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散

ZI S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三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3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心經 17%
脾經 17%
胃經 13%
肝經 8%
腎經 4%
膽經 4%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膽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紫蘇散中包含紫蘇葉,主要原因如下:

  1. 解表散寒: 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咳嗽氣喘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行氣和中: 紫蘇葉亦能行氣和中,疏肝解鬱,對於胸悶氣滯、胃脘脹滿等症狀,亦有一定的幫助。

故紫蘇散中以紫蘇葉為主藥,可發揮其解表散寒、行氣和中的功效,達到治療風寒感冒、咳嗽氣喘等症狀的目的。

紫蘇散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宣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利水消腫之效。紫蘇散主治風寒咳嗽、痰多氣喘,桑白皮可助紫蘇宣散風寒,並利氣化痰,提升療效。

二、清熱解毒:桑白皮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解外感熱邪,配合紫蘇散疏風散寒,更能有效緩解外感風寒所致的發熱、咳嗽等症狀。

因此,桑白皮的加入,不僅能增強紫蘇散的宣肺止咳作用,更能起到清熱解毒的輔助作用,使療效更加顯著。

紫蘇散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紫蘇散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常伴有胸悶、脘腹脹痛等症狀,青皮可幫助疏肝理氣,緩解胸悶氣滯,改善疼痛。
  2. 助紫蘇解表散寒:青皮性溫,與紫蘇相伍,可以溫陽散寒,加強紫蘇解表散寒的效果。同時,青皮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更快恢復健康。

紫蘇散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表止汗: 五味子味酸收斂,性溫,有固表止汗之效。紫蘇散主治風寒表虛,易於出汗,而五味子可補益肺氣,固護腠理,減少汗液流失,進一步加強散寒解表的效果。
  2. 調和脾胃: 五味子入脾、肺經,能益氣生津,斂肺止咳,並能調節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紫蘇散中加入五味子,可避免藥性偏寒,損傷脾胃,更利於患者康復。

紫蘇散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宣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平喘之效。對於因風寒襲肺,或痰濁阻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清熱潤燥: 紫蘇散以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為主,但對於一些伴隨有熱燥症狀的咳嗽,杏仁的清熱潤燥之效可以起到輔助作用,使藥效更為全面。

綜上所述,紫蘇散中加入杏仁,不僅可以宣肺止咳,還可清熱潤燥,更能有效地改善咳嗽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紫蘇散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解表: 麻黃性溫,具有發汗解表之功,可宣通肺氣,疏散外邪。紫蘇散主要用於風寒感冒,症狀包括鼻塞、流清涕、咳嗽等,麻黃可幫助散寒解表,改善呼吸道症狀。
  2. 助蘇散寒: 紫蘇散中紫蘇葉辛溫解表,麻黃則助其散寒解表,二者相輔相成,提高療效。同時,麻黃也具有發汗利水的作用,可配合紫蘇葉疏散風寒,緩解體內水溼停滯,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

紫蘇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紫蘇辛溫解表,但易傷津耗氣,甘草性甘平,能緩解紫蘇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傷及正氣。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調和諸藥,使藥效更趨於協調,增強紫蘇解表散寒的功效,同時甘草還具有益氣補脾的功效,有助於提升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紫蘇散」主治功效分析

可以分析「紫蘇散」的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紫蘇散」的主治功效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妊娠子懸: 多篇文獻指出「紫蘇散」可治療妊娠期間胎氣上逆,導致腹部脹滿疼痛的症狀,即所謂的「子懸」。例如《沈氏女科輯要》、《驗方新編》、《內府秘傳經驗女科》和《女科秘要》均有記載。《普濟本事方》中更指明用於「六七月子懸者」。

