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湯

TAI Y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會約》卷三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5.6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胃經 21%
心經 13%
肺經 12%
腎經 11%
肝經 9%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太陽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太陽病常伴有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濕邪困脾等症狀,白朮能補脾益氣,燥濕利水,扶正祛邪,有助於緩解太陽病的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太陽湯中其他藥物,如桂枝、麻黃等,具有發汗解表、溫經散寒之功效。白朮與這些藥物配合,一方面能加強發汗解表之效,另一方面也能防止汗出過多而傷正氣,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太陽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作用。太陽經主表,易受寒邪侵襲而致陽氣不足,表現為畏寒肢冷、脈沉細等。乾薑溫陽散寒,可扶助陽氣,驅散寒邪,從根本上治療太陽經病。
  2. 配合其他藥物:太陽湯中多以麻黃、桂枝等辛溫發散之品為主,乾薑的加入既可增強散寒解表之效,又能防止辛溫藥物過於耗氣傷陰,使治療更加溫和有效。

太陽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因為當歸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補血活血: 太陽湯多用於治療氣血虧虛導致的病症,而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以補益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行,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氣血不足,達到治療目的。
  2. 潤燥養血: 太陽湯中常會加入一些辛燥之品,而當歸可以起到滋潤、緩解燥熱的作用,同時也能滋陰養血,防止燥熱傷陰。這對於需要滋陰潤燥、補血養血的患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太陽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氣:山藥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肺之效。太陽湯常用於治療氣虛、陽虛等症,山藥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人體正氣,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2. 健脾固腎:山藥同時具有健脾固腎的作用。太陽湯中若包含腎虛等症狀,山藥能補益腎氣,固攝精氣,幫助改善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乏力等症狀。

因此,山藥在太陽湯中扮演著補脾益氣、健脾固腎的重要角色,使藥效更全面,效果更顯著。

太陽湯中加入附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太陽湯主要針對寒邪客於太陽經,導致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症狀。附子性溫熱,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能驅散寒邪,恢復陽氣,促進機體恢復。
  2. 助藥力:附子本身並非直接針對病症,而是起到輔助其他藥材發揮功效的作用。它能溫通經絡,促進藥力流通,使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太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太陽湯中往往包含多種藥材,藥性各不相同,加入甘草可以起到調和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2. 補益脾氣: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能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利用。太陽湯多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風邪入侵等病症,患者往往脾胃虛弱,加入甘草可以補益脾氣,提高抵抗力,促進疾病的康復。

太陽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1. 緩解陽明經熱證:太陽湯主治太陽病,而白芍性微寒,能清熱涼血,緩解陽明經熱證所導致的發熱、口渴、脈洪等症狀。
  2. 調和營衛,和解表裏: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作用,能調和營衛,使陽明經的熱氣得以疏散,並防止汗出過多而損傷津液,達到和解表裏的效果。

太陽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吐的功效。太陽病初起,多伴有寒邪侵襲,導致患者畏寒、惡風、發熱等症狀。生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患者的寒症。
  2. 和胃降逆: 生薑可以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吸收,同時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太陽病初起,容易出現嘔吐、腹痛等胃腸不適症狀,生薑可以緩解這些症狀,促進患者的康復。

總之,生薑在太陽湯中,起到溫中散寒、和胃降逆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太陽病初起的寒症和胃腸不適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太陽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滋陰益氣:大棗性甘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太陽病常伴有氣陰兩虛,表虛汗出等症狀,大棗可以補益氣血,緩解表虛之症,為治療太陽病提供必要的能量。

2. 調和藥性:太陽湯中的其他藥物,如麻黃、桂枝等,性偏溫燥,容易傷陰。大棗性甘溫,可以中和藥性,防止燥傷津液,使藥物更加平和有效。

主治功效


太陽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書名作者: 《羅氏會約醫鏡》| 羅國綱

主治症狀: 太陽湯主治傷寒寒中三陰,症見戰慄厥逆,嘔吐昏迷,唇青囊縮等。

治療原理:

根據古文描述,太陽湯適用於寒邪直中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的危重證候。其核心病機為寒邪深重,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方中藥物主要從溫陽散寒、補益脾胃、扶正固本的角度來組方,以期達到回陽救逆、溫通經脈、恢復臟腑機能的目的。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方中附子為君藥,大辛大熱,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是挽救陽氣衰微的要藥。乾薑辛熱,溫中散寒,助附子溫陽之力。二者合用,加強溫陽散寒之功,迅速驅散內侵之寒邪。生薑亦有發散解表的作用,可疏散在表的寒邪。
  • 健脾益氣,補益中焦: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與山藥相配,增強補益脾胃之功。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則氣血充沛,有助於正氣的恢復。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與甘草合用,調和諸藥,並可緩急止痛。
  • 養血活血,調和營衛: 當歸活血調經,補血養顏。但此方中用量較少,且言泄者不用,因其性潤,可能加重腹瀉。白芍柔肝止痛,可緩解因寒邪內侵導致的疼痛症狀,並能制約附子、乾薑等辛溫燥熱藥物的燥烈之性,防止其過於溫燥傷陰。

總體而言,太陽湯以溫陽散寒為主,兼顧健脾益氣、養血活血。諸藥合用,共奏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扶正固本之功,使陽氣得復,經脈得通,臟腑機能得以恢復,從而治療寒中三陰的危重證候。

加減應用:

古文中也提及了太陽湯的加減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 冬月寒傷太陽經,有表證者,加麻黃: 麻黃辛溫發汗,解表散寒,用於治療太陽表證。
  • 頭痛,加北細辛: 細辛辛溫,祛風散寒,止痛,擅長治療少陰頭痛。
  • 肉振汗多者,加制黃耆: 黃耆補氣固表,止汗,用於治療氣虛自汗。
  • 泄瀉者,加烏梅,去當歸: 烏梅酸澀收斂,止瀉,當歸性潤,去之避免加重泄瀉。
  • 肝脈緊而鬱滯者,加肉桂: 肉桂溫補肝腎,散寒止痛,可疏肝解鬱。
  • 小腹痛而喜按者,加吳茱萸: 吳茱萸辛熱,溫中散寒,止痛,尤擅治療寒疝腹痛。

此外,古文還提到“或假熱,拒格不納,冰冷服”,這是一種反佐的服藥方法,用於治療真寒假熱的證候,避免格拒不納的情況發生。並指出“又須兼下方外治,乃妙”,提示此方內服的同時,還可配合外治法,以增強療效。

方劑來源: 新方

傳統服藥法


白朮3錢,乾薑(炒)12錢,當歸錢半,山藥(炒)2錢,熟附子2-3錢(濕紙包,煨,熱用),甘草(炙)1錢,白芍(煨)錢半,生薑1錢,紅棗3枚。
如泄瀉者,去當歸;勢危者,去熟附子,用生附子(濕紙包,煨熱用);如冬月寒傷太陽經,有表證者,加麻黃8分;頭痛,加北細辛2-3分;如肉振汗多者,加制黃耆2-3錢;如泄瀉者,加烏梅2個,
水煎服。假熱,拒格不納者,冰冷服。
華佗救陽法:治寒中三陰,陽脫無脈,昏倒強直等症。用蔥白一二斤搗碎,炒熱,絹綢包貿臍下;以二包更替熨之。脈漸出,手足溫者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太陽湯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適合治療寒中三陰證。
  • 太陽湯中的附子有毒,使用時要注意用量。
  • 太陽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

相關疾病


心肌梗塞低血壓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嘔吐手腳冰冷陰莖、睪丸和陰囊內縮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太陽湯, 出處:《會約》卷三。 組成:白朮3錢,乾薑(炒)1-2錢,當歸錢半,山藥(炒)2錢,熟附子2-3錢(濕紙包,煨,熱用),甘草(炙)1錢,白芍(煨)錢半,生薑1錢,紅棗3枚。 主治:傷寒寒中三陰,戦傈厥逆,嘔吐昏迷,唇青囊縮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