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疏肝流氣飲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功效。肝主疏泄,若肝氣鬱結,則氣機不暢,容易出現胸脅脹痛、心煩易怒等症狀。柴胡能疏肝解鬱,使氣機流通,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各種不適。
- 升陽舉陷: 疏肝流氣飲常用於治療氣虛下陷導致的症狀,如脾胃虛弱、氣短乏力、脫肛、子宮下垂等。柴胡具有升陽舉陷的功效,能扶正氣,固本源,改善氣虛下陷的症狀。
因此,疏肝流氣飲中包含柴胡,正是利用其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以達到治療肝氣鬱結、氣虛下陷等病症的目的。
疏肝流氣飲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薄荷味辛性涼,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當肝氣鬱結,上擾心神,導致頭昏腦脹、目赤腫痛時,薄荷可清熱解表,疏散鬱熱,改善頭部不適。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薄荷氣味芳香,能提振氣機,疏解肝氣鬱結。對於肝氣不舒,胸脅脹痛,或伴隨情緒波動、易怒等症狀,薄荷可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使肝氣流通,舒緩不適。
疏肝流氣飲中包含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鬱金味苦辛,性微寒,入肝經,具有行氣解鬱、破血消瘀、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胸脅脹痛、心煩氣悶、失眠多夢等症狀,鬱金能有效疏解肝氣,使氣血流通,達到舒緩不適的效果。
- 活血化瘀:鬱金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氣血運行不暢,鬱金能幫助其恢復正常,進一步促進肝氣的疏泄。
因此,疏肝流氣飲中包含鬱金,可以有效疏肝解鬱、活血化瘀,從而達到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相關症狀的效果。
疏肝流氣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肝喜條達,氣血運行不暢容易導致肝氣鬱結,而當歸可補血活血,促進氣血流通,有助於疏肝解鬱,使肝氣得以舒展。
二、養血柔肝,緩解肝鬱:肝主疏泄,負責調節氣血運行,而當歸能養血柔肝,滋養肝陰,緩解肝氣鬱結造成的肝失疏泄,從而達到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的目的。
疏肝流氣飲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牡丹皮味苦,性寒,入肝經,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疏肝解鬱。肝氣鬱結,則氣機不暢,容易導致胸悶脅痛、煩躁易怒等症狀。牡丹皮能疏肝解鬱,使肝氣條達,氣機通暢,從而緩解肝鬱所致的諸般不適。
- 降火除煩:牡丹皮兼具清熱解毒之效,能降肝火,消除煩熱之症。肝火旺盛,可引起口苦咽乾、目赤耳鳴等症狀。牡丹皮能清熱降火,使肝火熄滅,達到滋陰降火,除煩止渴之效。
疏肝流氣飲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降氣止咳: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降氣止咳的功效。疏肝流氣飲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胸悶氣短、心煩易怒等症狀,而黃芩可以清泄肝火,降逆止咳,緩解胸悶氣短,使氣機流通順暢。
- 抑制肝火犯肺:肝氣鬱結日久,易導致肝火上炎,犯肺而出現咳嗽、咯痰等症狀。黃芩可以清熱降火,抑制肝火犯肺,保護肺部,緩解咳嗽等症狀,使肝肺協調平衡。
綜上所述,黃芩在疏肝流氣飲中發揮清熱瀉火、降氣止咳及抑制肝火犯肺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疏肝理氣、化痰止咳的功效。
疏肝流氣飲中加入白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緩解肝氣鬱結:白芍味苦酸甘,入肝脾經,具有柔肝止痛、養血調經之功效。肝氣鬱結時,可導致胸脇疼痛、情緒不暢,白芍能緩解肝氣的鬱滯,使之舒暢流通。
- 協調藥性:方中其他藥物如柴胡、枳殼等,具有疏肝理氣之效,但容易傷陰耗氣。白芍性微寒,可滋陰養血,緩解這些藥物對機體的刺激,使藥性更加協調,避免產生副作用。
疏肝流氣飲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降肝火: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疏肝流氣飲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導致的胸脅脹痛、口苦咽乾、煩躁易怒等症狀,而梔子可以清泄肝火,使肝氣舒暢,氣機流通。
- 解鬱化痰,和胃止嘔:梔子除了清熱瀉火,還能解鬱化痰,和胃止嘔。肝鬱氣滯容易導致痰濕內阻,而梔子可以化痰止咳,同時也能緩解胃氣不和、嘔吐等症狀,進一步促進肝氣疏泄,氣機流通。
疏肝流氣飲中包含夏枯草,主要源於其疏肝解鬱、清熱利濕之效。
