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朝宜

《醫學脈燈》~ 舉《脈訣》悖經之非 (1)

回本書目錄

舉《脈訣》悖經之非 (1)

1. 舉《脈訣》悖經之非

(出《軒岐究政》)

蕭通隱曰:宋妄男子高陽生者,冒竊叔和,偽創《脈訣》,庸鄙差謬,大乖經旨。俗醫習誦,遵為法程,終日咕譁,益增聾聵。雖閱多病,歷多壽,虛實不識,生死無知,脈理竟昧,誤世非淺。獨奈相承膠固難拔,若肯回心翻悟,棄邪歸正,依憑《內經》《脈經》正法,特究虛實,洞明生死,病必識脈,治必求本。軒岐微蘊,再彰今日,天下之幸,萬世之慶也。

白話文:

蕭通隱說:宋朝有一個名叫高陽生的騙徒,冒用叔和的名義,偽造了一本《脈訣》。這本書庸俗荒謬,嚴重違背了經書的旨意。那些庸醫們卻把它當作教科書,整日念誦,只會增加他們的糊塗。他們雖然看了很多病,也見過很多人活到老,卻不懂得分辨虛實,不知道生死。對脈理更是毫無瞭解,貽害世人甚深。但是,這種錯誤的觀念根深蒂固,難以拔除。如果他們肯回心轉意,放棄邪說,回到正道,依據《內經》、《脈經》的正法,專心研究虛實,洞察生死,就能做到根據脈象辨別疾病,從根本上治療疾病。這樣,軒轅和岐伯失傳已久的微言大義就會在今天重現,這將是天下的大幸,萬世的喜事。

今舉其非者於後:《脈經》以浮脈,謂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脈訣》乃謂尋之如太過。據此乃浮兼洪緊實之象,豈浮之體乎?謬一也。又《脈經》以沉脈,謂重按至筋骨乃得。《脈訣》乃謂緩度三關,狀如爛綿。豈知沉尚兼遲數洪細,而誤指爛綿之弱脈,為沉之體,謬二也。

白話文:

現在列出《脈經》和《脈訣》中錯誤的說法:

  1. 《脈經》說浮脈是指抬起來時脈搏強,按下去時脈搏弱。《脈訣》卻說探測起來就像太過。《脈經》的說法中,浮脈兼有洪緊實的現象,這難道是浮脈的本質特徵嗎?這是第一個錯誤。

  2. 《脈經》說沉脈是指按得很重才能按到筋骨上。《脈訣》卻說慢慢經過三關,狀態就像爛綿花。難道不知道沉脈還可能兼有遲、數、洪、細的現象嗎?《脈訣》卻錯誤地把爛綿花一樣的弱脈當作沉脈的本質特徵,這是第二個錯誤。

又《脈經》以遲脈,謂一息三至,去來極慢。《脈訣》乃為重手乃得。又曰隱隱,曰狀且難。是又混遲而為沉為澀矣,豈遲之體乎?謬三也。又《脈經》以數為綱領正脈。《脈訣》妄立七表八里名目而遺數脈,只歌於九道,謬四也。又《脈經》以滑脈往來流利,如珠應指。《脈訣》乃云按之即伏,三關如珠,不進不退。

白話文:

此外,《脈經》中記載的遲脈,其脈象是一次呼吸間脈搏跳動三下,往來極慢。而《脈訣》中卻說這必須是重按才感覺得到。另外,《脈訣》中還提到「隱隱」、「狀且難」這樣的描述。這實際上把遲脈和沉脈、澀脈混為一談了,哪裡是遲脈的本質呢?這是第三個錯誤。

另外,《脈經》中將數脈作為綱領,認為這纔是正脈。《脈訣》卻胡亂設定了七表八里的名目,而忽略了數脈,只在九種脈象中提到它,這是第四個錯誤。

《脈經》中將滑脈描述為往來流利,就像珍珠在手指間滾動一樣。《脈訣》卻說按壓滑脈會消失,三關像珍珠一樣,不進也不退。

此正《內經》所云:皮膚著脈,不往來者死,是豈滑之體乎?謬五也。又《脈經》以澀脈,為往來難,細遲短散。《脈訣》乃云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悖經甚矣,謬六也。又《脈經》以虛脈,為遲大而軟,按之無力,隱指豁豁然空。《脈訣》乃謂尋之不足,舉之有餘,此為浮脈,豈虛之體乎?謬七也。

