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辛湯

WU XI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三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脾經 14%
心經 14%
肺經 13%
腎經 10%
胃經 10%
膀胱經 6%
大腸經 4%
膽經 3%
小腸經 1%
心包經 1%
三焦經 0%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五辛湯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散寒邪: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五辛湯旨在溫陽散寒,驅散外邪,而花椒的溫散寒邪之性正好與之相符,可增強湯劑的驅寒效果。

2. 助陽行氣:花椒入脾胃經,可溫中理氣,促進脾胃陽氣升發,增強機體的抗寒能力。五辛湯常用於寒邪侵襲所致的疾病,花椒的助陽行氣功效可幫助患者恢復正氣,增強抵抗力。

五辛湯中包含細辛,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經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鼻竅之功效。五辛湯本身為溫陽散寒之劑,加入細辛可增強其溫經散寒之力,有助於驅散體內寒邪,改善寒性疾病。

二、宣肺止咳: 細辛亦有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因寒邪侵襲肺經而引起的咳嗽、鼻塞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五辛湯中加入細辛,可使湯劑具有宣肺止咳、通鼻竅之功效,有助於改善呼吸道疾病。

五辛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功效。五辛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出現惡寒發熱、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桂枝能溫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有助於快速緩解病症。
  2. 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 五辛湯中其他藥物如生薑、蔥白等,也具有發散風寒的作用。桂枝與這些藥物配合,可增強其散寒解表的效果,使藥效更強,療效更顯著。

五辛湯中包含乾薑,主要由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五辛湯的主要功效為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乾薑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溫中散寒的作用,並有助於緩解寒邪引起的胃痛、嘔吐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五辛湯中其他藥材如生薑、大蒜、蔥、韭菜等,也具有辛溫解表、溫中散寒的功效,乾薑與之搭配使用,可以相互協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辛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五辛湯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吳茱萸可溫中散寒,緩解胃寒疼痛,並抑制嘔吐。
  2.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吳茱萸還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疼痛、胃脘脹滿等症狀。五辛湯中常配伍其他疏肝理氣藥物,如陳皮、香附等,共同發揮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

五辛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原因:

  1. 緩解辛溫藥性: 五辛湯以辛溫之品為主,易傷陰耗血。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可緩解辛溫藥性,防止過於燥熱傷陰,避免藥性過於峻猛。
  2. 養血柔肝: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作用,可緩解辛溫藥物對肝臟的刺激,並補充氣血,促進肝臟的恢復功能,避免因藥性過於燥烈而損傷肝陰。

因此,白芍的加入,既能中和辛溫藥物的燥熱之性,又能保護肝臟,使五辛湯更加安全有效。

五辛湯中包含防風,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個重要功效:

  1. 解表散寒: 防風性溫,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五辛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而防風可以協助驅散風寒,緩解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達到解表散寒的效果。
  2. 疏風通絡: 防風能疏通經絡,緩解風寒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五辛湯中其他藥材如生薑、蔥白等也具有疏風通絡的功效,防風的加入可以加強此功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五辛湯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了苦參,這是一種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植物。苦參的主要成分包括生物鹼、黃酮類和多酚等,具有解毒、抗菌和抗炎的作用,對於清熱解毒及改善腸胃功能有輕微的促進效果。在五辛湯中,苦參能夠協同其他成分發揮綜合效應,增強整體的療效。

五辛湯的組合主要是針對寒熱交替、陽氣不足引起的各種病症。苦參的苦味可以幫助調理脾胃,促進氣血流通,且其寒性特質可以有效地清理體內的熱毒,減少濕氣對身體的影響。這對於風濕、感染性疾患以及一些腸胃不適的情況,均有相當的幫助。綜合來說,苦參作為五辛湯中的一個重要成分,增強了方劑的解毒和調理功能,使其更具療效,符合中醫理論的陰陽平衡原則。

五辛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除生地黃外,還包括了辛溫之品如乾薑、附子等。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涼血滋陰、清熱生津之效。在五辛湯中,生地黃與辛溫藥物相配伍,旨在調和藥性,防止辛熱傷陰。生地黃能滋養陰液,既可平衡方中辛熱藥物可能導致的燥烈,又能增強整體方劑的滋補作用,特別適用於素體陰虛或病後體弱者。此方結合了辛散與滋陰的特性,既可驅寒散邪,又能滋養陰液,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調和陰陽的基本原則。

五辛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五辛湯由蔥、薑、蒜、韭菜、薤白等辛辣之物組成,性溫燥,容易傷陰耗氣。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燥烈之效,可防止辛辣之物過於傷身,並使其藥效更平和穩定。
  2. 增強療效: 甘草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作用,可與五辛湯中的辛辣之物相輔相成,增強其溫陽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外感風寒、痰濕阻肺等疾病。

