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提陰升陽祛邪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陰: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陰、生津止渴的功效。此方以提陰升陽為目的,人參能補益元氣,提升陽氣,同時亦能滋陰補虛,使陰陽平衡。
- 扶正祛邪: 人參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提高免疫力,有助於抵抗外邪入侵,達到祛邪的目的。在疾病過程中,人體氣血不足,容易受到外邪侵襲,人參能補益正氣,扶正祛邪,促進疾病康復。
提陰升陽祛邪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陽升騰: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升陽舉陷之效。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則氣血充足,有助於陽氣升發。
- 固本培元,祛邪外出: 白朮能固護脾胃,增強機體正氣,提高抵抗力。邪氣入侵,正氣不足,則易於內陷,白朮能固護正氣,使邪氣無機可乘,並輔助驅邪外出,恢復機體平衡。
提陰升陽祛邪湯中包含何首烏,主要因其藥性滋補肝腎,益精血,烏髮,與方劑的功效相輔相成。何首烏可補益腎陰,陰陽調和,有助於提陰升陽。其補益精血的作用,能提高機體抵抗力,祛除邪氣,與祛邪功效相契合。此外,何首烏可烏髮,改善頭髮早白,對於某些陰虛導致的早白髮問題,也有改善效果。
鱉甲入藥性寒,味鹹,歸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之效。
在「提陰升陽祛邪湯」中,鱉甲的加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潛陽:鱉甲性寒,能滋陰降火,潛降陽氣,對於陽氣過盛、陰虛火旺之症,有助於平衡陰陽,緩解病症。
- 軟堅散結:鱉甲具有軟堅散結的功效,對於一些由氣血瘀滯引起的腫塊或疼痛,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鱉甲在「提陰升陽祛邪湯」中,起到滋陰降火、潛降陽氣,並輔助軟堅散結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療效。
提陰升陽祛邪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利濕,益氣升陽: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益氣升陽之效。此湯方旨在提陰升陽,祛除邪氣,而茯苓能健脾利濕,利水滲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而增強機體正氣,達到升陽之效。
- 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 茯苓與其他藥物搭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茯苓能與其他補氣藥物配合,增強補氣之力,也能與其他利水藥物配合,增強利水功效。
「提陰升陽祛邪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固本培元:熟地黃為滋陰補血之要藥,能補益腎陰,填精益髓,有助於提升人體正氣,抵禦邪氣入侵。在「提陰升陽祛邪湯」中,熟地黃可為陽氣升發提供充沛的陰液支持,避免陽氣過亢而傷陰。
- 引藥入腎,滋陰降火:熟地黃性味甘溫,入腎經,能引導其他藥物入腎,發揮更佳的療效。同時,熟地黃亦可滋陰降火,平衡陰陽,避免陽氣過盛而導致虛火上炎,有助於整體治療方案的平衡與協調。
「提陰升陽祛邪湯」方中使用山茱萸,主要是基於其補益肝腎、固澀精氣的功效。山茱萸性溫,味酸甘,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澀精氣、固精止遺、斂汗止瀉等作用。
方中使用山茱萸,一方面可溫補腎陽,提振陽氣,另一方面又能滋陰補腎,固澀精氣,達到陰陽調和、祛邪止病的效果。因此,山茱萸是提陰升陽祛邪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起到關鍵作用。
提陰升陽祛邪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補火: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補腎陽、溫通心陽之效。此方以提陰升陽為目的,而肉桂能溫補陽氣,助陽氣升發,從而達到平衡陰陽,祛除病邪之功效。