夏枯草性寒,味苦,入肝、膽經,擅長清肝火、散鬱結。疏肝流氣飲常用於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胸悶、脅痛、頭暈、失眠等症。夏枯草能清泄肝火,使肝氣得以疏泄,氣機流通,從而緩解上述症狀。此外,夏枯草亦能利濕,有助於排除體內溼熱,使氣機更加通暢,達到疏肝理氣、流通氣血之效。
主治功效
疏肝流氣飲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綜合多篇古文,"疏肝流氣飲"這一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與肝氣鬱結相關的病症。具體主治病症及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1. 乳癰、乳痰:
- 病症描述:《瘍科心得集》中提到"疏肝流氣飲,治肝鬱不舒,乳癰、乳痰諸證。" 乳癰是指乳房部位的急性化膿性疾病,表現為乳房腫脹、疼痛、發熱等症狀。乳痰則可能指乳房部位的痰濕結聚,形成腫塊。
- 治療原理: 這兩種病症都與肝氣鬱結有關。中醫認為,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若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則容易導致乳房部位氣滯血瘀,痰濕內生,進而形成乳癰或乳痰。"疏肝流氣飲"通過疏肝解鬱,理氣活血,化痰散結,達到治療目的。
2. 肝癰初起,左脅掣痛,呼吸不利:
- 病症描述:《馬培之醫案》記載"七方疏肝流氣飲,治肝癰初起,左脅掣痛,呼吸不利。" 肝癰是指肝臟部位的化膿性疾病,表現為脅肋部疼痛、發熱等症狀。左脅掣痛,呼吸不利,提示肝經氣機不暢。
- 治療原理: 肝癰的發生也與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有關。"疏肝流氣飲"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可以緩解肝癰初起的疼痛,改善呼吸不利的症狀。
3. 風冷著於肝俞五六椎,兩旁作痛,牽引脅肋:
- 病症描述:《馬培之醫案》指出"一方疏肝流氣飲,治風冷著於肝俞五六椎,兩旁作痛,牽引脅肋。" 這描述了風寒之邪侵襲肝經,導致肝俞穴附近及兩側脅肋疼痛。
- 治療原理: 風寒之邪侵襲肝經,導致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出現疼痛。"疏肝流氣飲"通過疏肝理氣,溫經散寒,可以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4. 風注:
- 病症描述:《馬培之醫案》提到"風注一症,古書未載,頭額間忽然腫起,軟似綿,大如饅頭,木不知痛,按之似有癢狀,此風入腠理,衛氣滯而不行。有腫及頭半者,宜以萬靈丹汗之,內服疏肝流氣飲,外以洪寶丹敷之,五七日即消散而愈。" 這描述了一種風邪侵襲頭面部,導致局部腫脹,麻木不知痛的病症,可能類似於現代醫學的顏面神經麻痺。
- 治療原理: 風邪侵襲,導致衛氣運行不暢,氣血壅滯於頭面部,出現腫脹。"疏肝流氣飲"通過疏肝理氣,疏散風邪,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消散腫脹。
5. 脊背強痛,牽引脅肋:
- 病症描述:《馬培之醫案》提到"於脊之第三椎者,肺臟受病已評於前,庀於第五椎以下者,厥陰肝經受病,十椎十一椎者,屬太陰脾經,十二椎以下者,足少陰腎。其在肝者,脊背強痛,牽引脅肋,肝脈布於兩脅也。疏肝流氣飲。若兼咳嗽氣粗,必兼治肺" 說明脊背強痛並牽引脅肋,屬肝經受病,可用疏肝流氣飲。
- 治療原理: 肝經循行於脊背及兩脅,肝經受病,氣機不暢,則會出現脊背強痛,牽引脅肋等症狀。"疏肝流氣飲"通過疏肝理氣,疏通肝經,可以緩解疼痛。
6. 其他疼痛症:
- 病症描述:《增訂通俗傷寒論》和《重訂通俗傷寒論》詳細列舉了多種疼痛症,包括胃痛、頭痛、脅痛等,並指出"調氣以和血,如疏肝流氣飲" 可以應用於多種疼痛症的治療。
- 治療原理: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許多疼痛症都與氣機不暢,氣滯血瘀有關。"疏肝流氣飲"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可以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總結
"疏肝流氣飲"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疏肝解鬱: 舒緩肝氣鬱結,恢復肝臟的疏泄功能,調暢全身氣機。
- 理氣止痛: 通過調暢氣機,緩解因氣滯引起的疼痛。
- 活血化瘀: 促進血液運行,消散瘀血,緩解因血瘀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 化痰散結: 消散痰濕結聚,軟堅散結,緩解因痰濕阻滯引起的腫塊和疼痛。
總體而言,"疏肝流氣飲"主要針對肝氣鬱結所致的各種病症,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化痰散結等作用,達到治療目的。其應用範圍涵蓋了乳房疾病、肝膽疾病、經絡疼痛、以及一些與情志因素相關的病症。
傳統服藥法
柴胡、薄荷、鬱金、當歸、丹皮、黃芩、白芍、山梔、夏枯草。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疏肝流氣飲, 出處:《瘍科心得集·方匯》卷上。 組成:柴胡、薄荷、鬱金、當歸、丹皮、黃芩、白芍、山梔、夏枯草。 主治:肝鬱不舒,致患乳癰,乳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