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荊防方中包含荊芥,主要因為以下兩點:
- 散風解表: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散風解表之功。能疏散表邪,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荊防方常用於治療風寒表證,荊芥可助其發揮散寒解表功效,使邪氣從表散出。
- 疏散風熱: 荊芥除散風寒外,亦可疏散風熱。若患者兼有風熱表證,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荊芥亦可起到緩解作用。荊防方中,荊芥的加入,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發揮其散風解表或疏散風熱的功效。
荊防方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散外邪: 防風性溫,辛散,善於祛風解表,能驅散外邪,止咳止喘。與荊芥、防風等藥材搭配,共奏散寒解表之功,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發熱、咳嗽等症。
2. 疏通經絡: 防風入肺、膀胱經,具有疏通經絡,宣通氣血的作用,可緩解風寒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與荊芥、防風等藥材共用,可增強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的效果。
荊防方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解痙止搐的功效。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能散風熱、止痙攣,並能清熱解毒,對於風熱感冒、頭痛發熱、咽喉腫痛、痙攣抽搐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療效。
荊防方以荊芥、防風為君藥,主治風熱感冒,白僵蠶加入其中,一方面能增強疏散風熱之力,另一方面能解痙止搐,進一步提升方劑的治療效果。
荊防方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荊防方多用於治療外感風熱,而金銀花可以清熱解毒,緩解風熱症狀,如發熱、頭痛、咽痛等。
- 宣散風邪: 金銀花善於解表散風,能幫助荊防、防風等藥物更有效地宣散風邪,使邪氣外出,達到治癒目的。
因此,金銀花在荊防方中起到清熱解毒、宣散風邪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風熱感冒的效果。
荊防方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解毒消腫: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毒消腫的功效,與荊防、防風等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清熱解表,消散風熱邪氣。
- 宣肺透疹:牛蒡子具有宣肺透疹的作用,對於風熱所致的疹出不暢,或伴有咳嗽、咽痛等症狀,可起到促進疹出、宣肺止咳的功效。
因此,牛蒡子在荊防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清熱解表、宣肺透疹的功效,治療風熱感冒、麻疹等疾病。
荊防方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涼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荊防方主治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發熱、頭痛、肢體痠痛等症狀,牡丹皮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緩解發熱症狀,改善寒濕症狀。
- 活血化瘀: 牡丹皮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寒濕凝滯,進一步緩解肢體痠痛,並能促進體內毒素排出,有助於恢復身體健康。
因此,牡丹皮在荊防方中發揮著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風寒濕邪侵襲的效果。
在中藥方劑「荊防方」中,浮萍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散風解表、利水消腫的功效。浮萍性寒味甘,能夠散風解表、利水消腫,適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水腫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浮萍能夠增強方劑的散風解表作用,對改善感冒和水腫非常有益。
荊防方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效。荊防方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伴有發熱、口渴、咽痛、頭痛等症狀。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發熱、口渴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表的效果。
- 滋陰潤燥: 風熱外感易傷陰津,導致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生地黃可滋陰潤燥,補充體內津液,緩解陰虛燥熱的症狀,使整體治療更為全面。
