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通聖散

JIA JIAN TONG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肝經 16%
心經 14%
胃經 14%
脾經 10%
大腸經 6%
膽經 4%
小腸經 4%
膀胱經 2%
三焦經 2%
肺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膽經
小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通聖散中加入防風,主要是針對其疏風解表、祛風止痛的功效。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膀胱、肺、肝經。其疏散風邪的作用,能緩解因風寒外襲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也能改善因風邪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

在加減通聖散中,防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能更好地清熱解毒、通便瀉火,針對因外感風寒、內蘊濕熱所引起的便祕、腹脹、口苦、口臭等症狀,起到較好的療效。

加減通聖散中加入白癬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白癬皮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癢之效。對於因濕熱蘊結、毒邪侵襲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瘡瘍等,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作用。
  2. 利濕通便,通泄積滯:白癬皮同時具有一定的利濕通便作用,可促進體內濕邪排出,對於因濕熱阻滯所致的便祕、腹脹等症狀,能起到通泄積滯的作用。

因此,加減通聖散中加入白癬皮,既能清熱解毒,又能利濕通便,有助於改善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和消化不良等症狀。

加減通聖散中包含赤芍,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涼血止痛: 赤芍味苦寒,入肝經,能清熱涼血,活血止痛,對於通聖散所針對的熱結血瘀之症,能有效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 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對於通聖散所治療的便祕、腹痛等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促進排便通暢。

總而言之,赤芍在加減通聖散中,可有效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針對其所治療的熱結血瘀、便祕腹痛等症狀起到重要作用。

加減通聖散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連翹性味苦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通聖散方劑主治熱毒壅滯,腸胃積熱,便祕腹脹等症。連翹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改善腸胃積熱,而消腫散結的作用則有助於緩解便祕腹脹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通聖散中其他藥材如大黃、芒硝等具有瀉下通便作用,而連翹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減少瀉下藥對腸胃的刺激,避免過度寒涼。同時,連翹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更全面地解決熱毒壅滯、腸胃積熱等問題。

加減通聖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性涼,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加減通聖散主要用於治療熱證便祕,而黃芩可以清瀉腸胃之熱,促進腸蠕動,有助於通便。
  2. 涼血止血: 黃芩還具有一定的涼血止血作用。對於因熱毒熾盛引起的便血,黃芩可以起到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病情。

總而言之,黃芩在加減通聖散中發揮著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熱證便祕等病症。

加減通聖散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宣肺透疹之效。

牛蒡子性寒,味辛,入肺、胃經,能清熱解毒,宣肺透疹,並可散風止痛。對於外感風熱,症見發熱、咳嗽、咽痛、鼻塞等,牛蒡子有助於清熱解毒,宣肺散風,緩解症狀。此外,牛蒡子亦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對於濕熱阻滯,導致便祕者亦有輔助療效。

因此,加減通聖散中加入牛蒡子,可增強其清熱解毒、宣肺透疹之功,更好地治療風熱感冒、濕熱便祕等症。

加減通聖散中包含金銀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通聖散本身用於治療便祕、濕熱內蘊等症狀,金銀花的加入可以有效清熱解毒,緩解腸道濕熱,促進排便通暢。
  2. 疏散風熱: 金銀花還具有疏散風熱的功效,對於因風熱上擾引起的發熱、咽痛、口渴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通聖散中加入金銀花,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症狀。

加減通聖散中包含梔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性寒,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方劑中加入梔子,可以有效地清泄上焦之熱,尤其對於因熱毒壅盛所致的便祕、口乾舌燥、心煩氣躁等症狀,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2. 緩解燥熱:通聖散本身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容易導致腸胃燥熱。梔子具有清熱潤燥的作用,可以緩解通聖散的燥熱之弊,避免因瀉下過度而造成腸胃損傷。

「加減通聖散」中加入「當歸尾」,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止痛:當歸尾性溫,味甘辛,入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
  2. 引藥下行:當歸尾性較重,能引導藥力向下運行,並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通便排毒。配合其他藥材,如芒硝、大黃等,更能加強通便效果,使便祕患者更快獲得緩解。

