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積萬應散

食積萬應散

SHI JI WAN Y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4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5%
胃經 14%
肺經 14%
脾經 12%
大腸經 11%
肝經 10%
膀胱經 5%
膽經 4%
腎經 4%
小腸經 4%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心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腎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食積萬應散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基於其瀉下通便之效。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大腸經,具有瀉熱導滯的功效。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大便祕結等症狀,牽牛子能促進腸蠕動,排泄宿便,起到通腑泄積的作用。此外,牽牛子還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食積引起的腹部疼痛。

然而,牽牛子性峻,易傷正氣,故需謹慎使用,不可過量服用,且應配合其他藥材,以發揮其最佳療效。

食積萬應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調和藥性: 食積萬應散主要針對食積不化、脘腹脹痛等症,方中多用辛溫燥烈之品以消食化積。甘草性甘平,味甘而淡,可緩解辛溫藥物的燥烈之性,避免損傷脾胃,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
  2. 益氣和中: 甘草具有益氣和中的功效,可補脾益氣,緩解因食積導致的脾胃虛弱,促進消化吸收。同時,甘草還可緩解胃痛,減輕食積帶來的不適感,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藥方劑[食積萬應散]中包含[硃砂],因為硃砂具有安神定驚、清熱解毒的作用。硃砂能夠幫助穩定情緒、減少神經興奮,對於焦慮、驚悸等症狀有顯著的改善效果。它的主要功效是安神和解毒,對於因心神不安或熱毒引起的問題具有良好的療效。在[食積萬應散]中加入硃砂,有助於增強方劑的安神和解毒效果,對於因心神不安引起的問題具有顯著改善作用。

食積萬應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燥溼,瀉火解毒: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食積常伴有胃腸濕熱,黃連可清熱燥濕,緩解食積引起的腹脹、腹痛、口苦、口臭等症狀。

二、 降逆止嘔:黃連善於降胃氣,可止嘔吐,對於食積引起的嘔吐、反胃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綜上所述,黃連在食積萬應散中起着清熱解毒、降逆止嘔的作用,有助於緩解食積引起的各種不適。

食積萬應散中加入琥珀,主要是考慮其化積消滯的功效。

琥珀為化石樹脂,性溫味甘,入心、脾經。其具有行氣止痛、化瘀消積、安神定驚的功效。在食積萬應散中,琥珀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1. 消食化積: 琥珀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分解食物殘渣,緩解食積所致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2. 行氣止痛: 琥珀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能緩解食積所致的腹痛、腸鳴等症狀。

因此,琥珀的加入,有助於增強食積萬應散的消食化積、行氣止痛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食積證。

食積萬應散中加入大黃,主要考量其瀉熱通便的功效。

  1. 瀉熱:食積停滯易導致腸胃積熱,大黃苦寒,能清熱瀉火,降解食積積聚的熱氣,緩解腸胃悶脹、口臭、便祕等症狀。
  2. 通便:大黃具有強烈的通便作用,能促進腸道蠕動,將積滯的食糜排出體外,改善食積導致的消化不良和便祕問題。

大黃配合方中其他藥物,能有效地消食化積、清熱解毒、潤腸通便,達到治療食積的功效。

食積萬應散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滯: 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化滯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2. 驅蟲止癢: 檳榔還具有驅蟲止癢的功效,對於蟲積腹痛、皮膚瘙癢等症狀也有治療作用。因此,在食積萬應散中加入檳榔,既能消食化滯,又能驅蟲止癢,提高了方劑的整體療效。

食積萬應散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冰片性涼,味辛,入心、肺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之效,可有效緩解食積所致的發熱、口苦、咽喉腫痛等症狀,同時也能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
  2. 開竅醒神,消積化滯: 冰片具有開竅醒神、消積化滯之效,能疏通經絡,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食物,解除食積所導致的腹脹、噯氣、便祕等症狀。

總而言之,冰片在食積萬應散中起著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以及開竅醒神、消積化滯的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之一。

