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脈燈》~ 二十八脈(出《診家正眼》) (10)
二十八脈(出《診家正眼》) (10)
1. 二十八脈(出《診家正眼》)
張景岳曰:弦脈按之不移,硬如弓弦。凡滑大堅搏之屬,皆其類也。為陽中伏陰,為血氣不和,為氣逆,為邪勝,為肝強,為脾弱,為寒熱,為痰飲,為宿食,為積聚,為脹滿,為虛勞,為疼痛,為拘急,為瘧痢,為疝痹,為胸脅痛。《瘡疽論》曰:弦洪相搏,外緊內熱,欲發瘡疽也。
弦從木化,氣通乎肝,可以陰,亦可以陽,但其弦大兼滑者便是陽邪,弦緊兼細者便是陰邪。凡藏腑間,胃氣所及,則五藏俱安;肝邪所侵,則五藏俱病,何也?蓋木之滋生在水,培養在土。若木氣過強,則水因食耗,土為克傷。水耗則腎傷,土虧則胃損(凡久病而見弦脈,所以難治)。
腎為精血之本,胃為水穀之本,根本受傷,生氣敗矣,所以木不宜強也。矧人無胃氣曰死,故脈見和緩者吉,指下弦強者凶。蓋肝邪與胃氣不和,緩與弦強相左,弦甚者土必敗。諸症見此,總非佳兆。
蕭通隱曰:弦脈其狀端直以長,若箏弦,從中直過,挺然指下。體為陽中陰,藏司肝,時屬春,運主木也。經云:輕虛以滑者平,實滑如循長竿者病,勁急如新張弓弦者死。戴同父曰:弦而軟者其病輕,弦而硬者其病重。純弦為負死脈也,弦緩平脈也,弦臨土位克脈也,弦見於秋反克脈也(木來侮金)。春病無弦,失主脈也,其病主諸瘧。
動脈
動無頭尾,其動如豆,厥厥動搖,必兼滑數。
動脈主痛,亦主於驚。左寸得動,驚悸可斷;右寸得動,自汗無疑。左關若動,驚及拘攣;右關若動,心脾疼痛。左尺見之,亡精為病;右尺見之,龍火奮迅。
蕭通隱曰:動乃數脈,見於關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忽忽動搖。仲景曰: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此三焦傷也。主病為痛為驚,為泄痢,為亡精,為失血。虛者傾搖,勝者自安,此皆病脈也。又有平人而動者,《太素》云:三部寬長是上賢,更於膽脈帶長弦,豁然應指如龍動,翊贊明君萬萬年。又云:腎部忽然動滑時,為官必定有遷移,更看三部寬洪應,用意消詳仔細推。
《素問》曰: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孕子也。是皆吉兆之脈也。
李瀕湖曰:動脈專司痛與驚,汗因陽動熱因陰,或為泄痢拘攣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按:凡兩手寸脈動,為陽動,動則虛,虛則汗出。蓋汗為心之液,而肺主皮毛也。兩手尺脈動,為陰動,動則虛,虛則發熱。蓋腎水不足,相火虛炎也。
促脈
促為急促,數時一止,如趨而蹶,進則必死。
促因火亢,亦因物停。左寸見促,心火炎炎;右寸見促,肺鳴咯咯。促見左關,血滯為殃;促居右關,脾宮食滯。左尺逢之,遺滑堪憂;右尺見之,灼熱為定。
蕭通隱曰:促脈乃數而一止,此為陽極亡陰,主痰壅陽經,積留胃府,或主三焦鬱火炎盛,或發狂斑,或生毒疽。五積停中,脈因為沮,最不宜於病後(為氣血不接續)。若勢進不已,則為可危。五積者,血、氣、痰、飲、食也。若此得之新病,元氣未敗,不必深慮。但有如促之脈,或漸見於虛癆垂危之頃,死期可卜;或暴作於驚遑造次之候,氣復自愈。
白話文:
弦脈
張景岳說:弦脈摸起來不會移動,像弓弦一樣硬。凡是滑、大、堅、搏等脈象,都屬於弦脈這一類。弦脈代表體內陰陽不調和,氣血不順暢,氣往上逆,邪氣太盛,肝氣太強,脾氣虛弱,有寒熱病症,有痰飲,有宿食未消化,有積聚腫塊,腹脹,身體虛弱,疼痛,肌肉拘攣,瘧疾痢疾,疝氣痹痛,胸脅疼痛。《瘡疽論》說:弦脈和洪脈同時出現,表示身體外表緊繃,內部發熱,這是要長瘡的徵兆。
