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脈燈
《醫學脈燈》是清代醫家常朝宜所編撰的一部重要醫學著作,尤其在脈學領域佔有顯著地位。全書共分為十卷,涵蓋「原論」、「脈法」、「辨證」、「治法」、「方論」、「方法」、「附方」、「附論」、「附錄」、「附圖」等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系統而深入的脈學指引。正如書名「脈燈」所示,作者希望此書能像一盞明燈,照亮脈學的幽微之路,幫助醫者掌握診脈的精髓。
從書前的〈序〉可見,常朝宜著書的緣起,乃是目睹當時醫者診脈意見紛歧,難辨真偽,特別是對傳統脈學經典《脈經》產生質疑,認為其中真假混雜。因此,他「爰將各書纂為一冊,以便觀覽」,意在彙集諸家之長,去偽存真,為後學者提供一條清晰的學習途徑。這份對當時醫學現狀的反思與批判精神,以及對知識的整合與梳理的努力,構成了本書編寫的重要動機。書序末署「時乾隆十四年己巳六月上旬浣楓常朝宣書」,推測常朝宜(或與常朝宣為同一人或相關聯者)在乾隆年間已致力於此書的編纂工作,反映了清代醫家對脈學傳承與發展的重視。
本書以「原論」為首,奠定了脈學的理論基礎。雖然提供的內文並未直接呈現「原論」的全貌,但根據目錄介紹,此篇應是闡述脈的生成、分類及診斷的基本原理,為後續的脈法與臨床應用奠定理論根基。中醫認為,脈是氣血運行於經脈的表現,是內在臟腑功能、氣血狀態以及病邪性質、病位深淺的外在反映,「有諸內必形諸外」,因此通過觀察脈象,可以了解人體的健康狀況及病理變化。
緊接著的「脈法」篇,按介紹應是詳述切脈的方法,即望、聞、問、切中的「切」,這是脈學的核心實踐部分。然而,提供的內文中並未見到切脈手法(如寸、關、尺部位的按法、指法等)的具體描述,而是先引入了一篇題為〈脈神〉的文章,署名「通一子著」。這篇〈脈神〉極為重要,它從理論高度闡釋了脈學的意義與價值。文章開宗明義指出,「脈者,血氣之神,邪正之鑑也」,強調脈不僅是氣血的體現,更是辨識邪氣與正氣、判斷疾病性質的關鍵。文中特別突出了「虛實」二字在脈診中的核心地位,認為表、裡、寒、熱等病症無不涉及虛實,掌握虛實便可「千病萬病可以一貫」,而判斷虛實的最佳途徑便是脈診。〈脈神〉同時點出脈學的複雜性,「一脈能兼諸病,一病能兼諸脈」,其中隱微玄秘,非泛泛求跡可得。因此,掌握脈診要訣在於「專辨虛實」,並強調脈診需與「兼症兼理」結合,以判斷孰客孰主、孰緩孰急,這才能達到「神之至」的境界。這篇〈脈神〉作為「原論」或「脈法」的引申,極大地提升了本書的理論深度,提醒讀者脈診絕非簡單的機械操作,而是需要結合整體觀念與臨床實際的靈活應用。
在闡述脈學基本概念後,本書接著提供了醫學基礎知識,如〈十二經〉列表,雖然簡略,卻是將脈診與經絡系統、臟腑功能聯繫起來的基礎,符合中醫的整體觀念。脈診的部位對應臟腑是脈學的重要內容,〈部位解〉一章詳細闡述了傳統的寸、關、尺三部與左、右兩側對應的臟腑、經絡以及相應候診的身體部位(上、中、下焦)。左寸候心與心包絡,右寸候肺與膻中;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左尺候腎與膀胱、大腸,右尺候腎與三焦、命門、小腸。文中引用了張景岳的觀點,將寸、關、尺分別對應上、中、下焦。值得注意的是,該章末尾收錄了「妙悟子附」的一段質疑,對右尺候三焦、命門的說法提出疑問,認為寸關尺應順應上中下焦的劃分。這段附註雖簡短,卻體現了清代醫家在脈學理論上存在的不同觀點與學術爭鳴,也顯示了本書在匯集各家學說的同時,並不迴避其中的爭議,為讀者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空間。
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對具體脈象的描述與分析。「五臟正脈」、「五臟平脈」、「五臟病脈」、「五臟死脈」部分,詳細描繪了五臟(肝、心、脾、肺、腎)在不同生理與病理狀態下的典型脈象。這些描述多採用生動的比喻,如肝脈「如揭長竿末梢」為平脈,「如循長竿」為病脈,「如張新弓弦」為死脈;心脈「累累如連珠」為平脈,「喘喘連屬」為病脈,「前曲後居,如操帶鉤」為死脈,等等。這些比喻沿襲了中醫古籍的傳統脈象描述方式,旨在幫助讀者形象地理解和體會脈象的特徵。特別是病脈與死脈的描述,強調了「胃脈」或「胃氣」的重要性,如肝病脈「弦多胃少」,肝死脈「絕無胃脈」,肺死脈「但毛無胃氣」等,這反映了中醫脈學中「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核心判斷原則。平脈並非絕對正常的脈,而是指雖有臟腑的偏性,但兼有衝和之象,提示臟腑功能相對協調;病脈則表現出明顯的臟腑功能異常;而死脈則預示著生機斷絕,胃氣全無。