五辛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五辛湯中,辛溫之品較多,容易耗血傷陰,而當歸可補血養血,平衡藥性,使藥效更平和。
  2. 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當歸具有行氣活血的作用,可促進其他藥物在體內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從而增強藥效。同時,當歸也能緩解辛溫藥物對人體的刺激,使其藥效更溫和。

五辛湯中加入梔子,主要考量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梔子味苦寒,入肝、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

方中五辛以辛辣之物驅寒祛邪,但辛溫之品易傷津液,導致陰虛火旺。梔子清熱瀉火,可平衡五辛之性,防止其燥熱傷陰。同時,梔子涼血解毒,可輔助五辛治療熱毒所致之病症,如外感熱病、咽喉腫痛等。因此,梔子在五辛湯中發揮著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使方劑效力更佳,功效更全面。

五辛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止咳:烏梅性酸斂,入肺經,能收斂肺氣,止咳化痰。五辛湯中包含辛辣之物,易傷肺氣,而烏梅可平衡辛辣之性,保護肺臟,避免辛燥傷肺。
  2. 解毒生津:烏梅味酸,能解毒生津,尤其對酒毒、藥毒、食積等有一定解毒作用。五辛湯中包含一些有刺激性的藥材,如蔥、蒜等,烏梅的加入能緩解其刺激性,保護胃腸。

五辛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五辛湯以辛溫之品為主,具有發散風寒、溫經止痛之效。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加入大棗可緩和五辛之辛辣燥烈,避免過於傷津耗氣,同時也可增強其補益效果,使藥性更為平和。

二、增強療效:大棗與辛溫之品配伍,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進一步增強五辛湯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同時,大棗還能益氣生津,緩解辛溫之品可能造成的口燥咽乾等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療效。

主治功效


花椒

  •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 花椒是常用中藥材之一,具有多種功效,可用於治療各種疾病。

細辛

  •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 細辛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炎、鼻竇炎、頭痛、身體痠痛等症狀。

桂枝

  •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 桂枝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

乾薑

  •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 乾薑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

吳茱萸

  • 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
  • 吳茱萸辛散苦泄,性熱祛寒,能散肝經之寒邪,解肝氣之鬱滯,溫經散寒,溫脾益腎、助陽止瀉。

白芍

  • 中藥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白芍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防風

  •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防風能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

苦參

  • 苦參味苦、性寒,歸肝、心、肺、腎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清熱瀉火等功效。
  • 苦參可用於治療各種寄生蟲感染導致的腹痛、腹瀉、便祕、貧血等疾病,以及熱毒血瘀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咯血、便血、子宮出血等。

生地黃

  •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 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

甘草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當歸

  • 中藥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

梔子

  •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
  • 梔子止血功效主要基於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梔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

烏梅

  • 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
  • 固澀收斂是指烏梅能收斂腸道,有助於治療腹瀉和便祕;驅蟲殺蟲是指烏梅具有驅蟲殺蟲的功效,常被用於蛔厥腹痛和嘔吐的治療;生津止渴是指烏梅有生津解渴的功效,可改善口渴煩躁的症狀;止咳平喘是指烏梅有斂肺止咳的功效,可治療咳嗽、哮喘等症狀;止血是指烏梅有止血功效,可治療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症狀;止瀉是指烏梅能收斂腸道,減少腸道運動,有助於治療腹瀉;止嘔是指烏梅能止嘔,可緩解口乾舌燥、喉嚨痛等症狀,亦可減少嘔吐。

大棗

  • 大棗具有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 大棗主要成分包括維生素B1、B2、C、鐵元素、黃酮類、皁苷類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凝血、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

總結

五辛湯是中藥方劑之一,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可治療心腹疼痛,感覺寒冷。

傳統服藥法


蜀椒1兩,細辛1兩,桂心1兩,乾薑1兩,吳茱萸1兩,芍藥1兩,防風1兩,苦參1兩,乾地黃1兩,甘草1兩,當歸1兩,梔子27枚,烏梅2-7枚,大棗2-7枚。
上(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3升,分4次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辛湯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腹中感到寒冷

相同名稱方劑


五辛湯, 出處:《千金》卷十三。 組成:蜀椒1兩,細辛1兩,桂心1兩,乾薑1兩,吳茱萸1兩,芍藥1兩,防風1兩,苦參1兩,乾地黃1兩,甘草1兩,當歸1兩,梔子2-7枚,烏梅2-7枚,大棗2-7枚。 主治:心腹冷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