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枝湯

TAO Z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3.2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脾經 17%
腎經 13%
肝經 13%
肺經 9%
胃經 9%
三焦經 6%
膀胱經 3%
小腸經 3%
大腸經 3%
心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桃枝湯中加入肉桂,是為了溫經散寒,調和氣血

桃枝湯主治婦女經期不順、血寒腹痛等症。桃枝性平,有活血化瘀、通經的作用;紅花性溫,有活血止痛的作用。但單用桃枝、紅花,寒性較重,容易傷陽氣,因此加入肉桂,其性溫熱,可溫經散寒,助於活血化瘀,並調和藥性,使藥效更佳,避免寒涼之氣損傷陽氣。

此外,肉桂還有溫脾暖腎的功效,可配合桃枝、紅花,改善婦女虛寒體質,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桃枝湯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作用是活血祛瘀、通經活絡。而在其組成中,當歸作為重要的藥材,起著關鍵的作用。

首先,當歸被譽為“補血之聖藥”,其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血液的生成,對於血虛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桃枝湯常用於女性月經不調、血瘀症狀,而當歸的補血特性恰好能夠緩解因血虛導致的經痛和經期不正。

其次,當歸不僅能補血,還具備活血的功效。其所含的揮發油和多種活性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血瘀現象,使得全方劑的療效更為顯著。因此,當歸在桃枝湯中扮演著增強方劑綜合作用的重要角色,有助於達到活血調理月經的目的。

綜合而言,當歸的補血與活血雙重效果,恰好契合桃枝湯治療血虛和血瘀的臨牀需求。

桃枝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梔子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桃枝湯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症,梔子可清熱涼血,止血止痛,配合桃枝、生地等藥物,增強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效果。
  2. 緩解肝火,疏肝解鬱: 梔子亦可疏肝解鬱,緩解肝火上炎引起的頭痛、目赤、口苦等症狀。桃枝湯中亦含有川芎、柴胡等疏肝解鬱藥物,梔子可協同它們發揮疏肝解鬱的作用,使血熱妄行的症狀得到更有效的緩解。

桃枝湯在傳統中醫學中是一種用於治療特定症狀的方劑。根據古代醫書記載,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了硃砂。硃砂,在中醫裡被認為具有安神、鎮心的作用,通常用於治療心悸失眠、驚癡等精神神經系統的疾病。在桃枝湯中加入硃砂,主要是因為硃砂具有強烈的鎮靜效果,能夠平復心神,安定情緒,對於伴有心神不寧、睡眠品質不佳的患者來說,可以達到輔助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硃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是一種有毒物質。現代醫學已經證實長期或過量使用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特別是對肝腎功能有影響,甚至可能導致中毒。因此,在使用含硃砂的藥物時必須非常謹慎,應遵循專業醫師指導,控制用量與使用頻率,以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在當代臨床應用中,多數情況下已不再使用天然硃砂,轉而尋找其他更安全的替代品或療法。

桃枝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寒邪入經,陽氣虛衰:桃枝湯主治風寒濕痺,多因寒邪侵襲經絡,導致陽氣虛衰,四肢麻木、疼痛。附子性溫,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經散寒之效,可溫煦陽氣,驅散寒邪,改善肢體麻木疼痛。
  2. 補益心陽,溫通血脈:桃枝湯中桃枝、羌活、桂枝等藥物具有疏風解表、祛風散寒的作用,但同時也會消耗心陽。附子可補益心陽,溫通血脈,防止藥物過度耗損心陽,並增強藥效,使寒邪更容易散出。

因此,附子的加入可平衡藥性,溫陽散寒,使藥效更為顯著。

桃枝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原因如下:

  1. 溫經散寒:桃枝湯主要功效為活血化瘀、疏肝理氣,而吳茱萸性溫,具溫經散寒之效,可助於溫暖血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的狀況。
  2. 止痛止瀉:吳茱萸具有止痛止瀉的作用,可以緩解因氣血瘀滯、寒邪入侵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總之,吳茱萸在桃枝湯中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止瀉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增強方劑的療效。