食積萬應散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食積常伴有胃腸積熱,黃芩味苦性寒,能清熱瀉火,降胃火,緩解食積引起的發熱、口乾、口苦等症狀。
  2. 燥濕健脾:黃芩兼具燥濕健脾之效,能乾燥濕熱,促進脾胃運化,幫助消化積滯,改善食積導致的腹脹、納呆、便祕等症狀。

總之,黃芩在食積萬應散中,既能清熱瀉火,又能燥濕健脾,起到消食積、和脾胃的功效,使方劑更全面地治療食積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食積萬應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幼兒「食積乳積」所致諸症,包含:

  1. 消化系統症狀:腹痛、吐乳、便下白色未消化物(便白)。
  2. 熱象與心神不寧:發熱煩躁、驚癇、手足顫動、心神不安。
  3. 其他兼症:咳嗽氣促、睡時眼白外露(睡露白睛),此為食積化熱、肝風內動之象。

二、組成藥物之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消積導滯為核心

  1. 黑醜炭、白醜炭:二醜(牽牛子)炒炭減其峻烈之性,偏走腸道,消積通便,除腹中壅滯。
  2. 檳榔片:行氣導滯,破氣消脹,助二醜推蕩積滯。
  3. 大黃炭:瀉下攻積,炒炭後緩和瀉力,着重清熱化瘀。

(二)清熱瀉火以除煩

  1. 黃連、黃芩:清中上焦之熱,黃連尤擅瀉心火,治驚癇煩躁;黃芩清肺熱,兼顧咳嗽氣促。
  2. 大黃炭:除腸胃積熱,熱退則神安。

(三)鎮驚安神定風

  1. 朱砂:鎮心安神,治驚癇搐掣。
  2. 血琥珀:活血散瘀,寧心安神,助朱砂定驚。
  3. 梅片(冰片):開竅醒神,清熱止痛,緩解手足顫動。

(四)調和藥性

  1. 粉甘草:調和諸藥,緩和二醜、大黃之峻烈,兼能益氣護胃。

(五)整體配伍邏輯

全方以「消積導滯」為主軸,結合清熱、鎮驚之品:

  1. 積滯去則腹脹痛、吐乳自解。
  2. 熱邪清則煩躁驚癇、發熱可平。
  3. 心神得安,則顫動、白睛外露等風象自息。

三、推論可能功效機制

此方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1. 促進胃腸蠕動(二醜、檳榔、大黃)→ 加速食積排出。
  2. 抑制炎症反應(黃連、黃芩)→ 減輕腸道及全身熱象。
  3. 調節神經興奮性(朱砂、琥珀)→ 鎮靜抗驚厥。
  4. 保護胃黏膜(甘草)→ 緩和攻下藥之刺激。

四、特色與適用範疇

本方為「消補兼施」之劑,尤適於小兒體質稚嫩者,通過炭藥緩和藥性,標本兼治食積化熱、引動肝風之證。然須辨明虛實,若脾胃虛弱為本者,需慎用或配伍補益。

傳統服藥法


黑醜炭1兩,粉甘草1兩,白醜炭1兩,貢朱砂2錢,川黃連3錢,血琥珀2兩,大黃炭2錢,檳榔片1兩,梅片5分,黃芩1兩。
清熱,消食,除痞。
上為極細末。
5歲以下每服3分,3歲以下每服2分,1歲以下每服1分,5個月以下每服5釐,白開水送下。
忌生冷硬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腸胃不適。

相關疾病


咳血肺氣腫咳嗽腹痛胰臟炎癲癇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突然暈倒不省人事一肢兩隻腳腳或足震顫動搖

相同名稱方劑


食積萬應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組成:黑醜炭1兩,粉甘草1兩,白醜炭1兩,貢朱砂2錢,川黃連3錢,血琥珀2兩,大黃炭2錢,檳榔片1兩,梅片5分,黃芩1兩。 主治:清熱,消食,除痞。主治:食積乳積,腹痛發熱,吐乳便白,煩熱驚癇,咳嗽氣促,心神不安,睡露白睛,手足顫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