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丸

PING WE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中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胃經 26%
肺經 15%
大腸經 13%
心經 5%
肝經 5%
膽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平胃丸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燥濕消痞: 厚朴性溫燥,能燥濕化痰,消食化積,對於脾胃濕阻所致的脘腹痞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 行氣止痛: 厚朴芳香走竄,能行氣止痛,對於胃脘脹痛、氣滯作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厚朴與平胃丸中其他藥材相配伍,能協同發揮其燥濕消痞、行氣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脾胃濕阻、氣滯作痛等病症的目的。

平胃丸中包含白朮,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健脾燥濕: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擅長健脾益氣,燥濕化痰,對於脾胃虛弱、濕邪困脾所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泄瀉等症狀,有顯著的改善作用。
  2. 止瀉固精:白朮還能固腎澀精,對於脾腎兩虛、腎氣不固導致的遺精、滑精、帶下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白朮在平胃丸中,起到健脾燥濕、止瀉固精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治療脾胃濕熱、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

平胃丸中包含陳皮,主要原因如下:

一、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能理氣健脾,消食導滯。平胃丸以消食和胃為主,陳皮有助於理氣化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二、 降逆止嘔: 陳皮能降氣止嘔,對於因脾胃氣逆導致的嘔吐,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平胃丸中常與其他具有降逆止嘔作用的藥材配合,以增強療效。

平胃丸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功效。對於平胃丸所治療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木香能有效緩解氣機阻滯,促進消化功能,達到止痛和胃的效果。
  2. 行氣散結,降逆止嘔: 木香還具有行氣散結,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平胃丸所治療的胃氣上逆、嘔吐反酸等症狀,木香能幫助氣機下降,消除胃部積滯,緩解嘔吐症狀。

綜上所述,木香在平胃丸中發揮着疏肝理氣,和胃止痛、行氣散結,降逆止嘔的重要作用,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平胃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平胃丸主要針對脾胃濕熱所致的脘腹脹滿、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半夏能有效去除脾胃濕熱,化解痰濕,改善消化功能。
  2. 降逆止嘔: 半夏能降胃氣,止嘔吐。平胃丸中常與陳皮、厚朴等理氣藥合用,共同發揮降逆止嘔的作用,有效緩解濕熱所致的胃氣上逆、嘔吐等症狀。

總之,半夏在平胃丸中發揮了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改善脾胃濕熱所致的諸多不適。

平胃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滯: 檳榔味苦、性溫,具有消食積、化滯氣、驅蟲之效。平胃丸主要用於治療胃脘脹滿、食積不化、噯氣、嘔吐等症,檳榔可幫助消解胃中積滯,改善消化不良。
  2. 行氣止痛: 檳榔能行氣止痛,對於胃脘脹痛、腹痛等症也有緩解作用。平胃丸中還含有其他行氣止痛藥物,與檳榔協同作用,更能有效緩解胃腸不適。

因此,平胃丸中加入檳榔,是為了發揮其消積化滯、行氣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胃腸疾病的效果。

平胃丸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導滯: 枳實味苦、性寒,具有破氣消積、化痰散結的功效,能有效解除胃腸積滯,改善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
  2. 理氣行氣: 枳實能行氣散結,疏肝理氣,有助於解除胃腸氣滯,促進消化功能正常運作。

因此,平胃丸中加入枳實,可有效解決食積、氣滯所導致的胃脘不適,達到消食化積、理氣止痛的功效。

平胃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平胃丸中藥材性味較烈,如黃連苦寒、厚朴辛溫,甘草味甘性平,可中和藥性,使其藥力不至過於猛烈,避免損傷脾胃。
  2. 緩解副作用: 甘草具有解毒、緩解副作用的作用,可減輕黃連的苦寒之性對脾胃的刺激,使其藥效更溫和,更容易被接受。
  3. 增強藥效: 甘草可作為藥引,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例如,甘草與黃連合用,能更有效地清熱燥濕、消炎止痛。

總之,甘草在平胃丸中起著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增強藥效的重要作用,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平胃丸主治功效分析

平胃丸為一常用中藥方劑,其組成包含厚朴、白朮、陳皮、木香、半夏、檳榔、枳實、甘草。綜合歷代醫籍記載,平胃丸主治功效如下:

治療病證

  • 傷寒後胃氣不和:傷寒後餘邪未清,導致胃氣不和,出現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 脾胃氣虛弱: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導致嘔吐、食慾不振、進食後不消化、痰多等症狀。
  • 胃脘脹痛:胃脘脹悶疼痛,多因氣滯濕阻所致。
  • 腹內結強,飲食不化:腹內脹滿堅硬,按之疼痛,且飲食不消化,多因食積氣滯所致。
  • 虛勞胃氣不調:久病體虛,導致胃氣失調,出現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症狀。
  • 虛勞脾胃虛冷:久病體虛,脾胃虛寒,出現食慾不振、腹脹、食後不消化、畏寒肢冷等症狀。
  • 小兒食積不消,胃氣不調:小兒飲食不節,導致食積不化,胃氣失調,出現嘔吐、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 小兒吐乳、吐瀉:小兒因乳母飲食不調或自身脾胃虛弱,導致吐乳、吐瀉等症狀。
  • 霍亂吐瀉:感受穢濁之氣,導致突然發生的劇烈吐瀉。
  • 赤白滯痢:痢疾初起,出現腹痛、腹瀉、便下赤白膿血等症狀。
  • 病久虛弱,厭厭不能食,臟腑或祕或溏:久病體虛,脾胃功能減退,導致食慾不振、大便或祕或溏等症狀。
  • 身重不得食,食無味,心下虛滿,時時欲下喜臥:脾胃虛弱,濕邪內阻,導致身體沉重、食慾不振、食而無味、脘腹脹滿、睏倦嗜睡等症狀。
  • 食多身瘦(食晦):脾胃功能失調,雖能食但不能運化,導致身體消瘦。

治療原理

平胃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燥濕運脾:方中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和中;蒼朮燥濕健脾,兩者合用,增強健脾燥濕之功,使脾胃得以健運,濕邪得以祛除。
  • 行氣消滯:厚朴、陳皮、木香、枳實均具有行氣消滯之功,能促進胃腸蠕動,消除脹滿,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檳榔消積化滯,能消除食積。
  • 降逆止嘔:半夏降逆止嘔,能治療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
  • 調和諸藥: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並能緩急止痛,減輕胃脘疼痛。

總之,平胃丸通過燥濕運脾、行氣消滯、降逆止嘔等多種途徑,調整脾胃功能,消除病因,從而達到治療上述病症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陳皮9兩,厚朴9兩,枳殼5兩,山楂肉5兩,甘草2兩5錢,蒼朮9兩。
上為細末,水滴為丸。
每服3錢,老年及孕婦只服3分。頭痛發熱發寒,用蔥白2根,陳茶2分,生薑3片,煎湯送下;傷食惡心,生薑1片,煎湯送下,瀉初起,澤瀉3分,生薑1片,煎湯下;瘧疾,加青皮2分,砂仁7個,柴胡3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平胃丸有燥濕、行氣、消滯的功效,因此不宜在脾胃虛寒、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者使用。

相關疾病


大便溏肺結核瘧疾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骨質疏鬆症

相同名稱方劑


平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甘草(炙,銼)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白朮1兩,人參1兩,乾薑(炮裂)半兩,麥糵(炒)1兩。 主治:虛勞胃氣不調,不能食,冷即腹脹泄利。

平胃丸, 出處:《千金》卷十五引崔文行方。 組成:大黃2兩,小草1兩,甘草1兩,芍藥1兩,芎藭1兩,葶藶1兩,杏仁50枚。 主治:調胃。主治:丈夫、小兒食實不消,胃氣不調,或溫壯熱結,大小便不利者。

平胃丸,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杏仁50枚,丹參3兩,苦參2兩,葶藶2兩,玄參2兩,芎藭1兩,桂心1兩。 主治:身重不得食,食無味,心下虛滿,時時欲下,喜卧者;腹內結強,不可按抑,飲食不化。

平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二。 組成:白豆蔻(去皮)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白朮1兩,人參1兩,大麥糵(炒黃)1兩,乾薑(炮)3分,甘草(炙)半兩。 主治:傷寒後胃氣不和,不能食,縱食不消。

平胃丸, 出處:《雞峰》卷十二引王叔和方。 組成: 平胃丸(《雞峰》卷十二引王叔和方。)出處:《雞峰》卷十二引王叔和方。組成:白朮4兩,厚朴3兩,人參1兩,陳皮2兩半。主治:和脾胃,進飲食。 。 主治:和脾胃,進飲食。

平胃丸,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厚朴1兩,白朮1兩2錢,陳皮8錢(去白),木香1錢,生半夏(湯洗)1兩,檳榔2錢半,枳實5分,甘草3錢(炙)。 主治:和中,消痰去濕,厚腸胃,進飲食。主治:病久胃氣虛弱,厭厭不能食,臟腑或秘或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