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遇仙膏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之效。遇仙膏多用於血虛、氣虛、經血不調等症,而當歸能補益氣血,改善血液循環,從根本上改善症狀。
- 潤燥生津:當歸亦有潤燥生津之功,能滋養肺陰,改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遇仙膏在滋補氣血的同時,也兼顧了潤燥生津的功效,使整體效果更佳。
因此,當歸在遇仙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補血活血、潤燥生津的功效,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遇仙膏中包含白芷,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解毒消腫: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解毒消腫之功效。遇仙膏中常加入白芷,用以化解毒素,減輕腫脹,促進傷口癒合,特別適用於外傷、燒傷、燙傷等疾病的治療。
- 疏風散寒: 白芷亦具疏風散寒之效,可以治療因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遇仙膏中添加白芷,不僅能消腫止痛,還能緩解因風寒引起的局部疼痛,提高治療效果。
遇仙膏中加入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穿山甲性味辛、鹹,入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遇仙膏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狀,穿山甲的藥性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並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穿山甲還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的作用。遇仙膏中常加入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當歸、川芎等,與穿山甲共同作用,可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並有助於消除因風濕、寒濕等因素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總而言之,穿山甲在遇仙膏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通經活絡、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等藥性,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狀,並促進傷口癒合。
遇仙膏方劑中包含巴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強力攻積瀉下: 巴豆性峻烈,具有強力攻積瀉下之效,可針對積滯頑固之症,迅速驅除腸胃積聚之物,達到通便排毒之目的。
2. 引導藥力深入: 巴豆性熱,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增強藥效,並促進瘀血、痰飲之排除,達到治病之功效。
然而,巴豆毒性較大,使用時需謹慎,需由經驗豐富的中醫師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嚴格把控用量,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遇仙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蓖麻子,主要是因為蓖麻子具有多種藥用價值。蓖麻子含有蓖麻油,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適合用於治療便祕及腸道不適。此外,蓖麻子還被視為活血化瘀的藥材,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瘀血現象,因此在一些中藥方劑中經常用到。
另外,蓖麻子的毒性需要特別注意,但在經過適當炮製後,可以減少其毒性並提高其療效。與其他藥材搭配使用時,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整體而言,蓖麻子的組成使得遇仙膏在潤腸通便、活血化瘀等方面具備獨特的療效,符合其治療目的。
遇仙膏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土鱉蟲,這是由於土鱉蟲在傳統中醫中被認為具有特定的藥用價值。土鱉蟲是蟲類的一種,據說具有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由於它營養成分豐富,內含蛋白質、氨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因此對人體具有一定的調理和改善效果。
在遇仙膏的配方中,土鱉蟲的添加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整體功效,尤其是在治療由於血液循環不良而引起的相關症狀上。其特有的驅瘀作用,能幫助排出體內的毒素,進一步促進身體的恢復和健全。此外,土鱉蟲的採集和加工技術相對成熟,使其在中藥中的應用具備可靠性與可行性。因此,選用土鱉蟲作為遇仙膏的組成部分,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與療效考量。
「遇仙膏」方劑中使用麻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滑、滲透:麻油性滑潤,有助於藥物更容易滲透肌膚,深入病竈,發揮藥效。尤其在治療皮膚病或外傷時,麻油能促進藥物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活血化瘀:麻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在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時,麻油的活血功效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遇仙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中包含鉛丹(也稱為鉛粉或鉛礦),其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鉛(PbO)。儘管鉛在現代醫學中被視為有毒物質,但在古代中醫理論中,鉛丹被用於特定疾病的治療。鉛丹的主要功能被認為是「平肝息風」和「清熱毒」,在某些情況下用於治療癲癇、風熱感冒等病症。中醫講究陰陽平衡和五行理論,鉛丹的使用體現在這些理論之中。然而,現代醫學已經證實鉛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因此現今使用此方劑的時候,必須非常謹慎。許多地方的醫療衛生機構已經禁止含鉛的中藥配方,並提倡使用更安全、有效的替代療法。因此,對於傳統中藥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應進行更加深入和小心的研究。
遇仙膏中加入乳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遇仙膏多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乳香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 行氣止痛,溫陽散寒: 乳香還有一定的行氣止痛、溫陽散寒功效,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遇仙膏中往往還會加入其他溫陽散寒的藥物,與乳香協同作用,效果更佳。
