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香湯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入侵導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 芳香闢穢,醒脾開胃:丁香具有濃鬱的香氣,可芳香闢穢,增進食慾,並能醒脾開胃,幫助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
因此,五香湯中加入丁香,不僅可以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還能芳香闢穢,醒脾開胃,達到綜合調理脾胃的作用。
五香湯中加入沉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納氣: 沉香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腎納氣、降逆止嘔的功效。五香湯本身為溫補脾胃之方,加入沉香可增強其溫補作用,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寒、氣逆上沖、嘔吐腹瀉等症狀。
- 行氣止痛: 沉香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對於五香湯所治的腹痛、胃痛、腸鳴腹脹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總之,沉香在五香湯中起到溫補脾胃、行氣止痛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五香湯中加入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腎助陽:益智仁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助陽之效,有助於改善腎陽虛所致的陽痿、早泄、腰膝酸軟等症狀。五香湯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腎陽不足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肢冷畏寒等,益智仁的溫腎助陽作用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 健脾開胃:益智仁亦具健脾開胃之效,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改善脾胃功能。五香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致的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益智仁的健脾開胃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增進食慾。
五香湯中包含茴香,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能溫暖脾胃,驅散寒氣,並能理氣止痛,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 行氣止痛,溫腎助陽: 茴香亦可行氣止痛,溫腎助陽,對於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症狀,有一定改善效果。
因此,五香湯中加入茴香,可綜合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行氣止痛、溫腎助陽等功效,達到治療寒邪客胃、脾胃虛寒、腎陽虛等症的效果。
五香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行氣化濕: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五香湯通常用於脾胃虛弱、濕氣困脾、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而陳皮能幫助行氣化濕,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
- 調和藥性: 五香湯中通常含有多種藥材,成分複雜,加入陳皮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材之間產生不良反應,使藥效更加協調。
五香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五香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加入乾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消化不良。
- 增進香味: 乾薑本身具有濃鬱的香氣,加入五香湯中可以提升湯的香味,使湯的味道更加醇厚,更能刺激食慾,增加患者的食慾。
五香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其辛溫解表、祛風濕的功效。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疏風散寒、勝濕止痛、解表發汗的功效。在五香湯中,羌活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有效地驅散風寒濕邪,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同時,羌活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治療效果。
五香湯中添加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解鬱,調和脾胃: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調和脾胃的功效。五香湯中常因飲食不節、情志不暢等導致的肝氣鬱結、脾胃不和,而香附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行氣活血、調和脾胃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五香湯中的其他藥物,如陳皮、砂仁等,亦具有行氣、健脾的功效,與香附共同作用,可增強藥效,使藥力更為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香湯中包含木香,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一、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之功。五香湯主要用於治療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而木香能理氣消積,緩解胃腸氣滯所致的疼痛不適。
二、 健脾和胃: 木香還具備健脾和胃的功效,能促進脾胃運化,增進食慾。五香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木香可幫助調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
總而言之,木香在五香湯中既能行氣止痛,又能健脾和胃,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五香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祛風止痛的功效。五香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溫暖脾胃、散寒止痛功效,加入附子可以增強其溫陽散寒之力,更有效地治療寒邪引起的脾胃虛寒、腹痛、嘔吐、泄瀉等症。
