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朝宜

《醫學脈燈》~ 二十八脈(出《診家正眼》) (1)

回本書目錄

二十八脈(出《診家正眼》) (1)

1. 二十八脈(出《診家正眼》)

浮脈

浮在皮毛,如水漂木,舉之有餘,按之不足。

白話文:

脈象浮在皮表,就像木頭漂浮在水面上,輕輕一觸就能感受到,但用力按壓時卻感覺不到力度。

浮脈為陽,其病在表。寸浮傷風,頭痛鼻塞。左關浮者,風在中焦。右關浮者,風痰在膈。尺部得之,下焦風客,小便不利,大便閉澀。

白話文:

浮脈屬於陽氣,代表身體表層有疾病。

寸口脈浮:受風寒,頭痛、鼻塞。

左關脈浮:風熱在中焦(胸腹之間)。

右關脈浮:風痰在膈肌。

尺脈浮:風寒下注,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暢。

無力表虛,有力表實。浮緊風寒(景岳云:傷寒),浮遲中風,浮數風熱,浮緩風濕(景岳云:濕滯),浮芤失血,浮短氣病,浮洪虛熱(景岳云:狂躁。蕭通隱云:熱極。又云:浮洪而實,熱傷經絡),浮虛暑憊,浮濡氣敗。

白話文:

沒有力氣表示體虛;有力氣表示實證。

脈浮緊:風寒表證(景嶽說:傷寒)

脈浮遲:中風

脈浮數:風熱表證

脈浮緩:風濕表證(景嶽說:濕氣阻滯)

脈浮芤:失血

脈浮短:氣疾

脈浮洪:虛熱(景嶽說:狂躁。蕭通隱說:熱極。又說:浮洪而實,是熱邪損傷經絡)

脈浮虛:暑邪睏倦

脈浮濡:氣血衰弱

張景岳曰:雖浮為在表,然真正風寒外感者,脈反不浮。但其緊數而略兼浮者,便是表邪,其症必發熱無汗,或身有痠疼,是其候也。若浮而兼緩,則非表邪矣。大都浮而有力有神者,為陽有餘。陽有餘,則火必隨之,或痰見於中,或氣壅於上,可類推也。若浮而無力空豁者,為陰不足。

白話文:

張景嶽說:雖然浮脈表示病在表層,但是真正因為風寒外感而發病的人,脈象反而不會浮。只有脈象緊數且略帶浮的人,纔是表邪。這種情況下病人一定會發熱而不流汗,或者身體有痠痛的感覺,這些都是徵兆。如果脈象既浮又緩慢,那就不是表邪了。總體來說,浮脈而有力的,說明陽氣太盛;陽氣太盛,火氣必定會跟著出現,或者痰在體內作祟,或者氣往上衝,可以依此推論。如果浮脈但無力而且空虛,說明陰氣不足。

陰不足,則水虧之候,或血不營心,或精不化氣,中虛可知也。以此等為表症,則害莫大矣。其有浮大弦硬之極,甚至四倍以上者,《內經》謂之關格。此非有神之謂,乃真陰虛極而陽亢無根,大凶之兆也。凡脈見何部,當隨其部而察其症,諸脈皆然。

白話文:

當陰氣不足時,就會出現體液虧損的情況,這時可能導致血液無法供給心臟,或精氣無法轉化為氣息,從而可知身體中虛。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則危害極大。

其中,如果脈象漂浮、有力、弦緊,甚至超過四次以上,則《內經》稱之為關格。這不是指有神靈作祟,而是指真正的陰氣極度虛弱,而陽氣過剩卻沒有根基,這是大凶之兆。

無論診脈出現在哪個部位,都應根據相應的部位來觀察其症狀,所有脈象皆是如此。

蕭通隱曰:至若浮芤失血,浮革亡血;內傷感冒,而見虛浮無力;癆瘵陰虛,而見浮大兼疾;火衰陽虛,而見浮緩不鼓;久病將傾,而見渾渾革至,浮大有力。叔和亦云:脈浮而無根者死。然亦可以浮診而用治表之劑乎?夫曰浮,多主表症;曰如浮,悉屬內病。表裡不明,生死系之矣。

李瀕湖曰: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白話文:

蕭通隱說:如果脈浮而無力,表示出血;脈浮而堅硬,表示失血過多;內傷於風寒,就會出現脈浮而無力;肺結核等陰虛證,會表現為脈浮大而急促;陽虛火衰,則脈浮緩而無力;久病將死,脈象會變得混濁和堅硬,浮大有力。

叔和也說:脈浮而無根,會導致死亡。但是,難道可以根據浮脈就診斷並使用治療表證的藥物嗎?「浮」這個字,大多代表表證;「如浮」則表示內在疾病。表證和裡證不清,就會影響到生死。

按:浮主在表,舉世皆然,殺人多矣。因聞見不廣,讀書不多。若讀二先生論浮脈一條而引伸之,則脈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尚何有殺人之罪乎(妙悟子)!

沉脈

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餘,舉之不足。

白話文:

按:浮脈主症在表,這是醫界公認的,但卻有許多人因此而害死人。這是因為他們見聞淺薄,讀書太少。如果能閱讀二先生關於浮脈的論述並深入思考,就會透徹地瞭解脈象的整體作用,又怎麼會犯下殺人的過錯呢?(妙悟子)

沉脈為陰,其病在裡。寸沉短氣,胸痛引脅,或為痰飲,或水與血。關主中寒,因而痛結,或為滿悶,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陰下濕癢,淋濁痢泄。

白話文:

沉脈:

屬於陰證,病在體內。

寸沉部位:

寸脈沉細、氣短,可能出現胸痛、脅痛,可能是因為痰飲或水血停滯。

關沉部位:

關脈沉細,多因中寒導致,會出現腹中疼痛、脹滿、吞酸、筋脈拘急等症狀。

尺沉部位:

尺脈沉細,主背痛、腰膝痛,也可能出現陰部濕癢、淋漓、泄瀉等症狀。

無力裡虛,有力裡實。沉遲痼冷(為精寒),沉數內熱,沉滑痰飲(為宿食),沉澀血結,沉弱虛衰,沉牢堅積,沉緊冷痛,沉緩寒濕,沉伏霍亂。

白話文:

身體無力、內虛,有力量則內實;脈象沉遲、怕冷,可能是精氣不足寒性過重;沉而數,體內有熱;沉而滑,可能是積食或痰飲;沉而澀,可能是血瘀;沉而弱,可能是氣血虛衰;沉而牢,可能是積聚成塊;沉而緊,可能是寒痛;沉而緩,可能是寒濕;沉而伏,可能是霍亂。

張景岳曰:沉雖屬裡,然必察其有力無力,以辨虛實。沉而實者,多滯多氣,故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氣停積滯者,宜攻宜消。沉而虛者,因陽不達,因氣不舒。陽虛氣陷者,宜溫宜補。其有寒邪外感,陽為陰蔽,脈見沉緊而數,及有頭痛、身熱等症者,正屬邪表,不得以沉為里也。

白話文:

張景嶽說:沉脈雖然屬於臟腑內部的脈象,但必須觀察它是有力還是無力,以辨別是虛還是實。沉而實的脈象,通常是因為體內氣血滯留或氣機不通暢,所以說:「摸到下手的沉脈,就知道是氣血的緣故。」氣血停滯不暢的,應當攻堅消滯。沉而虛的脈象,則是因為陽氣不足,氣機不暢所致。陽虛氣陷的,應當溫補。如果遇到寒邪外感,陽氣被陰寒所遮蔽,脈象會出現沉緊而數,同時伴有頭痛、身熱等症狀,這纔是真正的外感表證,不能僅憑脈象沉而認為是裡證。

蕭通隱曰:沉而散,沉而代,沉而絕,沉而短,沉不鼓,久病與陽病,得此垂亡之候也。若沉而芤,沉而濡,沉而澀,沉而細,沉而結,主亡血傷精。六極之脈,諸如此類,概不得以沉屬寒屬痛,而混投溫散之劑也。更有如沉之脈,每見表邪初感之際,風寒外束,經絡壅盛,脈必先見沉緊,或伏或止。

白話文:

蕭通隱說:脈象沉伏分散、沉伏而促、沉伏至斷、沉伏而短、沉伏不跳動,這是長期患病或陽性疾病的人垂死前的徵兆。如果脈象沉伏而豐滿、沉伏而濡滑、沉伏而澀滯、沉伏而細弱、沉伏而凝結,這表示此人失血過多,損傷了精氣。六部之脈都是如此,不能一概而論,認為沉脈就是寒證或疼痛,而胡亂使用溫散的藥物。還有像沉脈這樣的脈象,常常出現在表邪初起時,風寒外束,經絡不通暢,脈象必定會先出現沉緊、或者隱伏不顯、或突然停止。

是又不得以陽症陰脈為惑,惟亟投以清表之劑(與景岳之說一也),則應手汗泄而解矣。此沉脈之疑似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這又是因為被陽證陰脈的假象所迷惑,只要緊急使用清熱解表的藥劑(與景嶽的說法一樣),那麼就會迅速出汗而痊癒了。這種沉脈的假象是不可不分辨的。

李瀕湖曰:寸沉痰鬱水停胸,關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濁遺並瀉痢,腎虛腰及下元痌。

遲脈

遲脈屬陰,象為不及,往來遲慢,三至一息。

白話文:

李瀕湖說:寸脈沉是因為痰濕郁結,水液停滯在胸部,關脈主中寒且有疼痛不通的症狀,尺脈混濁則是遺精或腹瀉,還有腎虛導致腰部及下元部位疼痛。

遲脈屬於陰性,形象上顯示不足,脈搏來去緩慢,每呼吸一次跳動三次。

遲脈主藏,其病為寒。寸遲上寒,心痛停凝。關遲中寒,癥結筋攣。尺遲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牽陰。有力積冷,無力虛寒。浮遲表冷,沉遲裡寒。遲澀血少,遲緩濕寒,遲滑脹滿,遲微難安。

白話文:

脈搏跳動遲緩,主要表示內臟功能虛弱,通常由寒邪引起。

寸脈遲緩,表示上焦寒氣過盛,可能會導致心痛和心血凝滯。

關脈遲緩,表示中焦寒氣積結,可能會造成癥結和筋攣。

尺脈遲緩,表示下焦陽氣衰弱,可能會導致小便失禁,或腰腿疼痛、疝氣疼痛向陰部蔓延。

有力的脈搏遲緩,表示體內寒氣積聚。

無力的脈搏遲緩,表示體質虛寒。

浮脈遲緩,表示表證寒邪。

沉脈遲緩,表示裡證寒邪。

遲而澀的脈象,表示血虛。

遲而緩的脈象,表示濕寒。

遲而滑的脈象,表示脹滿。

遲而微弱的脈象,表示身體虛弱不適。

張景岳曰:不及四至者是也。乃陰盛陽虧之候,為寒為虛。浮而遲者,內氣虛;沉而遲者,表氣虛。遲在上,則氣不化精;遲在下,則精不化氣。氣寒則不行,血寒則凝滯。若遲兼滑大者,多風痰頑痹之候;遲兼細小者,必真陽虧弱而然。或陰寒留蓄於中,則為泄為痛;或元氣不榮於表,則寒慄拘攣。大都脈慢者,總由元氣不充,不可妄施攻擊。

白話文:

張景嶽說:脈搏跳動少於四至(每分鐘六十次)的,是陰盛陽虛的表現,屬於寒證和虛證。脈搏浮而遲緩的,是內氣虛;脈搏沉而遲緩的,是表氣虛。遲脈在上焦部位,表明氣血無法化生精微物質;遲脈在下焦部位,表明精微物質無法化生氣血。氣寒則運行不暢,血寒則凝滯不動。如果脈搏遲緩兼滑大,大多是風痰導致的頑固痹症;遲緩兼細小,一定是真陽虧虛所致。如果陰寒內留,就會導致腹瀉、疼痛;如果元氣無法滋養肌表,就會出現寒戰、拘攣。總之,脈搏跳動緩慢,都是元氣不足造成的,不可盲目採取攻補之法。

蕭通隱曰:遲與數,為陰陽對待之體,數六至,遲三至,息數甚懸。而緩與遲,又依稀相似,但遲只三至,緩得四至,雖略相似,主病則異。至離經之脈,則僅得二至,《內經》謂之少氣。然遲主藏病,多屬寒。浮遲表寒,沉遲裡寒。有力冷痛,無力虛寒。或主不月,或見陰疝,或血脈凝滯,或癥瘕沉痼,皆主陽虛陰盛之病也,而獨有如遲之脈。

白話文:

蕭通隱說:遲脈和數脈,是陰陽對應的脈象。數脈六至,遲脈三至,兩者的速度差異很大。緩脈和遲脈,又有些相似,但遲脈只有三至,緩脈可以達到四至,雖然略微相似,但主治的疾病不同。至於脈象脫離常規,只能達到二至,在《內經》中稱之為少氣。遲脈主治藏病,多屬於寒證。浮遲脈表示表寒,沉遲脈表示裡寒。如果又有力又冷痛,是虛寒證;如果無力,是虛寒證。遲脈還可能主治月經不調、陰疝氣、血脈凝滯,或頑固的癥瘕,這些都是陽虛陰盛導致的疾病,而只有遲脈這種脈象才會出現。

凡人傷寒初起未解,遺熱未清,經脈未充,胃氣未復,必脈見遲滑,或見遲緩,亦可投以溫中而益助餘邪乎?此虛實之不容不辨也。

白話文:

凡是得了傷寒病的人在剛開始發病時,餘熱還沒有完全消退,經絡還沒恢復正常,胃氣也還沒有恢復,脈象一定會出現脈搏遲緩且滑動,或遲緩且緩慢的情況。這種情況下,能投用溫補中氣的藥物來幫助消除殘餘的病邪嗎?這關係到虛症和實症不能不分辯清楚。

李瀕湖曰:寸遲必是上焦寒,關主中焦痛不堪,尺屬腎虛腰腳重,溲便不禁疝陰牽。

數脈

數脈屬陽,象為太過,一息六至,往來越度。

數脈主腑,其病為熱。寸數喘咳,口瘡肺癰。關數胃熱,邪火上攻。尺為相火,遺濁淋癃。

有力實火,無力虛火。浮數表熱,沉數里熱。陽數君火,陰數相火。右數火亢,左數陰戕。

白話文:

李瀕湖說:脈搏在寸關尺三部位中,如果寸脈遲緩,就一定是上焦(心肺)寒涼;如果關脈跳動,就表示中焦(脾胃)疼痛難忍;如果尺脈虛弱,就代表腎氣不足,腰腿沉重,小便失禁,疝氣、陰部也可能牽連疼痛。

數脈

  • 上焦:指心肺
  • 中焦:指脾胃
  • 下焦:指腎、膀胱、大小腸
  • 寸脈:指手腕寸口部位的脈搏
  • 關脈:指手腕關骨部位的脈搏
  • 尺脈:指手腕尺骨部位的脈搏
  • 遺精:夢遺
  • 淋濁:小便混濁
  • 疝氣:睪丸或卵巢下降至陰囊或腹股溝
  • 君火:心火
  • 相火:命門火
  • 陽數:脈象偏向陽
  • 陰數:脈象偏向陰