桃枝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用。

淡豆豉味甘、性涼,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表、宣肺透疹、利水消腫的功效。其清熱解毒作用可輔助桃枝清熱解毒,並促進發汗,使毒邪外泄。此外,淡豆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與桃枝、紅花等藥物協同作用,有助於消除水腫,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因熱毒壅滯所致的疼痛。因此,淡豆豉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提升桃枝湯的清熱解毒效果,更能增強其利水消腫之效,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桃枝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可以歸納出「桃枝湯」的主要功效和治療原理如下:

主治功效

「桃枝湯」在古代中醫典籍中記載的主治病症相當廣泛,主要包含以下幾類:

  1. 邪毒侵襲:

    • 中惡霍亂:突然發作的劇烈腹痛、上吐下瀉,類似於現代的急性腸胃炎。
    • 中風中寒中暑:外感風、寒、暑邪導致的病症,表現為口眼歪斜、惡寒發熱、頭痛等。
    • 瘟疫:具傳染性的急性熱病。
    • 陰症傷寒:傷寒病的一種,表現為寒象明顯。
    • 瘴瘧:感受山嵐瘴氣引起的瘧疾。
    • 中蠱毒、食物中毒:包括河豚、土菌、死牛馬等毒。
  2. 氣機鬱滯:

    • 心痛、胸脅痛:胸腹部的疼痛。
    • 喘急:呼吸急促。
    • 心胃及一切氣痛:各種原因導致的氣機不暢、疼痛。
    • 霍亂絞腸痧:劇烈腹痛,伴隨吐瀉。
    • 飽悶噯氣:飲食積滯、消化不良的表現。
  3. 其他雜病:

    • 初瘧久瘧:瘧疾的初期和遷延不愈的階段。
    • 瀉痢膿血:腹瀉,大便帶有膿血。
    • 頭風、頭痛:頭部的疼痛。
    • 五癲、五癇:癲癇病的類型。
    • 鬼邪、鬼胎:古代認為由鬼神邪祟引起的疾病。
    • 筋攣骨節痛:肌肉痙攣、關節疼痛。
    • 自縊、溺水:急救的輔助治療。
    • 傳屍癆瘵:肺結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 婦女經閉:月經不通。
    • 小兒驚風:小兒驚厥。
    • 五疳、五痢:小兒疳積、痢疾。
    • 諸腹鼓脹:各種原因引起的腹部脹滿。
    • 風蟲牙痛:牙齒疼痛。
    • 打撲損傷:跌打損傷。
    • 湯泡火傷:燒燙傷。
    • 毒蛇惡犬咬傷:動物咬傷。
    • 墮落瘀血:跌打損傷後內有瘀血。
    • 傷寒下部生䘌瘡:傷寒病併發的下部瘡瘍。
    • 五臟大風癩:麻風病。
    • 赤白諸癩、毒瘡遍身痛:各種皮膚病。
    • 夜啼不止:小兒夜間啼哭。
    • 乾疳:小兒疳積,表現為面色萎黃、消瘦。
    • 癭蠱:甲狀腺腫大和蠱毒。
    • 膀胱疝氣:疝氣的一種。
    • 痔瘡:肛門疾病。
    • 腎臟積:腎臟的積聚性疾病。
    • 陰陽二毒:瘟疫的一種。

治療原理

從古文記載的「桃枝湯」的應用和配伍藥物來看,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祛邪解毒: 「桃枝湯」常被用於治療各種外感邪毒侵襲的病症,如中惡、瘟疫、傷寒、中暑等。桃枝本身在中醫裡被認為具有辟邪的作用,常與柳枝合用。而方劑中常與解毒藥物如菊花、雄黃、薄荷等配伍使用,加強祛邪解毒的效果。

