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湯

厚朴湯

HOU P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中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5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胃經 26%
肺經 15%
大腸經 10%
心經 10%
肝經 5%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厚朴湯中包含厚朴,乃因其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下列功效:

  • 燥濕化痰:厚朴能燥濕化痰,適用於痰濕壅肺、胸悶氣促、咳嗽痰多等症。
  • 行氣止痛:厚朴能行氣止痛,適用於胸脘脹痛、腹痛、胃痛等症。
  • 降逆止嘔:厚朴能降逆止嘔,適用於脾胃虛弱、氣逆上衝、嘔吐反胃等症。

因此,厚朴湯中加入厚朴,可有效治療上述病症,達到祛濕化痰、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效果。

厚朴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為了增強其健脾燥濕、化痰止咳之效。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等功效。與厚朴配伍,可補脾氣、燥脾濕,進一步增強厚朴化痰止咳、消食導滯之效。此外,白朮還可補氣固表,防止厚朴燥氣傷津,使藥效更平和穩定。

厚朴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和胃降逆: 厚朴善於燥濕化痰,但其性燥烈,容易傷及脾胃。半夏則能燥濕化痰而不傷胃氣,並能降逆止嘔,與厚朴相輔相成,避免燥烈傷胃,使降逆止嘔效果更佳。
  2. 化痰止咳: 厚朴湯主治痰多咳嗽,半夏既能燥濕化痰,又能降氣止咳,與厚朴共同作用,起到化痰止咳的功效。

半夏的加入,既能協調厚朴的藥性,又能增強其療效,使厚朴湯的整體療效更為顯著。

厚朴湯中加入枳實,乃因其 行氣消積 之效,與厚朴 燥濕化痰 相輔相成,共奏 疏肝理氣,消食導滯 之功。

枳實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具有 行氣消積,化痰散結 之效,可緩解肝氣鬱結,促進脾胃消化,排除積滯。

厚朴則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 燥濕化痰,行氣消積,與枳實合用,相得益彰,提升治療效果。

厚朴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厚朴擅長燥濕化痰,但容易傷脾胃。陳皮味辛性溫,能理氣健脾,緩解厚朴對脾胃的燥性,使藥性平和,避免傷脾損胃。
  2. 協調藥性: 陳皮能行氣消脹,與厚朴的燥濕化痰作用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氣機流通,使藥效更顯著。此外,陳皮能引導厚朴藥力下行,使其更好地作用於脾胃,提高療效。

厚朴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厚朴味辛、苦、燥,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消痞的功效,但其性偏燥烈,容易傷陰。甘草味甘,性平,能緩和厚朴的燥性,避免其過度傷陰,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服用。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補氣益脾、調和諸藥的作用。在厚朴湯中,甘草可增強厚朴的化痰行氣功效,同時還能緩解厚朴可能引起的胃腸不適,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厚朴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胃虛而便秘,不能飲食,小便清利」。其證屬胃氣虛弱,運化無力,導致腸道傳導失司,糟粕停滯而生便秘。然「小便清利」說明下焦無熱,非實火亢盛之象,而「不能飲食」則反映胃虛納呆,氣機壅滯。整體病機為「虛中夾滯」,胃氣虛弱與腸道壅滯並存。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厚朴

    • 性味苦辛溫,主入脾、胃、大腸經,能「下氣除滿」,破除中焦滯氣,兼能燥濕。生薑炙後辛散之力稍緩,更助溫中行氣之效。針對胃虛氣滯之核心病機,厚朴既可消脹醒脾,又能推動腸道氣機,為通降之樞紐。
  2. 臣藥:大黃、檳榔

    • 大黃苦寒,瀉下通便,炒製後緩其峻烈之性,既可通腑去積,又不致過傷胃氣。
    • 檳榔辛散苦降,破氣行滯,助厚朴疏導中焦壅塞,兼能「下氣行水」,協調腸道氣化。
      二者共祛有形之積滯,解決便秘之標症。
  3. 佐藥:枳殼、朴硝、高良薑

    • 枳殼(麩炒)理氣寬中,與厚朴相配,一升一降,恢復脾胃氣機升降。
    • 朴硝軟堅潤燥,輔助大黃瀉下,針對燥屎內結。用量輕(三分),意在緩通而非峻攻。
    • 高良薑辛熱,溫胃散寒,反佐大黃、朴硝之寒涼,防瀉下傷陽,兼醒脾開胃以助納食。

三、組方特點與治療邏輯

  • 攻補兼施:以厚朴、良薑溫中行氣,照顧胃虛之本;大黃、朴硝瀉下通便,治便秘之標。
  • 寒熱並用:大黃、朴硝性寒,良薑性熱,相互制約,避免過偏。
  • 標本兼治:既行氣導滯以通便,又溫中醒脾以助運化,契合「胃虛氣滯」之複雜病機。

四、可能功效推論
此方通過行氣瀉下、溫中導滯,達到「通而不傷」之效。適用於:

  • 虛弱體質(如老人、久病)伴隨便秘、腹脹、納差者。
  • 寒熱錯雜型便秘,見大便不通卻無明顯熱象(如口渴、尿赤)。
  • 氣機壅滯導致「胃不納、腸不傳」之證,符合「六腑以降為順」的治療原則。

全方以「通降胃腸氣機」為主軸,兼顧溫養中焦,體現「以通為補」的治法思想。

傳統服藥法


厚朴(去粗皮,生薑炙)3分,大黃(銼,炒)2兩,檳榔(銼)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朴硝3分,高良薑3分。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厚朴湯具有行氣導滯、和胃止痛的功效,但是如果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在服用厚朴湯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並遵醫囑服用。

相關疾病


氣喘心絞痛肺結核胰臟炎腳氣病霍亂大便秘結糖尿病瘧疾腹中有鳴叫聲神經性厭食症胃及十二指腸炎百日咳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

相同名稱方劑


厚朴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 組成:厚朴4兩(炙),桂心5枚,生薑3-4兩。 主治:霍亂。

厚朴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蒼朮、大腹皮、厚朴(薑制)、陳皮、豬苓、木香、茯苓皮。 主治:痘疹脾虛,濕熱內蓄,腹膨如鼓,目胞微腫者。

厚朴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厚朴(薑制)5兩,白朮5兩,半夏2兩,枳實1兩(炒),陳皮(去白)2兩,甘草2兩(炙)。 主治:胃虛而便秘,不能飲食,小便清利。

厚朴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十二。 組成:蒼朮、陳皮、厚朴(薑汁炒)、豬苓、甘草、大腹皮、茯苓皮。 主治:脾胃素虛,飲水太多,蓄積於內,所食過度,積熱於中,痘後腹膨如鼓,眼胞微腫者。

厚朴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二。 組成:厚朴、陳皮、半夏、茯苓、蒼朮、白朮、草果、藿香、南星、芍藥、黃耆、粉草、砂仁各等分,人參少、木香少、官桂少。 主治:氣患發熱,頭疼氣急,全不思飲食。

厚朴湯, 出處:《局方》卷十。 組成:厚朴(去粗皮)10斤(用生薑2斤制),棗1鬭6升,丁香皮8兩,甘草(炒)11斤,丁香枝杖12兩,鹽(炒)15斤。 主治:溫中順氣,進飲食。主治:脾胃虛冷,腹痛泄瀉,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嘔逆惡心,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