張景岳曰:數脈有陰陽,今後世相傳,皆以數為熱脈。及詳考《內經》,則但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曰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曰緩而滑者,曰熱中。舍此之外,則無以數言熱者。而遲冷數熱之說,乃始自《難經》云:數則為熱,遲則為寒。

白話文:

張景嶽說:脈象的數與遲是有陰陽之分的,後世流傳的理論都把脈數當作陽脈。仔細考究《內經》的記載,只說脈象急促的多是寒證,緩慢的多是熱證;脈象滑利的是陽氣旺盛,可能會略微發熱;脈象粗大的是陰氣不足,陽氣有餘,屬於熱中狀態;脈象緩慢而滑利的也屬於熱中。除此之外,沒有使用脈數來判斷熱證的說法。而脈遲冷而快熱的說法,最早出自《難經》,說:脈數則為熱,脈遲則為寒。

今舉世所宗,皆此說也。不知數熱之說,大有謬誤。何以見之?蓋自予歷驗以來,凡見內熱伏火等症,脈反不數,而惟洪滑有力,如經文所言者是也。至如數脈之辨,大約有七,此義失真,以至相傳遺害者,弗勝紀矣。茲列其要者如下,諸所未盡,可以類推。一外邪有數脈。

白話文:

如今全世界都採信某種理論。但是不知道這種「數熱」的說法,其實有很多錯誤。怎麼證明呢?我自己臨牀上觀察,凡是看到內熱、伏火等症狀的病人,他們的脈搏並不會數(快),反而洪滑有力,就像經文上所記載的。至於脈數的辨證,大概有七種,但其中有些意思不正確,以訛傳訛,造成的危害已經很多了。現在把它們歸納列出重點如下,還有沒有談到的部分,可以類推。第一,外邪會造成脈數。

凡寒邪外感,脈必暴見緊數。然初感便數者,原未傳經,熱從何來?所以只宜溫散。即或傳經日久,但見數而滑實,方可言熱。若數而無力者,到底仍是陰症,只須溫中。此外感之數,不可盡以為熱也。若概用寒涼,無不殺人。一虛損有數脈。凡患陽虛而數者,脈必數而無力,或兼細小,而症見虛寒,此則溫之且不暇,尚堪作熱治乎?又有陰虛之數者,脈必數而弦滑,雖有煩熱諸症,亦宜慎用寒涼。若但清火,必至脾泄而敗(同按:今日庸醫治虛損,多於清火殺人)。

白話文:

凡是外感寒邪,脈搏一定會突然顯現得很緊張而且數快。然而,剛開始感冒就出現數脈的人,原本還沒有傳入經絡,熱怎麼會產生?因此只適合採用溫散的方法治療。即使傳入經絡時間已經很久,但只要脈搏數快而且滑實,纔可以說是熱症。如果脈搏數快但無力,這就仍然是陰證,只需要溫補脾胃即可。此外感而脈數,不能一概以為是熱症。如果都用寒涼藥物治療,無一不讓人死。

虛損證型中也有脈數的情況。對於陽虛而脈數的,脈搏一定又數又無力,或者兼有細小,症狀表現為虛寒,這時候還來不及溫補,怎麼還能用寒涼藥物治療呢?還有陰虛而脈數的,脈搏一定又數又弦滑,雖然有煩熱等症狀,也應該慎重使用寒涼藥物。如果只清熱降火,必定會導致脾泄而虛弱。(附註:現在的庸醫治療虛損證型,大多用清火方法,把人害死。)

且凡患虛損者,脈無不數。數脈之病,惟損最多,愈虛則愈數,愈數則愈危,豈數皆熱病乎?若以虛數作熱數,則萬無不敗者矣。一瘧疾有數脈。凡瘧作之時,脈必緊數,瘧止之時,脈必和緩,豈作即有火而止則無火乎?且火在人身,無則無矣,有則無止時也。能作能止者,惟寒邪之進退耳。

白話文:

凡是患有虛損的人,脈象一定會數(快速)。造成數脈的原因,虛損最多。虛損越嚴重,脈搏越數,脈搏越數,情況越危險。難道所有的數脈都是熱病嗎?如果將虛數脈當成熱數脈治療,那肯定沒有一個人能好轉的。瘧疾也有數脈。每次瘧疾發作時,脈搏一定會緊數,瘧疾停止時,脈搏一定會緩和。難道瘧疾發作時就有火,而停止時就沒有火嗎?而且人體中的火,要不就完全沒有,要不就是持續不斷的。能夠忽冷忽熱、有出現有消失的,只有寒邪的進出。

真火真熱,則不然也。此瘧疾之數,故不可盡以為熱。一痢疾有數脈。凡痢疾之作,率由寒濕內傷,脾腎俱損,所以脈數。但兼弦澀細弱者,總皆虛數,非熱數也,悉宜溫補命門,百不失一。其有形症多火,年力強壯者,方可以熱數論治。然必見洪滑實數之脈,方是其症。一癰瘍有數脈。

白話文:

真正的火熱病症並非如此。這是因為瘧疾的發病規律,所以不能完全根據脈象判定為熱症。痢疾也有多種脈象。痢疾的發作,通常是由於寒濕內傷,脾腎兩臟受損,因此脈搏會增數。但是,如果同時伴有弦澀、細弱的脈象,這些都是虛數脈象,而不是熱數脈象,應當採用溫補命門的方法治療,通常有效。對於有形體症狀和火熱明顯、體力強壯的患者,纔可以根據熱數脈象進行治療。但是,治療前必須見到洪滑實數的脈象,才能確定是熱數脈象。癰瘍也有多種脈象。

凡脈數身無熱,而反惡寒,飲食如常者,或身有熱,而得汗不解者,即癰疽之候也。然瘡瘍之發,有陰有陽,可攻可補,亦不得盡以脈數者為熱症。一痘疹有數脈。以邪毒未達也,達則不數矣。此當以虛實大小分陰陽,亦不得以數為熱脈。一癥癖有數脈。凡脅腹之下,有塊如盤者,以積滯不行,脈必見數。

白話文:

如果脈搏很快,身體沒有發熱,卻反倒感到寒冷,飲食正常,或者身體發熱,但是出汗卻無法緩解,這就是癰疽的徵兆。不過,瘡瘍的發病有陰有陽,可以攻可以補,不能單憑脈搏快就判定為熱症。像麻疹這種疾病,也會出現脈搏快的現象,因為邪毒還沒有侵入到體內,一旦侵入,脈搏就不會快了。這種情況應該根據虛實大小來區分陰陽,也不可以單憑脈搏快就判定為熱症。像癥癖這種疾病,也會出現脈搏快的現象,凡是脅肋和腹部下方有像盤子一樣的硬塊,都是因為積滯不通,所以脈搏一定會很快。

若積久成疳,陽明壅滯,而致口臭牙疳發熱等症者,乃宜清胃清火。如無火症,而脈見細數者,亦不得認以為熱。一胎孕有數脈。以衝任氣阻,所以脈數,本非火也。此當以強弱分寒熱,不可因其脈數,而執以黃芩為聖藥。

按:以上數脈諸症,凡邪盛者,多數脈,虛甚者,尤多數脈,則是熱非熱,從可知矣。

白話文:

如果病症持續累積形成癌症,是因陽明經氣血壅結,導致口臭、牙齦腫痛和發熱等症狀。這時應該採用清胃降火的治療方法。

但是,如果沒有發熱的症狀,但脈象細數,也不應誤認為是熱症。因為胎兒在母體中有多條脈絡,如果衝任二脈氣血不通暢,脈象就會變細數,這並非是火熱的表現。這種情況下,應該根據脈象的強弱來判斷是寒證還是熱證,不能僅憑脈象細數就認定黃芩是最佳藥物。

蕭通隱曰:數脈息數輻輳,按舉有力,主陽盛燔灼、侵剝真陰之實。病浮為在表,沉為在裡,發表攻裡,脈症相符,不難分別。惟是如數之脈,疑似真假之間,便有生死霄壤之殊,人多不知。夫數按不鼓,即為虛寒相搏之脈。數大而虛,則為精血銷竭之脈。細疾若數,陰燥似陽之候也。

白話文:

蕭通隱說:多條脈搏又快又密,按壓時有力量,代表陽氣過盛灼傷身體,侵蝕真正的陰氣。病情浮現的屬於在身體表面,病情沉重的屬於在身體內部,治療時發散表證攻伐裡證,脈象和症狀相符,不難區分。只有像這種脈搏,在虛實之間猶豫不決,就會有生死天壤之別,很多人不知道。

脈搏雖然快,但按壓時不有力,就是虛寒交戰的脈象。脈搏又快又大,而且虛弱,就是精血耗盡的脈象。脈搏細而快,陰虛火旺,看起來像是陽症。

沉弦細數,虛癆垂死之期也。又有快脈,即急脈,快急即如數,脈非真數也。若假熱之病,誤服涼劑,脈亦數也。每見舉世醫流,診得息數急疾,竟不知新病久病,有力無力,鼓與不鼓之異,一概混投苦寒,遽絕胃氣,安得不速人於死乎!徐東皋云:數候多凶,勻健略可,惟宜傷寒妊瘧小兒。《瀕湖脈學》云: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君相火來醫,實宜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

白話文:

脈搏細弱而數,是虛勞病症垂危的徵兆。還有一種快脈,即急脈,快且急頻似數脈,但其實不是真正的數脈。如果虛熱症候誤服涼藥,也會出現數脈。常常見到一些醫生,診斷出病人的呼吸急促、脈搏快速,卻不知道這是新病還是舊病,病人身體是否虛弱,脈搏是否有力,於是分別投以寒涼藥物,迅速損傷胃氣,怎麼能不讓病人快速死亡呢?徐東皋說:數脈大多是凶兆,脈搏勻稱有力稍微好一些,只有傷寒、孕婦瘧疾及小兒病症才適合數脈。《瀕湖脈學》中說:脈數為陽熱所致,可用瀉火藥醫治,虛弱的溫熱病症宜滋補肺氣,但是肺病到了深秋卻要避免治療。

據此,亦嘗有溫補之者矣。若僅言只將君相火來醫,則猶見之未擴也。夫獨不有陽虛陰盛之重恙,反得洪數有力之實脈,急溫桂附,旋即痊可者乎!余謹再引《內經》色脈篇論,以正其謬,以救其在,為時師下一痛針法。經言冬脈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為不及,病在中。

白話文:

基於此點,也有曾使用溫補之法的人。如果僅僅說只用溫補元氣之法來治療,那就好像眼界不夠廣闊一樣。難道沒有陽氣虛弱、陰氣盛大的嚴重疾病,反而出現脈搏強勁有力的情況,緊急使用溫熱的桂枝、附子,隨即就能痊癒的嗎?我謹慎地再次引用《內經》中的色脈篇的論述,以糾正他們的謬誤,以挽救那些仍在錯誤中的人,為後世的醫師提供一個深刻的教訓。經文說:冬天的脈象如果:脈氣到來時像彈石一樣,這是脈氣太過,病位在身體表面;脈氣離去時像數豆子一樣規律,這是脈氣不足,病位在身體內部。

釋云:來如彈石者,其至堅強,營之太過也;去如數者,動止疾促,營之不及也。蓋數本屬熱,而此真陰虧損之脈,亦必急數。然愈數則愈虛,愈虛則愈數,而非陽強實熱之數,故不曰數,而曰如數,則辨析之意深矣。此而一差,生死反掌。愚以為豈獨數脈有相似者,即浮沉、遲緩、滑澀、虛實、弦緊諸脈,亦皆有相似者,又非唯脈然也。

白話文:

經書中說:脈搏跳動像彈射的石頭,是表示太過於強勁、營氣過盛;脈搏跳動如數珠,是表示動作太快,營氣不足。通常數脈是由於熱症所致,但這種情況是真陰虧損的脈象,也必然會急促數。但是,脈搏越數越虛,越虛則脈搏越數,這並不是陽氣強盛、實熱之數,所以不說是數脈,而是說「如數」,這樣區別的用意就深遠了。如果在這方面有一點差錯,生死存亡就在旦夕之間。我認為不只是數脈有相似的,就是浮沉、遲緩、滑澀、虛實、弦緊諸脈,也都有相似的。而且,不只是脈象如此。

至症若如瘧、如痰、如喘、如風、如淋等症,設非素嫺審辨,臨事最撼心目,故庸淺者只知現在,精妙者疑似獨明。為醫之難,此關頭矣。

白話文:

面對類似瘧疾、痰症、喘息、風寒或淋症等複雜的疾病,如果平時沒有深入的研究和辨別能力,接觸到這些病症時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束手無策。因此,醫術平庸的人只會根據目前的症狀來判斷,而醫術高明的人則能深入辨別,明辨疑似之症。行醫的難處,就在於此。

按:數脈一症,不明於世久矣。余曾見癆瘵垂危脈數,而用三黃;潮熱不解,咳嗽失血脈數,而用參蘇飲者。率以數脈為熱為實,誤人不淺。予每遇此等脈候,輒用貞元飲或六味回陽等方而退。欲行此道者,當以二先生數脈之辨而玩味焉,庶免殺人之禍(妙悟子識)。

滑脈

滑脈替替,往來流利,盤珠之形,荷露之義。

白話文:

古時候,醫界對於脈象中的「數脈」一直沒有完全了解。我曾經親眼見到一些患有肺痨病、命在旦夕的病人,脈象是數脈,卻用三黃瀉熱藥;還有一些病人有潮熱不退、咳嗽咳血的症状,脈象也是數脈,卻用參蘇飲來治療。他們都把數脈當作是熱證、實證,誤導了不少人。我每次遇到這種脈象,都會用貞元飲或六味回陽等方子来治疗,效果很好。想要走這條醫道的人,應該要仔細研究两位名醫對於數脈的辨證方法,才能避免誤診,免去杀人的禍患。

滑脈摸起來滑利,脈波往返流暢,就像盤珠滚动,又像是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滑脈為陽,多主痰液。寸滑咳嗽,胸滿吐逆。關滑胃熱,壅氣傷食。尺滑病淋,或為痢積,男子溺血,婦人經郁。浮滑風痰,沉滑痰食。滑數痰火,滑短氣塞。滑而浮大,尿則陰痛。滑而浮散,中風癱緩。滑而沖和,娠孕可喜。

白話文:

脈象滑利屬陽,多與痰液相關。

  • **寸口脈滑利:**咳嗽,胸部脹滿,惡心嘔吐。
  • **關脈滑利:**胃熱,氣體鬱結,積食。
  • **尺脈滑利:**淋病,或為痢疾積聚,男子小便帶血,女子經血不暢。
  • **脈象浮滑:**風痰。
  • **脈象沉滑:**痰食。
  • **脈象滑數:**痰熱。
  • **脈象滑短:**氣息堵塞。
  • **脈象滑而浮大:**小便時陰莖疼痛。
  • **脈象滑而浮散:**中風癱瘓。
  • **脈象滑而沖和:**懷孕,可喜。