- 助藥力: 附子性烈,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增強藥效。五香湯中其他藥物如肉桂、丁香等也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附子可助其藥力,使藥效更顯著。
總而言之,附子在五香湯中起着溫陽散寒、助藥力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香湯」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及功效
「五香湯」由多味辛溫香燥的中藥組成,各成分功效如下:
成分 | 功效 |
---|---|
丁香 | 溫胃散寒、止痛殺蟲 |
沉香 | 理氣調中、溫腎助陽 |
益智仁 | 補脾暖肝、固精縮尿 |
茴香 | 散風解表、理氣和中 |
陳皮 | 化痰燥溼、健脾胃 |
乾薑 | 回陽救逆、溫肺化飲 |
羌活 | 發汗祛風溼、舒筋骨疼痛 |
香附 | 解鬱疏肝、調理月經 |
木香 | 健脾開胃、行氣止痛 |
附子 | 強心利尿、驅寒除溼 |
從上述藥物組成來看,「五香湯」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
古文記載與主治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五香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類病症:
毒氣入腹、惡脈腫毒: 如《衛生寶鑒》、《聖濟總錄》、《錄驗方》、《奇效良方》、《外科精義》等書中均提到「五香湯」可用於治療「毒氣入腹」、「惡脈腫毒」等症狀,表現為腫痛、結核,或伴有寒熱、氣急等症狀。這類病症多與現代醫學中的感染性疾病、淋巴結炎、癰疽疔瘡等相關。
癰疽、瘰癧: 《醫心方》、《小品方》、《肘後備急方》、《外科精要》、《外臺秘要》等書中提到「五香湯」或「五香連翹湯」可治療「惡核、瘰癧、風結諸核腫氣痛」等症狀,這些症狀與現代醫學中的淋巴結結核、癰疽等病症相符。
寒凝氣滯、脾胃虛寒: 《楊氏家藏方》提到「五香湯」可「治積寒攻衝,腹脅疼痛」。《外科理例》中也記載了「五香湯」用於治療附骨疽後期,脾胃虛寒,出現呃逆自痢、臍腹冷痛、腹滿食減等症狀。這提示「五香湯」還可以用於治療寒邪凝滯、脾胃功能失調所導致的消化系統疾病。
風熱腫毒、咽喉腫痛: 《集驗方》、《聖濟總錄》等書中提到「五香湯」可用於治療「風熱毒腫結赤」、「風熱客於脾肺經,喉間腫痛」等症狀,這表明「五香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用於治療風熱邪氣所致的疾病,但此類記載較少,且多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合用。
治療原理
「五香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溫陽散寒: 方中丁香、沉香、乾薑、附子等藥物均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可以溫通經絡、驅散寒邪,改善因寒邪凝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理氣活血: 方中沉香、木香、香附、茴香等藥物具有理氣活血的作用,可以疏通氣機、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氣血瘀滯所致的腫痛、結核等症狀。
消腫止痛: 方中多味藥物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如丁香、木香等,可以緩解疼痛,促進腫脹消退。
托毒外出: 古代醫家認為「五香湯」具有「托裡」的作用,即將體內的毒邪托出體外,這可能是通過溫陽散寒、理氣活血,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炎症消散來實現的。
總結
「五香湯」是一個以溫陽散寒、理氣活血為主要功效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各種因寒邪凝滯、氣血瘀滯所致的腫痛、結核等病症,如癰疽、瘰癧、寒凝腹痛等。在古代醫學中,「五香湯」被廣泛應用於外科疾病的治療,並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需要注意的是,古今醫學體系存在差異,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病症與現代醫學的疾病分類並非完全對應。因此,在使用「五香湯」時,應結合現代醫學的診斷方法,辨證施治,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療效。
傳統服藥法
"沈香1兩,楓香1兩,藿香1兩,雞舌香1兩,木香1兩,射乾2兩,川升麻2兩,鱉甲2兩(生用),藍實2合,川大黃2兩(生用),犀角屑1兩,貝齒10枚,烏梅14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香湯是一首溫熱性中藥方劑,孕婦、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香湯, 出處:《聖惠》卷六十四。 組成:沉香1兩,楓香1兩,藿香1兩,雞舌香1兩,木香1兩,射乾2兩,川升麻2兩,鱉甲2兩(生用),藍實2合,川大黃2兩(生用),犀角屑1兩,貝齒10枚,烏梅14枚。。 主治:疔瘡腫毒。
五香湯,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四。 組成:麝香半分,木香1分,丁香1分,沉香1分,乳香1分,芍藥半兩,枳實半兩,射乾半兩,連翹半兩,黃芩半兩,麻黃半兩,升麻半兩,甘草半兩,大黃1兩。 主治:痘瘡毒氣不出,煩悶,熱毒氣攻,腰或腹脅痛不可忍,大便不通。
五香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四。 組成:木香2兩,丁香2兩,沉香2兩,乳香2兩,麝香2兩,升麻2兩,獨活2兩,連翹2兩,桑寄生2兩,木通2兩,大黃1兩。 主治:婦人惡露頓絕或漸少,腰重痛,下注兩股,刺痛如錐刀刺,此留血於經絡,不即通之,痛處必作癰腫。
五香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三。 組成:沉香2兩,藿香2兩,雞舌香2兩,青木香2兩,熏陸香2兩,射乾3兩,升麻4兩,鱉甲2具(炙去黑皮),藍實5合,大黃2兩,犀角2兩,鹿齒6枚(炙),烏梅14枚(一方有楓香,無熏陸香)功效:破毒氣。 主治:破毒氣。主治:疔腫。
五香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組成:丁香1兩,沉香1兩,益智1兩,茴香1兩,陳皮1兩,乾薑3錢,羌活3錢,香附4錢,木香1錢5分,炙草3錢,附子1錢。 主治:附骨癰,從肩至於,色不變,皮膚涼,六脈沉細而微,潰後膿清而稀,呃逆自痢,臍腹冷痛,腹滿食減,時發昏憒,經用托裏溫中法,諸症悉退者宜用本方。
五香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二。 組成:青木香1兩,藿香1兩,沉香1兩,丁香1兩,熏陸香1兩。 主治:升降諸氣,宣利三焦,疏導壅滯,發散邪熱。主治:熱毒腫痛,癰疽疔瘡,惡脈病,尿血。熱毒氣,卒腫痛結作核,或似癰癤而非,使人頭痛、寒熱、氣急者,數日不除。惡瘡疔腫。惡脈病。尿血。土慄。由行崎嶇之路,勞傷筋骨血脈而成,生在足跟旁,形如棗慄,亮而色黃,腫若琉璃,又名琉璃疽。黃鰍癰。由肝脾兩經濕熱或積怒致癰,發於足小肚上半,3-4寸許大,紅腫堅硬如石,痛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