繼五臟脈之後,本書進入了對中醫傳統二十八種主要脈象的詳細闡述,這部分引用了《診家正眼》。提供的內文展示了浮脈與沉脈的內容。每種脈象都包含其物理特徵描述(如浮脈「在皮毛,如水漂木,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沉脈「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餘,舉之不足」),基本的病理屬性(浮脈為陽、病在表;沉脈為陰、病在裡),以及在寸、關、尺不同部位出現時可能代表的病症。
然而,這部分內容最為精彩且具備臨床指導意義的,是其對每種脈象變化的細緻區分及其複雜性的揭示。以浮脈為例,除了籠統的「浮為在表」外,本書列舉了浮緊(風寒)、浮數(風熱)、浮緩(風濕/濕滯)、浮芤(失血)、浮短(氣病)、浮洪(虛熱/熱極/熱傷經絡/狂躁)、浮虛(暑憊)、浮濡(氣敗)、浮革(亡血)等多種兼脈及其主病,顯示了即使同為浮脈,因兼證不同,其病機亦異。
更重要的是,本書在闡述浮脈和沉脈時,大量引述了張景岳(張介賓)和蕭通隱等著名醫家的臨床經驗與深刻見解。張景岳的論述突破了浮脈僅主表證的局限,指出真正的外感風寒脈反不一定浮,而可能緊數略兼浮;他強調浮而有力(陽有餘)與浮而無力(陰不足)的區別,前者可能伴有痰、氣壅滯,後者提示水虧、血虛、精不化氣等內虛之象。他甚至提到極端的浮大弦硬之脈(關格)是真陰虛極、陽亢無根的危象。蕭通隱的評論則更加尖銳,直接點出「浮主在表,舉世皆然,殺人多矣」,痛陳僵化理解脈象的危害。他列舉了多種內傷或久病重症時可能出現虛浮或浮大有力之脈,如內傷感冒的虛浮無力、癆瘵陰虛的浮大兼疾、火衰陽虛的浮緩不鼓、久病將傾的渾渾革至等,這些脈象雖「浮」,卻絕非表證,若誤用治表之劑,後果不堪設想。他因此區分了「浮」與「如浮」的不同,前者多主表,後者悉屬內病,強調了辨別表裡的關鍵性。李瀕湖(李時珍)的脈訣亦被引用,簡潔地概括了寸、關、尺浮脈的病機。本書編者「妙悟子」在此處的按語更是直言不諱,稱讚張景岳和蕭通隱的論述揭示了脈之全體大用,避免了「殺人之罪」。
同樣,沉脈的闡述也強調了有力無力之別,沉而有力主裡實證,沉而無力主裡虛證,這與浮脈的辯證思路一脈相承,緊扣〈脈神〉中對「虛實」核心地位的強調。
從已提供的內容來看,《醫學脈燈》並非一部簡單彙編脈象條文的書,而是一部具有臨床深度和批判精神的脈學著作。它系統地介紹了脈學的理論基礎、部位對應、典型脈象(五臟脈、二十八脈),但在具體脈象的闡述中,融匯了多位名家的真知灼見,特別是通過引用張景岳、蕭通隱等人的論述,極大地豐富了對脈象複雜性的認識,糾正了當時存在的片面理解和誤用,強調了脈診必須結合臨床實際、辨證論治,而非僅憑單一脈象下診斷。這種對傳統理論的繼承中的反思與發展,是本書的價值所在。它不僅提供了脈學的知識,更傳達了一種嚴謹求實、融會貫通的臨床思維方式。
雖然本書後續關於「辨證」、「治法」、「方論」、「方法」以及「附方」、「附論」、「附錄」、「附圖」等篇章的具體內容未能從提供的文本中得知,但從整體結構推斷,這些部分將進一步展示脈診在臨床辨證、制定治法、選方用藥等環節的應用。特別是「辨證」篇應是連接脈象與疾病診斷的橋樑,「治法」與「方論」、「方法」、「附方」則將脈診與具體的治療措施和方劑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診斷與治療體系。附錄與附圖則可能提供脈象圖譜等輔助學習資料,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幫助讀者掌握脈象特徵。
總而言之,《醫學脈燈》是一部集清代之前脈學大成,並融入編者與其他醫家臨床心得的重要著作。它不僅系統地介紹了脈學的基本理論與具體脈象,更通過引用名家觀點、揭示臨床誤區,深刻闡述了脈診的複雜性與實踐性,強調了虛實辨證、兼症兼理的重要性。它反映了清代醫家對脈學的深入鑽研與不斷完善,為後世中醫學習和應用脈診提供了寶貴的文獻支持與啟示。其批判性思維和臨床導向,使其成為一部超越單純理論闡述的實用性醫學經典,對於理解和掌握中醫脈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