總而言之,當歸尾在「加減通聖散」中,不僅能活血止痛,更能引導藥力下行,促進通便,起到協同其他藥材發揮功效的作用。

加減通聖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之效。加減通聖散主治風熱感冒、頭痛鼻塞、發熱惡寒等症,荊芥有助於疏解表邪,解除風熱之症。
  2. 通利氣血:荊芥還具通利氣血、活血止痛的作用。加減通聖散中常加入其他活血化瘀的藥材,荊芥的加入可促進氣血運行,解除瘀阻,改善血脈不通的症狀。

加減通聖散中包含槐花,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清熱涼血:槐花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便祕、痔瘡出血等症狀,槐花能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緩解病症。
  2. 潤腸通便:槐花富含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泄廢物,改善便祕。對於因腸燥便祕而導致的腹痛、肛門灼熱等症狀,槐花能起到潤腸通便、緩解疼痛的作用。

因此,加減通聖散中加入槐花,可起到清熱涼血、潤腸通便的作用,有利於治療因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便祕、痔瘡出血等症狀。

加減通聖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止痙解毒之效。通聖散主治風熱上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白僵蠶可協助疏散風熱,緩解痙攣,減輕患者不適。
  2. 清熱解毒:白僵蠶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通聖散中加入白僵蠶,可增強方劑清熱解毒之力,更有效地緩解患者症狀。

「加減通聖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通聖散方中多用辛、苦、燥之品,容易傷脾胃,而甘草能起到中和這些藥物的燥烈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大負擔。
  2. 增強療效:甘草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大黃配伍,可增強大黃瀉下通便的作用,同時緩解大黃對腸胃的刺激。甘草與芒硝配伍,可增強芒硝瀉熱通便的作用,同時保護腸胃免受芒硝的刺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加減通聖散 」,主要成分是:防風,白癬皮,赤芍,連翹,黃芩,牛蒡子,金銀花,梔子,當歸尾,荊芥,槐花,白僵蠶,甘草, 主治功效是:楊梅。

  1.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白癬皮: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和止癢等功效。

  3.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4.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5. 槐花: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6.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7. 白僵蠶:性辛、寒,入肝、肺經,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等功效。

  8. 金銀花:性甘寒,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解毒和透疹等功效。

  9.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10. 連翹: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等多種功效。

  11. 牛蒡子:性涼、味辛、苦,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等功效。

  12. 梔子: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多種傳統代功效。

總的來說,中藥方劑「 加減通聖散 」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可治療楊梅。

傳統服藥法


防風、荊芥、連翹、赤芍藥、當歸、川芎、桔梗、黃芩、梔子、甘草、青木香、玄參、牛蒡子、大黃、芒消、紫金皮、雞屎子、詐死子、谷藤根、芙蓉根、嫩桕根、青王義。
加薄荷、生地黃,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通聖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防風8分,白鮮皮8分,赤芍8分,連翹8分,黃芩8分,牛蒡子1錢,金銀花3分,山梔5分,歸尾5分,荊芥4分,槐花4分,僵蠶2分,甘草2分。 主治:楊梅。

加減通聖散, 出處:《準繩·瘍科》卷二。 組成:防風、荊芥、連翹、赤芍藥、當歸、川芎、桔梗、黃芩、梔子、甘草、青木香、玄參、牛蒡子、大黃、芒消、紫金皮、雞屎子、詐死子、谷藤根、芙蓉根、嫩桕根、青王義。 主治:疔瘡、瘴氣、紫遊風等。

加減通聖散, 出處:《醫學正傳》卷六。 組成:防風5錢(去蘆),連翹3錢(去蒂),川芎5錢,白芍藥2錢,當歸3錢(酒浸洗),薄荷2錢,荊芥穗5錢,麻黃3錢(去根節,湯泡),梔子3錢(去殼),桔梗5錢,枳殼(去瓤,面炒),石膏各5錢,甘草3錢,滑石3錢,黃芩3錢(去朽),柴胡5錢,黃連5錢,黃柏3錢,生地黃3錢5分(酒制),羌活5錢,熟地黃3錢5分(酒制),錦紋大黃6兩,芒消1兩,皂角刺1兩(獨生者,去尖)。 主治:瀉惡毒穢積。主治:癧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