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解肌發汗散中包含麻黃,其原因如下:
1. 發汗解表之要藥: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風寒表證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麻黃可通過發汗解表,驅散外邪,達到治療目的。
2. 配伍增效:麻黃與解肌發汗散中的其他藥物,如桂枝、白芍等,具有協同作用,能更好地發揮其解肌發汗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解肌發汗散」方劑中包含杏仁,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有潤肺止咳之效。發汗解表時,往往伴隨風邪入肺,導致咳嗽、氣喘等症狀,杏仁能潤肺化痰,緩解肺氣不利,配合其他藥物,更有利於解表發汗。
其二,杏仁具有一定的宣肺通竅作用,能開宣肺氣,使鬱遏之氣得以疏通,有助於汗出透邪,達到解肌發汗的目的。杏仁與其他藥物配合,能協同發揮解表散邪的作用。
解肌發汗散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發散風寒: 桂枝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發散風寒、溫通經脈之功效。對於風寒束表、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症狀,桂枝能有效驅散風寒,使表邪外解。
- 調和營衛: 桂枝能溫通陽氣,促進氣血運行,調和營衛。風寒侵襲,導致營衛不和,桂枝可溫通經脈,使營衛氣血流通,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
因此,桂枝在解肌發汗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有效發散風寒、調和營衛,促進病邪外解。
解肌發汗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助發汗作用: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當機體外感風寒,表邪束表,熱邪蘊積於內,導致發熱、惡寒、便祕等症時,大黃可瀉熱通便,使體內鬱熱得以宣泄,有助於發汗解表,促進病邪外解。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解肌發汗散中常與其他解表藥物,如桂枝、麻黃等配合使用。大黃的瀉熱通便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利用,進一步增強解表發汗的效果,加速疾病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肌發汗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小兒傷寒發熱」,屬外感風寒初期,邪氣束表所致。其病機為風寒外襲,腠理閉塞,衛陽被鬱,故見發熱無汗。小兒臟腑嬌嫩,邪易從陽化熱,或兼內結,故方中除解表發汗外,兼顧清泄裡熱,防邪內傳。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麻黃(去節,四兩):
為君藥,辛溫發汗,開泄腠理,解除表寒。《神農本草經》載其「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直接針對風寒束表之病機。杏仁(炒,與麻黃等量):
為臣藥,苦降肺氣,助麻黃宣肺平喘,同時潤燥防麻黃過燥。《傷寒論》中麻黃杏仁配伍,構成「宣降相因」之機,調暢肺氣,助邪外達。桂心(一兩):
辛甘溫,能溫通血脈,助麻黃解肌發汗,兼散寒邪。張仲景於太陽病中多用桂枝解肌,此處取其通陽之性,強化表散之力。大黃(十二銖):
為佐藥,苦寒泄熱,輕瀉內結。小兒傷寒易夾滯化熱,少量大黃既可泄熱防傳變,又避免過下傷正,符合「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
配伍特點
- 辛溫發散為主,兼顧裡熱:麻黃、桂心溫散風寒,杏仁調肺,大黃微泄裡熱,形成表裡雙解之勢,契合小兒「易寒易熱」體質。
- 劑型與用量考究:研末乳汁和服,取母乳甘潤緩和藥性;丸如大豆,劑量精微,適應小兒耐藥性弱之特點。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發汗解表(麻黃、桂心)、宣肺降氣(杏仁)、清泄裡熱(大黃),使表邪隨汗而解,內熱得以下泄,符合《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及「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旨。全方力專而不猛,體現古人治療小兒外感時「輕靈透達」的用藥思維。
傳統服藥法
麻黃4兩(去節),杏仁(炒)、桂心1兩,大黃12銖。
上為末。
二百日兒乳汁和服大豆大4丸。抱汗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小兒外感風寒,發熱惡寒,無汗或汗出不暢者。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 本方有滑腸作用,服藥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解肌發汗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九。 組成:麻黃4兩(去節),杏仁(炒)1兩,桂心1兩,大黃12铢。 主治:小兒傷寒發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