  2. 肺部疾病:《聖濟總錄》指出「紫蘇散」可治療肺氣壅滯、咳嗽氣喘,以及肺熱導致的面瘡、痰黏、口涎等症狀。《普濟本事方》也提到此方能治療「肺感風寒作嗽」。

  3. 風毒腳氣:《奇效良方》和《婦人大全良方》皆記載「紫蘇散」可治療風毒腳氣,症狀包括腳重虛腫、腹內壅塞、痰多不適、不思飲食等。

  4. 其他:《絳囊撮要》指出此方可外用治療「腎子爛出」;《外科方外奇方》也提及可用於治療「陰囊爛」(繡球風)。

治療原理

從藥物組成和古文記載來看,「紫蘇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理氣行氣: 藥方中的紫蘇葉、青皮、枳殼、大腹皮等藥材具有理氣、行氣、散氣的功效。這有助於疏通氣機,緩解因氣滯引起的腹脹、疼痛等症狀,特別是針對妊娠子懸和腳氣病中氣機壅滯的情況。

  2. 宣肺降氣: 紫蘇葉、桑白皮、麻黃、杏仁等藥材具有宣肺、降氣、平喘的功效。這對於治療肺氣壅滯、咳嗽氣喘等肺部疾病至關重要。

  3. 祛風散寒: 紫蘇葉、麻黃、荊芥、羌活、獨活等藥材具有祛風散寒的作用,有助於驅散外感風寒,緩解肺感風寒作嗽的症狀,也對風毒腳氣有一定療效。

  4. 利水消腫: 桑白皮、木通、大腹皮等藥材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這可以幫助減輕腳氣病中的腳部虛腫症狀。

  5. 滋陰補虛: 五味子具有滋陰補虛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配合,可以調節整體機能,增強療效。

  6. 調和藥性: 甘草作為使藥,調和諸藥,使藥性更加平和,提高療效。

總結

「紫蘇散」是一個多用途的方劑,其治療範圍涵蓋了婦科、內科和外科等不同領域。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理氣行氣、宣肺降氣、祛風散寒、利水消腫、滋陰補虛等作用來達到治療目的。不同醫家根據具體病症,會對原方進行加減,例如治療子懸時加黃芩、山梔,或去掉川芎,使其更符合具體病情。

傳統服藥法


蘇葉(焙乾)、老杉木(燒灰)各等分。
上為末。
敷,乾則以香油調敷,或囊無皮爛出者,以蘇葉或荷葉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適合肺感風寒作嗽的患者使用。但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以免耗傷津液。此外,本方含有麻黃,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孕婦、小孩、體虛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腳氣病糖尿病神經性厭食症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高血壓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紫蘇散,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蘇葉(焙乾)、老杉木(燒灰)各等分。 主治:腎子爛出。

紫蘇散, 出處:《本事》卷三。 組成:紫蘇葉、桑白皮(洗淨,蜜塗炙黃)、青皮(去白)、五味子(揀)、杏仁(去皮尖,炒)、麻黃(去節)、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肺感風寒作嗽。

紫蘇散, 出處:《産寶諸方》。 組成: 紫蘇散(《産寶諸方》。)出處:《産寶諸方》。組成:紫蘇1兩,人參1兩,陳橘皮(去白)1兩,木香1分。主治:安胎護子順氣。 。 主治:安胎護子順氣。

紫蘇散, 出處:《傳家秘寶》卷中。 組成:紫蘇1兩(連根葉),厚朴半兩(去皮,薑汁塗炙),甘草半兩(炮),知母2兩,貝母2兩,款冬花2兩,半夏(湯浸10次,焙乾)2兩,五味子2兩,人參半兩,桑皮1兩。 主治:咳嗽。

紫蘇散,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紫蘇莖葉1兩,豬苓1兩(去黑皮),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馬兜鈴7顆(細銼,和皮子),桑根白皮1兩(銼),麥門冬1兩(去心),大腹皮1兩(銼),赤茯苓1兩,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 主治:肺氣壅滯,咳嗽,發即氣喘、妨悶。

紫蘇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紫蘇莖葉1兩,木通1兩(銼),桑根白皮1兩,茴香根1兩,枳殼2兩(麸炒微黃,去瓤),獨活半兩,荊芥半兩,羌活半兩,木瓜半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大腹皮10枚(銼),甘草半兩(炙微赤)。 主治:婦人風毒腳氣,腹內壅塞,疾惡,不思飲食,腳重虛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