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半夏性味辛、溫。主治降逆止嘔,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黃連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神麴性甘、辛、溫、無毒。主治健脾和胃、消食調中。治飲食停滯、胸痞腹脹、嘔吐瀉痢、產後瘀血腹痛、小兒腹大堅積。
麥芽性甘、平。主治行氣消食、健脾開胃、退乳消脹。常用於食積不消、脘腹脹痛、脾虛食少、乳汁鬱積、乳房脹痛、婦女斷乳。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加味六君湯, 出處:《醫學集成》卷二。 組成:人參1兩,黃耆2兩,焦朮2兩,茯苓5錢,半夏3錢,附子1錢,陳皮1錢,甘草1錢。 主治:中風,右手不仁。
加味六君湯, 出處:《辨證錄》卷七。 組成:人參8分,白朮3錢,茯苓2錢,甘草3分,半夏3分,陳皮2分,黃連2分,神曲5分,麥芽5分,防風5分。 主治:小兒因風熱濕三者合之成痙,頭搖手勁,眼目上視,身體發顫,或吐而不瀉,或瀉而不吐。
加味六君湯, 出處:《葉氏女科》卷二。 組成:人參1錢半,白朮(蜜炙)1錢半,茯芩8分,陳皮(去白)8分,半夏(制,炒黃)8分,蘇葉8分,枳殼(麸炒)8分,炙甘草5分,生薑3片,大棗2枚。 主治:妊娠飲食不甘,嘔吐不止,或體肥痰盛惡阻。
加味六君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十八。 組成:熟人參8分,冬白朮1錢半(炒),法半夏1錢半,白茯苓1錢半,全當歸1錢半,小川芎8分,新會皮1錢半,廣木香8分,炙甘草5分,純鉤藤3錢(遲入),生薑汁3匙(衝),甜竹瀝3匙(衝)。 主治:虛風,手足指麻,脈弦虛浮者。
加味六君湯, 出處:《金鑑》卷四十六。 組成:人參1錢5分,白朮(土炒)1錢5分,茯苓1錢5分,陳皮1錢5分,半夏(制)1錢5分,甘草(炙)5分,藿香葉1錢,枇杷葉(炙)1錢,縮砂仁8分,枳殼(炒)8分。 主治:妊娠平素胃虛,中停痰飲,而爲惡阻,吐多痰水,心煩頭目眩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