  2. 行氣止痛: 「桃枝湯」廣泛用於治療各種氣機鬱滯引起的疼痛,如心痛、胸脅痛、腹痛等。方劑中常與行氣止痛的藥物如香附、木香等配伍使用,以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3. 溫陽散寒: 古籍中記載「桃枝湯」可治療中寒、陰症傷寒等寒邪侵襲的病症。方劑中常與溫陽散寒的藥物如生薑、吳茱萸等配伍使用,以溫通經脈、祛除寒邪。

  4. 活血化瘀: 「桃枝湯」可治療跌打損傷、墮落瘀血等病症。方劑中常與活血化瘀的藥物如紅花、松節等配伍使用,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

  5. 清熱利濕: 「桃枝湯」也可用於治療濕熱相關的病症,如瀉痢、黃疸等。方劑中常與清熱利濕的藥物如黃柏、車前子等配伍使用,以清熱燥濕、利水消腫。

  6. 安神定驚: 對於癲癇、驚風等神志病症,「桃枝湯」常與安神定驚的藥物如硃砂等配伍使用,以鎮靜安神、緩解痙攣。

總結

「桃枝湯」是古代中醫典籍中記載的一個應用廣泛的方劑,其主治功效涵蓋了外感、內傷、婦科、兒科等多個方面。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祛邪解毒、行氣止痛、溫陽散寒、活血化瘀、清熱利濕、安神定驚等多種途徑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學的認識和現代醫學存在差異,對疾病的命名和分類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理解「桃枝湯」的主治功效時,需要結合當時的醫學背景和現代醫學知識進行綜合分析。

同時,古籍中記載的「桃枝湯」並非單一的固定方劑,其藥物組成和劑量在不同醫書和不同病症中都有所變化。例如:

  • 《聖濟總錄》中記載的「桃枝湯」有三個版本,成分和主治略有不同。
  • 《幼幼新書》和《證治準繩·幼科》中也記載了「桃枝湯」加減應用於兒科疾病。
  • 《太平聖惠方》中「桃枝湯」常用於煎煮藥物後服用。

這些都說明「桃枝湯」是一個基礎方,可以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變化。

傳統服藥法


桃枝1握(中指長,銼),芒消5分,大黃4兩,當歸2兩,甘草(炙)2兩,桂心2兩,虻蟲20枚(去翅足,熬),水蛭20枚(熬),桃仁50枚(去皮尖,熬)。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溫分3服。內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桃枝湯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但是陰虛火旺、心陽偏亢、肺熱咳嗽、痰多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心臟病心臟痛氣喘心絞痛胰臟炎霍亂子宮崩漏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細菌性食物中毒風濕性心臟病胃腸出血下腹部痛腹瀉手腳冰冷上腹胃脘痛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桃枝湯, 出處:《肘後方》卷一。 組成:東引桃枝1把。 主治:心腹痛,血痢,崩中下血。卒心痛。男子卒痢血。

桃枝湯, 出處:《得效》卷十。 組成:雄黃。 主治:中惡、中忤,鼻口吸著惡氣,驀然倒地,四肢厥冷,兩手握拳,鼻口出清血。

桃枝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九引《深師方》。 組成:桃枝1握(中指長,銼),芒消5分,大黃4兩,當歸2兩,甘草(炙)2兩,桂心2兩,虻蟲20枚(去翅足,熬),水蛭20枚(熬),桃仁50枚(去皮尖,熬)。 主治:墮落瘀血。

桃枝湯, 出處:《奇效良方》卷二十。 組成:桃東行枝白皮(切碎)1握,官桂(去粗皮)3兩,當歸(焙)3兩,梔子仁14枚,丹砂(碎)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吳茱萸(湯泡)1兩,豆豉1兩。 主治:中惡霍亂心痛,胸脅(疒丂)痛,喘急。

桃枝湯, 出處:《醫統》卷三十八引《良方》。 組成:桃東行嫩枝(切)1握,梔子仁14粒,豆豉1兩,吳茱萸1兩,桃仁14粒,麝香2分,當歸2兩,官桂5錢。 主治:中惡霍亂,客邪內乾正氣,使胃中食物不化,氣不宣通,令人心腹卒痛,吐利,煩悶,甚則精神冒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