張景岳曰:往來流利,如盤走珠,乃氣實血壅之候,為痰逆,為食滯,為嘔吐,為滿悶。滑大滑數,為內熱,上為心肺、頭目、咽喉之熱,下為小腸、膀胱、二便之熱。婦人脈滑數而經斷者,為有孕。平人脈滑而和緩,此營衛充實之佳兆。若過於滑大,則為邪熱之病。又凡病虛損者,多有弦滑之脈,此陰虛然也。

瀉痢者,亦多弦滑之脈,此脾腎受傷也,不得通以火論。

白話文:

張景嶽說:脈象運行流利,像盤子裡滾動珠子一樣,這是氣血阻滯的徵兆,表示有痰逆、食滯、嘔吐或脹悶等問題。脈象滑動而數量多,表示體內有熱,上方是指心肺、頭目、咽喉的熱,下方是指小腸、膀胱和二便的熱。女性脈象滑動數量多而月經斷絕的,是懷孕了。普通人脈象滑動而和緩,這是營氣和衛氣充實的良好徵兆。如果過於滑動和數量多,則表示有邪熱疾病。此外,所有虛弱疾病的人,大多有弦滑脈,這是因為陰虛造成的。

蕭通隱曰:滑脈平勻,乃得胃氣之脈也。故經云: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又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按之指下鼓擊有力有神,如珠圓滑,替替不絕。男得此無病,女得此有胎,此真滑脈也。若病則屬痰飲,浮滑風痰,沉滑食痰,滑數痰火,滑短宿食。寸滑嘔吐,關滑蓄血,尺滑頹淋遺泄,亦脈症相應之脈也。

白話文:

蕭通隱說:脈搏滑動流暢,是胃氣充盈的脈象。所以《難經》說:「脈弱而滑,是有胃氣的。」又說:「滑脈表示陽氣旺盛,稍有熱氣,按壓時指下有力,有種彈動的感覺,就像珠子般圓滑,持續不斷。」男性得到這種脈象沒有疾病,女性得到這種脈象則可能懷孕,這纔是真正的滑脈。如果生病,則與痰飲有關:浮而滑的是風痰,沉而滑的是食痰,滑而數的是痰熱,滑而短的是宿食。寸脈滑是嘔吐,關脈滑是蓄血,尺脈滑是遺尿、泄瀉,這些也都是脈象與症狀相應的脈象。

而特有如滑之脈,驟診亦得平和,不大不小,不見歇至,不見克勝,息數如常,只是平動不鼓,牒牒而去,稍按即無,此為元氣已脫,僅存餘氣留連藏府經脈之中,未盡斷耳。先於死期旬日內便見此脈,乃絕脈也。雖有盧扁,亦難復甦。每見醫者尚於此際,執以為痰,化氣消痞,攻劑任投,只速其亡耳,抑何昧於生死之頓殊乎。

白話文:

如果把脈發現脈象像滑動一樣,粗略摸也能感覺到平和,脈搏大小適中,沒有明顯的間歇或強調,呼吸頻率正常,只是脈搏平穩跳動,沒有突出的鼓動感,輕輕一按就消失。這種脈象表示元氣已經耗盡,只有殘餘的氣息還滯留在臟腑經絡之中,還沒有完全斷絕。如果在死亡前十天內出現這種脈象,就是絕脈。即使有神醫扁鵲,也很難救活。

但是我常常看到醫生在這個時候,還把這種脈象誤以為是痰濕,於是使用化痰、消脹氣、攻伐的藥物。這些藥物只會加速患者的死亡,真是對生死的區別一無所知。

李瀕湖曰:寸滑膈痰嘔吐生,吞酸咳嗽舌強臨,當關宿食兼寒熱,渴痢癲淋向尺評。

澀脈

澀脈蹇滯,如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

白話文:

李瀕湖說:寸脈滑可能是因為膈間有痰,會引起嘔吐,還會出現吞酸、咳嗽、舌頭僵硬的症狀;當關脈見到的是宿食停滯加上寒熱交錯的情況;口渴、痢疾、癲狂、小便淋瀝等症狀則要從尺脈來評斷。

澀脈的特點是運行不暢,就像刀刮竹子一樣,脈搏遲緩、細小且短,這三個特徵都具備。

澀為血少,亦主精傷。寸澀心痛,或為怔忡。關澀陰虛,因而中熱。右關土虛,左關脅脹。尺澀遺淋,血痢可決。孕而胎病,無孕血竭。

澀而堅大,為有實熱。澀而虛軟,虛火炎灼。

白話文:

澀證

  • 舌苔澀:表示血量不足,也主精氣受傷。
  • 寸脈澀:心臟疼痛,或有心悸胸悶等怔忡症狀。
  • 關脈澀:陰虛火旺。
  • 右關脈澀:脾胃虛弱。
  • 左關脈澀:脅肋脹痛。
  • 尺脈澀:尿頻尿急,或有血痢。
  • 孕婦舌苔澀:胎兒有病,或無孕血竭。

張景岳曰:為血氣俱虛之候,為少氣,為憂煩,為痹痛,為拘攣,為麻木,為無汗,為脾寒少食,為胃寒多嘔,為二便違和,為四肢厥冷,男子為傷精,女子為失血,為不孕,為經脈不調。凡脈見澀滯者,多由七情不遂,營衛耗傷,血無以充,氣無以暢。其在上,則有上焦之不舒,參伍不調,傷精亡血之病。

白話文:

張景嶽說:這是氣血都虛的狀況,表現為氣短、憂慮、痠痛、抽筋、麻木、無汗、脾胃虛寒、食慾差、嘔吐、大小便異常、四肢冰冷,男子會傷精,女子會失血、不孕、經期不順。凡是脈象摸起來澀滯的,大多是因為情緒不好,導致血液循環受損,氣血無法正常運行。氣血不暢在上焦,就會出現上焦氣機不順、臟腑功能紊亂,從而導致傷精、失血的疾病。

為血痹,為寒濕入營,為心痛,為脅痛,為解㑊,為反胃,為亡陽,為腸結,為不月,為胎病,為溲淋,亦為氣滯。經曰:脈弱以澀,是謂久病。然亦有不同者,或人賦稟經脈不利,或七情傷懷莫解,或過服補劑,以致血氣壅盛;或飲食過度,不即運化;或痰多而見獨澀;或久臥久坐體拘不運,此又非專主於傷精亡血之病也。至於虛癆,細數而澀,或兼結代,死期可十。

白話文:

這是血痹症,是因為寒濕入侵經脈,導致心痛、脅痛、解㑊、反胃,以及亡陽、腸結、不月、胎病、溲淋等症狀,也可能是因為氣滯引起的。經書記載:脈象微弱且澀,代表著病情久遠。但也有其他原因,有些人可能是天生經脈不暢,有些人可能是七情鬱結難解,有些人可能是過度服用補品導致血氣壅盛,有些人可能是飲食過度,消化不良,有些人可能是痰多導致脈象獨澀,有些人可能是長期臥床或久坐導致身體拘緊不運,這些原因並不完全屬於傷精亡血的範疇。至於虛癆患者,脈象細弱且澀,有時伴隨結代,這種情況下,生命只剩下十年左右。

凡診此脈,須察病機,庶無謬治。

李瀕湖曰:寸澀心虛痛對胸,胃虛脅脹察關中,尺為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

虛脈

虛合四形,浮大遲軟,及乎尋按,幾不可見。

白話文:

凡是診斷這種脈象,必須要明察疾病的機理,這樣才能避免錯誤治療。

李瀕湖說:寸脈涩则心虛而痛在胸部,胃氣虛則兩脅脹滿要觀察關部脈象,尺脈反映精血皆傷的情況,可能是腸結或者是小便淋漓,甚至可能有血便。

虛脈的特徵有四種表現,脈象浮大遲軟,當進一步按壓時,幾乎感覺不到脈搏。

虛主血虛,又主傷暑。左寸心虧,驚悸怔忡;右寸肺虛,自汗氣怯。左關肝傷,血不營筋;右關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症蜂起。

白話文:

虛位代表血虛,也代表傷於暑熱。左手寸脈虛弱,心臟虧損,容易驚悸發怔;右手寸脈虛弱,肺臟虛弱,容易自汗氣怯。左手關脈虛弱,肝臟受損,氣血無法濡養筋脈;右手關脈虛弱,脾臟虛寒,食物無法消化。左手尺脈虛弱,腎水不足,腰膝酸軟無力;右手尺脈虛弱,心火不足,容易產生寒症和水腫。

張景岳曰:虛脈,正氣虛也,無力也,無神也。有陰有陽。浮而無力為血虛,沉而無力為氣虛。數而無力為陰虛,遲而無力為陽虛。虛雖曰微濡遲澀之屬,皆為虛類,然而無論諸脈,但見指下無神者,總是虛脈。《內經》曰:按之不鼓,諸脈皆然。即此謂也。故凡洪大無神者,即陰虛也;細小無神者,即陽虛也。

白話文:

張景嶽說:脈搏虛弱,表示正氣虛弱,力量不足,精神萎靡。這種虛脈可以分為陰虛和陽虛。浮而無力是血虛,沉而無力是氣虛。脈快而無力是陰虛,脈慢而無力是陽虛。虛弱雖然會表現為細微、濡弱、遲緩、澀滯等特徵,但都屬於虛脈的範疇。然而,無論哪一種脈象,只要按壓時感覺不到力量,都是虛脈。《內經》裡說:按壓脈搏時感覺不鼓動,所有脈象都是這樣的。這就是虛脈的意思。因此,如果脈搏洪大而無力,就是陰虛;如果脈搏細小而無力,就是陽虛。

陰虛則金水虧殘,龍雷易熾,而五液神魂之病生焉,或盜汗遺精,或上下失血,或驚忡不寧,或咳喘勞熱。陽虛則火土受傷,真氣日損,而君相化源之病生焉,或頭目昏眩,或膈塞脹滿,或嘔惡亡陽,或瀉痢疼痛。救陰者壯水之主,救陽者益火之源。漸長則生,漸消則死。虛而不補元氣,將何以復此,實死生之關也。

白話文:

如果陰氣不足,金水精氣就會虧損,導致虛火旺盛,進而產生五臟液失調、神魂不寧的疾病,可能出現盜汗、遺精、上下出血、驚慌不安、咳嗽喘息、發燒等症狀。

如果陽氣不足,火土受損,真氣日益消耗,就會產生君臣相火失調的疾病,可能出現頭暈目眩、胸悶腹脹、嘔吐陽氣不足、腹瀉疼痛等症狀。

治療陰虛的方法是補益水液,治療陽虛的方法是增強火氣。症狀逐漸加重則人會生,逐漸減輕則人會死。如果虛弱不能補益元氣,身體將如何恢復健康呢?這關乎生死之別。

醫不識此,尚望其他焉。

李瀕湖曰:血不營心寸口虛,關中腹脹食難舒,骨蒸痿痹傷精血,卻在神門(神門者,尺脈也)兩部居。

實脈

實脈有力,長大而堅,應指愊愊,三候皆然。

白話文:

醫生如果不認識這一點,還指望他認識其他的嗎。

李瀕湖說:如果血液不能滋養心臟,則會出現寸口部位虛弱,關中部位腹部脹滿,飲食後感到不舒適,骨蒸潮熱、肌肉萎縮、精血受損的情況,這些症狀反映在神門(即尺脈)這兩個部位上。

實脈指的是脈搏有力,形態長而且堅硬,按壓時感覺到緊密,三個階段都是如此。

血實脈實,火熱壅結。左寸心勞,舌強氣壅;右寸肺病,嘔逆咽痛。左關見實,肝火脅痛;右關見實,中滿氣疼。左尺見之,便閉腹疼;右尺見之,相火亢逆。

實而且緊,寒積稽留。實而且滑,痰凝為祟。

白話文:

血脈實盛,火熱壅積

  • 左寸脈實:心氣過盛,舌僵氣塞
  • 右寸脈實:肺病,嘔吐反胃,咽喉疼痛
  • 左關脈實:肝火旺盛,脅痛
  • 右關脈實:脘腹脹滿,氣痛
  • 左尺脈實:便祕,腹痛
  • 右尺脈實:腎陽亢盛

張景岳曰:實脈邪氣實也,舉按皆強,鼓動有力。實脈有陰有陽,凡弦、洪、滑、緊之屬,皆相類也,為三焦壅滯之候。表邪實者,浮大有力,以風寒暑濕外感於經,為傷寒瘴瘧,為發熱頭痛、鼻塞頭腫,為筋骨肢體痠疼、癰毒等症。里邪實者,沉實有力,因飲食七情內傷於藏,為脹滿,為閉結,為癥瘕,為瘀血,為痰飲,為腹痛,為喘嘔咳逆等症。火邪實者,洪滑有力,為諸實熱等症。

白話文:

張景嶽說:實脈表示邪氣實,不管怎麼按壓都很有力道,還會跳動有力。實脈有陰實和陽實之分,弦脈、洪脈、滑脈、緊脈等都屬於實脈,是三焦壅滯的徵兆。

表邪實:浮大有力,是由於風邪寒濕暑濕等外邪侵襲經絡,導致傷寒、瘴瘧,表現為發熱、頭痛、鼻塞、頭腫,以及筋骨肢體痠痛、癰毒等。

裏邪實:沉實有力,是由於飲食或七情內傷於臟腑,導致脹滿、閉結、癥瘕、瘀血、痰飲、腹痛、喘嘔咳逆等症。

火邪實:洪滑有力,代表諸多實熱證。

寒邪實者,沉弦有力,為諸痛實等症。凡其在氣在血,脈有兼見者,當以類求。然實脈有真假,真實者易知,假實者易誤,故必問其所因,而兼察形症。必得其神,方是高手。

白話文:

寒邪過盛時,把脈會發現脈象沉穩有力,代表諸痛實証等症狀。凡是氣血問題,脈象上都有兼見的徵兆,應該根據病情分類來鑑別。然而實脈有真假之分,真實的脈象容易辨認,虛假的脈象容易誤判,所以必須詢問發病原因,並同時觀察形體徵象。只有能準確掌握病情,纔是醫術高超的高手。

蕭通隱曰:實脈浮沉皆得,大而且長,應指不虛。經云:血實脈實。曰脈實者,水穀為病。曰氣來實強,是謂太過。蓋實主火熱有餘之病,或發狂譫語,或陽毒便結,或咽腫舌強,或脾熱中滿,或腰腸壅痛;或平人實大,主有痢疾,宜先下之;或瘡疽脈實,急下之,以邪氣在裡故也。俱宜通腸發汗,亟解繁苛之火,不待再計矣。

白話文:

蕭通隱說:實脈浮沉都可摸到,脈象又大又長,手指按壓下去脈搏不虛弱。經書上說:血氣充足,脈象才會實。所說的脈象實,是指水穀為病。所謂氣勢強勁,脈象實,就是過盛的意思。凡是脈象實的,主要是火熱過盛的病症,可能表現為發狂胡言亂語,或陽明熱證導致大便乾結,或咽喉腫痛舌頭強硬,或脾胃熱盛導致腹脹,或腰腹疼痛;或者平時脈象實大的人,容易得痢疾,應先瀉下;或瘡毒脈象實,應立即瀉下,因為邪氣在體內聚集的緣故。這些情況都應通利腸道,發汗解熱,儘快消除過盛的火熱,不用再猶豫。

