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雅補

《串雅補》,這部由清代魯照(南厓)所著的醫書,是一部深具民間醫療色彩、且獨樹一幟的醫學文獻。它不僅是作者對前人著作的補充和整理,更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當時流傳於方士之間、不為主流醫學所盡知的獨特療術與藥方。作者魯照以「補」字為名,清楚點出本書乃是意在補足恕軒所集《串雅》的不足,將自己網羅、淘汰方士諸術二十年所得,分門別類,彙編成冊,以傳後世。

本書的命名與內容,緊扣方士流傳的口訣「一頂二串,湖海走遍」。這句口訣揭示了當時一些遊走江湖的方士賴以為生的兩種主要技藝:「頂」與「串」。作者在自序中更詳盡地闡釋了方術的四個面向:頂、串、抵、色。這四者是當時民間醫術的概括:

  • :指能使人大量出汗(湧汗),也涉及燒煉丹藥。
  • :指使用攻下或有毒性的藥物(毒藥)。
  • :指使用偏方、奇特藥物來應付、甚至欺騙患者。
  • :指拔牙、點痣、熨烙、火罐等外治技術,常帶有表演性質。

作者魯照坦承,這些方術承襲師傳,許多藥方「名同藥異」,且為「衣食謀」,常秘而不宣,「雖妻兒不知」。他見恕軒所集《串雅》雖多,但在這些方面有所欠缺,於是將自己累積的方士秘術,保留了「頂、串、抵、色」的分類框架,加以整理、補充,故成此《串雅補》。這顯示出本書內容有別於傳統醫學典籍,更偏向實用、有時甚至帶有神秘色彩的民間驗方與技法。

從提供的目錄與結構介紹來看,《串雅補》全書共十二卷,並附有詳細的附錄。其編排體例以「論、方、歌、圖」為綱,而內容則按傳統醫學科別細分為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針灸科、按摩科、導引科、房中科以及雜科等十類。這樣的結構顯示作者試圖將原本零散、口傳、甚至隱秘的方士之術,納入當時醫學書籍的常見框架中,使其系統化、條理化,以便讀者查閱和學習。卷一作為開篇,包含序言並似乎 introducesthe key "頂" methods,而後續卷次則分別收錄各科的「論、方、歌、圖」,卷十二為附錄,收錄序言、目錄、正誤及補遺等,結構完整。

仔細分析卷一的部分內容,尤其是「頂方」及其後續的「湯引」部分,可以更深入理解本書的特色。卷一開宗明義介紹的「頂方」,即是本書同名技法「頂」的具體藥方。這裡的核心藥材是番木鱉(即馬錢子),這是一種劇毒之物,但在傳統醫學中,經過炮製後常被用於治療風濕、癱瘓、跌打損傷等症。作者提供了「元黃頂」、「獨腳頂」、「黃金頂」等幾種不同的番木鱉炮製與應用方法。這些方法詳細描述了藥材的處理過程(浸泡、刮皮、曬乾、與黃土或麻油炒製),以及服用劑量(極小,僅數釐或數分)和應用範圍。

「頂方」部分強調番木鱉「走而不守」,具有「鑽筋透骨,活絡搜風」的強烈藥性,適用於風痹、癱瘓、骨節痠疼、癰疽疔毒、跌打損傷、蛇蟲咬傷等廣泛的內外傷病。這種藥物以其峻猛的藥力,迅速激發機體反應(如出汗,雖原文未直接寫出汗,但「頂」的定義包含湧汗,且番木鱉強烈的神經興奮作用可能導致類似反應),達到通利關節、拔毒散瘀的效果。文中屢屢強調其對「年久難療者」和「沉痾宿疾」的療效,並稱其為「力外散要藥」、「真神方」,足見作者對此方的推崇以及其在民間醫學中的地位。

更為獨特且實用的是「黃金頂」之後列出的各種「湯引」。這裡並非給出新的藥方,而是針對不同的病症,列出與「黃金頂」這味主藥(番木鱉)配合服用的湯藥或載體(引子)。這是一種「一藥多用」的思路,通過改變引經藥或輔助藥,來引導主藥的藥力到達特定的部位或應對不同的兼證。例如:

  • 感冒發熱用薑湯。
  • 頭痛用川芎、白芷等湯。
  • 哮喘痰火用陳皮湯。
  • 跌打重傷用陳年老黃米粉糊為丸。
  • 女科的月經不調用紅花酒、益母草湯等。
  • 小兒的驚風用薄荷、燈芯湯或抱龍丸。
  • 外科的腫毒用銀花湯、土茯苓湯等。

這種「湯引」的運用極大地拓展了核心「頂方」的應用範圍,使其能夠靈活地應對內、外、婦、兒各科的疾病,印證了作者將這些民間技藝融入傳統科別分類的嘗試。這也反映了當時民間醫學在藥物使用上的靈活性和經驗累積,雖然其理論基礎可能與正統醫學有所不同,但其針對具體症狀選用引經藥的思維方式是共通的。同時,這也提醒讀者,本書的許多處方,尤其是涉及番木鱉等劇毒藥材的,必須極其謹慎,遵從書中強調的小劑量原則,並需由有經驗者指導,絕非可以隨意嘗試。

綜觀提供的內容,《串雅補》展現了清代民間醫學一個獨特的側面。它不僅記錄了「頂、串、抵、色」這類不常見於主流醫學典籍的方士技藝,更試圖將這些經驗化的內容加以整理和系統化。書中對於劇毒藥材番木鱉的詳細炮製方法、極小劑量使用以及廣泛的「湯引」配合,反映了當時民間醫生在極端情況下或對特定疾病的探索性治療手段。魯照(南厓)的貢獻在於,他沒有讓這些秘而不傳的方術失傳,而是冒著風險將其記錄下來,並與前人著作互補,為後世研究中國醫學史、特別是民間醫學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儘管書中部分內容(如使用劇毒藥材)在現代醫學看來風險極高,但從歷史角度審視,它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醫療資源有限、醫療知識傳承方式多樣化的現實,以及民間醫生在面對疾病時所採取的獨特策略與經驗。本書不僅是藥方集,更是記錄了當時醫療文化生態、方士群體生存狀態及其技藝傳承的珍貴文獻。


自序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三 (1)

卷三 (2)

卷四 (1)

卷四 (2)

卷五 (1)

卷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