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雅補》~ 卷一 (4)
卷一 (4)
1. 小風門頂
症治如前。
當歸,麻黃,白芷,川芎,杏仁,生草,蒼朮,草烏(薑汁炒),羌活(各一兩)
為末。每服七八分或一錢為止,酒送下。蓋被出汗為度。走風,解如前。
白話文:
病症的治療方式如同前面所述。
使用當歸、麻黃、白芷、川芎、杏仁、生甘草、蒼朮、草烏(用薑汁炒過)、羌活(每一種都取一兩)。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大約七八分或一錢即可,用酒送服。然後蓋上被子,讓自己出汗到一定的程度。對於風濕病的療效,也和前面所描述的一樣。
2. 大百風頂
症治如前。
蒼朮,草烏頭,蔥頭,老薑(各八兩)
四味共搗碎成餅,入瓦罐內封固,埋土中。冬七日,夏三日取出,曬乾,入後藥共研末。
羌活,秦艽,川芎,白芷,麻黃,生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同前末和勻,酒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八九分或一錢,酒送下,避風出汗為度。
白話文:
病症的治療方式如同前面所述。
使用蒼朮、草烏頭、蔥頭、老薑(每一種都是八兩)這四種材料,一起搗碎成餅狀,放入瓦罐中密封,然後埋在土裡。冬天要埋七天,夏天則只需要三天,再取出並曬乾,接著與下面的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
羌活、秦艽、川芎、白芷、麻黃、生草(每一種都是一兩)將這些藥材也研磨成細粉,再與先前的粉末混合均勻,用酒和成丸狀,大小約綠豆般。每次服用約八到九分或者一錢,用酒送服,直到出汗且避開風吹為止。
3. 風頂(又名大風門)
治麻風諸症,並痛風,跌打損傷、狗咬等症。
羌活(五錢),獨活(五錢),秦艽(三錢),殭蠶(五錢),全蠍(三錢),蒼朮(七錢),白芷(三錢),甲片(五錢),川蜈蚣(炙,十二條),川烏(薑製,一兩),草烏(薑製,五錢),當歸(一兩),桂枝(八錢),麻黃(八錢)
又用虎吃不完的狗骨頭(煅,二兩),共為細末,磁器收貯。量人虛實,照前湯引送下。
白話文: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麻風病的各種症狀,以及痛風、跌打損傷和狗咬傷等疾病。
所需藥材有:羌活五錢,獨活五錢,秦艽三錢,殭蠶五錢,全蠍三錢,蒼朮七錢,白芷三錢,甲片五錢,川蜈蚣十二條(需先烤炙),川烏一兩(需用薑製),草烏五錢(需用薑製),當歸一兩,桂枝八錢,麻黃八錢。
另外還需使用虎吃剩的狗骨頭二兩(需煅燒),所有藥材磨成細粉後,儲存於磁器內。根據患者身體狀況調整用量,與前述藥湯一同服用。
4. 半篷風
專治諸風。
川烏,草烏(薑汁炒),甘松根,三奈(各一兩),乳香(五錢,制),沒藥(五錢,制)
共為細末。每服八分,多則一錢,酒送下,蓋被出汗。
白話文:
[專門治療各種風濕病。
使用川烏、草烏(用薑汁炒過)、甘松根、三奈(以上各一兩),乳香(五錢,需加工處理)、沒藥(五錢,需加工處理)。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量為八分,最多可至一錢,用酒送服,然後蓋上被子讓身體出汗。]
5. 十三太保
治風癱,癰疽發背,瘰癧腫毒等症,立止疼痛。
川烏,草烏,附子(薑汁炒),當歸,甲片,龜板(酒炙,各一兩),乳香,沒藥,腰面(各五錢),靈仙(酒炒,二兩),羌活(酒炒),獨活(酒炒,各二兩。羌活、獨活、靈仙三味另炒,另為細末),番木鱉(四兩,水煮透,去毛皮,用麻油四兩,炸黃色)