弦脈屬木,與肝氣相通,可能表現為陰,也可能表現為陽。但如果弦脈又大又滑,那就是陽邪;如果弦脈又緊又細,那就是陰邪。在臟腑之間,只要胃氣充足,五臟就能安好;如果肝邪侵犯,五臟都會生病。為什麼呢?因為木的生長需要水的滋養,需要土的培養。如果木氣太強,就會消耗水,剋制土。水被消耗就會傷到腎,土被剋制就會損害胃。(所以久病出現弦脈,就很難治療)。
腎是精血的根本,胃是水穀的根本,如果根本受傷,身體的生氣就會衰敗,所以木氣不宜過強。況且人沒有胃氣就會死亡,所以脈象平和舒緩是吉兆,手指下感覺到弦脈強硬是凶兆。因為肝邪與胃氣不和,舒緩與弦強是相反的。弦脈很強,說明脾胃之氣一定衰敗。各種疾病出現這種脈象,都不是好徵兆。
蕭通隱說:弦脈的形狀端正筆直而長,像古箏的琴弦,從中間直直通過,在手指下感覺挺拔。從性質來說,屬於陽中帶陰,主肝,時序屬春天,五行屬木。醫書上說:輕虛而滑的脈是平和的,如果實滑像摸長竿一樣的脈是病脈,如果像新張弓弦一樣勁急的脈是死脈。戴同父說:弦脈柔軟,病情輕;弦脈堅硬,病情重。純粹的弦脈是預示死亡的脈象,弦脈緩和是平脈,弦脈出現在土位上是相剋的脈象,弦脈出現在秋天也是反剋的脈象(木來剋金)。春天沒有弦脈,就是失去主脈,這樣的病主要指瘧疾。
動脈
動脈沒有頭尾,跳動起來像豆子一樣,忽上忽下,一定同時兼有滑數的脈象。
動脈主要代表疼痛,也代表驚嚇。左手寸脈出現動脈,可以判斷是驚悸;右手寸脈出現動脈,可以判斷是自汗。左手關脈出現動脈,代表驚嚇和抽搐;右手關脈出現動脈,代表心脾疼痛。左手尺脈出現動脈,代表遺精;右手尺脈出現動脈,代表虛火上炎。
蕭通隱說:動脈是數脈,出現在關脈上下,沒有頭尾,像豆子大小,忽忽跳動。張仲景說:陰陽相搏,就叫做動。陽動則出汗,陰動則發熱,身體發冷,怕冷,這是三焦受傷。主要代表的疾病有疼痛、驚嚇、腹瀉、遺精、失血。虛弱的跳動會傾斜,強盛的跳動會穩定,這些都是病脈。也有正常人出現動脈的,《太素》說:三部脈象寬長是上等賢才,如果膽脈又有長弦脈,指下感覺脈象清晰跳動,像龍在動,這樣的人可以輔佐明君。又說:腎脈忽然出現動滑,說明官運亨通,更要看三部脈象是否寬洪,仔細推斷。
《素問》說:婦人手少陰脈跳動很明顯,是懷孕的徵兆。這些都是吉兆的脈象。
李時珍說:動脈專門代表疼痛和驚嚇,出汗是因為陽動,發熱是因為陰動,也可能代表腹瀉、抽搐,男子遺精,女子崩漏。
按:凡是兩手寸脈出現動脈,是陽動,動則代表虛,虛就會出汗。因為汗是心液,而肺主管皮膚毛孔。兩手尺脈出現動脈,是陰動,動則代表虛,虛就會發熱。因為腎水不足,虛火上炎。
促脈
促脈是急促的,脈跳數次就停止一下,像奔跑時跌倒一樣,如果這種脈勢一直進展,就會導致死亡。
促脈是因為火氣太旺,也可能是因為食物積滯。左手寸脈出現促脈,代表心火旺盛;右手寸脈出現促脈,代表肺部有痰鳴。促脈出現在左手關脈,代表血瘀;促脈出現在右手關脈,代表脾胃有食物積滯。左手尺脈出現促脈,代表遺精;右手尺脈出現促脈,代表虛熱。
蕭通隱說:促脈是數脈中帶有間歇,這是陽氣過盛,陰氣衰竭,主要代表痰壅阻陽經,積留在胃,也代表三焦鬱火旺盛,或者出現狂斑,或者長毒瘡。五積(血、氣、痰、飲、食)停留在體內,脈象會因此阻滯,最不適合病後出現(代表氣血不接續)。如果脈勢一直進展,就代表危險。五積停留在體內,脈象就會受到阻礙,最不適合在生病後出現(因為氣血沒有接續上)。如果脈勢一直進展,代表病情危險。如果新病出現促脈,說明元氣沒有衰敗,不必過於擔心。但如果促脈出現在虛勞垂危之際,可以推斷死期將至;如果突然出現促脈,代表情況緊急,但可能氣血恢復而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