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避瘟散

救急避瘟散

JIU JI BI WE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脾經 16%
胃經 14%
肝經 13%
心經 7%
大腸經 5%
膀胱經 5%
腎經 4%
膽經 4%
三焦經 1%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救急避瘟散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如下:

  1. 解毒消腫:皁莢味苦性寒,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可針對瘟疫所致的熱毒、腫痛等症狀進行緩解。
  2. 驅邪外出:皁莢的皁苷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並促進其排出體外,有助於驅除邪氣,預防瘟疫的蔓延。

因此,皁莢在救急避瘟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地解毒消腫、驅邪外出,達到預防和治療瘟疫的目的。

救急避瘟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防治瘟疫、熱病等急症。其組成中包含硃砂,這是因為硃砂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安神鎮靜的作用。

首先,硃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具有明顯的解熱作用,能對抗由於各種病邪引起的高熱,從而減輕患者的不適感。其次,硃砂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能夠“鎮心安神”,對於因熱病引起的神志不寧、煩躁等症狀,具有效果。此外,硃砂還被認為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因熱病所引起的循環問題。

因此,將硃砂納入救急避瘟散中,既可以強化方劑的解熱功效,又能在情緒和神志上給予患者一定的安慰,協助其更好地抵抗病邪,有助於疾病的恢復。總的來說,硃砂的加入使得救急避瘟散在使用上更加全面,針對熱病的多重症狀進行調理。

救急避瘟散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解毒辟邪:雄黃性溫,味辛,有毒,具解毒、殺蟲、辟邪之功。古人認為瘟疫是由邪毒入侵所致,而雄黃能驅散邪氣,消滅致病的蟲毒,故常用於預防和治療瘟疫。

二、外用爲主:救急避瘟散多為外用藥,如薰香、塗抹等。雄黃外用可發揮殺菌解毒的作用,而其毒性則可通過外用控制,避免直接入腹,減低其毒性。

「救急避瘟散」方中包含細辛,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解表散寒,闢穢止嘔: 細辛性溫,辛散,入肺經,可溫肺散寒,闢除疫癘之邪,對於外感風寒,寒邪內侵導致的發熱、惡寒、咳嗽、嘔吐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通竅開竅,醒神止痛: 細辛亦能通鼻竅,醒神止痛,對於因寒邪阻滯鼻竅導致的鼻塞、頭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在「救急避瘟散」中加入細辛,可起到解表散寒、闢穢止嘔、通竅開竅等作用,有助於治療外感風寒、瘟疫等疾病。

「救急避瘟散」方劑中包含「貫眾」,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驅邪避瘟: 貫眾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瘟疫流行時,多因外邪侵襲,導致熱毒內蘊,貫眾可清熱解毒,驅散瘟邪,避免其蔓延。
  2. 止血止痢,固護脾胃: 貫眾亦有止血止痢的功效,可治療瘟疫導致的發熱、腹痛、瀉痢等症狀。同時,貫眾能固護脾胃,避免瘟邪損傷脾胃,有助於恢復體力,提高抗病能力。

救急避瘟散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發汗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效。瘟疫多由外邪入侵引起,初期常伴有發熱、惡寒、頭痛等症狀。麻黃能疏風散寒,發汗解表,驅散外邪,使體內恢復平衡。
  2. 宣肺通竅: 麻黃能宣肺通竅,利氣化痰。瘟疫過程中,肺氣受阻,痰液阻塞,導致呼吸困難、氣喘等症狀。麻黃能開宣肺氣,化痰通竅,改善呼吸系統功能,有利於恢復健康。

麻黃在救急避瘟散中與其他藥物配合,發揮協同作用,有效抵禦瘟疫,緩解症狀。但麻黃性溫,使用時需謹慎,避免過量,應遵醫囑服用。

「救急避瘟散」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理氣解鬱,闢穢止瀉: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解鬱、燥濕止瀉、闢穢止痛之功效。瘟疫流行時,多伴隨氣機鬱滯、脾胃虛弱、濕濁內停等症狀,木香可理氣解鬱,健脾燥濕,有助於改善瘟疫所致的消化道症狀,如腹痛、腹瀉等。
  2. 芳香闢穢,預防感染: 木香氣味芳香,具有一定的闢穢止臭作用,可抑制病菌繁殖,預防感染。瘟疫流行時,空氣中可能充斥著病菌,木香的芳香氣味可以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有助於預防感染。

