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杏仁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主要組成為杏仁、桂枝、甘草、生薑、大棗等。其中,桂枝之使用極具深意。桂枝性溫味辛,歸心、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溫通經絡之功效。在杏仁湯中,桂枝能夠助陽氣,促進血液循環,並能調節汗孔開合,使肌膚腠理得以舒張,有助於寒邪外散。此外,桂枝與杏仁相配,可增強宣肺平喘之效,對於治療風寒感冒所引起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尤為適宜。桂枝在方中還能協調諸藥,使整體方劑溫而不燥,達到調和營衛、解表散寒之目的。因此,桂枝在杏仁湯中的應用,彰顯了中醫藥學中藥物相互配合,以達到治療疾病、調節人體平衡之精妙處。
杏仁湯的組成中並不會包含麻黃。
麻黃性溫燥,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喘咳等症狀。而杏仁湯則主要由苦杏仁、甘草等藥材組成,具有止咳化痰、潤肺平喘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症狀。
兩者功效不同,且麻黃性燥,容易耗傷津液,與杏仁湯的潤肺功效相悖,因此不會在杏仁湯中添加麻黃。
杏仁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解杏仁的寒涼之性: 杏仁性寒,過量食用易傷脾胃,引發腹痛、腹瀉等症狀。白芍性微寒,但入肝經,能養血柔肝,並有緩解疼痛的作用,能有效中和杏仁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的傷害。
二、協同潤肺止咳: 杏仁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但單獨使用效果有限。白芍入肝經,能疏肝理氣,使氣機流通,有助於肺氣宣降,進一步促進杏仁止咳的功效。
杏仁湯中加入天門冬,主要是基於其潤肺止咳、滋陰生津的功效,與杏仁的功效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降氣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咳嗽、氣喘、便祕等症狀。天門冬性味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潤肺滋陰、清熱生津、養陰止咳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肺燥乾咳、津液不足、口乾咽燥等症狀。
將天門冬加入杏仁湯,可以增強潤肺止咳的效果,同時滋陰生津,更有效地緩解咳嗽、口乾等症狀,提升藥效。
杏仁湯的組成中包含杏仁,主要原因有二:
一、藥性功效: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大腸經,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杏仁中含有的苦杏仁苷,經水解後可生成氫氰酸,具有止咳平喘作用。此外,杏仁還含有豐富的脂肪油、蛋白質、維生素E等,可潤肺止咳,清熱化痰,改善便祕。
二、傳統配方:
杏仁湯作為傳統中藥方劑,其配方經過長期臨牀經驗積累而成,杏仁作為主要藥材,其藥性功效和安全性已被廣泛驗證。因此,在杏仁湯的組成中,保留杏仁是保持傳統配方、發揮藥效的重要因素。
主治功效
杏仁湯主治功效分析
杏仁湯在古代中醫典籍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多種病症,其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主治功效
- 咳嗽、喘息: 杏仁湯是治療咳嗽、喘息的常用方劑。多篇文獻中都提及其對傷寒咳喘、肺氣咳喘、肺熱上氣息賁、肺壅咳嗽上氣等的治療作用,其中以《聖濟總錄》記載最多。
- 腫脹: 《金匱方歌括》中提到杏仁湯可用於治療服藥後水去嘔止但形體腫脹的症狀,認為是肺氣不行所致,加杏仁可通利肺氣、外散水氣。
- 蟲痢、蟲痛: 《類證治裁》和《惠直堂經驗方》分別記載了蕪荑丸和四神丸用杏仁湯送服,治療蟲痢和蟲痛。
- 排便異常: 《祖劑》和《聖濟總錄》提到杏仁湯可治大便不通、上氣喘咳、心神煩悶,以及消渴後成水病浮腫、便赤等症狀。
- 痘疹: 《本草綱目拾遺》和《惠直堂經驗方》記載杏仁湯可用於痘疹的治療。
- 風症: 《本草綱目拾遺》提到杏仁湯可治療中風不語、脾風等症狀。
- 疼痛: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杏仁湯可用於治療小肚痛、喉痛、胃痛心疼等。
- 其他: 《本草綱目拾遺》還提到杏仁湯可治療無名腫毒;《醫心方》則記載其可用於治療濕䘌病,即肛門濕疹瘙癢。
治療原理
- 宣肺止咳平喘: 杏仁是方中的主藥,具有止咳平喘、利咽消痰的功效。古文記載杏仁湯常與麻黃、桂枝、半夏、五味子、細辛、乾薑、紫菀、款冬花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藥物配伍,用於治療肺氣不宣、痰飲內停所致的咳嗽、喘息。
- 通利水道: 《金匱方歌括》中指出“形腫者,肺氣不行,凝聚不通故也。加杏仁者,取其苦泄辛開,內通肺氣,外散水氣。”說明杏仁湯通過宣通肺氣,促進水液代謝,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 潤腸通便: 杏仁富含油脂,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古文記載杏仁湯常與大黃、葶藶、防己等瀉下、利水藥物同用,治療大便不通、小便不利等症狀。
- 殺蟲止癢: 杏仁有一定的殺蟲作用,與蕪荑、苦楝皮等驅蟲藥配伍,可治療蟲痢、蟲痛;外用則可治療肛門濕疹瘙癢。
總結
綜上所述,杏仁湯在古代中醫臨床應用中主要用於治療肺系疾病(咳嗽、喘息)、水腫、蟲病、排便異常等病症。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宣肺止咳平喘、通利水道、潤腸通便、殺蟲止癢等作用來實現的。不同醫家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靈活配伍不同藥物,以增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肉桂、麻黃、桑皮、杏仁、桔梗、細茶、甘草各等分。
加燈心,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使用。
- 本方含有麻黃,有升高血壓的作用,因此高血壓患者慎用。
- 本方含有杏仁,有滑腸作用,因此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杏仁湯,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四引《選奇方》。 組成:黃連、杏仁各等分。 主治:暴赤眼。
杏仁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杏仁14枚(去皮),黃連(去須)7枚,膩粉2錢,沙糖1錢。 主治:暴赤眼,澀痛腫癢。
杏仁湯, 出處:《千金》卷二。 組成:杏仁2兩,甘草2兩,麥門冬1升,吳茱萸1升,鍾乳2兩,乾薑2兩,五味子5合,紫菀1兩,粳米5合。 主治:曾傷七月胎者。
杏仁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引《指南方》。 組成:杏仁(炮,去皮尖)1兩,乾薑1兩,細辛1兩,甘草1兩,五味子1兩,桂半兩。 主治:肺寒咳嗽,惡寒脈緊。
杏仁湯, 出處:《活人書》卷十七。 組成:桂心2兩,麻黃1兩(去節,湯泡,焙,稱用),芍藥1兩,天門冬1兩(去心),杏仁25枚(去皮尖雙仁,炒)。 主治:風濕,身體疼痛,惡風微腫。
杏仁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九。 組成: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4兩,石膏(碎)8兩,淡竹葉(切)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乾藍葉1兩,柴胡(去苗)3兩,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3兩。 主治:肺熱上氣,息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