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毒丸

LI D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斑疹備急》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胃經 14%
心經 13%
大腸經 11%
肺經 11%
脾經 11%
小腸經 6%
腎經 4%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膽經 2%
肝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小腸經
腎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利毒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解毒: 大黃味苦寒,具有瀉熱解毒、通便泄下的功效。利毒丸主治熱毒壅盛、發熱便祕等症,大黃可清熱瀉火,使毒熱隨大便排出,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2. 通腑導滯: 利毒丸中的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但可能造成腸胃積滯。大黃能通便泄下,促進腸道蠕動,有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並避免藥物在體內積聚。

利毒丸方劑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止咳化痰的作用。利毒丸主要針對濕熱蘊結、脾胃失調引起的各種毒邪,黃芩可以清熱解毒,抑制濕熱的滋生,同時也能燥濕止瀉,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驅除毒邪、恢復健康的目的。

此外,黃芩還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能夠抑制腸道細菌的繁殖,進一步降低毒素的產生,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利毒丸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青黛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主要成分為靛藍,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作用,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繁殖,並促進傷口癒合。

利毒丸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青黛的加入,可以有效清熱解毒,並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目的。

利毒丸中包含輕粉,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輕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熱毒壅盛、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2. 瀉火通便: 輕粉具有瀉火通便作用,能有效清除腸道熱毒,並促進排便,緩解便祕等症狀。

利毒丸通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熱毒入血等症狀,但輕粉具有毒性,使用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利毒丸中含有檳榔,主要原因有二:

  1. 驅蟲止痛: 檳榔性溫,味辛,具有驅蟲、消積、止痛之效。利毒丸主治蟲積腹痛,而檳榔可驅除腸道寄生蟲,並緩解蟲積所致的腹痛,達到止痛效果。
  2. 行氣消積: 檳榔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消食導滯,排除腸道積滯。利毒丸中常與其他具有消食化積作用的藥材配伍,共同發揮行氣消積的功效,以達到治療蟲積腹痛的目的。

利毒丸中加入大青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大青葉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對於因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熱性疾病,如發熱、咽痛、口渴、牙齦腫痛、腸炎、痢疾等,都有較好的療效。利毒丸本身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的疾病,而大青葉的藥性恰好可以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利毒丸中加入冰片,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抑制感染,幫助消除體內毒素,尤其適用於熱毒壅盛、瘡瘍腫毒等症狀。
  2. 開竅醒神: 冰片能通過鼻腔、口腔等途徑,直達腦部,起到開竅醒神的效果,對於熱邪入腦、神志不清等情況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因此,利毒丸中加入冰片,不僅可以清熱解毒,還能兼顧開竅醒神,達到更全面、有效的治療效果。

利毒丸中包含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硃砂性寒,味甘,歸心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功效。利毒丸旨在治療熱毒熾盛、神志不清等症狀,硃砂可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緩解病情的發展。
  2. 鎮驚安神: 硃砂同時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利毒丸治療的疾病,往往伴隨神志不清、躁動不安等症狀,硃砂可鎮靜心神,緩解患者的焦慮和不安,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

主治功效


利毒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利毒丸主治 瘡疹欲出前 的一系列症狀,其核心病機為 胃熱毒盛。具體表現為:

  • 發熱:胃熱發溫壯
  • 消化系統症狀:氣粗腹滿,大小便赤澀
  • 神經系統症狀:睡中驚,煩渴,口舌乾
  • 其他症狀:手足微冷,多睡,時嗽涎
  • 脈象:脈實沉大滑數

治療原理分析

利毒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 清熱解毒、通腑瀉熱 兩方面。方中各藥物功效如下:

  • 大黃:通便瀉熱,是方中主藥,針對“大小便赤澀”及“胃熱”之症,通過通腑瀉熱,引導熱毒從大便排出。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與大黃相配,增強清熱解毒之功。
  • 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有助於清解瘡疹之毒。
  • 大青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與青黛相輔相成,針對瘡疹及發熱症狀。
  • 輕粉:外用解毒殺蟲,內服祛痰消積,通利二便,在此方中主要起到協助大黃通腑瀉熱的作用。
  • 檳榔:行氣導滯,消積殺蟲,有助於緩解“腹滿”症狀。
  • 冰片:開竅醒神,清熱止痛,有助於緩解煩躁、口舌乾等症狀。
  • 硃砂:鎮心安神,解毒,有助於緩解“睡中驚”等症狀。

綜合各藥物的作用,利毒丸通過清熱解毒、通腑瀉熱,使體內熱毒得以疏泄,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古文也強調“里無滯氣,榮衛升降,瘡疹自出矣”,說明利毒丸的應用旨在疏通體內氣機,使熱毒有出路,而非強行抑制瘡疹發出。

此外,古文還提到了利毒丸與通關散的鑒別使用。通關散主要針對“心煩躁渴,小便赤澀”,而利毒丸針對的是更為嚴重的胃熱毒盛證,包括大便赤澀等症狀。兩者均有清熱利尿的作用,但利毒丸更側重於通腑瀉熱。

傳統服藥法


大黃半兩,黃芩(去心)1錢,青黛1錢,膩粉(炒)1錢,檳榔1錢半,生牽牛(取末)1錢半,大青1錢,龍腦(研)半錢,朱砂半錢(研)。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黃米大。
每2歲兒服8丸,生薑蜜水下,不動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利毒丸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利毒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利毒丸, 出處:《斑疹備急》。 組成:大黃半兩,黃芩(去心)1錢,青黛1錢,膩粉(炒)1錢,檳榔1錢半,生牽牛(取末)1錢半,大青1錢,龍腦(研)半錢,朱砂半錢(研)。 主治:瘡疹欲出前,胃熱發溫壯,氣粗腹滿,大小便赤澀,睡中煩渴,口舌乾,手足微冷,多睡,時嗽涎,脈實沉大滑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