「救急避瘟散」方劑中包含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宣肺利咽:桔梗味辛甘,性微寒,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消腫排膿之效。瘟疫多發於肺系,可引起咽喉腫痛、呼吸不暢等症狀。桔梗能疏散肺氣,利咽開音,幫助患者緩解咽喉疼痛,暢通呼吸道,達到解毒避瘟之效。

二、配合其他藥物:桔梗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以發揮更佳的療效。例如與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與甘草、杏仁等潤肺止咳藥物配合,可緩解肺熱咳嗽。

「救急避瘟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毒散邪:白芷味辛性溫,具有解毒散邪之功效,可針對瘟疫病邪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疏散風寒的作用。
  2. 通鼻竅,開鬱:白芷性燥,善於通鼻竅,可改善因瘟疫所致的鼻塞、嗅覺失靈等症狀,同時能起到開鬱解表之效,幫助機體抵抗病邪侵襲。

白芷的加入,不僅能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解毒避瘟的功效,更能針對瘟疫的特定症狀,起到緩解和治療的作用。

救急避瘟散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化溼: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溼化痰、解毒止嘔之功效。瘟疫多由外邪侵襲,導致脾胃受損,溼邪內阻,半夏能化解溼邪,消除毒素,從而緩解瘟疫帶來的嘔吐、腹瀉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半夏入脾胃經,能清熱解毒,尤其是對於熱毒壅滯,導致神昏譫語、發熱汗出等症,半夏能夠清熱解毒,緩解熱毒症狀。

因此,救急避瘟散中加入半夏,可以發揮其解毒化溼、清熱解毒的功效,幫助患者抵抗瘟疫,恢復健康。

救急避瘟散中包含藿香,主要原因如下:

  1. 解暑化濕:藿香性辛溫,能解暑化濕,驅散暑熱之邪,並能止嘔止瀉,對於暑濕所致的發熱、惡寒、頭脹、胸悶、嘔吐、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2. 芳香闢穢:藿香氣味芳香,具有闢穢解毒之功效,能防止瘟疫流行,是古代瘟疫流行時常用藥物之一。

總而言之,藿香在救急避瘟散中起到解暑化濕、芳香闢穢的功效,有助於抵抗暑濕之邪,防治瘟疫。

救急避瘟散中包含薄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瘟疫多屬熱毒熾盛,薄荷能清熱解毒,使熱毒下降,減輕病患的發熱、頭痛、咽痛等症狀。
  2. 疏風散邪: 薄荷芳香走竄,能疏散風熱,並能透達皮毛,使邪氣外散。瘟疫初期,常伴有風熱感冒症狀,薄荷可起到疏風散邪的作用,防止邪氣深入,減輕病情。

因此,救急避瘟散中包含薄荷,是為了充分利用其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瘟疫的效果。

「救急避瘟散」方劑中含有白礬,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瘟疫多由熱毒所致,白礬能清熱解毒,遏制病邪蔓延。
  2. 收斂止瀉:白礬亦有收斂止瀉之效,可止瀉止痢,緩解瘟疫引起的腹瀉等症狀。

白礬在「救急避瘟散」中起到清熱解毒、收斂止瀉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抗瘟疫功效。

救急避瘟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瘟疫多由外邪入侵所致,常伴有發熱、惡寒、頭痛等症狀。防風能疏散外邪,緩解表寒症狀,起到解表散寒的作用,減輕瘟疫的初期症狀。
  2. 宣肺通竅: 防風能宣通肺氣,開達經絡,對於瘟疫引起的肺氣閉塞、鼻塞不通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同時,防風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抵抗力,輔助治療瘟疫。