又有如實之脈,久病得此,孤陽外脫,脈必先見弦數滑實,故書云久病脈實者凶,其可療以消伐之劑乎?更有沉寒內痼,脈道壅滯,而堅牢如實,此又不得概用寒劑,但溫以薑、桂之屬可也。又有真陰大虧,燎原日熾,脈見關格,洪弦若實,法幾窮矣,尚可清涼乎?以上三症,皆如實脈,非正實脈也。

白話文:

還有看似強壯的脈象,久病後出現這種脈象,表示元氣外脫,脈搏一定會先表現出弦而有力、滑而有力,因此古籍中說久病脈象強壯是不好的徵兆,難道可以用消耗耗損的藥物來治療嗎?還有一種是沉重的寒邪內部積聚、脈路不通,脈搏堅硬有力。這種情況也不適合濫用寒性的藥物,只能用溫熱性的藥物,如薑、桂等。還有一種是真陰嚴重虧損,就像燎原大火一樣難以控制,脈象表現為關格,洪大有力,好像有力一樣,治療方法幾乎用盡了,還能用寒涼的藥物嗎?以上三種症狀都看似強壯的脈象,但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強壯脈象。

李瀕湖曰:寸實應知面熱風,咽疼舌硬氣填胸,當關脾熱中宮滿,尺屬腰腸痛不通。

長脈

長脈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長竿。

白話文:

李瀕湖說:如果寸脈實,可知面部會發熱且有風感,咽喉疼痛舌頭僵硬,氣滯在胸口;當關脈反映脾臟熱盛,中宮部位感到飽脹;尺脈則與腰部及腸道的不通暢有關。

長脈的特徵是從頭到尾都很均勻,直上直下,摸起來就像沿著一根長竿一樣。

長脈有餘,氣逆火盛。左寸見長,君火為病;右寸見長,滿逆為定。左關見長,木實之殃;右關見長,土鬱脹悶。左尺見之,奔豚沖競;右尺見之,相火專令。

白話文:

脈搏跳動過快,氣息逆亂,體內有火氣。

如果左寸脈較長,則是心火旺盛導致疾病;如果右寸脈較長,則表示體內氣血逆亂。

如果左關脈較長,是肝氣過於旺盛而造成的災難;如果右關脈較長,則是脾胃受阻,導致胸悶脹痛。

如果左尺脈較長,表示體內有奔波勞累、爭競過度的跡象;如果右尺脈較長,說明腎火過旺,主導身體。

蕭通隱曰:長脈不大不小,迢迢自若,如循長竿末梢為平,如引繩、如循長竿為病。長有三部之長,一部之長。心脈長,神強氣壯。腎脈長,蒂固根深。經云:長則氣治,短則氣病。長主於肝,短主於肺,皆平脈也。反此則為有餘之病,非陽毒癲癇,則陽明熱深。若長而緩者,百病皆愈。

白話文:

蕭通隱說:

長脈大小適中,從容舒展,就像順著長竿末梢,感覺平穩順暢。如果像拉繩子、順著長竿一樣,就是疾病的徵兆。

長脈分為三部或一部之長。心脈長,則神氣充足,腎脈長,則根基穩固。經書上說:「長脈氣順,短脈氣病。」

長脈主肝,短脈主肺,都是平脈。如果與此相反,就是過度或不足的病症:陽氣過剩,導致癲癇或發熱。如果脈長且緩和,各種疾病都能痊癒。

大概雖主乎病,亦屬輕淺之症。其有如長之脈,或鰥寡思色不遂,心肝兩部,則洪長而溢魚際,是皆七情為患,而非有病之脈也。或㿗疝而左尺偏長,是又宿疾留經,而非無病之脈也。或寒入經腑,六部細長不鼓,此非投以辛熱不能蠲除也。若細長而鼓,又須清解,靈變在人耳。

白話文:

一般情況下,雖然脈象主要反映的是疾病,但也有些情況屬於輕微的病症。比如長脈,或者鰥夫寡婦思春不遂,這樣的心肝兩部脈象,就會洪大而溢出魚際穴。這些都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所致,而不是疾病的脈象。或者疝氣發作,左寸脈偏長,這又可能是宿疾留存在經絡中,而不是沒有病症的脈象。或者寒邪侵入經腑,六部的脈象細長不鼓動,這就需要用辛溫熱性的藥物來驅除。如果脈象細長又有鼓動,就需要清熱化瘀,具體治療方法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看得長脈多有兼見,不得偏執為悉無病。但病得此,終非死脈。老人兩尺脈沉長滑實,壽可期頤,且徵瓜瓞之盛。若短脈不及本位,應指而回,不能滿部,主病為內虛,為喘滿氣促,為胃氣弱,為頭腹疼。諸病見短難治,為真氣不足,是又與長為霄壤之判。

白話文:

在診察脈象時,經常會遇到「長脈」合併其他脈象的情況,不能偏執地認為沒有疾病。但如果出現「長脈」,通常不是致命的脈象。老年人的「兩尺脈」(橈動脈寸口以下的脈搏)沉穩、綿長、滑順而有力,預示著長壽,同時也表明子孫興旺。

如果脈搏短促,達不到正常的長度,按壓手指後很快回彈,無法充滿整個脈位,通常表示身體虛弱,可能伴有喘息、氣短、胃氣不足、頭部和腹部疼痛等症狀。脈象短促的疾病難以治療,是因為真氣不足,與「長脈」的預後完全不同。

李瀕湖曰:長脈迢迢小大勻,反常為病似牽繩,若非陽毒癲癇病,即是陽明熱勢深。

短脈

短脈澀小,首尾俱俯,中間突起,不能滿部。

白話文:

李瀕湖說:長脈流利細長而節奏均勻,如果反常出現像是被拉緊的繩子一樣的脈象,如果不是因為陽毒或癲癇之類的疾病,那就是陽明經有深層的熱症。

短脈的特徵是脈搏短促而沈澀,兩端都向下彎,中間部分高起,不能遍及全脈。

短主不及,為氣虛症。短居左寸,神心不定;短見右寸,肺虛頭痛。短在左關,肝氣受傷;短在右關,膈間為殃。左尺短時,少腹必疼;右尺短時,真火不隆。

白話文:

脈搏短小乏力,表明氣虛。脈搏短小位於左手寸部,說明神志不寧;脈搏短小位於右手寸部,說明肺氣虛弱而導致頭痛。脈搏短小位於左手關部,表明肝氣受損;脈搏短小位於右手關部,表明隔膜出現問題。脈搏短小位於左手尺部,表明少腹必定疼痛;脈搏短小位於右手尺部,表明腎陽虛弱。

李瀕湖曰:短脈非於尺寸尋,不數不硬不滑真,浮為血澀沉為痞,寸主頭疼尺腹疼。

洪脈

洪脈極大,狀如洪水,來盛去衰,滔滔滿指。

白話文:

李瀕湖說:短脈不在於寸關尺的部位上探尋,它的特徵是不快、不硬、不滑,這才是真正的短脈,浮取時表示血行不順,沈取時表示胸腹有壅滯,寸部主頭痛,尺部主腹痛。

洪脈非常大,形狀像洪水一樣,來的時候強盛而去的時候減弱,脈勢滔滔,充滿手指。

洪為盛滿,氣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煩舌破;右寸洪大,心滿氣逆。左關見洪,肝木太過;右關見洪,脾土脹熱。左尺洪兮,水枯便難;右尺洪兮,龍雷燔灼。

白話文:

洪脈:脈象飽滿有力。氣鬱火盛。

  • 左寸脈洪大:心煩舌破。
  • 右寸脈洪大:心臟腫大,氣機逆亂。

關脈見洪:肝氣過盛。

  • 右關脈見洪:脾胃濕熱。

尺脈見洪:

  • 左尺脈洪:腎水虧虛,排便困難。
  • 右尺脈洪:心火過旺,灼傷體內陰液。

張景岳曰:洪脈大而實也,舉按皆有餘。洪脈為陽,凡浮芤實大之屬,皆其類也。為血氣燔灼,大熱之候。浮洪為表熱,沉洪為裡熱,為脹滿,為煩渴,為狂躁,為斑疹,為頭疼面熱,為咽乾喉痛,為口瘡癰腫,為大小便不通,為動血,此陽實陰虛、氣實血虛之候。洪大至極,甚至四倍以上者,即是陰陽離絕,關格之脈也,不可治。

白話文:

張景嶽說:洪脈又大又實,按壓時感覺充盈。洪脈是陽脈的一種,所有浮、芤、實、大的脈象,都屬於洪脈的範疇。洪脈代表氣血過於旺盛,體內過熱。

浮洪脈表示表熱,沉洪脈表示裡熱,會出現脹滿、口渴、煩躁、斑疹、頭痛面熱、咽乾喉痛、口瘡腫脹、大小便不通、動血等症狀。這是陽氣過盛、陰氣虛弱、氣血充足、血液虛弱的徵兆。

如果洪脈的程度非常嚴重,甚至超過正常脈搏寬度的四倍,說明陰陽離絕,已經到了脈象關閉的程度,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

蕭通隱曰:洪脈指下極大,來盛去衰,來大去長,體為陽,藏司心,時屬夏,運主火也,為陽盛陰虛之病。若逢炎夏,診有胃氣,乃應時之脈也。若泄痢、失血、久嗽,及痞滿反胃見之,增劇難瘥。或沉兼洪弦澀,主痰紅火熾之症。若形瘦脈大,多氣虛死。又曰:脈大則病進。

白話文:

蕭通隱說:洪脈在手指下摸起來非常大,來勢強勁,去勢衰弱,來時寬闊,去時細長,代表陽氣,主管心臟機能,所屬季節是夏季,代表火氣。這種脈象表示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的疾病。如果在炎熱的夏季,診斷出胃氣盛,這是符合時令的脈象。但是,如果出現腹瀉、失血、久咳,以及痞滿、反胃等症狀,脈象會加重,難以痊癒。如果洪脈兼有沉、弦、澀的症狀,說明痰液、熱邪熾盛。如果患者身體瘦弱,脈搏卻很大,多半是氣虛將死。又說:脈搏越大,病情越嚴重。

若春秋冬月見之,治主升陽散火。若洪而有力,乃實脈非洪脈,須投寒涼,此皆相類,宜細別耳。又有如洪之脈,乃陰虛假熱,陽虛暴症,脈雖洪大,按而無力,此又不得投以涼劑,致敗胃氣。又人臨死,從陽散而絕者,脈必先見洪大滑盛,乃真氣盡脫於外也,不可不察。

李瀕湖曰:寸洪虛火上焦炎,肺脈洪時金不堪,肝火胃虛關內察,腎虛陰火尺中看。

白話文:

在春秋冬季,若見到脈象洪盛,主要治療方法是提升陽氣,散去體內燥火。如果是脈象洪大有力,則為實脈,而非洪脈,需要使用寒涼藥物治療。這些脈象都很相似,需仔細辨別。

還有些脈象雖然洪大,但按壓時無力,這可能是陰虛假熱或陽虛暴症所致。雖然脈象洪大,但按壓無力,不可使用寒涼藥物治療,以免損傷胃氣。

此外,人在臨終時,陽氣散盡就會死亡。脈象會先出現洪大滑盛的現象,這是因為真氣已耗盡而外泄所致,不可不注意。

按:夏脈洪大而散曰平,反得腎則水剋火為賊邪,難治。得脾則子扶母為實邪,得肝則母歸子為虛邪,得肺則金凌火為微邪,俱易治。凡翻胃下痢、久嗽形瘦之人,俱忌洪脈。

微脈

微脈極細,而又極軟,似有若無,欲絕非絕。

白話文:

在夏季,脈象洪大而散逸時,稱為「平脈」。如果脈象反應的是腎氣過盛,導致水克火而出現偏頗之氣,則病情難以治療。如果脈象反應的是脾氣過盛,導致子氣扶助母氣而出現正邪相爭,則病情也難以治療。如果脈象反應的是肝氣過盛,導致母氣歸附子氣而出現虛弱之氣,則病情較易治療。如果脈象反應的是肺氣過盛,導致金氣凌犯火氣而出現輕微偏差之氣,則病情也較易治療。

通常,在出現反胃、腹瀉、久咳和身體消瘦等情況的人身上,都不適合出現洪脈。

微脈模糊,氣血大衰。左寸驚怯,右寸氣促。左關寒攣,右關胃冷。左尺得微,髓絕精枯;右尺得微,陽衰命絕。

白話文:

脈搏細微模糊,氣血極度衰弱。

左手寸口脈驚恐,右手寸口脈氣息急促。

左手關脈寒冷蜷縮,右手關脈胃部寒冷。

左手尺脈微弱,證明骨髓枯竭,精氣耗盡,右手尺脈微弱,表示陽氣衰敗,生命垂危。

張景岳曰:微脈纖細無神,柔弱之極,是為陰脈。凡細小虛濡之屬,皆其類也。乃血氣俱虛之候,為畏寒,為恐懼,為怯弱,為少氣,為中寒,為脹滿,為嘔噦,為泄瀉,為虛汗,為食不化,為腰腹疼痛,為傷精失血,為眩運厥逆。此雖氣血俱虛,而尤為元陽虧損,最是陰寒之候。

李瀕湖曰:寸微氣促或心驚,關脈微兮脹滿形,尺部見之精血竭,惡寒發熱汗漓淋。

白話文:

張景嶽說:脈搏細而弱,沒有力道,極其虛弱,這就是陰脈。凡是細小、虛弱、濡濕的脈象,都屬於這種陰脈。這是氣血雙虛的症狀,患者會表現出怕冷、膽怯、氣虛、畏寒、腹脹、嘔吐、腹瀉、虛汗、消化不良、腰腹疼痛、精氣流失、眩暈、厥逆等症狀。雖然這是氣血雙虛,但主要是元陽受損,是最為陰寒的狀態。

按:微者,陽氣衰而陰氣絕也。久病得之不可治,以正氣將滅也;卒病得之或可生,以邪氣尚未深重也。陽微惡寒,陰微發熱,男為勞極諸虛,女為崩中帶下之症。

細脈

細直而軟,累累縈縈,狀如絲線,較顯於微。

白話文:

註解:微症是指陽氣衰弱,陰氣將盡的狀態。

如果得這種病已經很久,就無法治癒,因為正氣已經快要消失了(正氣指人體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

如果得這種病很突然,還有可能存活,因為邪氣(致病因素)還不是太嚴重。

陽氣衰弱時會怕冷,陰氣衰弱時會發熱。男人得微症的原因通常是過度勞累和身體虛弱,女人得微症的原因通常是崩漏或帶下。

細主氣衰,諸虛勞損。細居左寸,怔忡不寐;細在右寸,嘔吐氣怯。細入左關,肝陰枯竭;細入右關,胃虛脹滿。左尺若細,泄痢遺精;右尺若細,下元冷憊。

白話文:

細小而主要的脈象衰弱,表明身體虛弱、損傷。

如果細脈位於左手寸關脈,會出現心神不寧、失眠。

如果細脈位於右手寸關脈,會出現嘔吐、氣虛。

如果細脈進入左手關脈,表明肝陰虧虛。

如果細脈進入右手關脈,表明胃虛、腹脹。

如果左尺脈細小,會出現腹瀉、遺精。

如果右尺脈細小,會出現下半身虛冷、乏力。

蕭通隱曰:細脈似微而常有,細直而軟,若絲線之應指。宜於秋冬老弱,為血氣兩衰之病。或傷精泄汗,或濕氣下侵,或泄痢脫陰,或丹田虛冷,或胃虛腹脹,或目眩筋痿。《脈經》云:細為血少氣衰,有此症則順,否則逆,故吐衄脈沉細者生。憂勞過度者脈亦細,治須溫補。

白話文:

蕭通隱說:細脈就像若有若無的微小脈象,細直柔軟,就像絲線被手指彈動一樣。這種脈象常出現在秋冬季節,或者年老體弱,血氣衰弱的患者身上。可能的原因有:傷精泄汗、濕氣侵犯、泄瀉脫陰、丹田虛冷、胃氣虛弱腹脹,或者頭暈目眩、筋骨痿弱。《脈經》上說:細脈說明氣血不足,出現這種脈象時用藥要順應脈象,否則就會違逆身體的狀態。因此,出現吐血、衄血等症狀時,如果脈象微弱細小,那麼患者是可以救治的。如果過度憂慮勞累,脈象也會細小,治療時需要溫補。

至有如細之脈,或因暴受寒冷,痛極壅塞經絡,致血沉細不得宣達,是細不得概言虛,而可誤施滋補,固結邪氣也。又有癆怯困殆,脈見弦細而數。蓋弦主氣衰,細主血少,數主虛火煎熬,奄奄待斃。醫於此尚欲清之平之,良可慨矣。

白話文:

細小的脈搏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

  • 突然受寒,疼痛劇烈,堵塞經絡,導致血液沉積細小,無法順利流動。這種情況不能一概而論為虛證,否則可能會誤用滋補藥物,反而固結邪氣。

  • 還有一些癆病、虛弱無力的人,脈搏會出現弦細而急促的現象。弦脈代表氣虛,細脈代表血少,急脈代表虛火煎熬,奄奄一息。如果醫生在這時還想清補平和,實在令人痛心。

李瀕湖曰:寸細應知嘔吐頻,入關腹脹胃虛形,尺逢定是丹田冷,瀉痢遺精號脫陰。

濡脈

濡脈細軟,見於浮分,舉之乃見,按之即空。

白話文:

李瀕湖說:如果脈象在寸部細弱,可知病人常有嘔吐的情況;若脈象進入關部,表示腹部脹滿且胃氣虛弱;若脈象在尺部出現,則表明下焦寒冷,會有泄瀉或遺精的症狀,這被稱為脫陰。

濡脈的特徵是細而柔軟,出現在皮表淺層,輕輕一摸可以感覺到,而用力按壓時似乎消失無蹤。

濡主陰虛,髓絕精傷。左寸見濡,健忘驚悸;右寸見濡,騰虛自汗。左關逢之,血不營筋;右關逢之,脾虛濕侵。左尺得濡,精枯血損;右尺逢之,火敗命乖。

白話文:

濡脈

  • **濡脈主陰虛:**表示身體陰液不足,滋潤不佳。
  • **濡脈見於左寸脈:**健忘、心悸。
  • **濡脈見於右寸脈:**心浮氣短、自發性出汗。
  • **濡脈見於左關脈:**血氣運行不暢,難以濡養筋脈。
  • **濡脈見於右關脈:**脾氣虛弱,容易受濕氣侵襲。
  • **濡脈見於左尺脈:**精血不足,容易受損。
  • **濡脈見於右尺脈:**陽氣衰弱,身體機能失調。

李瀕湖曰:寸濡陽微自汗多,關中其賴氣虛何,尺傷精血虛寒甚,溫補真陰可起疴。

弱脈

弱脈細小,見於沉分,舉之則無,按之乃得。

白話文:

李瀕湖說:寸脈濕潤而陽氣微弱,自汗多出,這是因為氣虛所致;關脈中氣虛的情形依賴於中氣的強弱;尺脈顯示精血虛弱且有寒象,這種情況下應該溫補真陰來治療疾病。

弱脈的特徵是脈搏細小,在沉取時才可觸及,輕按時幾乎感覺不到,需重按才能清晰摸到。

弱為陽陷,真陰衰弱。左寸心虛,驚悸健忘;右寸肺虛,自汗短氣。左關木虛,必苦攣急;右關土寒,水穀之疴。左尺弱形,涸流可徵;右尺若見,陽陷可驗。

白話文:

陽氣虛弱而下陷,真陰衰弱。

左寸脈虛弱,心臟氣血不足,容易驚悸和健忘。右寸脈虛弱,肺氣不足,容易自汗和氣短。

左關脈虛弱,肝氣不足,容易四肢痙攣和攣急。右關脈寒涼,脾胃虛寒,容易消化不良和腹瀉。

左尺脈虛弱,腎氣虛,容易出現津液不足。右尺脈明顯,陽氣下陷的徵兆。

蕭通隱曰:濡、弱、微、細四種相類。濡脈極軟,如水面浮綿,輕診則得,重按無有;弱脈極軟,重按乃得,輕診無有。《脈學》云:浮細如綿曰濡,沉細如綿曰弱,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沉而極細不斷曰細。又云:輕診即見,重按如欲絕者,微也;往來如線,而常有者,細也。

白話文:

蕭通隱說:濡、弱、微、細四種脈象很相似。濡脈極其柔軟,如同水面上的浮棉,輕輕診斷就能得到,重按就沒有了;弱脈也極其柔軟,重按才能得到,輕輕診斷就沒有了。《脈學》中說:浮而細如棉花絮的是濡脈,沉而細如棉花絮的是弱脈,浮而極細,如同要斷了的是微脈,沉而極細,不斷的是細脈。又說:輕輕診斷就能見到的,重按時感覺快要斷了的是微脈;往來如線,但總是不斷的,是細脈。

仲景曰: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縈縈如蠶絲細者,陽氣衰。此四脈者,雖形體不一,大較皆陰陽兩虧,病從內得,或失精亡血,或泄汗傷濕,或氣促心驚,或虛脹消癉,或筋骨痿痹。老弱久病見之順,少年春夏見之逆。治法皆宜調營益氣,填精實髓,固脾健胃。急施拯救,方得全生。

白話文:

張仲景說:脈象隱隱約約,就像浮在羹湯上的油脂,表示陽氣不足;脈象宛轉纏綿,像蠶絲般細微,表示陽氣衰敗。這四種脈象,雖然形態不一,但基本上都是陰陽兩虛,疾病是由內部引起的,可能是精液流失或失血、出汗過多或受寒、氣促心悸、虛脹消瘦、筋骨痿痺。老年人或久病的人出現這些脈象是正常的,但年輕人在春夏出現這些脈象則是不正常的。治療方法都應該調和營氣、益補元氣、填精補髓、固脾健胃。緊急採取救治措施,才能保全病人的性命。

凡診此脈,須察胃氣多少,頂卜吉凶。

李瀕湖曰:弱脈從來是氣虛,弱堪重按血猶流,若兼澀象氣交敗,老病能調少壯憂。

緊脈

緊脈有力,左右彈人,如絞轉索,如切緊繩。

白話文:

凡是診斷這種脈象,必須觀察胃氣的多少,以此來判斷病情的吉凶。

李瀕湖說:弱脈通常是氣虛的表現,弱脈在重按時仍可觸及血液流動,如果伴有細澀的現象則表示氣血都已衰敗,老年人可能還能調理,年輕人卻值得擔憂。

緊脈有力,向左右兩邊彈動,如同絞索或緊繩般緊張。

緊主寒邪,亦主諸痛。左寸逢緊,心滿急痛;右寸逢緊,傷寒喘嗽。左關人迎,浮緊傷寒;右關氣口,沉緊傷食。左尺見之,臍下痛極;右尺見之,奔豚疝疾。

急而緊者,是為遁屍;數而緊者,當主鬼擊。

白話文:

  • 脈象緊主寒邪入侵,也主導各種疼痛。
  • 左寸脈緊,心臟飽滿,劇烈疼痛;右寸脈緊,傷寒,咳嗽。
  • 左關脈(人迎)浮緊,傷寒;右關脈(氣口)沉緊,食積。
  • 左尺脈緊,臍下極度疼痛;右尺脈緊,陰囊疝氣疾病。

張景岳曰:急疾有力,堅搏抗指,有轉索之狀。凡弦數之屬,皆相類也。緊脈陰多陽少,乃陰邪激搏之候,主為痛為寒。緊數在表,為傷寒發熱,為渾身筋骨疼痛,為頭痛項強,為咳嗽鼻塞,為瘴為瘧。沉緊在裡,為心脅疼痛,為胸腹脹滿,為中寒逆冷,為吐逆出食,為風癇反張,為痃癖,為瀉痢,為陰疝,在婦人為氣逆經滯,在小兒為驚風抽搐。

白話文:

張景嶽說:指壓時有力,脈搏堅硬不隨,好像有線索纏繞的感覺。所有脈搏線條之類的,都與此相似。緊脈表示陰多陽少,是陰邪激發搏動的徵兆,主症為疼痛和寒症。緊數脈出現在外表,表示傷寒發熱,全身筋骨疼痛,頭痛頸項強直,咳嗽鼻塞,患有瘴氣或瘧疾。沉緊脈出現在身體內部,表示心脅疼痛,胸腹脹滿,中寒逆冷,吐逆食物,患有風癇抽搐,痃癖,下瀉,陰疝,女性患有氣逆經絡停滯,小兒患有驚風抽搐。

蕭通隱曰:緊脈形如轉索無常,又如切繩,乃熱為寒束之脈,故似急數而不甚鼓。暴病見之為腹痛身疼,寒客太陽,或主風痙癇症。在尺陰冷脈疝,在關心腹沉痛。在左緊盛傷寒,在右緊盛傷食。若中惡浮緊,咳嗽沉緊,皆主死,此脈與症反也。又有如緊之脈,乃傷寒陰症絕陽,七日九日之間得此脈。

白話文:

蕭通隱說:緊脈的形狀就像無常的繩索,又像切割繩子。這是因為熱症被寒症束縛而導致的脈象,所以雖然脈搏跳動快而密,但並不十分有力。如果在急病中出現這種脈象,表示腹痛、身體疼痛,寒氣侵襲太陽穴,或主治風痙癇症。出現在尺陰脈上,伴有冷脈和疝氣;出現在關脈上,伴有腹中沉痛;出現在左脈,又緊又盛,主治傷寒;出現在右脈,又緊又盛,主治傷食。如果中惡時浮脈緊盛,咳嗽時沉脈緊盛,都預示著死亡,因為這種脈象與症狀相反。還有一種與緊脈相似的脈象,是傷寒陰症絕陽時,在七到九天之間出現的脈象。

仲景云:脈見轉索者即日死。蓋緊屬病脈非死脈,但以新久之異,便有生死之分,不可不察。

李瀕湖曰:寸以人迎氣口分,當關心腹痛沉沉,尺中見緊為陰冷,定是奔豚與疝疼。

白話文:

張仲景說:如果脈象出現如繩索轉動的現象,那麼病人當天就會去世。一般來說,緊脈是屬於疾病的脈象而非死亡的脈象,但要根據病情的新舊來區分,這樣才能判斷生死,不能不仔細辨別。

李時珍說:寸部的脈象可以通過人迎和氣口來分別,當關部的脈象沉而有力時,通常是心腹疼痛的表現;若是在尺部出現緊脈,則表明是陰寒內冷的情況,肯定是奔豚或是疝氣引起的疼痛。

按:凡中惡鬼祟之病而得浮緊,為邪方熾而脈無根;咳嗽虛實之症而得沉緊,為正已虛而邪已痼也,均在不治之例。

緩脈

緩脈四至,寬舒和勻,微風輕颭,楊柳初春。

白話文:

注意:對於中邪或鬼祟導致的疾病,如果出現脈浮緊,表示邪氣正盛,脈象不穩固;對於咳嗽虛實夾雜的疾病,如果出現脈沉緊,表示正氣虛弱,邪氣已久。這兩種情況都屬於難以治療的範疇。

緩為胃氣,不主於病,取其兼見,方可斷症。浮緩風傷,沉緩寒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脾薄,緩弱氣虛。左寸緩浮,風邪所居;右寸緩澀,少陰血虛。左關緩浮,肝風內鼓;右關緩沉,土弱濕侵。左尺緩澀,精宮不反;右尺緩細,真陽極衰。

白話文:

脈緩主氣虛,不用來判斷疾病,而是結合其他症狀,才能做出診斷。浮緩的脈象與風傷有關,沉緩的脈象與寒濕有關。緩大和緩的脈象與風虛有關,緩細的脈象與濕痹有關。緩澀的脈象與脾虛有關,緩弱的脈象與氣虛有關。左寸脈緩浮,代表風邪侵襲;右寸脈緩澀,代表少陰血虛。左關脈緩浮,代表肝風內動;右關脈緩沉,代表脾虛濕侵。左尺脈緩澀,代表精氣不能固守;右尺脈緩細,代表陽氣極度衰弱。

張景岳曰:緩脈和緩,不緊也。緩脈有陰有陽,其義有三:凡從容和緩,浮沉得中者,此自平人之正脈。若緩而滑大者多實熱,如《內經》所言者是也。緩而遲細者多虛寒,即諸家所言者是也。然實熱者必緩大有力,多為煩熱,為口臭,為腹滿,為癰瘍,為二便不利,或傷寒溫瘧初愈而餘熱未清者,多有此脈。

白話文:

張景嶽說:脈搏緩和,不緊。緩脈分為陰性和陽性,有三種意義:從容和緩,浮沉適中,這是健康人的正常脈象。如果是緩而滑大,多半是實熱證,就像《內經》中所說的。如果是緩而遲細,多半是虛寒證,符合諸家所說的。不過,實熱證的脈象一定會緩大有力,常伴有煩熱、口臭、腹滿、癰瘍、二便不利,或者傷寒溫瘧初癒餘熱未清的人,常常會有這種脈象。

若虛寒者必緩而遲細,為陽虛,為畏寒,為氣怯,為疼痛,為眩暈,為痹弱,為痿厥,為怔忡健忘,為飲食不化,為驚溏飧泄,為精寒腎冷,為小便頻數。女人為經遲血少,為失血下血。凡諸瘡毒外症及中風產後,但得脈緩者皆易愈。

白話文:

如果出現虛寒的症狀,脈象一定是緩慢而細微,屬於陽氣虛弱,畏寒、氣短、疼痛、眩暈、麻痺無力、身體萎縮、心悸健忘、飲食不消化、驚嚇後腹瀉、精氣虧損、腎臟虛寒、小便頻繁。女性表現為經期延遲或出血量少、失血、下血。各種瘡毒、外傷以及中風、產後,只要脈象緩慢,一般都容易痊癒。

蕭通隱曰:緩為脾脈,主乎中,應乎肌肉,陽寸陰尺,上下同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微不弱,和緩有力,鼓指有神,如絲在經,不卷其軸。又如微風輕颭柳梢。蔡西山曰:意思忻忻,難以名狀,四時五藏得此,為有胃氣。其體屬地天之交,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白話文:

蕭通隱說:脾脈脈象緩和,主宰人體中間部分,與肌肉相應。陽寸陰尺脈位相同,上下等同。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不微不弱。和緩有力,鼓動手指有神氣,如同絲線在經絡中運行,不會卷動它的軸心。又像微風輕輕拂過柳梢。蔡西山說:脾脈脈象令人心生歡喜,難以用言語形容。四時五臟得到這樣的脈象,表示胃氣充足。脾脈的性質介於天地之間,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藏司脾,時應長夏,主季土也。不分男女老弱,心身得此,志暢神和,百病得此,不治自愈。然緩有二:此有胃氣雍容和緩之緩也,又緩弛之緩,緩縱之緩,緩弱之緩。緩弛者傷濕也,緩縱者風熱也,緩弱者氣虛也,緩而兼澀者血虛也。浮緩者風傷經絡,沉緩者濕傷藏府。洪緩濕熱,細緩寒濕。

白話文:

脾臟主藏,時令應在長夏,屬於土氣。不分男女老弱,心身健康,則心志暢達,精神和睦,百病得此,不治自愈。然而,脈象緩慢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胃氣充盈,脈象和緩,這屬於正常現象;另外,還有緩弛、緩縱、緩弱等病態脈象。緩弛者多為濕邪傷身,緩縱者多為風熱侵襲,緩弱者多為氣虛不足,緩而兼澀者多為血虛。脈象浮而緩者,多為風邪傷及經絡;脈象沉而緩者,多為濕邪傷及臟腑。脈象洪而緩者,多為濕熱內蘊,脈象細而緩者,多為寒濕阻滯。

是皆有病之脈,而非緩脈也。尚有陰虛浮洪無力而緩,陽虛沉細無力而緩,是僅肖緩之體,而非得緩之神也。若弦居土位,緩臨水宮,蓋克脈也。看此緩脈,要察胃氣多少,鼓擊高下,來去遲速,便得真確,悟從心解,未可一診了事也。

白話文:

這些都是生病的脈象,並非緩脈。還有陰虛表現出浮洪無力而緩,陽虛表現出沉細無力而緩,這僅僅是類似緩脈的樣子,但並非真正的緩脈。如果弦脈出現在脾胃的位置,緩脈出現在腎的位置,那麼這多半是被脈剋制住了。觀察這樣的緩脈,需要察看胃氣有多強弱,升降是否正常,來去是否遲緩,這樣才能得到確切的診斷。悟通這些要從內心去理解,不能一診斷就了事。

李瀕湖曰:寸緩風邪項背拘,肝風內鼓胃家虛,神門泄濡或風秘,或是蹣跚足力迂。

弦脈

弦如琴絃,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指下挺然。

白話文:

李瀕湖說:寸脈緩慢,風邪侵入項背感到拘緊,肝風內動而脾胃虛弱,神門穴可能出現濕潤或風秘的症狀,或是步履蹣跚,腳力不穩。

弦脈的特徵是像琴弦一樣,輕虛滑利,直而長,手指按下去時感覺挺然有力。

弦為肝風,主痛主瘧,主痰主飲。弦在左寸,心中必痛;弦在右寸,胸及頭疼。左關弦兮,痰瘧癥瘕;右關弦兮,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飲在下焦;右尺逢弦,足攣疝痛。浮弦支飲,沉弦懸飲。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大主虛,弦細拘急。陽弦頭痛,陰弦腹痛。單絃飲癖,雙弦寒痼。

白話文:

弦脈表示肝風勝,主要表現在疼痛、瘧疾、痰飲等方面。

  • **弦脈在左寸口:**心中必定疼痛。
  • **弦脈在右寸口:**胸部和頭部疼痛。
  • **弦脈在左關脈:**痰飲、瘧疾、癥瘕(腫物)等病症。
  • **弦脈在右關脈:**胃寒、膈痛等病症。
  • **弦脈在左尺脈:**飲水停留在下焦。
  • **弦脈在右尺脈:**足部抽搐、疝氣疼痛等病症。
  • **浮弦:**表明支飲(胸悶、口渴)。
  • **沉弦:**表明懸飲(上腹部疼痛、噁心)。
  • **弦脈數而快:**多為熱證。
  • **弦脈遲而慢:**多為寒證。
  • **弦脈大:**多見於虛證。
  • **弦脈細:**多見於拘急證(肌肉僵硬)。
  • **陽弦:**表明頭痛。
  • **陰弦:**表明腹痛。
  • **單一的弦脈:**多見於飲癖。
  • **雙重的弦脈:**多見於寒性痼疾。

張景岳曰:弦脈按之不移,硬如弓弦。凡滑大堅搏之屬,皆其類也。為陽中伏陰,為血氣不和,為氣逆,為邪勝,為肝強,為脾弱,為寒熱,為痰飲,為宿食,為積聚,為脹滿,為虛勞,為疼痛,為拘急,為瘧痢,為疝痹,為胸脅痛。《瘡疽論》曰:弦洪相搏,外緊內熱,欲發瘡疽也。

白話文:

張景嶽說:弦脈按壓時不會移動,像弓弦一樣堅硬。所有滑動、大脈、堅實、強脈都屬於這一類。是陽中藏有陰,是血氣不調,是氣逆,是邪氣勝過正氣,是肝氣強盛,是脾氣虛弱,是寒熱交替,是痰液飲水,是宿食,是積聚,是脹滿,是虛勞,是疼痛,是拘急,是瘧疾痢疾,是疝氣痹阻,是胸脅疼痛。《瘡疽論》說:弦脈、洪脈相互搏結,外緊內熱,快要發作瘡疽了。

弦從木化,氣通乎肝,可以陰,亦可以陽,但其弦大兼滑者便是陽邪,弦緊兼細者便是陰邪。凡藏腑間,胃氣所及,則五藏俱安;肝邪所侵,則五藏俱病,何也?蓋木之滋生在水,培養在土。若木氣過強,則水因食耗,土為克傷。水耗則腎傷,土虧則胃損(凡久病而見弦脈,所以難治)。

白話文:

肝經的脈象像弦一樣,其氣通達於肝臟,可以是陰邪,也可以是陽邪。但如果弦脈又大又滑,就是陽邪;如果弦脈又緊又細,就是陰邪。所有內臟,只要胃氣到達,五臟就會安然無恙;如果肝邪侵襲,五臟就會一起生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木的滋生需要水,培養則需要土。如果木氣過於強盛,就會消耗水,剋制土。水消耗了,腎就會受傷;土虧損了,胃就會受損。(所有久病而出現弦脈的患者,因此難以治療。)

腎為精血之本,胃為水穀之本,根本受傷,生氣敗矣,所以木不宜強也。矧人無胃氣曰死,故脈見和緩者吉,指下弦強者凶。蓋肝邪與胃氣不和,緩與弦強相左,弦甚者土必敗。諸症見此,總非佳兆。

白話文:

腎臟是精血的根源,胃是食物營養的根源。如果這些根源受損,生命的活力就會衰弱,所以肝氣不宜過度強盛。況且,人沒有胃氣就會死亡,因此脈象顯示緩和的較好,而緊弦強硬的則兇險。因為肝臟的邪氣與胃氣不和,緩和與緊弦強硬相反,緊弦脈搏特別強盛的人,脾胃功能必定會衰敗。各種疾病出現這種脈象,通常都不是好兆頭。

蕭通隱曰:弦脈其狀端直以長,若箏弦,從中直過,挺然指下。體為陽中陰,藏司肝,時屬春,運主木也。經云:輕虛以滑者平,實滑如循長竿者病,勁急如新張弓弦者死。戴同父曰:弦而軟者其病輕,弦而硬者其病重。純弦為負死脈也,弦緩平脈也,弦臨土位克脈也,弦見於秋反克脈也(木來侮金)。春病無弦,失主脈也,其病主諸瘧。

動脈

動無頭尾,其動如豆,厥厥動搖,必兼滑數。

白話文:

蕭通隱說:弦脈的形狀端正而長,像箏弦一樣,從中間直直地穿過,手指下彈性十足。它的性質是陽中含陰,藏象主肝,時令屬春,運行屬木。經文說:輕快空虛而順滑的是正常脈象,脈象實大滑利如滑過長竿的是病態,脈象勁急如新張弓弦的是死證。戴同父說:弦脈而軟的是輕病,弦脈而硬的是重病。純弦脈是死亡的脈象,弦脈緩和是正常的脈象,弦脈臨於土位是剋制脈象,弦脈見於秋季也是剋制脈象(木來侮金)。春季發病而沒有弦脈,是失去了主脈,它的病症主要是各種瘧疾。

動脈主痛,亦主於驚。左寸得動,驚悸可斷;右寸得動,自汗無疑。左關若動,驚及拘攣;右關若動,心脾疼痛。左尺見之,亡精為病;右尺見之,龍火奮迅。

白話文:

動脈(指脈象)疼痛

這種症狀主要由驚嚇引起。

  • 左寸脈動:表示驚悸,可以確診。
  • 右寸脈動:表示自汗,無疑。
  • 左關脈動:表示驚嚇和攣縮。
  • 右關脈動:表示心脾疼痛。
  • 左尺脈見動:表示精氣虧損導致疾病。
  • 右尺脈見動:表示心火旺盛。

蕭通隱曰:動乃數脈,見於關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忽忽動搖。仲景曰: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此三焦傷也。主病為痛為驚,為泄痢,為亡精,為失血。虛者傾搖,勝者自安,此皆病脈也。又有平人而動者,《太素》云:三部寬長是上賢,更於膽脈帶長弦,豁然應指如龍動,翊贊明君萬萬年。又云:腎部忽然動滑時,為官必定有遷移,更看三部寬洪應,用意消詳仔細推。

白話文:

蕭通隱原句:

動者,在數脈之中,可以看見出現在關脈上下,沒有頭尾,像豆子大小,忽然動搖。

仲景解釋:

陰陽脈氣互相碰撞,稱之為動。陽脈動則出汗,陰脈動則發熱,形體冰冷惡寒,這是三焦受損的症狀。

臨牀症狀:

疼痛、驚嚇、腹瀉、遺精、失血。

脈象特徵:

虛弱者脈象搖動,強壯者脈象平穩,這些都是「動脈」的表現。

正常人的「動脈」現象:

《太素》記載:三部位的脈象寬長,這是上等體質。如果再加上膽脈帶有長長而有力的弓弦狀脈象,則脈象會活躍地回應指診,像龍的動作一樣,預示著輔佐明君長壽。

腎脈突然動滑的徵兆:

《太素》又記載:腎脈突然動滑,預示著官員將會有遷移。如果觀察三部位的脈象寬洪,應證此預兆,應仔細推敲。

《素問》曰: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孕子也。是皆吉兆之脈也。

李瀕湖曰:動脈專司痛與驚,汗因陽動熱因陰,或為泄痢拘攣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白話文:

《素問》說:婦女的手少陰脈跳動得很明顯,這是懷孕的徵兆。這些都是吉祥的脈象。

李瀕湖說:動脈主要掌管疼痛與驚恐,出汗是因為陽氣的激動,發熱是因為陰氣的作用,也可能會出現腹瀉、痢疾、肌肉抽搐等病症,男子可能會有精液流失的情況,女子則可能有崩漏的問題。

按:凡兩手寸脈動,為陽動,動則虛,虛則汗出。蓋汗為心之液,而肺主皮毛也。兩手尺脈動,為陰動,動則虛,虛則發熱。蓋腎水不足,相火虛炎也。

促脈

促為急促,數時一止,如趨而蹶,進則必死。

白話文:

注意:

  • 如果兩手的寸脈搏動,表示陽氣活動,活動過度會導致虛弱,虛弱則會出汗。這是因為汗液是心臟的液體,而肺部控制著皮膚。
  • 如果兩手的尺脈搏動,表示陰氣活動,活動過度會導致虛弱,虛弱則會發熱。這是因為腎水不足,虛火上升。

促因火亢,亦因物停。左寸見促,心火炎炎;右寸見促,肺鳴咯咯。促見左關,血滯為殃;促居右關,脾宮食滯。左尺逢之,遺滑堪憂;右尺見之,灼熱為定。

白話文:

火氣旺盛是促脈出現的原因之一,食物停滯也是促脈出現的原因之一。

左寸脈

發現促脈,表示心火旺盛。

右寸脈

發現促脈,表示肺部有痰鳴聲。

促脈在左關脈

氣血不暢導致血瘀。

促脈在右關脈

脾胃有食滯(食物停滯不消化)。

左尺脈

發現促脈,表示有滑精(遺精)的現象。

右尺脈

發現促脈,表示有灼熱感。

蕭通隱曰:促脈乃數而一止,此為陽極亡陰,主痰壅陽經,積留胃府,或主三焦鬱火炎盛,或發狂斑,或生毒疽。五積停中,脈因為沮,最不宜於病後(為氣血不接續)。若勢進不已,則為可危。五積者,血、氣、痰、飲、食也。若此得之新病,元氣未敗,不必深慮。但有如促之脈,或漸見於虛癆垂危之頃,死期可卜;或暴作於驚遑造次之候,氣復自愈。

脫陰見促,終非佳兆;腫脹見促,不交之否。促脈則亦有死者矣。

白話文:

蕭通隱說:促脈是動脈跳動很快,突然停了一下,這是陽氣過盛陰氣衰竭造成的,會導致痰液堵塞陽經,積聚在胃裡,或者會導致三焦鬱熱火盛,可能會引起瘋狂斑點,或者會引起毒疽。五種積氣停留在體內,會使脈搏變弱,在病後最不利(因為氣血不流通)。如果情況持續加重,將會很危險。五種積氣是指:血、氣、痰、飲、食。如果促脈是新出現的,元氣還沒衰竭,不必太擔心。但是如果在虛弱垂危之際,出現促脈,則預示著死亡將至;如果促脈突然出現在驚恐忙亂的時候,那麼病情會自行好轉。

李瀕湖曰:促脈惟將火病醫,其用有五(氣、血、痰、飲、食五者)細推之,時時喘咳皆痰⿸疒災,或發狂斑與毒疽。

結脈

結為凝結,緩時一止,作行而怠,頗得其旨。

白話文:

李瀕湖說:促脈主要是用於治療火熱證,它的作用有五種(氣、血、痰、飲、食等五種)。仔細推敲後,時常喘咳都是痰濁所致,或表現為發狂、斑疹或毒瘡。

結屬陰寒,亦因凝積。左寸心寒,疼痛可決;右寸肺虛,氣寒凝結。左關結見,疝瘕必見;右關結形,痰滯食停。左尺結兮,痿躄之疴;右尺結兮,陰寒之楚。

白話文:

受陰寒影響而導致結塊,也是因為凝聚在一起。左寸脈部位發寒,疼痛可穿透身體;右寸脈肺氣虛弱,導致氣血凝結。左關脈出現結塊,疝氣和腫塊一定會出現;右關脈出現結塊,痰液堵塞和食物積滯。左尺脈出現結塊,會導致癱瘓和痿縮的疾病;右尺脈出現結塊,會導致陰寒引起的痛苦。

張景岳曰:結脈脈來忽止,止而復起,總謂之結。舊以數來一止為促,促者為熱,為陽極。緩來一止為結,結者為寒,為陰極。通謂其為氣為血,為食為痰,為積聚,為癥瘕,為七情鬱結。浮結為寒邪在經,沉結為積聚在內,此固結促之舊說矣。然以予之驗,則促類數也,未必熱。

白話文:

張景嶽說:脈搏跳動突然停止,停止後又跳動起來,統稱為「結脈」。舊有的說法認為,頻率規律的停止稱為促脈,促脈代表熱性,屬於陽氣極盛的表現。頻率不規律的停止稱為結脈,結脈代表寒性,屬於陰氣極盛的表現。一般認為,結脈的原因可能是氣血、食物、痰液、積滯、癥瘕或七情鬱結。浮結脈代表寒邪在經絡中,沉結脈代表積聚在體內。這些都是關於促脈和結脈的傳統說法。但是,根據我的驗證,促脈類似於數脈,也不一定是熱性。

結類緩也,未必寒。但見中止者總是結脈(更上一層樓,精切之至),多由血氣漸衰,精力不繼,所以斷而復續,續而復斷。常見久病者多有之,虛勞者多有之,或誤用攻擊消伐者亦有之。但緩而結者,為陽虛;數而結者,為陰虛。緩者猶可,數者更劇。此可以結之微甚,察元氣之消長,最顯最切者也。

白話文:

脈搏緩慢而無力,不一定代表是寒症。但是,如果出現脈搏斷續的情況,通常是脈搏結滯(脈搏忽強忽弱,非常精準),多半是血氣逐漸衰弱,精力不足所致,因此脈搏才會斷斷續續。經常看見久病或虛勞的人有這種現象,或者誤用攻伐性藥物所導致。但是,如果脈搏緩慢且結滯,表示陽氣虛弱;如果脈搏快速且結滯,表示陰氣虛弱。脈搏緩慢的情況還好,脈搏快速的情況則較為嚴重。從脈搏結滯的輕重程度,可以準確地觀察元氣的盛衰。

至如留滯鬱結等病,本亦此脈之證應,然必其形強氣實,而舉按有力,此多因鬱滯者也。有無病而一生脈結者,此其素稟之異常,無足怪也。舍此之外,凡病有不退,而漸見脈結者,此必氣血衰殘,首尾不繼之候,速宜培本,不得妄認為留滯。

白話文:

就像那些氣血鬱積不通暢的疾病,原本也是這種脈象應該出現的症狀,但是一定要是身體強健、氣血充實,按壓時有力,這種情況多半是由於氣血鬱滯造成的。然而有些人沒有疾病,卻終身脈結,這是他們天生的異常狀況,不足為奇。除了這種情況之外,凡是疾病沒有好轉,而且逐漸出現脈結的,這一定是氣血衰弱,首尾不能相繼的情況,應該趕緊補養身體根基,不可以胡亂認為是氣血鬱滯。

蕭通隱曰:結脈緩而一止,止無常數。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止有常數。《脈學》云:數而時止名為促,緩上須將結脈呼,止不能還方是代,結生代死自殊途。然代為氣衰,固云死脈,而又宜於風家、痛極、孕婦、霍亂,是代亦有生者。至結脈雖云陰凝痰結、積聚癰腫、瘕疝諸病,每見脫血逢此,終不免於死者,是又不拘於常數。總之結脈多生,代脈多死耳。

白話文:

蕭通隱說:結脈脈象緩慢而短暫中斷,中斷的次數不規律。代脈脈象跳動後中斷,不能自行恢復,隨後又跳動,中斷的次數有規律。《脈學》中說:脈象有節律地中斷稱為「促」,緩慢的則稱為「結脈」;不能自行恢復的纔是「代脈」;「結脈」導致「代脈」是兩條不同的路。不過,代脈代表氣虛,一般來說是死脈,但也有例外,如風寒、極度疼痛、孕婦、霍亂等情況下,代脈也可能是生脈。至於結脈,雖然說是由陰氣凝滯、痰液鬱結、積聚腫脹、癥瘕疝氣等疾病引起,但臨牀上也發現失血過多時出現這種脈象,最終還是會死亡,這就不符合一般的規律了。總之,結脈大多是生脈,代脈大多是死脈。

瀕湖曰:脈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腎五藏之氣皆足。五十動而一息合大衍之數,謂之平脈。反此則止乃見焉,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一息。肝氣不能至,則三十動一息。蓋一藏之氣衰,而代藏之氣代至也。滑伯仁曰:若無病羸瘦而脈代者,危脈也。有病而氣血乍損,氣不能續者,只為病脈。

白話文:

《瀕湖脈學》中寫道:脈搏每呼吸跳動五次,表示肺、心、脾、肝、腎等臟氣旺盛。每一次呼吸有五十下脈搏跳動,符合《易經》的「大衍之數」,這纔是正常的脈搏。

如果脈搏異常,可以通過脈搏跳動的次數判斷是哪個臟氣受損。腎氣不足時,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四十下;肝氣不足時,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三十下。這是因為一個臟氣虛弱時,其他臟氣會代替它起作用,導致脈搏跳動次數變化。

《滑伯仁脈訣》中說:如果沒有疾病但脈搏跳動異常,這是危急的徵兆。如果有疾病導致氣血受損,以致氣息不能連續,脈搏也會出現異常,但這只是疾病的表現。

傷寒心悸脈代者,復脈湯主之。妊娠脈代者,其胎百日。代脈之生死,不可不辨,而結代之所以不同。

白話文:

患有傷寒,出現心悸且脈搏跳動不規律的人,可以使用復脈湯治療。懷孕婦女脈搏跳動不規律,說明胎兒已滿一百天。辯證跳動脈搏的生死至關重要,跳動脈搏的不同表現也各有不同。

李瀕湖曰:結脈皆因氣血凝,老痰結滯苦成吟,內傷血氣外癰腫,疝瘕為殃病屬陰。

代脈

代為代禪,止有常數,不能自還,良久復動。

白話文:

結脈都是因為氣血凝滯,老痰積聚使人痛苦呻吟,內傷了血氣會在外形成癰腫,疝瘕之類的疾病屬於陰性病症。

代脈表示的是脈搏停頓,停止的次數有一定的規律,不能自行回復,要過很久才會再次跳動。

代主藏衰,危惡之候,脾土敗壞,吐痢為咎,中寒不食,腹疼難救。兩動一止,三四日死。四動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經旨。

白話文:

在替人看病時發現脈象混亂,症候嚴重,這是脾土衰敗的徵兆,會導致嘔吐、拉肚子。如果病人受了寒,不吃不喝,肚子痛,就很難救治。脈象出現兩動一停,三四天內就會死亡。脈象出現四動一停,六七天內就會死亡。按照這個脈象變化,推測病情的輕重緩急,不會違背醫學的規律。

蕭通隱曰:代脈有二:代為氣衰,固止有常數,此死脈也。經又云:黃脈代,此蓋指脾脈而應於四時。遇春得胃氣,而兼見微弦;遇夏得胃氣,而兼見微洪;遇秋得胃氣,而兼見微浮;遇冬得胃氣,而兼見微石。此乃四時更代之代,而非死脈之代。此代之義,又不可不知。

白話文:

蕭通隱說:脈象中出現「代」有兩種情況:「代」指氣息衰弱,脈搏跳動間隔時間較長且有規律,這是死亡的脈象。醫經上還提到:「黃脈出現代脈」,這通常指脾脈,而且會隨著四季變化而不同。春季脾脈得到胃氣滋養,會出現微弦的脈象;夏季脾脈得到胃氣滋養,會出現微洪的脈象;秋季脾脈得到胃氣滋養,會出現微浮的脈象;冬季脾脈得到胃氣滋養,會出現微石的脈象。這四種變化都是隨著四季更迭而出現的「代」脈,而不是死亡的「代」脈。瞭解「代」脈的分類對於中醫診斷非常重要。

李瀕湖曰:代脈原因藏氣違,腹痛泄痢下元虧,或為吐泄中宮滿,女子懷胎三月期。

革脈

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渾如鼓革。

白話文:

李瀕湖說:出現代脈的原因是臟腑氣機失調,會有腹痛、泄瀉或是痢疾的症狀,也可能表現為吐瀉且中焦壅滯,或者是女性懷孕三個月的時候。

革脈的特徵是脈象大而弦急,輕輕一按就能感覺到,再用力按則顯得中空,就像敲鼓時鼓皮的感覺。

革主表寒,亦屬中虛。左寸之革,心血虛痛;右寸之革,金衰氣壅。左關遇之,疝瘕為祟;右關遇之,主虛為痛。左尺診革,精空可必;右尺診革,殞命為憂。女人得之,半產漏下。

白話文:

脈象上,革脈主表寒,也屬於中氣不足。

左手寸脈出現革脈,表示心血虛損疼痛;右手寸脈出現革脈,表示肺金衰弱,氣機壅滯。

左手關脈出現革脈,主患有疝氣和瘕聚;右手關脈出現革脈,主虛證導致疼痛。

左手尺脈出現革脈,必定精氣不足;右手尺脈出現革脈,令人憂慮性命難保。

婦女如果脈見革脈,可能會導致半產流產。

蕭通隱曰:革牢不同,革脈如按鼓皮,主病為亡血遺精,半產崩漏,脹滿中風感濕諸症。牢脈似沉似伏,大而長微弦。扁鵲曰:牢而長者肝也。仲景曰:寒則堅牢。有牢固之象。徐東皋云:沉而有力,動而不移,牢之體也。主病為心腹疼痛,疝瘕,為氣短息促,為皮膚著腫。

白話文:

蕭通隱說:革牢脈的脈象變化較大,有如按壓鼓皮的感覺。主治疾病包括失血、遺精、難產、崩漏、脹滿、中風和感受濕邪等症狀。牢脈的脈象忽隱忽現,脈幅寬大且較長,稍有弦脈的跡象。扁鵲說:牢脈而脈長的是肝脈。張仲景說:寒氣會導致脈象牢固。徐東皋說:牢脈的脈象沉穩有力,動而不移。主治疾病包括心腹疼痛、疝氣和瘕痞,以及氣短、呼吸困難和皮膚腫脹等症狀。

是牢、革二脈,固判若天淵也。仲景曰: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主亡精失血,女人主半產漏下。《脈經》曰: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瀕湖曰:此即芤弦二脈相合,故均主失血之候。諸家脈書皆以為牢脈,故或有革無牢,有牢無革,混淆不辨。

白話文:

牢脈和革脈顯著不同,猶如天壤之別。仲景說:脈弦緊為寒,脈芤大為虛,虛寒交替,稱為革脈。男性革脈主精血虧虛,女性革脈主半產流產。 《脈經》說:三部脈象皆為革脈,慢性病患者脈革將亡,急性病患者脈革則為生。瀕湖居士說:革脈即芤脈和絃脈相合,因此都主血虛之候。各家脈論之書都認為革脈是牢脈,所以有時提到革脈而沒提牢脈,或提到牢脈而沒提革脈,混淆不清,無法分辨。

革浮牢沉,革虛牢實,形症皆異也。又牢為元氣將絕者凶,牢忌陰虛失血之病,為虛病見實脈也,不可不辨。

李瀕湖曰: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榮虛或夢遺。

牢脈

牢在沉分,大而弦實,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白話文:

革脈浮而牢者沉,革脈虛而牢者實,它們的症狀和表現都不同。另外,牢脈是元氣將要耗盡的徵兆,預後不佳。牢脈忌諱陰虛失血的疾病,因為這是虛症出現實脈的表現,不可不加以辨別。

李瀕湖說:革脈的形狀像按鼓皮一樣,芤脈和弦脈合在一起,說明脈象寒冷虛弱。女性出現半產以及崩漏,男性出現榮氣虛弱或夢遺。

牢脈位於沉取部位,脈象大而弦實,在浮取部位的兩次脈搏之間,幾乎摸不到。

解釋:

  • 革脈: 指脈象細小而脆,如革索狀。
  • 浮: 脈象浮於皮表。
  • 沉: 脈象沉於肌肉深處。
  • 牢: 脈象緊緊地不可按壓。
  • 虛: 脈象虛弱无力。
  • 實: 脈象有力且堅實。
  • 元氣: 人體生命之本。
  • 陰虛: 指陰液不足。
  • 失血: 指失血过多。
  • 虛病見實脈: 指身體虚弱,但脉象却有力坚实,这是一种虚假实象。
  • 芤弦相合: 指脈象既有芤脈的細小虛弱,又有弦脈的緊硬,说明寒虚。
  • 半產: 指婦女懷孕中期胎兒滑脫。
  • 崩漏: 指婦女月經量多、時間長,甚至超出正常範圍。
  • 榮虛: 指精氣不足。
  • 夢遺: 指男性夜間無意識遺精。
  • 沉分: 指脈象在沉取部位。
  • 浮中二候: 指脉象在浮取部位的两次脉搏之间。

牢主堅積,病在乎內。左寸之牢,伏梁為病;右寸之牢,息賁可定。左關見牢,肝家血積;右關見牢,陰寒痞癖。左尺牢形,奔豚為患;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白話文:

腹部牢結堅硬,可能是內部疾病。

左寸脈的牢結:

  • 伏梁脈:表示疾病
  • 息賁脈:可確定疾病

左關脈的牢結:

  • 表示肝氣鬱結、血瘀

右關脈的牢結:

  • 表示陰寒體質、痞滿腹痛

左尺脈的牢結:

  • 奔豚脈:表示氣血衝擊
  • 疝瘕痛:表示腹股溝疝氣或陰囊腫痛

右尺脈的牢結:

  • 表示疝氣或腹痛劇烈

蕭通隱曰:牢實相類。牢脈沉而有力,動而不移,主陰寒凝固之象也。若實脈,則浮沉皆得,大而且長,指下鼓擊,息數往來,動而能移,乃主陽盛實熱之病。脈體固依稀相似,而主病則已懸甚,均一動也,只爭移與不移,此徐東皋獨得牢脈之神,識超千古矣。及閱方書,謂潔古實脈而投薑、附,此必非實脈,乃牢脈也,不容不細別之。

白話文:

