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火方

TAN HUO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6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22%
肺經 17%
肝經 12%
大腸經 7%
心經 7%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膀胱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痰火方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1. 燥濕化痰: 陳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之效。痰火方因其性質屬火,容易導致痰濕凝聚,而陳皮的燥濕作用可以幫助化解痰濕,使其更容易排出體外。
  2. 理氣健脾: 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的作用,可以幫助脾胃消化吸收,促進氣血運行,從而減輕痰火造成的胸悶、氣短等症狀。

總之,陳皮在痰火方中發揮了化痰、理氣、健脾的多重功效,使藥物能更有效地清除痰火,改善症狀。

痰火方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燥濕: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痰火方以清熱化痰為主,但濕氣重者,痰液不易化解,白朮可健脾燥濕,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減少痰液生成,從根本上解決痰火問題。
  2. 升陽舉陷:白朮能升舉陽氣,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同時可改善因痰火導致的氣虛下陷現象,如咳嗽氣喘、胸悶氣短等症狀,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有助於痰火之消散。

因此,白朮的加入,不僅僅是燥濕化痰,更能健脾益氣,升陽舉陷,全面調理機體,達到祛痰除火的效果。

痰火方中加入枳實,乃因其具備化痰、降火之效,與方劑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枳實味苦、性寒,入肺、脾經,能理氣消積,化痰散結,且能降火清熱。痰火方多用於痰熱互結,症見咳嗽痰黃、胸悶氣喘、口苦咽燥、煩躁易怒等。枳實在此可助於化解痰熱,宣通肺氣,並可輔佐其他藥材清熱降火,使症狀緩解。

痰火方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痰火方多用於治療痰熱壅肺,症狀如咳嗽痰黃、胸悶氣急、口乾舌燥等。天花粉能清泄肺熱,化解痰火,有助於緩解上述症狀。

二、利尿消腫: 天花粉還具有利尿消腫的作用。痰火方治療過程中,患者常伴有水腫等症狀。天花粉利尿消腫,有助於排出體內積液,減輕水腫,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痰火方中包含枳殼,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1. 理氣消痰: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肺、脾經,具有理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痰火鬱結於肺,導致咳嗽痰多、胸悶氣促等症狀,枳殼能起到疏散氣機、化解痰火的作用。
  2. 降逆止嘔: 枳殼能降氣止嘔,對於痰火上逆,導致嘔吐、眩暈等症狀,枳殼能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

因此,痰火方中加入枳殼,可以有效地化解痰火、疏散氣機,改善痰火引起的各種症狀。

痰火方中包含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前胡味辛、性微寒,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化痰止咳的功效。痰火方常用於治療肺熱痰火所致的咳嗽、痰黃粘稠等症,而前胡的清熱化痰作用,恰能緩解痰火之症,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2. 宣肺利氣:前胡還具有宣肺利氣之效,能使肺氣宣通,痰液易於排出。痰火方中常配伍其他宣肺利氣的藥物,共同作用於肺部,促進痰火消散。

綜上所述,前胡在痰火方中能夠清熱化痰、宣肺利氣,與方劑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有效治療肺熱痰火所致的咳嗽、痰黃粘稠等症。

痰火方中加入山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消食化積: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痰火方常用於治療痰熱內盛,鬱火上炎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咳嗽痰黃等症。山楂可助消化,減輕脾胃負擔,有利於痰火之消。
  2. 活血化瘀:山楂亦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利於痰火的排出。對於痰火所致的胸悶氣短、心煩不寧等症,山楂亦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之,痰火方中加入山楂,可通過消食化積和活血化瘀的作用,促進痰火之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痰火方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緩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緩和方劑中其他藥物的燥性,避免過於辛烈傷陰。
  2. 調和脾胃,益氣生津: 甘草性平,能調和脾胃,益氣生津,有助於消除痰火所致的口乾舌燥、胃口不佳等症狀。此外,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達到協同作用。