救急避瘟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百藥的功效。方中其他藥材可能存在較強的寒涼或溫熱性,甘草可以緩解其燥烈之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傷及正氣。
  2. 增強療效:甘草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並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在瘟疫流行時,可協同其他藥材,提高人體抵抗力,減少病症發生。此外,甘草還有潤肺止咳、解毒消炎的作用,可減輕瘟疫帶來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救急避瘟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圍廣泛,涵蓋外感時邪、疫癘、腸胃濕熱及毒邪內蘊等症:

  1. 外感表證:針對「傷寒感冒」,方中麻黃、防風、白芷等辛溫解表,散風寒;薄荷、藿香辛涼透邪,緩頭目脹痛,適合風寒夾濕或暑濕初起。
  2. 疫癘霍亂:霍亂吐瀉多因濕熱穢濁阻滯中焦,方中藿香、半夏化濕和中;木香行氣止痛;枯礬澀腸止瀉,合而調暢氣機、分清濁。
  3. 濕熱痢疾:「紅白痢疾」乃濕熱下注大腸,貫眾清熱解毒;雄黃、朱砂辟穢解毒;皂角通絡消積滯,共奏清腸止痢之效。
  4. 二便不通:「大便閉塞」因氣滯或痰阻,皂角善通竅瀉痰;細辛、桔梗宣肺氣以提壺揭蓋;「小便赤澀」則藉防風、薄荷疏風熱,助氣化復常。
  5. 無名腫毒:朱砂、雄黃解毒殺蟲;白芷、細辛散結消腫,適用於熱毒初起未潰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解表透邪為先

  • 麻黃、防風、白芷:辛溫發汗,開泄腠理,驅散風寒。
  • 薄荷、藿香:辛涼清透,兼化濕濁,防表邪入裡化熱。

2. 化濕辟穢為核心

  • 藿香、半夏、木香:理氣燥濕,和胃降逆,針對霍亂吐瀉、脘痞不舒。
  • 枯礬、貫眾:一收一清,枯礬收斂腸道止瀉,貫眾清熱解毒,治濕熱痢。

3. 解毒通竅為佐助

  • 雄黃、朱砂:辟穢解毒,鎮驚安神,截斷疫毒內傳。
  • 皂角、細辛:辛烈走竅,皂角通便逐痰,細辛通絡止痛,開閉塞之氣機。

4. 調和諸藥為使

  • 甘草、桔梗:甘草緩和峻烈之性,桔梗宣肺利咽,載藥上行,兼顧上焦表證。

配伍特點
全方表裡兼顧,重點在於「解表化濕、解毒通滯」。外可散風寒暑濕,內能調腸胃氣機,並借朱砂、雄黃之毒性以毒攻毒,配伍辛香藥物(如木香、藿香)芳香化濁,體現古代「治疫以芳香辟穢為要」的思路。吹鼻用法更取「肺開竅於鼻」,速達藥效於上焦,適合急症處理。

傳統服藥法


皂角2錢4分,朱砂1錢7分,雄黃1錢7分,細辛2錢,貫眾2錢,麻黃1錢4分,木香1錢4分,桔梗1錢4分,白芷1錢4分,半夏1錢4分,藿香1錢4分,薄荷1錢4分,枯礬1錢4分,防風1錢4分,甘草1錢4分。
除瘟解表,止痢消毒。
上為細末。
每服1錢,用薑水送下,再吹入鼻孔2-3分更佳。小兒酌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辛溫解表,孕婦慎用。
  • 本方含有硃砂、雄黃,有毒,不宜過量服用。
  •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出汗、口渴、四肢無力等症狀,若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感冒霍亂大便秘結排尿困難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大腸激擾綜合症小便顏色偏黃上吐下瀉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救急避瘟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方)。 組成:皂角2錢4分,朱砂1錢7分,雄黃1錢7分,細辛2錢,貫眾2錢,麻黃1錢4分,木香1錢4分,桔梗1錢4分,白芷1錢4分,半夏1錢4分,藿香1錢4分,薄荷1錢4分,枯礬1錢4分,防風1錢4分,甘草1錢4分。 主治:除瘟解表,止痢消毒。主治:傷寒感冒,霍亂,紅白痢疾,大便閉塞,小便赤澀,無名腫毒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