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鑑本草
清代名醫費伯雄所著的《食鑑本草》,出版於光緒九年(1883年),是一部在中醫食療領域具有重要地位的著作。這部書雖然只有一卷,卻結構清晰,內容豐富,為當時乃至後世的食療研究與應用奠定了基礎,並廣泛流傳於臨床與民間保健養生之中。
本書開篇的序言即點明其撰寫宗旨,指出人生日常的飲食,看似平常,實則「莫不各有宜忌存焉」。從五穀菜蔬到瓜果六畜(雖提供的內容僅含谷、菜、瓜、果),各種食物的功用與影響各異,有的「食以延年」,有的「食以致疾」,有的「食發寒熱」,有的「食消積滯」,或補益臟腑,或動氣動風。作者費伯雄懷抱「一片婆心以濟世」的願望,詳細羅列了各種食物的具體特性與宜忌,旨在引導讀者「攝生者,以有益者就之,無益者違之」,從而達到養生卻病的目的。這份序言不僅揭示了本書的實用價值和作者的醫者仁心,也為全書奠定了重食療、重宜忌的基調。
《食鑑本草》的主體內容分為上、下兩篇。根據提供的書籍介紹與部分內容,上篇主要以食物類別為綱,詳細闡述各類食物的性味、功用、主治以及最為關鍵的宜忌事項。書中對每一種食物的論述都極其具體,不僅列舉其主要益處(如粳米能補胃、大麥健行、綠豆清熱解毒、藕生食清熱熟食補五臟),更著重指出其潛在的弊端和應當避免的情況。例如:
- 在谷類中,明確提示糯米新者脾虛氣弱者難消,妊娠與雞肉同食令子生寸白蟲;蕎麥性沉寒,久食動風,更強調與豬肉同食落眉發,與白礬同食殺人,這是極為嚴峻的告誡;黑大豆同豬肉食壅氣至危,十歲以內小兒勿食,脾虛人食最瀉肚;綠豆服藥人不可食,以免藥力無力。
- 菜類的描述尤為細膩,強調菜性屬陰、職司疏泄。菠菜多食滑大小腸、久食腳軟腰痛;芥菜多食動風發氣,不可同兔肉、鯽魚食;茄性寒滑,多食腹痛下利、傷子宮;蔥多食昏神,與蜜同食下痢腹痛,與雞雉犬肉同食害人;韭多食助陽損神昏目,不可與蜜、牛肉同食;白蘿蔔多食耗脾氣,生食損心,更警示服地黃、何首烏、人參者食之須鬢髮皆白;針對菌類,詳細列出辨別有毒菇類的方法及中毒解救之法,並指出木耳等菌性寒難化,宜少食。
- 瓜類被視為菜佐,同樣有諸多宜忌。一切瓜苦者、雙頂雙蒂者有毒;冬瓜霜降後方可食,早食傷胃反病,陰虛人不可食;菜瓜不可同乳酪、魚鮓食,令人脘痛且暗人耳目;黃瓜不可與醋同食,小兒尤忌;西瓜多食傷脾胃,患瀉痢。
- 果類強調果實能滋陰,但生果助濕熱,小兒尤忌多食。蓮子生者動氣傷脾胃,熟者佳;棗生食損脾作瀉,熟食補脾,但腹脹牙痛者不可食,忌同蔥食;梅子多食壞齒損筋;桃雙仁者殺人;李不沉水者大毒,忌臨水啖及同雀肉食;杏雙仁者殺人;柿同蟹食腹痛泄瀉;白果小兒未滿十五歲食者發驚搐。這些詳細的禁忌和食物搭配的告誡,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食、強調「合和」與「禁忌」的傳統觀念,是本書最為獨特和實用的部分。書中不僅提供了「宜」的建議,更以大量篇幅列舉了「忌」的情況,甚至是同食相剋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這對於當時乃至今天的飲食指導都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也凸顯了食療的嚴謹性,並非簡單的「什麼都吃」。
下篇雖然未在提供的內容中列出具體條目,但根據介紹,其創新之處在於按照風、寒、暑、濕、燥、氣、血、痰、虛、實這十種中醫病因分類,論述相應的食療方法和所需食品。這種依據病因病機進行食療指導的方式,是對傳統本草按藥性或部位分類的補充和深化,使得食療建議更具針對性,更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這種分類法對後世的食療研究和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是《食鑑本草》在學術上的重要貢獻之一。
《食鑑本草》的問世,不僅標誌著中醫食療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更因其內容的詳盡、指導的實用而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它將中醫基本理論與費伯雄豐富的臨床經驗相結合,把看似瑣碎的日常飲食上升到治病、養生的高度,提供了系統化的食療知識。在當時,這部書不僅被用作醫學教育的教材,指導醫生將食療納入臨床治療方案,也被廣泛應用於民眾的保健養生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飲食宜忌的重要參考。即使在民國時期,本書依然保持著其生命力,繼續為民眾健康服務,並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文獻支持。
總而言之,《食鑑本草》是一部集大成、創新、實用於一體的清代中醫食療學著作。其上篇以食物為綱,詳細闡述各類食物的功用與嚴格的宜忌,特別是豐富的食物相剋與特定人群禁忌內容,極具臨床指導意義和生活實用價值。下篇則以病因分類,為不同病機狀態提供了針對性的食療方案,體現了辨證施食的理論深度。費伯雄的這部著作,以其科學性、實用性和系統性,不僅深刻影響了中醫食療學的發展軌跡,也為後世的相關研究和實踐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至今讀來仍能從中汲取養生智慧,是一部值得後人珍視和研究的重要醫學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