總體而言,甘草在痰火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能緩和藥性,還具有清熱解毒、調和脾胃等功效,有助於提高藥效,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痰火方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寒,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痰火方所針對的是痰熱壅肺,表現為痰多粘稠、胸悶氣喘、咳嗽痰黃等症狀。半夏能清熱燥濕,化解痰火,使痰液易於咳出,達到清熱化痰的效果。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能平息胃氣上逆,緩解噁心嘔吐等症狀。痰熱壅肺容易導致胃氣上逆,引起嘔吐。半夏能降逆止嘔,配合其他清熱化痰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痰火壅肺的目的。

痰火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消痰化瘀:大黃味苦寒,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對於痰火壅盛所致的咳嗽、咯痰、胸悶等症,大黃可清熱瀉火,消痰化瘀,改善呼吸道症狀。
  2. 引藥下行,加速藥效:大黃性猛烈,能引藥下行,加速其他藥物的吸收和代謝,促進痰火消散,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痰火方中加入大黃,既能清熱瀉火,又能引藥下行,有助於快速消痰化瘀,改善痰火壅盛所致的各種症狀。

痰火方中加入白酒,主要是利用其 辛溫發散 的特性,以助藥力達於病所。

白酒辛溫,可行氣活血溫通經絡,有助於驅散痰火,並可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

此外,白酒也具有一定的殺菌消炎作用,在某些痰火病證中,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然而,白酒並非所有痰火方必備,其使用需要根據患者體質、病症和藥物配伍等因素綜合考量。

主治功效


痰火方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痰火方主治男婦老幼一切痰火,尤其針對以下症狀:

  • 咳嗽吐痰
  • 面鼻發紅
  • 痰火壅塞
  • 癆怯
  • 吐紅
  • 中風
  • 痰厥

此外,痰火方還能:

  • 解日用飲食煿炙五臟六腑之毒
  • 消酒積
  • 去皮裡膜外濕痰
  • 清痰降火
  • 止嗽定喘

治療原理

痰火方以清熱化痰、降火理氣為主要治療原理。方中藥物可分為以下幾類:

1. 清熱藥

  • 天花粉: 清熱解毒、生津潤肺,清除體內熱毒。
  • 大黃: 通便瀉下、涼血解毒,導熱下行,清除體內積熱。
  • 石膏: 清熱瀉火,清除肺胃之熱。
  • 青黛: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針對面鼻發紅等症狀。
  • 黃連: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針對氣分偏勝,壯火升騰導致的發熱錯語等症狀。

2. 化痰藥

  • 半夏: 燥濕化痰、平喘定嗽,清除體內濕痰。
  • 陳皮: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調理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痰濕的排出。
  • 白芥子: 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針對頑痰、胸膈痞滿等症狀。
  • 萊菔子: 消食導滯,化痰降氣,針對食積痰滯等症狀。
  • 紫蘇子: 降氣化痰,止咳平喘,針對痰涎壅盛、咳嗽氣喘等症狀。
  • 蛤粉: 清熱化痰,軟堅散結,針對痰熱咳嗽、痰稠難咯等症狀。

3. 理氣藥

  • 枳實: 破癥瘕積聚、消食除痞,疏通氣機,消散痰結。
  • 枳殼: 行氣寬胸、降逆止嘔,理氣化痰,針對胸悶、嘔吐等症狀。
  • 前胡: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宣暢肺氣,疏散風寒。
  • 陳皮: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防止痰濕再生。

4. 補益藥

  • 白朮: 補脾益氣、燥濕利水,健脾助運,增強機體正氣,抵禦痰火侵襲。
  • 人參: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針對氣虛痰盛者。
  • 甘草: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緩和藥性,減輕副作用。

5. 其他

  • 山楂: 開胃助消化、活血化瘀,消食化積,促進氣血運行。
  • 玄明粉: 軟堅散結,瀉熱通便,針對痰火壅結、大便秘結等症狀。

綜合上述藥物的功效,痰火方通過多途徑發揮作用:

  1. 清熱降火: 清除體內熱毒,改善痰火產生的內在環境。
  2. 燥濕化痰: 消除體內濕痰,疏通氣機,消散痰結。
  3. 理氣健脾: 調理脾胃功能,增強正氣,防止痰火再生。

