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地黃芍藥湯

DI HUANG SHAO YAO TANG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20%
肝經 20%
心經 17%
腎經 11%
肺經 11%
胃經 8%
膀胱經 2%
膽經 2%
大腸經 2%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産後血氣虛冷,攻心腹痛。

傳統服藥法

生乾地黃(焙)2兩,芍藥2兩,當歸(銼,炒)2兩,獨活(去蘆頭)2兩,細辛(去苗葉)2兩,桂(去粗皮)1兩,吳茱萸(水浸經宿,炒令香)1兩,乾薑(炮裂)1兩,甘草(炙)1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方劑組成解釋

生地黃性甘、苦、寒。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用於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獨活性味苦、辛、性微濕。主治祛風濕、止痹痛、解表。用於風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散寒、手腳攣痛、慢性氣管炎、頭痛、齒痛等症。

細辛性辛、溫、小毒。主治祛風、散寒、溫肺化痰、鎮咳通鼻竅、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少陰引經藥、治少陰頭痛牙痛。

肉桂性辛、甘、熱。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通脈。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小便不利或頻數、短氣喘促、浮腫尿少諸證。

吳茱萸性辛、苦、熱、小毒。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外治口瘡、高血壓。

乾薑性味辛、性熱。主治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四肢冰冷、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嗜眠症(嗜睡症)胃腸出血下腹部痛(小腹痛)上腹胃脘痛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芍藥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一。 組成:生乾地黃(焙)2兩,芍藥2兩,當歸(銼,炒)2兩,獨活(去蘆頭)2兩,細辛(去苗葉)2兩,桂(去粗皮)1兩,吳茱萸(水浸經宿,炒令香)1兩,乾薑(炮裂)1兩,甘草(炙)1兩。 主治:産後血氣虛冷,攻心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岩蜜湯

相似度 87%

大果蜜湯

相似度 82%

九蜜煎

相似度 77%

官桂丸

相似度 75%

大岩蜜湯

相似度 73%

小岩蜜湯

相似度 73%

緩中蔥白湯

相似度 70%

黃士湯

相似度 66%

蒲黃黑神散

相似度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