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加味養血湯

JIA WEI YANG XUE TANG

出處典籍:《幼科宣言》卷二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28%
肺經 21%
心經 13%
腎經 13%
肝經 10%
胃經 7%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痘後人虛。

傳統服藥法

黃耆、當歸、白芍(炒)、白茯苓、沙參、苡仁、百合、甘草、白朮(炒)、麥冬。
蓮米5枚(去皮心)為引,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性甘、微溫。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牡丹皮性辛苦、涼、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

白扁豆性甘淡、微溫平。主治健脾和中、消暑化濕。主治暑濕吐瀉、脾虛嘔逆、食少腹瀉、水停消渴、赤白帶下、小兒疳積。

木瓜性酸、溫。主治平肝舒筋、和胃化濕。用於濕痹拘攣、腰膝關節酸重疼痛、吐瀉轉筋、腳氣水腫、肢体酸重、筋脈拘攣等症。

薏苡仁性甘、淡、微寒。主治利濕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主水腫、腳氣、小便淋瀝、濕溫病、泄瀉帶下、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肺癰、腸癰、扁平疣。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咳嗽多痰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養血湯, 出處:《幼科直言》卷五。 組成:黃耆、白朮(炒)、白芍(炒)、丹皮(炒)、柴胡、陳皮、甘草、當歸。 主治:潮熱而唇白,神倦怠者,體虛也。

加味養血湯, 出處:《幼科宣言》卷二。 組成:黃耆、當歸、丹皮、扁豆(炒)、木瓜、苡仁、白芍(炒)、白茯苓、陳皮、甘草。 主治:補脾生血。主治:痘後人虛。

加味養血湯, 出處:《幼科直言》卷五。 組成:黃耆、當歸、白芍(炒)、白茯苓、沙參、苡仁、百合、甘草、白朮(炒)、麥冬。 主治:童子癆。咳嗽吐痰,面青唇白,骨蒸發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和中健脾湯

相似度 73%

補元化毒散

相似度 72%

保肺健脾湯

相似度 70%

消痰散

相似度 66%

驅暑建中湯

相似度 63%

固元解毒湯

相似度 63%

石蓮子湯

相似度 63%

白朮健脾飲

相似度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