上各制,各為細末,和勻,收貯。每服一錢,用酒送下,避風。隔五日一服除根。上部加荊芥、防風、藁本、元參。下部加川漆、木瓜、胡椒。切忌見風。
白話文:
這份古方主要用於治療風濕性癱瘓,膿腫,背部生瘡,淋巴結核及各種腫毒等症狀,能立即緩解疼痛。
使用藥材包括:炮製過的川烏、草烏、附子(薑汁炒過)、當歸、甲片、龜板(經過酒炒)、乳香、沒藥、腰面(以上各五錢)、靈仙(酒炒過,分量為二兩)、羌活(酒炒過)、獨活(酒炒過,分量各二兩。羌活、獨活、靈仙這三種藥材需單獨炒,再研磨成細粉)、番木鱉(四兩,先用水煮透,去掉毛皮,再用四兩的麻油炸至呈黃色)。
上述所有藥材需分別處理,然後各自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後妥善保存。每次服用一錢,用酒吞服,並避免接觸風。每五天服用一次,可達到根治的效果。如病症在上半身,則應添加荊芥、防風、藁本、元參;若病症在下半身,則應添加川漆、木瓜、胡椒。在治療過程中,務必避免吹風。
6. 龍虎丹
草烏,蒼朮(各八兩),穿山甲(二兩,炒成珠),補骨脂(一兩),白芷(一兩),蔥白(八兩),老薑(八兩,洗淨搗亂,拌烏、術二味入壇內。於三伏天盦出白毛,有香味取出,曬乾)
和前藥為末,米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三十丸止,臨臥服。間一日再服,不可多用。恐見風,發戰,解如前法。
白話文:
【龍虎丹】
內容如下:使用草烏和蒼朮各八兩,穿山甲二兩(需炒製成珠狀),補骨脂一兩,白芷一兩,蔥白八兩,以及老薑八兩(需先洗淨並搗碎,然後與草烏和蒼朮兩種藥材混合放入壇中)。在三伏天時,會發現藥材上長出白毛,且散發出香味,此時即可取出藥材並曬乾。
將以上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加入米糊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粒,可逐漸增加至三十粒為上限,應在睡前服用。每隔一天再服用一次,切記不可過量服用。若出現畏寒或身體戰慄的情況,處理方式與前述相同。
7. 治症湯引
一、左癱右瘓、半身不遂,防風湯下。
一、驚風,薄荷湯下。
一、手足頑麻、風癢,蔥白湯下。
一、頭風,川芎湯下。
一、跌打損傷,乳香湯下。
一、元虛畏冷、筋骨疼痛,蔥湯下。
一、腸風痔漏下血,槐花湯下。
一、遍身癢疥,荊芥湯下。
一、寒濕氣腳氣,木瓜湯下。
一、胃傷食積,薑湯下。
一、皮黃水腫,姜皮湯下。
一、赤白痢疾,米湯下。
一、下部疝氣,小茴湯下。
一、小兒肚腹膨脹,使君子湯下。
一、五淋,燈心湯下。
一、瘧疾,桃枝湯下。
一、無名腫毒瘡,酒下。
一、腰腿疼痛,合桃酒下。
白話文:
[治療症狀湯劑使用方式]
一、對於左半身麻痺,右半身無力,或半身不遂的情況,應使用防風湯。
一、針對突然的驚風,應使用薄荷湯。
一、如果手腳有持續麻木,或是皮膚有風癢的問題,應使用蔥白湯。
一、對於頭痛的問題,應使用川芎湯。
一、對於跌打損傷,應使用乳香湯。
一、對於元氣虛弱,畏寒,以及筋骨疼痛,應使用蔥湯。
一、對於腸道出血,痔瘡出血,應使用槐花湯。
一、對於全身癢疥,應使用荊芥湯。
一、對於因寒濕導致的腳氣,應使用木瓜湯。
一、對於胃部受傷,食物積滯,應使用薑湯。
一、對於皮膚黃疸,水腫,應使用姜皮湯。
一、對於赤白痢疾,應使用米湯。
一、對於下腹部疝氣,應使用小茴湯。
一、對於小孩的肚腹膨脹,應使用使君子湯。
一、對於各種尿路感染,應使用燈心湯。
一、對於瘧疾,應使用桃枝湯。
一、對於未明原因的腫毒瘡,應使用酒。
一、對於腰腿疼痛,應使用核桃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