古文內容中還提及了一些特殊的炮製和用藥方法,這些方法也影響了痰火方的療效:

  • 將藥物納入梨內蒸熟服用: 梨具有潤肺止咳的作用,與藥物一同蒸熟,可以增強潤肺化痰的功效。
  • 煉蜜為丸: 蜂蜜具有潤燥、補中、解毒的作用,煉蜜為丸可以緩和藥性,便於服用。
  • 口噙藥丸: 口噙藥丸可以使藥物緩慢釋放,更持久地發揮作用。
  • 使用黑鉛和醋製作玄霜: 玄霜具有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針對噎膈、痰火咳嗽等症狀。
  • 使用陳石灰或陳牆灰: 陳石灰具有收斂、止血、化痰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痰火壅塞。
  • 使用雞蛋清和香油: 雞蛋清和香油具有潤滑、降火的作用,可緩解痰火壅塞的症狀。
  • 使用貓兒刺葉: 貓兒刺葉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毒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痰火兼有風毒、惡瘡等症狀。
  • 使用冬青子: 冬青子具有清熱解毒、利濕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痰火。
  • 藥物浸泡: 使用薑汁、竹瀝、牙皂水、明礬水、天花粉汁、酒、乳、膽汁等浸泡藥物,可以改變藥物的性味,增強療效。
  • 炒制: 部分藥物如白朮、黑醜、白芥子、紫蘇子、蘿蔔子、枳殼等需要炒制,可以改變藥物的性味,增強療效。
  • 煅制: 部分藥物如石膏、人中白等需要煅制,可以改變藥物的性味,增強療效。

總結而言,痰火方是一個配伍精良、療效顯著的方劑,通過清熱化痰、降火理氣等多重作用,有效治療各種痰火病症。

傳統服藥法


廣陳皮(去白)1兩,好白朮2兩(陳壁土炒),黑枳實1兩(麥麩炒),天花粉2兩,陳枳殼1兩(麥麩炒),前胡2兩,山楂肉1兩,生甘草4錢,大半夏2兩(用薑汁泡3次,1次約用薑3兩,捶碎,用水1碗熬滾,入半夏炮;如此者三。共要炮1日,取起,曬乾用),大黃5兩(用上好錦紋大黃1斤,將好水白酒5斤,入鐵鍋內煮,酒乾為度,曬乾,切片,再入鍋內微火炒黑,細細夾碎,曬極乾,同前藥磨為末用)。春月,加白芍藥2兩;夏月,加黃連2兩(薑汁炒,秋冬不加)。
清痰降火,止嗽定喘。少年服之無癆怯吐紅之患,老年服之亦無中風痰厥之憂,解日用飲食煿炙五臟六腑之毒,兼消酒積,去皮里膜外濕痰。
上藥共為末,用老米作羹為丸,如梧桐子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含有大黃,有瀉下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有大便溏泄者慎用。
  • 本方含有白酒,有活血作用,因此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腦中風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半身或下肢麻木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痰火方, 出處:《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組成:廣陳皮(去白)1兩,好白朮2兩(陳壁土炒),黑枳實1兩(麥麸炒),天花粉2兩,陳枳殼1兩(麥麸炒),前胡2兩,山楂肉1兩,生甘草4錢,大半夏2兩(用薑汁泡3次,1次約用薑3兩,捶碎,用水1碗熬滾,入半夏炮;如此者三。共要炮1日,取起,曬乾用),大黃5兩(用上好錦紋大黃1斤,將好水白酒5斤,入鐵鍋內煮,酒乾爲度,曬乾,切片,再入鍋內微火炒黑,細細夾碎,曬極乾,同前藥磨爲末用)。 主治:清痰降火,止嗽定喘。少年服之無癆怯吐紅之患,老年服之亦無中風痰厥之憂,解日用飲食煿炙五臟六腑之毒,兼消酒積,去皮裏膜外濕痰。主治:男婦老幼一切痰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