荊防方中包含薄荷,主要因其清熱解表、疏風散熱之功效。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能清熱解表、疏散風熱,適用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咽痛等症狀。
荊防方主治外感風寒,兼有風熱之邪,薄荷加入其中,既能清熱解表,又可疏散風熱,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清熱解表、疏風散寒的功效,使藥效更佳。
荊防方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能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咳嗽、咽喉腫痛、口渴等症。荊防方以荊芥、防風等辛溫解表,而黃芩則可清熱解表,相輔相成,達到解表清熱的效果。
- 抑菌抗炎: 黃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真菌生長,減少炎症反應。荊防方治療的疾病,例如外感風熱、麻疹等,常伴有炎症,而黃芩的抗炎作用有助於緩解病情,促進康復。
荊防方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蟬蛻性味甘寒,具有疏風散熱、透疹止癢之效。對於因風熱邪毒入侵而導致的疹出不暢、瘙癢難忍等症狀,可起到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 配合荊防等藥物,增強療效: 荊防方以荊芥、防風為君藥,具有疏風解表、散寒止痛之效。蟬蛻與之配合,可協同作用,加強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效果,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之,蟬蛻的加入,既能與荊防等藥物相輔相成,又能有效緩解風熱所致的皮膚病症,提升荊防方治療效果。
荊防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荊防方主要以荊芥、防風等辛溫解表藥為主,甘草性甘平,可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辛燥,減輕對脾胃的刺激。同時,甘草能緩和藥物的發散之力,使其藥力更加平和。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等功效,能輔助荊防方發揮更好的解表止咳、疏風散寒功效。甘草能增強荊防方對外感風寒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荊防方主治功效分析
荊防方主要應用於治療時行疫病及麻疹等外感熱病。
治療原理分析:
- 《幼科心法要訣》 指出「天行厲氣瘟疫病...皆由邪自口鼻入」,說明此方主要針對邪氣從口鼻侵入人體導致的疾病。文中提到的「荊防敗毒散」屬於辛溫解表劑,能夠發散風寒,解毒消腫,適用於外感風寒兼有熱毒的證候。
- 《痘疹精詳》 則更加詳細地闡述了荊防方在治療麻疹中的應用。該書強調「詳看時令如何」,提示用藥需根據季節氣候變化靈活調整。對於「日暖又風和」的麻疹,可用「敗毒荊防」;而對於「時行疫熱」,則應使用「芩連消毒」。
- 「荊防敗毒」方中,荊芥、防風發散風邪;生地、酒炒芩連清熱涼血解毒;桔梗、甘草、人參扶正祛邪;連翹、牛蒡子透疹解毒;元參、黃柏清熱瀉火;竹葉、升麻清熱透疹。整體以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為主。
- 「芩連消毒」方中,黃芩、黃連、梔子清熱燥濕解毒;升麻、桔梗、玄參清熱解毒,透疹外出;石膏、甘草、知母清熱瀉火;連翹、牛蒡子、紅花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淡竹葉清心除煩。此方以清熱解毒、透疹外出為主。
主治功效:
綜合以上分析,荊防方及其相關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時行疫病: 即具有傳染性的外感熱病,如流感、麻疹等。
- 麻疹: 根據不同症狀和時令,可選用荊防敗毒散或芩連消毒飲等方劑。
- 外感風寒兼有熱毒: 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身痛、咽痛、咳嗽等症狀,同時伴有口渴、便秘、舌紅苔黃等熱象。
總結:
荊防方及其相關方劑,通過辛溫或辛涼解表、清熱解毒、透疹外出等作用,達到治療時行疫病、麻疹等外感熱病的目的。其具體應用,需根據患者的病情、體質、時令等因素,辨證施治,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荊芥穗2錢, 防風2錢, 僵蠶2錢, 金銀花4錢, 牛蒡子3錢, 丹皮3錢, 紫背浮萍2錢, 乾地黃3錢, 薄荷1錢半, 黃芩3錢, 蟬蛻1錢半, 生甘草2錢。
惡寒重,發熱輕,風團皮損偏白者,去薄荷,重用荊芥,加乾薑皮;兼吐瀉、腹痛者,加周氏回生丹,每次7-10粒。
疏風解表,清熱止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涼,有發汗解表之功,陰虛內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荊防方, 出處:《趙柄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荊芥穗2錢,防風2錢,僵蠶2錢,金銀花4錢,牛蒡子3錢,丹皮3錢,紫背浮萍2錢,乾地黃3錢,薄荷1錢半,黃芩3錢,蟬蛻1錢半,生甘草2錢。 主治:疏風解表,清熱止癢。主治:急性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