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丁錠子

TI DING DING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脾經 15%
肝經 15%
胃經 12%
腎經 12%
心經 12%
大腸經 11%
膀胱經 2%
小腸經 2%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提丁錠子是一種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雄黃。雄黃是一種含有砷化合物的礦物藥材,歷史上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主要用於解毒、消腫和抗感染等方面。在提丁錠子的處方中加入雄黃,主要是因為其獨特的藥理作用。雄黃能有效驅除體內的濕熱,具有清肝明目的效果,對於一些因濕熱所致的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另一方面,雄黃的藥效較強,應用時需謹慎,所以通常以小劑量搭配其他藥材,使其藥效能與副作用之間達成平衡。此外,雄黃在古代中醫典籍中也被視為重要的解毒藥物,因此納入提丁錠子中,目的在於強化整體的療效,特別是在面對某些特定疾病時,如炎症或感染的治療。需注意的是,使用含雄黃的中藥需遵循中醫師的指導,以避免潛在的毒性影響。

提丁錠子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硃砂,主要是因為硃砂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和療效。硃砂,屬於礦物藥材,主要成分為紅色硫化汞,傳統中醫認為其具有鎮靜、安神及抗菌的效果。硃砂的鎮靜作用可以幫助減輕焦慮和緊張,從而促進情緒的穩定。此特性使其在提丁錠子的組方中,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作用,增強療效。

此外,硃砂在中醫理論中也被用於解毒消腫,其涼性質有助於清熱解毒,適合用於一些因內熱引起的症狀。這使得它在方劑中不僅能起到安神的作用,也能協助平衡體內的陰陽,調和五臟。因此,硃砂的加入使提丁錠子更具綜合療效,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支持。

提丁錠子中加入大青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大青鹽性寒,味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提丁錠子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而大青鹽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引藥下行: 大青鹽味鹹,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能幫助藥物更好地直達病竈。提丁錠子中的其他藥材大多性偏涼,而大青鹽的引藥下行作用能使藥效更好地發揮,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提丁錠子是一種中藥方劑,包含砒霜這一成分,主要是因為砒霜(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砷)在中醫中有特定的藥理作用。傳統上,砒霜被認為具備解毒、消腫和抗炎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某些皮膚病及慢性炎症性疾病。中醫理論認為,砒霜的寒性能夠清熱解毒,且能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某些症狀如腫脹或疼痛有著良好的療效。

不過,砒霜屬於毒性藥物,需謹慎使用。在方劑中必須嚴格掌握劑量,避免中毒及副作用的風險。因此,提丁錠子的使用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與療效。在現代醫學中,對於砒霜的使用越來越謹慎,強調在安全範圍內應用其藥理特性。

「提丁錠子」方劑中加入丁香,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性,達到以下目的:

  1. 溫中散寒: 丁香性溫,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有助於改善因寒邪侵襲所致的胃寒、腹痛、嘔吐等症狀。
  2. 行氣止痛: 丁香氣味芳香,具有行氣止痛的效果,可疏通經絡,解除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脹痛、胃脘疼痛等。

因此,丁香在「提丁錠子」中發揮著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重要作用,為整體方劑的療效增色不少。

提丁錠子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某些外科疾病和中毒症狀,其組成中包含輕粉。輕粉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鋅,具有很強的收斂作用,能有效控制出血和消炎。

輕粉的使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輕粉能夠快速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出血性疾病,能減少出血量、加速止血。其次,輕粉具有抗菌消炎的特性,能減少細菌感染的風險,保障傷口的清潔,進一步促進癒合。此外,輕粉在中醫上有安神的作用,能改善因疼痛引起的不安情緒,對於需要長期療養的病人尤為重要。

因此,提丁錠子的組成中包含輕粉,是基於其獨特的療效特性,能夠提昇整體療效,促進患者康復的需求。

提丁錠子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斑蝥,主要是因為斑蝥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斑蝥是中醫常用的藥材,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及祛痰等功效。它含有的有效成分,如蝥毒素,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代謝,對於某些腫瘤性疾病亦有輔助療效。因此,在提丁錠子的配方中,斑蝥扮演著促進體內毒素排出和改善腫瘤相關症狀的角色。

此外,斑蝥的使用與中醫理論相符,中醫強調“辨證施治”,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調配方劑。斑蝥的特性使其和其他中藥成分搭配能夠形成協同作用,加強療效。然而,由於其毒性,應謹慎使用,並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避免不良反應。因此,提丁錠子的設計充分考慮了藥物的療效與安全性。

提丁錠子是一種中藥方劑,其中包含蟾酥,這主要是由於蟾酥的獨特藥理特性。蟾酥是由蟾蜍的分泌物製成,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它能有效地對抗多種病症,尤其對於炎症和腫瘤有一定的療效。

在提丁錠子的組成中,蟾酥可增強藥物的整體療效,幫助改善血液循環,減少瘀血,並對一些頑固性疾病產生輔助療效。這也反映了中醫藥對於道地藥材的重視,以及蟾酥在某些病症治療中的不可替代性。此外,蟾酥還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可以緩解患者的情緒壓力,對於身心健康亦有積極影響。因此,其加入提丁錠子的組方中,旨在提升方劑的綜合療療效果。