白話文:

這正是《內經》所說的:皮膚沒有脈搏,脈搏不往來的就死亡。難道是滑脈的體質嗎?錯了,第五點。另外,《脈經》認為澀脈是往來困難,脈象細小緩慢短促。但《脈訣》卻說指下觸摸時好像有,抬起手就完全沒有了。這完全違背了經絡的道理,錯了,第六點。另外,《脈經》認為虛脈是緩慢有力而軟弱的,按壓時沒有力氣,手指有凹陷感,像空一樣。但《脈訣》卻說觸摸時不足,抬起手時有餘,這是浮脈,難道是虛脈的體質嗎?錯了,第七點。

又《脈經》以實脈,為浮沉皆得,愊愊應指。《脈訣》乃言如繩應指來,又言證為小便不禁。是認脈為緊脈,而證為虛寒之證。妄甚矣,謬八也。又《脈經》以洪脈,為指下極大,宜於夏。《脈訣》乃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發汗通腸,俱非所宜。獨不聞有舍時從證乎?謬九也。

白話文:

此外,《脈經》認為實脈是手指按壓時,脈搏浮沉皆在,輕輕觸摸就能感知。《脈訣》卻說實脈像是繩索一樣被壓住,還說實脈代表小便不禁的證狀。這是把實脈當成緊脈,而證狀當成虛寒的徵候,太荒謬了,這是第八個錯誤。

另外,《脈經》認為洪脈是指在手指按壓下極度飽滿,適合在夏季。《脈訣》卻說洪脈只適合在夏末,而秋冬季應當發汗通便,這兩者根本不合適。難道作者沒聽說過診察時要結合證狀嗎?這是第九個錯誤。

又《脈經》以緊脈,為數如切繩。《脈訣》乃云寥寥入屍來。是令脈將倒行耳,謬十也。又《脈經》以芤脈,中央空,兩邊實,病主失血。《脈訣》乃謂兩頭有,中間無,是脈從中而斷截矣。又言主淋瀝,氣入小腸,與血症何反?誤世不小,謬十一也。又《脈經》以緩脈,主營弱風虛濕脾之病。

白話文:

另外,《脈經》中認為「緊脈」脈搏就像切繩子一樣緊密。《脈訣》卻說「緊脈如入屍體」。這簡直是說脈搏要倒流,差錯很大。

還有,《脈經》中認為「芤脈」中間空虛,兩邊充實,是失血造成的病症。《脈訣》卻說「芤脈兩頭有脈,中間沒有」,這簡直是說脈搏從中間斷掉了。而且,《脈訣》還說「芤脈」主淋瀝,氣進入小腸,與血癥完全相反。這種說法誤導世人,差錯很大。

另外,《脈經》中認為「緩脈」主治血虛、風虛濕邪,以及脾虛等病症。

《脈訣》乃云為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之症,支離枉誕,謬十二也。又《脈經》以弦脈,如張弓弦。《脈訣》乃云脈緊狀繩牽,時時帶數。此又混緊數為弦,大失弦體矣,謬十三也。又《脈經》以牢脈似伏,實大而長微弦。《脈訣》乃云尋之則無,按之則有。又云脈入皮膚辨息難,又以牢為死脈,皆舛妄害理,謬十四也。

白話文:

《脈訣》中說脾熱口臭、反胃牙痛、夢見鬼,這些都是胡說八道,完全錯誤。《脈經》中將弦脈比喻成拉緊的弓弦。《脈訣》卻說脈搏很緊像繩子拉著,時不時有點快。這又是把緊脈和數脈混為弦脈,大錯特錯。《脈經》中說牢脈像隱藏在裡面,實際上脈搏很大且有力,微微帶點弦。《脈訣》卻說摸不到脈搏,按下去纔有脈搏。還說脈搏隱藏在皮膚下難以辨別。又把牢脈當成死脈,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危害健康。