蕭通隱說:牢脈和實脈很相似。牢脈深沉有力,按壓時不動,代表陰寒凝結的病象。而實脈則可以上下浮沉,脈象大而長,手指按壓時有鼓脹感,脈搏跳動次數較多,按壓時可以移動,主陽盛實熱的疾病。雖然脈象的形體很相似,但是代表的疾病卻相差很大,都是在動脈,但區別在於是否能移動,徐東皋獨自領悟了牢脈的神髓,他的見識超前了千百年。我看過醫書,上面說治療潔古的實脈要用薑和附子,這肯定不是實脈,而是牢脈,必須仔細分辨出來。

李瀕湖曰:牢則寒深里有餘,腹心隱痛木乘脾,疝㿗癥瘕何愁也,失血陰虛卻忌之。

散脈

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

白話文:

李瀕湖說:如果脈象牢硬,表示體內有深厚的寒氣且存在餘邪,會出現腹部或心臟隱痛的情況,這是由於肝氣過旺影響到脾臟。對於疝氣、癥瘕這樣的疾病不必過於擔憂,但是如果有失血或者陰虛的情況,則應該避免使用某些治療方法。

散脈的特徵是浮而且紊亂,只有表面的脈象而沒有內在的實象,中間的脈象逐漸消失,用力按壓時幾乎感覺不到脈搏。

散為本傷,見則危殆。左寸之散,怔忡不寐;右寸之散,自汗淋漓。左關之散,當有溢飲;右關之散,脹滿蟲疾。居於左尺,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陽衰命絕。

白話文:

脈象分散主於內傷,一旦出現則情況危急。

左寸脈分散:神志恍惚,失眠。

右寸脈分散:盜汗不止。

左關脈分散:可能有溢液。

右關脈分散:腹脹,蟲疾。

在左尺脈,表示北方腎水不足。

在右尺脈,表示陽氣衰竭,性命垂危。

蕭通隱曰:芤虛散不同,虛脈遲大而軟,按之無有,隱指豁豁然而空。崔紫虛云:形大力薄,其虛可知,主傷暑,怔忡自汗,驚悸發熱,陰虛腹脹,痿痹遺精,便泄諸症。經曰:血虛脈虛。又曰:氣來虛微,為不及,病在內。又曰:久病脈虛者死。若芤脈則大如慈蔥,與虛脈豁豁然空不同也。

白話文:

蕭通隱說:脈虛和脈散不一樣。脈虛的脈搏遲緩、宏大和柔軟,按上去沒有脈,摸起來感覺空洞。崔紫虛說:身體形狀壯碩但是力氣小,可以知道是虛證,主要是由暑熱造成的,症狀有怔忡、自汗、驚悸、發熱、陰虛腹脹、痿痹、遺精、便泄等。經書上說:血虛的脈搏會虛。又說:氣脈虛弱微小,是氣不足,病在內部。又說:久病脈虛的會死亡。如果是脈散,脈搏就會像慈蔥那樣粗大,和脈虛感覺空洞不同。

所謂散脈者,其形如楊花散漫,去來無定,息數難齊,無統紀,無約束,渙散不收,稍按則四散不聚。主病為溢飲,為血耗,為怔忡,為脫汗,為胻腫胕。產婦得之生,妊婦得之墜,平人見之死。《難經》曰:散脈獨見者危。柳氏曰:散為血氣俱虛,根本脫離之脈。若兩尺見之,魂斷歸冥。

白話文:

所謂「散脈」,它的形貌就像楊花隨風飄散,沒有固定的方向,呼吸的頻率很難一致,沒有規律,也沒有約束,渙散不聚攏。稍加按壓,就會四散不聚。主要會引起水腫、氣血虛弱、心悸、盜汗、身體浮腫等病症。產婦如果出現散脈,會難產;孕婦如果出現散脈,會流產;普通人在平時出現散脈,會死亡。《難經》中說:散脈單獨出現,病情危急。柳氏說:散脈是氣血同時虛弱,根本脫離的脈象。如果兩尺脈都出現散脈,說明魂魄已經離開了身體。

心脈洪大微散,肺脈浮澀微散,獨此不妨耳。此散與虛異,而虛又與芤異也。

李瀕湖曰: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飲左關應軟散,右關軟散脹腫胕,散居兩尺魂應斷(無根本故也)。

芤脈

芤乃草名,絕類慈蔥,浮沉俱有,中候獨空。

白話文:

心脈跳動有力但稍微散亂,肺脈浮在表面,觸摸起來粗糙且稍微散亂,只有這樣的情況不用擔心。這種脈象的散亂和虛弱不同,而虛弱又和芤脈不同。

李瀕湖說:左寸脈跳動不安,右寸脈摸起來像有汗,溢飲(水腫)則左關脈摸起來柔軟散漫,右關脈摸起來柔軟散漫,同時伴隨腫脹,胕脈摸起來散漫,這種脈象出現在兩尺脈則代表精神狀態不好,沒有根本。

芤脈是指像草一樣的脈象,很像慈蔥,可以浮在表面也可以沉在裡面,但是中間部位摸起來空空的。

芤脈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喪血;右寸呈芤,相傳陰傷。芤入左關,肝血不藏;花現右關,脾血不攝。左尺如芤,火炎精漏;右尺如芤,便紅為咎。

白話文:

脈象中空虛,表示失去血氣。左手寸口部位呈現脈象中空,表示心臟失去血氣;右手寸口部位呈現脈象中空,表示身體內部受傷。脈象中空進入左手關脈,表示肝臟不能儲藏血氣;脈象中空出現右手關脈,表示脾臟不能收攝血氣。左手尺脈呈現脈象中空,表示心火旺盛,精氣流失;右手尺脈呈現脈象中空,若伴有大便帶血,則表示有問題。

張景岳曰:芤脈浮大中空,按如蔥管。芤為陽脈,凡浮豁弦洪之屬,皆相類也。為孤陽脫陰之候,為失血脫血,為氣無所歸,為陽無所附,為陰虛發熱,為頭暈目眩,為驚悸怔忡,為喘急盜汗。芤雖陽脈而陽實無根(陰虛而陽無所附),總屬大虛之候。

白話文:

張景嶽說:橈動脈浮起、膨大、中間空洞,按壓起來像蔥管一樣。橈動脈是陽脈,所有表淺、空虛、像弦線一樣、洪大的脈象,都相似。這是陰陽失衡、陽氣外脫、陰虛、失血脫血、氣無處歸宿、陽氣無處依附,導致陰虛發熱、頭暈目眩、驚悸怔忡、喘急盜汗的徵兆。橈動脈雖然是陽脈,但陽氣實際上沒有根基(陰虛導致陽氣無處依附),總而言之是身體極度虛弱的徵兆。

蕭通隱曰:芤革不同。芤形大如慈蔥,浮沉有,中央空。同父曰: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革脈則形按如鼓皮,雖體不同,大抵主病則皆失血、亡陰之症。

白話文:

蕭通隱說:芤脈和革脈不一樣。芤脈形狀大如蔥頭,漂浮或沉沒有,中間是空的。同父說:營氣在脈中運行,脈以血為形,芤脈中間空,是脫血的徵象。革脈形狀按壓起來像鼓皮,雖然形狀不同,但都主治失血、陰液虧損的病症。

李瀕湖曰: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之腸里癰,尺部見芤多下血,赤淋紅痢漏崩中。

伏脈

伏為隱伏,更下於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

白話文:

李瀕湖說:如果寸脈出現芤象,表示胸中有積血;關脈內遇到芤象,則是腸中有癰腫;尺脈見到芤象,多是下血症狀,可能是赤淋、紅痢或是崩漏的情況。

伏脈是指脈象隱伏,比沉脈更深,需要推按到筋骨才能感受到它的形態。

伏脈為陰,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鬱之症;伏居右寸,氣鬱之疴。左關值伏,肝血在腹;右關值伏,寒凝水穀。左尺伏見,疝瘕可驗;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白話文:

脈象隱伏,屬於陰脈,表示疾病深藏。

隱伏於左寸脈,是血脈鬱結的徵兆。

隱伏於右寸脈,是氣鬱不暢的病症。

隱伏於左關脈,肝血淤滯在腹中。

隱伏於右關脈,寒氣凝結在食道中。

隱伏於左尺脈,可檢測出疝氣和腹中腫塊。

隱伏於右尺脈,表示少火衰微。

張景岳曰:伏脈如有如無,附骨乃見。此陰陽潛伏,阻隔閉塞之候,或火閉而伏,或寒閉而伏,或氣閉而伏,為痛極,為霍亂,為疝瘕,為閉結,為氣逆,為食滯,為忿怒,為厥逆水氣。凡伏脈之見,雖與沉微細脫者相類,而實有不同也。蓋脈之伏者,以其本有如無,而一時隱蔽不見耳。

白話文:

張景嶽說:隱藏的脈象,若有若無,只有靠近骨頭時才能發現。這是陰陽潛伏,阻滯閉塞的時候,可能是火氣閉住而隱藏,可能是寒氣閉住而隱藏,可能是氣閉塞而隱藏,表現為劇烈的疼痛、霍亂、疝氣、便祕、氣逆、消化不良、憤怒或昏厥。凡是隱藏脈象出現,雖然和沉脈、微脈、細脈、脫脈類似,但實際上有所不同。因為脈象隱藏時,原本就若有若無,只是暫時看不見罷了。

此有胸腹痛劇而伏者;有氣逆於經,脈道不通而伏者;有偶因氣脫不相接續而伏者。然此必暴病暴逆者乃有之,調其氣而脈自復矣。若此數種之外,其有積困延綿,脈本細微而漸至隱伏者,此乃殘燼將絕之兆,安得尚有所伏?常見庸人診此,無論久暫虛實,動稱伏脈,而破氣導痰等劑,猶然任意。此恐就道稽遲,而復行催牒耳。

聞見略具,諒不至此。

白話文:

有的人胸腹疼痛劇烈而向下彎曲;有的人氣流在經絡中受阻,脈道不通暢而向下彎曲;有的人偶爾因為氣力衰竭而導致氣虛無法連接而向下彎曲。但是,這些情況只會發生在突然發病或病勢嚴重的人身上,調整氣息後脈象自然就會恢復正常。

如果除上述幾種情況外,還有積弱日久的情況,脈象本來就很細微,逐漸變得看不見,這纔是氣息將要斷絕的徵兆,怎麼可能還有向下彎曲的脈象?

常常看到庸醫診斷這種情況,無論病症持續多久、是虛症還是實症,都說這是向下彎曲的脈象,於是就隨意使用破氣、化痰的藥方。這種做法恐怕會拖延病情,就像不斷催促遞交公文的差役一樣。

蕭通隱曰:伏脈深於沉,診須推筋著骨,細尋方見。主寒凝經絡臟腑,或霍亂吐瀉,腹疼沉困,或宿食沉蓄,或老痰膠固,或厥逆重陰。散寒溫里,急宜著力。傷寒太陽初症,得此最為吉兆,故瀕湖曰:傷寒一手脈伏曰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不可以陽症見陰為診。乃火邪內郁,不得發越,陽極似陰故脈伏。

白話文:

蕭通隱說:伏脈比沉脈更深,診脈時必須深入筋骨,仔細尋找才能察覺。伏脈主因寒邪凝滯經絡臟腑,可能出現霍亂嘔吐、腹痛沉重、宿食停積、老痰膠著、厥逆重陰等症狀。散寒溫裏,應當立即可用藥。傷寒太陽病初起,發現伏脈為最吉兆,故瀕湖說:傷寒一手脈伏稱為「單伏」,兩手脈伏稱為「雙伏」,不能因為陽症而診為陰證。伏脈的成因是火邪內鬱,無法發散,陽氣極盛而表現似陰,故脈伏。

必有大汗而解,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之義。又有夾陰傷寒,先有伏陰在內,外復感寒,陰盛陽衰,四肢厥逆,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元,脈乃復出也。若太谿、衝陽皆無脈者必死。以上皆正伏脈也。又有如伏之脈,乃病久陰陽兩虧,脈見斷續沉陷,或隱或現,真氣隨亡,豈初病消散之比乎?此乃脈脫非伏脈也。至有暴驚暴怒暴厥亦見沉伏,少待經盡氣復,不治當自愈。

白話文:

一定會大汗淋漓而痊癒,就像久旱將要下雨,天地陰沉,雨後萬物復甦的道理一樣。

還有一種陰寒夾雜的傷寒,體內原本就有潛伏的陰氣,後來又受寒邪侵襲,陰盛陽衰,四肢冰冷,脈搏沉弱,需要服用生薑、附子,並灸關元穴,脈象才會恢復。如果太谿穴、衝陽穴都沒有脈搏,就必死無疑。以上這些都是真正的伏脈。

還有一種看起來像伏脈的脈象,是因為疾病已久,陰陽兩虛,脈象出現斷續沉陷,有時有脈,有時沒有脈,真氣隨著衰弱,怎麼能和初病消散的伏脈相比呢?這種情況是脈脫,不是伏脈。

也可能有暴驚、暴怒、暴厥的情況,導致脈搏沉伏,但過一會兒經氣通暢、元氣恢復,不用治療就能自行痊癒。

若人年四十以上,元氣素虛,忽然昏憒不省人事,此為類中,非真中風也。喉聲曳鋸,六脈沉伏,惟急治以三生飲,加人參一兩,亦有得生者。如遺尿汗泄口開目合,便不救矣。凡診此伏脈,與如伏脈,當兼察病因,庶免在治。

白話文:

如果人到四十歲以上,元氣本來就虛弱,忽然神志昏迷,不省人事,這是類似中風的症狀,並不是真正的中風。喉嚨發出類似拉鋸的聲音,六脈微弱,下沉不明顯,就緊急使用「三生飲」,再加人參一兩,也有可能救活。但如果病人出現尿失禁、大量出汗、嘴巴張開、眼睛閉不起來等症狀,就難救了。凡是診斷這種脈象不明顯的疾病時,必須同時考慮致病原因,才能避免誤治。

李瀕湖曰:伏為霍亂吐頻頻,腹痛皆因宿食停,蓄飲老痰成積聚,散寒溫里莫因循。

疾脈

疾為急疾,數之至極,七至八至,脈流薄疾。

白話文:

李瀕湖說,如果是霍亂並且不停嘔吐,腹痛是因為食物積滯在體內,體內囤積的老痰和飲水會形成積聚,要散寒溫裡,不能拖延。

疾病的脈象,如果病情急劇,脈搏非常快,每分鐘跳動七到八次,脈搏流動迅速而急促。

疾為陽極,陰氣欲竭,脈號離經,虛魂將絕。漸進漸疾,旦夕殞滅。左寸居疾,弗戢自焚;右寸居疾,金被火乘。左關疾也,肝陰已絕;右關疾也,脾陰消竭。左尺疾兮,涸轍難濡;右尺疾兮,赫曦過極。

白話文:

疾病到了極盛,陰氣將要枯竭,脈象跳動離奇,神魂虛弱將要消散。病情逐漸加重,一日或數日內就會死亡。

  • 左寸口脈促急,陰氣不斂,自身燃燒。
  • 右寸口脈促急,金氣被火氣所剋制。
  • 左關脈促急,肝陰已耗盡。
  • 右關脈促急,脾陰耗竭。
  • 左尺脈促急,如同乾涸的車轍難以濕潤。
  • 右尺脈促急,陽氣過於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