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脈燈》~ 天和脈
天和脈
1. 天和脈
(參後六十年運氣診治,出《軒岐究政》)
天和脈只論三陰,南天高兮北泉深。太陰專主右尺寸,厥陰尺寸左邊沉。少陰尺寸兩不應,相交相反死相臨。天和乃平脈也,諸陽為浮,諸陰為沉,故不言三陽。司天在泉,南政以天道言。甲己二歲論脈,則寸在南,而尺在北。三陰司天,則兩寸不應。太陰司天,右寸不應。
少陰司天,兩寸不應。厥陰司天,左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兩尺不應。太陰在泉,右尺不應。少陰在泉,兩尺不應。厥陰在泉,左尺不應。北政以地道言,乙丙丁戊庚辛壬癸之歲,論脈則寸在北,而尺在南。三陰司天,則兩尺不應。太陰司天,右尺不應。少陰司天,兩尺不應。
厥陰司天,左尺不應。三陰在泉,則兩寸不應。太陰在泉,右寸不應。少陰在泉,兩寸不應。厥陰在泉,右寸不應。不應者,皆為沉脈也。《紺珠經》曰:五行君火不用事,故南政少陰司天。君火在上,則兩寸不應。司泉君火在下,則兩尺不應。厥陰司天,君火在左,故左寸不應,司泉則左尺不應。
太陰司天,君火在右,故右寸不應,司泉則右尺不應。北政少陰司天,君火在上,則兩尺不應。司泉君火在下,則兩寸不應。厥陰司天,君火在左,故左尺不應,司泉則左寸不應。太陰司天,君火在右,故右尺不應,司泉則右寸不應。凡不應者,謂脈沉而細,不應於手也。反之則沉為浮,細為大也。
歲當君火在寸,而沉反見於尺。歲當君火在寸,而沉反見於尺;歲當君火在尺,而沉反應於寸。經曰:尺寸反者死。歲當君火在左,而沉反見於右;歲當君火在右,而沉反見於左。經曰:陰陽交者死。又曰:學診之士,必先歲氣,良有以哉。李南豐云:上與仲景、丹溪所說不同,然所論深得《素問》君火以退之旨,故從之。
白話文:
天和脈專門討論三陰脈(太陰、少陰、厥陰)的狀態。它認為天空高遠而地底深邃,象徵著天地間的陰陽對應。太陰主要反映在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厥陰則在左手的寸關尺部位有所體現,而少陰脈在兩手的寸關尺都可能表現不應。如果脈象出現相反的情況,即脈象與預期的陰陽屬性相反,則預示著生命危急。
天和脈是正常的脈象之一,所有陽脈會呈現為浮脈,所有陰脈則會顯現為沉脈。因此,這裡只專注於討論三陰脈,而不提及三陽脈。在討論天干地支的運行規律時,以「南政」來表達天道,即甲己兩年的脈象,寸脈在南方,尺脈在北方。若三陰掌管天道,兩手的寸脈不會應指。具體來說,太陰掌管天道時,右手的寸脈不應;少陰掌管天道時,兩手的寸脈都不應;厥陰掌管天道時,左手的寸脈不應。
同樣地,若三陰掌管地道,兩手的尺脈不會應指。太陰掌管地道時,右手的尺脈不應;少陰掌管地道時,兩手的尺脈都不應;厥陰掌管地道時,左手的尺脈不應。對於乙丙丁戊庚辛壬癸等年的脈象,則寸脈在北方,尺脈在南方。當三陰掌管天道時,兩手的尺脈不應;太陰掌管天道時,右手的尺脈不應;少陰掌管天道時,兩手的尺脈不應;厥陰掌管天道時,左手的尺脈不應。
反之,當三陰掌管地道時,兩手的寸脈不應;太陰掌管地道時,右手的寸脈不應;少陰掌管地道時,兩手的寸脈不應;厥陰掌管地道時,左手的寸脈不應。這些不應的情況,都是指脈象呈沉脈。《紺珠經》指出,五行中的君火(心臟功能)在某些情況下不活躍,導致南方政令由少陰掌管天道。當君火在上方時,兩手的寸脈不應;當君火在下方時,兩手的尺脈不應;當厥陰掌管天道且君火在左方時,左手的寸脈不應;當厥陰掌管地道且君火在左方時,左手的尺脈不應。
太陰掌管天道且君火在右方時,右手的寸脈不應;太陰掌管地道且君火在右方時,右手的尺脈不應。當北方政令由少陰掌管天道且君火在上方時,兩手的尺脈不應;當北方政令由少陰掌管地道且君火在下方時,兩手的寸脈不應。總之,這些不應的情況是指脈象沉而細,難以用手感知。反之,若原本的沉脈轉為浮脈,細脈變為大脈,也是脈象異常的表現。
當君火應該在寸脈位置時,卻在尺脈出現沉脈;當君火應該在尺脈位置時,卻在寸脈出現沉脈。根據經典,這種脈象相反的情況預示著死亡。當君火應該在左側時,卻在右側出現沉脈;當君火應該在右側時,卻在左側出現沉脈。經典同樣指出,這種陰陽脈象交錯的情況也預示著死亡。對於學習診脈的人來說,必須先了解每年的氣候特徵,因為其中蘊含深層的意義。李南豐先生認為,雖然這一理論與張仲景、朱丹溪的觀點有所不同,但其深入探討了《黃帝內經·素問》中關於君火退隱的原理,因此值得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