又《脈經》以濡脈極軟,而浮細如綿,按之無有。《脈訣》乃云按之似有舉還無。是又以微脈為濡,謬十五也。又《脈經》以弱脈為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之無有。《脈訣》乃言輕手乃得。是又以濡為弱,謬十六也。又《脈經》以細脈,小於微而常有,細直而軟。《脈訣》乃謂往來極微。

白話文:

《脈經》中提到濡脈極為柔軟,且浮細如棉,按壓時感覺不到脈象。《脈訣》卻說按壓時似有感覺,放鬆後又沒有了。這將濡脈當作微脈,是一個錯誤。

《脈經》將弱脈描述為極為柔軟而沉細,按壓時才能感到脈象,放鬆後便沒有了。《脈訣》卻說用輕柔的手法才能按到脈象。這將濡脈當作弱脈,又是一個錯誤。

《脈經》中的細脈,是指比微脈還要細小,但經常存在,脈象細直柔軟。《脈訣》卻說細脈是往來極微的。

與經大乖,謬十七也。又《脈經》以伏脈為重按著骨,指下才動。而《脈訣》乃云尋之似有,定息全無。謬十八也。又《脈經》以動脈為見於關上下,厥厥動搖。《脈訣》乃言尋之似有,舉之還無,不離其處,不往不來,三關沉沉。含糊譫妄,謬十九也。又《脈經》以促脈,為來去數時一止復來。

白話文:

與《黃帝內經》相差很大,有十七處錯誤。另外,《脈經》認為伏脈是用力按壓到骨頭,指下才會動。而《脈訣》卻說伏脈感覺好像有,但仔細感受卻沒有,有十八處錯誤。另外,《脈經》認為動脈表現在關脈上下,動搖不停。《脈訣》卻說動脈感覺好像有,但提起手指就沒有了,不離開所在位置,不往前也不往後,三關部位都很弱,含糊不清,胡言亂語,有十九處錯誤。另外,《脈經》認為促脈是來去多次才停止,然後又出現。

《脈訣》乃云並居寸口。不言時止,謬二十也。又《脈經》以結脈,為往來緩時一止復來。《脈訣》乃云或來或去,聚而卻還。此與結何干?謬二十一也。又《脈經》與仲景以動為陽。《脈訣》之九道,則以動為陰。謬二十二也。又仲景以弦為陰。《脈訣》之七表,則以弦為陽。

白話文:

《脈訣》中提到「寸口」,但沒有說明時間上的停頓,這是錯誤的。

《脈經》將結脈定義為往來緩慢,時而停頓後又繼續。而《脈訣》卻說結脈時而出現,時而消失,聚集後又消散。這與結脈的定義有何關係?這是錯誤的。

《脈經》和仲景將脈動視為陽證。《脈訣》中的九種脈象卻將脈動視為陰證,這是錯誤的。

仲景將弦脈視為陰證。《脈訣》中的七種表脈卻將弦脈視為陽證。

謬二十三也。又《內經》《難經》、仲景、《脈經》,皆以脈從陰陽對待而言,而《脈訣》則妄創七表八里九道之詭名。夫以表言之,則實脈非表也;以裡言之,則遲脈非里也;而道更不知為何道也,謬二十四也。

白話文:

這是第23條錯誤。另外,《內經》、《難經》、《仲景》、《脈經》等書籍,都以陰陽對應的方式來討論脈搏。而《脈訣》卻胡亂創造了「七表、八里、九道」這些怪異的名稱。如果從表證來說,那麼實脈就不屬於表證;如果從裡證來說,那麼遲脈就不屬於裡證;至於「道」,更是不知指什麼,這是第24條錯誤。

以上二十四謬,舉世習熟,無有覺其非者,茲特以經為案,以悖經為斷,切有賴於同志之士焉。謹再考證諸書,以悉其謬。晦庵朱夫子曰:古人察脈非一道,今世惟守寸關尺之法,俗傳《脈訣》,辭最鄙淺,非叔和本書。東楊柳貫曰:王叔和撰《脈經》十卷,為醫家一經。

白話文:

以上這二十四種謬誤,全世界中醫都習以為常,沒有人意識到它們的錯誤。現在特地以《黃帝內經》作為依據,用悖離《黃帝內經》的方法來評判,切實需要得到志同道合的人的支持。謹再次考證各種書籍,以深入瞭解這些謬誤。晦庵朱熹說:古人對脈象的觀察方式不止一種,當今社會卻只遵循寸關尺的脈法。傳統流傳的《脈訣》一書,文辭粗淺,並非王叔和的原著。東楊柳貫說:王叔和撰寫的《脈經》十卷,是醫家的一部經典著作。

今《脈訣》熟在人口,直謂叔和所作,不知叔和西晉時,尚未有歌括,此乃宋之中世人,假託以便習肄爾。河東王世相曰:診候之法不易精也,軒岐微蘊,越人、叔和撰《難經》、《脈經》,猶未盡泄其奧。五代高陽生著《脈訣》,假叔和之名,語多牴牾,辭語鄙俚。

白話文:

現在流行的《脈訣》廣為流傳,人們直接認為是叔和所寫,其實不然。叔和是西晉時期的人物,當時還沒有歌訣這種形式。《脈訣》是宋代中期的人假託叔和之名所作,方便學習而已。河東人王世相說:診脈的方法難以精通,軒轅和岐伯留下精妙的醫術,越人、叔和合著了《難經》、《脈經》,但仍未完全透露其中的奧祕。五代時期的高陽生寫了《脈訣》,假用了叔和的名字。書中內容多有矛盾,語言也不甚雅緻。

又被俗學妄注,世醫家傳戶誦,茫然無所下手,不過藉此求食而已,於診視何益哉?云間淺溥曰:晉太醫令王叔和著《脈經》,其言可守而不可變,乃托叔和《脈訣》行,而醫經之理遂微。蓋叔和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醫道之日淺,未必不繫此而衰之也。櫻寧滑壽曰:脈之陰陽表裡,以對待而為名象也。

白話文:

由於俗人的胡亂註解,世世代代的醫者都背誦著這些文字,卻根本不知道該怎麼用,只不過是藉此謀生罷了,對於診斷又有什麼幫助呢?庸人云間淺溥說:晉朝的太醫令王叔和寫了《脈經》,他的話可以信守但不能改變。然而,現在卻有人偽託王叔和的《脈訣》來行醫,導致醫學的道理逐漸衰微。這可能是因為叔和在世人中備受尊敬,所以借用他的名字才能讓自己的主張得以推廣。然而,醫學的衰落或許與此也有一定的關係。醫家櫻寧滑壽說:脈的陰陽表裡,是按照相對的概念來命名和描述的。

高陽生七表八里九道,蓋鑿鑿也,求脈之明,為脈之晦。金陵戴起宗曰:脈不可以表裡定名也,軒岐、越人、叔和皆不言表裡,《脈訣》竊叔和之名,而立七表八里九道,為世大惑。

白話文:

高陽子提出有七表、八里、九道脈象,這是非常確定的。但要精通脈象,反而會讓脈象變得模糊。金陵的戴起宗說:脈象不能用表裡來確定名稱,軒轅、越人、叔和等人都不提表裡。而《脈訣》假借叔和的名義,提出七表、八里、九道,讓人迷惑。

脈之變化從陰陽生,但可以陰陽對待而言,各從其類,豈可以一浮二芤為定序,而分七八九之名乎?大抵因浮而見皆為表,因沉而見者皆為里,何拘於七八九哉?廬山劉立之以浮沉遲數為綱,以教學者,雖似捷徑,然必由博反約,然後能入脈妙。若以此自足,亦畫矣。朱丹溪曰:氣口者脈之要會,故能知人命之死生。

白話文:

脈象的變化源自陰陽的生長,但我們可以根據陰陽的不同來對待,各有其特點。怎麼能以「浮」和「芤」作為固定的順序,並分出七八九等名字呢?

總的來說,在表層觀察到的都是浮脈,而在裡層觀察到的都是沉脈,何必拘泥於七八九等說法呢?

廬山的劉立之用浮、沉、遲、數作為脈象的綱領,用來教導學生,雖然看起來是捷徑,但必須從廣博的知識中提煉出精要,才能真正領會脈象的奧妙。如果以此為滿足,那就太過片面了。

朱丹溪說:氣口脈是脈絡的要會,因此可以預知人的生死。

世之俗醫,誦高陽生之妄作,欲以治病,其不殺人也幾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