遇仙膏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止痛,消腫生肌: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遇仙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外傷出血等,而沒藥的活血化瘀和消腫止痛功效正好能緩解這些症狀,促進傷處癒合。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遇仙膏中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紅花等,也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而沒藥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遇仙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常用於處理皮膚病和外傷。其組成中包含輕粉,主要是因為輕粉具有良好的吸附和殺菌作用。輕粉的成分主要是粉狀的硫酸鋇,能有效地吸收多餘的濕氣和油脂,從而保持皮膚乾燥,利於傷口癒合。此外,輕粉在中醫理論中,常被用於改善皮膚健康,減少炎症和刺激。
在配方中添加輕粉可以增強膏劑的效果,使其更快地滲透皮膚,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加速康復過程。輕粉還能降低疼痛和不適感,為患者帶來舒適感。透過這些特性,遇仙膏能更好地達到其療效,讓受傷或患有皮膚問題的人士獲得改善。因此,輕粉在這一方劑中的選用,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作用和在治療方面的有效性。
遇仙膏中加入血竭,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止痛生肌: 血竭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遇仙膏多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筋傷、創傷出血等症,血竭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 增強藥效,促進生肌: 血竭本身含有樹脂、鞣質等成分,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能增強藥效,提高療效,使傷口更快恢復。
遇仙膏中含有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 開竅醒神: 麝香性辛溫,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之效。遇仙膏多用於治療神志昏迷、中風痰阻等症,而麝香能迅速穿透血腦屏障,刺激腦細胞,起到醒神開竅的作用。
- 活血通絡: 麝香亦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遇仙膏中常配伍活血化瘀藥物,麝香能加強其活血通絡之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遇仙膏」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原理
遇仙膏的組成包含多種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散風解表、通絡下乳、潤燥滑腸、利尿消脹、祛風除濕、溫肺定喘等功效的中藥材。從古文記載的內容來看,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針對癰疽發背等瘡毒類疾病:
- 《仁齋直指方論》中明確指出「遇仙膏,治癰疽發背毒瘡等」。
- 方中當歸、乳香、沒藥皆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癰疽初期紅腫熱痛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白芷可散風解表,有助於疏散局部鬱結的邪氣。
- 鉛丹則具有收斂生肌、消炎滅菌之效,可以促進瘡口癒合。
針對痼發及走注類疾病:
- 《仁齋直指方論》中描述了「痼發於手足,或掌心,或腰腿,或臀下伸縮處,長形平腫,無頭無面,低貼肌肉,瞰里開瘡,如𤷍而大,走注牽連,較之諸發煩渴為甚」。
- 此類疾病多與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有關。
- 方中穿山甲可以通絡下乳、破癥瘕結聚,有助於疏通經絡,消散瘀滯。
- 當歸、乳香、沒藥協同穿山甲,進一步增強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
兼顧內外兼治:
- 《仁齋直指方論》中提到「兼用膏藥吮瘡,神異膏、遇仙膏,可貼可服」。
- 這表明遇仙膏既可外用,也可內服,體現了中醫內外兼治的治療原則。
- 外用可直接作用於病灶,發揮消腫止痛、促進瘡口癒合的作用;內服則可從內調理氣血,改善整體狀態。
主治病症分析
根據古文內容,遇仙膏主治以下病症:
- 癰疽發背毒瘡: 這是遇仙膏最主要的適應症,其組方中多味藥材均針對此類疾病而設。
- 痼發: 指發生於四肢、腰腿、臀部等處的長形平腫,無頭無面,低貼肌肉,可向深處潰爛,且具有游走性。
- 走注: 指病邪流竄不定,疼痛部位不固定的症狀,類似於現代醫學的遊走性疼痛。
總結
遇仙膏是一個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通經活絡等功效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發背毒瘡、痼發及走注等疾病。其治療原理基於中醫內外兼治的原則,通過外用和內服相結合,達到疏通經絡、消散瘀滯、促進瘡口癒合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爐甘石7兩(用黃連銼碎,又用童便1大碗,浸黃連1宿,用砂鍋1片,坐於火上,置甘石,上再用鍋一片蓋以煅紅,時時蘸連水,水盡,取甘石細研如膩粉,稱5兩,黃連用3兩),當歸1兩,乳香3錢,輕粉2錢,麝香半錢,黃丹(水飛,乾)2錢,烏魚骨(去皮)半兩,硇砂4錢(溫水半盞化開,澄去渣垢,用水煮乾,刮藥下,稱2錢),白丁香粉1兩。
上為極細末,用好蜜2斤,於銅鍋內熬數沸,去蠟,稱20兩,再下鍋,速令人以竹片攪至赤色,下甘石,次下丹,余藥相合,時時下藥盡,成膏子,傾銀器內。
每用皂角子大1塊,水半盞,化開溫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遇仙膏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遇仙膏, 出處:《直指》卷二十二。 組成:川五靈脂半兩,白芷半兩,貝母半兩,當歸2錢半。 主治:癰疽、發背、毒瘡等。
遇仙膏, 出處:《遵生八箋》卷十八。 組成:豨薟草4兩,海風藤4兩,大半夏4兩,蓖麻子4兩,麻黃4兩,川烏4兩,草烏4兩,南星4兩,羌活4兩,桂枝4兩,獨活1兩,細辛1兩,玄參1兩,當歸1兩,荊芥1兩,金銀花1兩。 主治:風濕骨節疼痛,或痰核腫痛,皮膚麻木,瘙癢,一切風疾。
遇仙膏, 出處:《瘍科選粹》卷八。 組成:當歸4兩,白芷4兩,兩頭尖4兩,穿山甲25個,巴豆(研)120粒,蓖麻子120粒(研),土鱉21個(去殼),麻油1斤,黃丹10兩(水飛,炒),乳香4錢,沒藥4錢,輕粉4錢,血竭4錢,麝香4錢。 主治:無名腫毒,癰疽,發背,痞塊,瘡瘍,痢疾及二便秘結、咳喘。
遇仙膏, 出處:《醫方類聚》卷七十引《經驗秘方》。 組成:爐甘石7兩(用黃連銼碎,又用童便1大碗,浸黃連1宿,用砂鍋1片,坐于火上,置甘石,上再用鍋一片蓋以煅紅,時時蘸連水,水盡,取甘石細研如膩粉,稱5兩,黃連用3兩),當歸1兩,乳香3錢,輕粉2錢,麝香半錢,黃丹(水飛,乾)2錢,烏魚骨(去皮)半兩,硇砂4錢(溫水半盞化開,澄去渣垢,用水煮乾,刮藥下,稱2錢),白丁香粉1兩。 主治:眼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