提丁錠子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開竅醒神: 麝香氣味芳香濃烈,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的功效。對於神志昏迷、痰涎壅塞等症狀,麝香能起到醒腦開竅的作用,幫助恢復意識。
  2. 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麝香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起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因此,提丁錠子中加入麝香,可以起到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對於神志昏迷、痰涎壅塞、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都有較好的療效。

提丁錠子方劑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固型劑: 蜂蠟具備較高的熔點,能使藥物固化成錠劑,方便服用與保存。由於蜂蠟不溶於水,能防止藥物在潮濕環境下變質,延長藥效。

2. 保護藥物: 蜂蠟能形成薄膜包裹藥物,隔絕空氣和水分,避免藥物揮發或氧化,進一步延長藥效和穩定性。同時,蜂蠟也具備一定的潤滑作用,能使錠劑更容易吞服。

提丁錠子是一種使用於中醫的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蓖麻子,主要原因可從其藥效及作用機理來分析。蓖麻子含有蓖麻油,一種具有潤腸通便功效的成分,常用於治療便祕及腸道疾病。中醫認為,蓖麻子味苦,性涼,能夠清熱瀉火,潤腸通便,對於因熱結便祕所引起的腹痛、腸道不適有顯著療效。

此外,蓖麻子的成分因其潤滑作用,能促進腸道的蠕動,並增加糞便的柔軟度,從而改善排便困難的症狀。其在提丁錠子中的使用,目的在於協同其他藥材的療效,以達到清熱解毒、通便利腸的綜合效果。因此,蓖麻子作為組方中的一味藥材,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整體功效,也符合中醫治療的整體觀念,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的辯證施治原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提丁錠子」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提丁錠子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疔瘡危篤發昏: 這是提丁錠子的主要適應症,尤其是病情危急,出現昏迷症狀的疔瘡患者。
  • 瘰癧: 提丁錠子也可用於治療瘰癧,即頸部淋巴結核。

治療原理

從古文內容及提丁錠子的藥物組成來看,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攻毒拔毒: 方中砒霜、雄黃、斑蝥等皆為大毒之藥,具有強烈的攻毒作用,可以直達病灶,破壞疔毒的核心,促使疔根拔出。這是提丁錠子治療疔瘡危證的關鍵所在。
  2. 清熱解毒: 疔瘡多伴有熱毒熾盛的表現,方中大青鹽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可以減輕疔瘡引起的紅腫熱痛等症狀。
  3. 活血化瘀: 疔瘡及瘰癧的形成常與氣血瘀滯有關,方中斑蝥具有破血逐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散和組織修復。
  4. 開竅醒神: 對於疔毒攻心導致的昏迷症狀,方中麝香、蟾酥等藥物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恢復神志。
  5. 溫經散寒: 方中丁香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可以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並具有一定的止痛作用。
  6. 燥濕祛痰: 瘰癧的形成常與痰濕內阻有關,方中雄黃具有燥濕祛痰的作用,可以幫助化解痰濕,消散瘰癧。
  7. 引藥歸經: 方中蜂蠟作為賦形劑,除了可以使藥物成型,還可能具有引藥歸經的作用,使藥效更好地作用於病灶。

古文佐證分析

古文主要描述了提丁錠子在治療疔瘡危證時的應用方法和效果:

  • 就以鈚針,先刺瘡心不痛,周遭再刺十餘下,紫黑血出,方知疼痛,就以寸金錠子,紝入瘡內,外用提丁錠子,放於瘡上,膏藥貼護」:這段描述了治療疔瘡的具體步驟,先用鈚針刺破瘡頭,放出瘀血,再將寸金錠子放入瘡內,最後用提丁錠子敷在瘡上,並用膏藥保護。這表明提丁錠子是作為外用藥使用的。
  • 次日汗後,精神微爽,卻用破棺丹下之,病即定,其疔潰動。後用守效散貼塗,紅玉錠子紝之,八日其疔自出矣」:這段描述了治療後的效果,患者出汗後精神好轉,再用破棺丹內服,疔瘡開始潰破,最後用守效散和紅玉錠子繼續治療,八天後疔根脫落。這表明提丁錠子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使疔瘡潰破和疔根排出。
  • 茲所謂審脈證汗下之間,外治次第如此」:這句話強調了在治療過程中要根據患者的脈象和症狀,合理運用汗法、下法和外治法。

總結

提丁錠子是一個以攻毒拔毒為主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疔瘡危證和瘰癧。其治療原理是通過多種具有強烈攻毒、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開竅醒神等作用的藥物,直達病灶,促使疔根拔出,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散和組織修復。古文記載的治療案例也證明了提丁錠子在治療疔瘡危證方面的顯著療效。

傳統服藥法


雄黃2錢,朱砂2錢,青鹽1錢半,砒霜(生)1錢半,白丁香1錢半,輕粉1錢半,斑蝥(去翅足)1錢半,蟾酥1錢,麝香1錢,黃蠟37粒,蓖麻子37粒。上為細末,於銀器或瓷器內,先將黃蠟溶開,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捏作餅子。
用時先將療瘡用針刺破,放1餅於瘡頭上,又刺四邊5-7下,使惡血出,用軟膏藥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提丁錠子, 出處:《玉機微義》卷十五。 組成:雄黃2錢,朱砂2錢,青鹽1錢半,砒霜(生)1錢半,白丁香1錢半,輕粉1錢半,斑蝥(去翅足)1錢半,蟾酥1錢,麝香1錢,黃蠟37粒,蓖麻子37粒。 主治:疔瘡危篤發昏;兼治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