- 通經活絡: 肉桂能溫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對於因寒凝血瘀所致的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此方可能針對一些寒凝血瘀所引起的疾病,而肉桂能改善氣血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有助於達到祛邪之目的。
「提陰升陽祛邪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其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善於疏解肝氣鬱結,升發陽氣,使氣血運行通暢。此方旨在提振陽氣,驅除邪氣,而肝氣鬱結會阻礙陽氣升發,影響機體正氣,故以柴胡疏肝解鬱,為提振陽氣,祛除邪氣奠定基礎。此外,柴胡還可升舉陷下之陽,有助於提升機體抵抗力,進一步達到祛除邪氣的目的。
[提陰升陽祛邪湯]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肺化痰:白芥子性溫,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之效,可溫化寒痰,解除肺氣鬱結,與方劑升陽祛邪之功效相輔相成。
- 宣通經絡:白芥子辛溫,可通經活絡,疏散寒邪,促進氣血循環,有助於邪氣外散,達到祛邪的目的。同時,白芥子也具有溫腎陽之功效,與方劑提陰升陽之功效相契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提陰升陽祛邪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陽衰發瘧,終年累月不癒,但熱不寒,有汗不渴,每發於夜者。
治療原理:
根據古文記載,此方劑主要針對「邪入至陰」導致的瘧疾。由於陽氣衰微,無法與邪氣抗衡,邪氣得以在至陰之處安居。治療原則是「大補陽氣,後益之以攻陰邪之藥」。
- 陽氣虛弱,邪氣內伏: 古文指出「陽氣衰微,不敢與邪相戰,邪得安居於至陰之中耳。」說明此類瘧疾的根本原因是陽氣不足,無法驅邪外出。
- 滋陰助邪,反成其害: 若誤認為是陰虛,單純使用滋陰藥物,反而會助長邪氣,使其更難以祛除。古文提到「倘以為陰虛,惟用滋陰之藥,則邪且樂得相資,雖佐之祛邪之味,彼且謹閉至陰之藏而不出矣。」
- 升陽為主,攻邪為輔: 因此,治療上必須以扶助陽氣為主,使陽氣恢復抗邪能力,再輔以攻邪藥物,才能將邪氣驅逐。方中「提陰升陽祛邪湯」的命名也體現了這一治療原則。
方劑組成與功效分析:
中藥 | 功效 | 在方中作用 |
---|---|---|
人參 |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 | 補益陽氣,為君藥 |
白朮 | 健脾燥濕 | 輔助人參補氣健脾,增強運化功能 |
何首烏 | 補肝腎、益精血 | 補肝腎之陰,制約溫燥藥物,防止傷陰 |
鱉甲 |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 | 滋陰潛陽,且能攻逐深伏之邪 |
茯苓 | 利水滲濕、健脾 | 協助白朮健脾利濕,排除體內濕邪 |
熟地黃 | 滋陰補血、益精填髓 | 補益陰血,與何首烏共同滋陰,防止陽氣過於升散 |
山茱萸 | 補益肝腎、收斂固澀 | 協助熟地、何首烏補益肝腎,收斂精氣 |
肉桂 | 溫陽散寒、溫通經脈 | 溫助陽氣,協助人參、白朮溫運脾陽,驅散寒邪 |
柴胡 | 疏肝解鬱、升舉陽氣 | 疏肝解鬱,協助陽氣升發,引邪外出 |
白芥子 | 溫肺祛痰、利氣散結 | 溫化寒痰,協助肉桂溫陽散寒,同時針對「終年累月不癒」的積聚之邪有攻散作用,並且能與鱉甲協同,增強攻逐伏邪的效果 |
綜合分析:
此方以人參、白朮大補元氣,恢復陽氣抗邪能力為首要,配以肉桂溫助陽氣,柴胡升舉陽氣引邪外出,白芥子溫化寒痰;同時用熟地、何首烏、山茱萸滋補肝腎之陰,以制約溫燥藥物,防止傷陰;鱉甲滋陰潛陽並能攻逐深伏之邪;茯苓協助白朮健脾利濕。諸藥合用,既能大補陽氣,又能滋陰潛陽,同時兼顧攻邪,達到「提陰升陽祛邪」的目的。
總結:
「提陰升陽祛邪湯」針對陽虛邪伏至陰的瘧疾,以扶正為主,攻邪為輔,通過補益陽氣、滋陰潛陽、攻逐邪氣等方法,使陽氣恢復,邪氣得以外出,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白朮1兩,何首烏(生用)1兩,鱉甲1兩,茯苓5錢,熟地1兩,山萸肉5錢,肉桂1錢,柴胡2錢,白芥子3錢。
水煎服。
原書謂服藥二劑反覺寒熱交戰而病重,再服二劑,則寒熱不生,全愈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提陰升陽祛邪湯, 出處:《辨證錄》卷八。 組成:人參1兩,白朮1兩,何首烏(生用)1兩,鱉甲1兩,茯苓5錢,熟地1兩,山萸肉5錢,肉桂1錢,柴胡2錢,白芥子3錢。 主治:陽衰發瘧,終年累月不癒,但熱不寒,有汗不渴,每發於夜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