索(醋炒)1兩,大茴香(鹽炒)1兩,化橘紅(炒)1兩,杭青皮(醋炒)1兩,桃仁(炒)5錢,白蒺藜(炒)5錢,南木香屑5錢。
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龍眼核大。
每服1丸,淡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氣從少腹起上衝咽喉

相同名稱方劑


茱萸內消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九十引《居家必用》。 組成:山茱萸1兩,食茱萸1兩,吳茱萸1兩,茴香(炒)1兩,川楝子(去核)1兩,青皮(去瓤)1兩,馬藺花1兩,黑牽牛(頭末)7兩。 主治:一切小腸疝氣。

茱萸內消丸, 出處:《幼科指南》卷上。 組成:山茱萸肉5錢,川烏(搗去皮,炒)5錢,桔梗5錢,小茴(炒)5錢,白蒺藜(炒去刺)5錢,陳皮5錢,青皮3錢,川楝(去皮)5錢,木香2錢,枳實(炒)1錢,桃仁3錢,吳茱萸(炒)5錢,玄胡索(炒)5錢,五味子1錢。 主治:小兒偏墜,膀胱疝氣內弔,啼哭不止。

茱萸內消丸, 出處:《得效》卷九。 組成:川楝3兩(銼,炒),大腹皮2兩半,五味子2兩半,海藻(洗)2兩半,玄胡索2兩半,茴香(炒)1兩,桂心1兩,川烏(炮,去皮臍)1兩,吳茱萸1兩,食茱萸1兩,桃仁(麸炒,别研)1兩,木香1兩半,桔梗2兩,青皮2兩,山茱萸2兩。 主治:小兒陰(疒頹)偏大,上攻臍腹,膚囊腫脹或生瘡瘍,時出黃水,腰腿沉重,足脛腫滿,行步艱辛。

茱萸內消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川楝子8兩(每個破作4塊,2兩用巴豆30粒,去殼,同炒焦,候巴豆黑,去巴豆不用;2兩用斑蝥50個,去頭足翅,同炒,候斑蝥焦,去斑蝥不用;2兩用海金沙半兩同炒,候海金沙紫色,去海金沙不用;2兩用黑牽牛1兩同炒,連黑牽牛用),山茱萸(去核)1兩,吳茱萸(湯泡7次,炒)1兩,石茱萸1兩,胡蘆巴(炒)1兩,破故紙(炒)1兩,舶上茴香(炒)1兩,烏藥1兩。 主治:膀胱小腸疝氣,木腎偏墜。

茱萸內消丸, 出處:《局方》卷五。 組成:吳茱萸(湯洗7次,焙)2兩,陳皮(去白)2兩,山藥(焙)2兩,川楝(蒸,去皮核)2兩,山茱萸(去核)2兩,青皮(去白)2兩,茴香(炒)2兩,馬藺花(醋炙)2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2兩,木香(不見火)1兩。 主治:補虛消疝,溫養腎經。主治:腎與膀胱經虛,爲邪氣所搏,結成寒疝,伏留不去,臍腹(疒丂)刺,小腸氣痛,奔豚痃癖,疼不可忍,陰核偏大,膚囊癰腫,結硬牽急,重大滋長,瘙癢疼痛,時出黃水,瘡瘍,腿沉重,足脛腫滿,行步艱難。

茱萸內消丸, 出處:《局方》卷八(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山茱萸(搗,去核,取肉,微炒)2兩,桔梗(水浸1伏時濾出,慢火炒乾爲度)2兩,白蒺藜(炒去刺)2兩,川烏(炮,去皮臍)2兩,肉桂(去粗皮)2兩,茴香(舶上者,淘去沙後,焙炒)2兩,食茱萸2兩,吳茱萸(微炒)2兩,青皮(去白)2兩,海藻(洗,焙)2兩半,五味子(淨揀)2兩半,大腹皮(酒洗,焙)2兩半,玄胡索2兩半,桃仁(去皮尖及雙仁,麸炒,别研)1兩,枳實(去瓤,麸炒)1兩,陳皮1兩,川楝子(銼,炒)3兩,木香1兩半。 主治:腎經虛弱,膀胱爲邪氣所搏,結成寒疝陰(疒頹),偏大上攻,臍腹疼痛,膚囊腫脹或生瘡瘍,時出黃水,腰腳沉重,足脛腫滿,行步艱辛,服之內消,不動臟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