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朝宜

《醫學脈燈》~ 矯世惑脈辨(汪石山) (1)

回本書目錄

矯世惑脈辨(汪石山) (1)

1. 矯世惑脈辨(汪石山)

夫脈者,本乎營與衛也,而營行於脈之中,衛行於脈之外。苟臟腑和平,營衛調暢,則脈無形狀之可議矣。或者六淫外襲,七情內傷,則臟腑不和,營衛乖謬,而二十四脈之名狀,層出而疊見矣。是故風寒暑濕燥火,此六淫也,外傷六淫之脈,則浮為風,緊為寒,虛為暑,細為濕,數為燥,洪為火,此皆可以脈而別其外感之邪也。

白話文:

脈搏是根據營氣與衛氣產生的,營氣在脈中運轉,衛氣在脈外運轉。如果臟腑協調,營衛正常流動,那麼脈搏就沒有異常情況。但是,如果受到六淫外邪侵襲或七情內傷的影響,導致臟腑不調,營衛失常,那麼二十四脈的各種表現就會層出不窮。因此,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外邪,會損傷人體,產生不同的脈象:浮脈是風邪,緊脈是寒邪,虛脈是暑邪,細脈是濕邪,數脈是燥邪,洪脈是火邪。通過脈搏,可以判斷出外感邪氣的類型。

喜怒憂思悲恐驚者,此七情也,內傷七情之脈,喜則傷心而脈緩,怒則傷肝而脈急,恐則傷腎而脈沉,悲則氣消而脈短,驚則氣亂而脈動,此皆可以脈而辨其內傷之病也。然此特舉其常,而以脈病相應者為言也。若論其變,則有脈不應病,病不應脈,變出百端,而難一一盡憑乎脈者矣。

白話文: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都是七種情緒,會內傷人的經脈。喜則傷心,脈搏會變緩;怒則傷肝,脈搏會變快;恐則傷腎,脈搏會變沉;悲則氣消,脈搏會變短;驚則氣亂,脈搏會跳動。這些都可以透過脈象辨別出內傷的病症。不過,這裡只說了常見的情況,是以脈象與病症相符來討論。至於變化的情況,則有脈象與病症不符,病症與脈象不符,變化無窮,很難一一隻憑脈象判斷。

試舉一二言之,如張仲景云:脈浮大,邪在表,為可汗。若脈浮大,心下鞕,有脈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此又非浮為表邪可汗之脈也。又云:促脈為陽盛,宜用葛根黃芩黃連湯。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又曰:遲脈為寒,沉脈為里。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此又非諸遲為寒之脈矣。

白話文:

以一兩個例子來說明,比如張仲景說:脈象浮大,邪氣在體表,可以發汗。但如果脈象浮大,心窩脹滿,又有屬於臟腑的脈象,就不能發汗,要治療臟腑,這就不是浮脈代表體表邪氣可以發汗的情況了。

又說:脈象急促為陽氣旺盛,應該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但如果脈象急促,四肢厥冷,為虛脫,必須灸療或溫補,這就不是急脈代表陽氣旺盛的情況了。

還說:脈象遲緩為寒證,脈象沉伏為裏證。但如果陽明脈遲緩,不畏寒,身體微微出汗,則應使用大承氣湯,這就不是所有遲脈都為寒證的情況了。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宜麻黃附子細辛湯汗之,此又非沉為在裡之脈矣。凡此皆脈難盡憑之明驗也。若只憑脈而不問證,未免以寒為熱,以表為里,以陰為陽,顛倒錯亂,而夭人壽者多矣。是以古人治病,不專於脈,而必兼於審證,良有以也。

白話文:

患有少陰病的人,剛開始發病時,突然又發燒,但是脈搏卻是沉細的,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治療,這就不是沉脈在裡面的脈象了。凡是這樣的情況都是脈象難以完全依賴的明證。如果只憑脈象而不考慮具體症狀,就很容易把寒症誤認為熱症,把表症誤認為裡症,把陰證誤認為陽證,這樣顛倒錯亂,導致病人死亡的例子很多。所以古時候的醫生治病,不專門依賴脈象,而必須同時審視症狀,這是很有道理的。

奈何世人不明乎此,往往有病,諱而不言,惟以診脈而試醫之能否脈之,而所言偶中,便視為良醫,而傾心付託,其於病之根源一無所告,藥之宜否亦無所審,惟束手聽命於醫,因循遂至於死,尚亦不悟,深可悲矣。彼庸俗之人,素不嗜學,固無足怪。奈近世士大夫家,亦未免狃於此習,是又大可笑也。

白話文:

培養專注安靜的心境,深入探究事物的道理,獲得真知灼見,這是《大學》開篇第一要義。其中,「慮」指思考事情精準細緻,「格物」指窮究事物道理,「致知」指探求我們知道的知識。以上這些,學者們肯定都仔細研究過。前輩們還說,做為人子的人,不可不知曉醫學。生病臥牀時,將自己託付給庸醫,猶如對父母不慈不孝。望聞問切,是醫生看病的主要方式。如果在看病時,只重視切脈來瞭解病情,而將其他三種方式都拋棄不管,難道能稱得上懂醫嗎?難道能稱得上處事精細嗎?難道能稱得上窮究事物道理,極盡我們所知的嗎?而且,一個好的醫生,也不僅限於擅長診脈這一方面。

夫定靜安慮,格物致知,乃《大學》首章第一義,而慮者謂慮事精詳,格物者謂窮致事物之理,致知者謂推及吾之所知。凡此數事,學者必嘗究心於此矣。先正又言,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病臥於床,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夫望聞問切,醫家大節目也。苟臨病之際,惟以切而知之為能,其餘三事,一切置而不講,豈得謂知醫乎!豈得為處事精詳乎!豈得為窮致事物之理,而惟極吾之所知乎!且醫之良,亦不專於善診一節。

凡動靜有常,舉止不妄,存心忠厚,發言純篤,察病詳審,處方精專,兼此數者庶可謂之良矣。雖據脈言證,或有少差,然一脈所主非一病,故所言未必盡中也。若以此而遂棄之,所謂以二卵而棄干城之將,烏可與智者道哉?姑以浮脈言之,《脈經》云:浮為風、為虛、為氣、為嘔、為厥、為痞、為脹、為滿、為不食、為熱、為內結等類,所主不下數十餘病。

白話文:

無論是醫生的動作或言行,都應該有規有矩,不輕舉妄動。心存正直,言語誠懇,仔細觀察病情,精準開立處方。具備以上幾點,才能稱得上是一位良醫。

雖然醫生會根據脈象和症狀來診斷,但有時難免有誤差。因為一個脈象可能對應多種疾病,所以醫生所說的話不一定完全正確。如果就此放棄不治,那就像因為兩顆鳥蛋而放棄一位良將,這是明智之舉嗎?

就拿浮脈來說,根據《脈經》記載,浮脈包含風證、虛證、氣證、嘔吐、厥證、痞證、脹證、滿證、不食證、熱證、內結等類,所涉及的疾病不下數十種。

假使診得浮脈,彼將斷其為何病耶?苟不兼之以望聞問而欲的知其為何病,吾謂戛戛乎其難矣。古人以切居望聞問之後,則於望聞問之間,已得其病情矣。不過再診其脈,看病應與不應也。若脈與病應,則吉而易醫;脈與病反,則凶而難治。以脈參病,意蓋如此,曷以診脈知病為貴哉?夫《脈經》一書,拳拳示人以診法,而開卷入首,便言觀形察色,彼此參伍,以決死生。可見望聞問切,醫之不可缺一也。

白話文:

如果只憑浮脈就判斷是什麼病,這可不容易。古代醫家把脈診放在望聞問之後,表示在望聞問中已經大致瞭解病情,把脈診只是用來確認疾病是否適合治療。如果脈象與病情相符,預後較好,治療也較容易;如果脈象與病情相反,預後較差,治療也較困難。把脈診與病情結合起來治療,這就是脈診的重要意義。

《脈經》這部書著重於講述脈診方法,但書的開頭卻強調觀察形體、氣色,以此作為判斷生死的重要依據。由此可見,望聞問切四診,缺一不可。

噫!世稱善脈莫過叔和,尚有待於彼此參伍,況下於叔和者乎!故專以切脈言病,必不能不致於誤也,安得為醫之良?抑不特此,世人又有以太素脈而言人貴賤窮通者,此又妄之甚也。予嘗考其義矣,夫太者始也、初也,如太極太乙之太;素者質也、本也,如繪事後素之素。

白話文:

唉!世人稱讚叔和的脈診技術天下無雙,但叔和的技術仍然需要和其他人的方法相互參照,更何況比不上叔和的人呢?所以單純根據切脈診斷疾病,難免會出現錯誤,怎麼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不僅如此,世人還根據太素脈來預測人的富貴貧賤,這更是荒謬至極。我曾經研究過太素脈的含義,太表示開始、最初,就像太極太乙裡的太;素表示本質、根源,就像繪畫時先畫白底的素。

此蓋言始初本質之脈也(破的語)。此果何脈耶,則必指元氣而言也。東垣曰:元氣者,胃氣之別名。胃氣之脈,蔡西山所謂不長不短,不疏不數,不大不小,應手沖和,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是也。無病之人,皆得此脈。以此脈而察人之有病無病則可,以此脈而察人之富貴貧賤則不可。

白話文:

這句話實際上是在講述人最初的本質脈象(破的脈)。這個脈象指的是什麼呢?肯定是元氣的脈象。東垣說:元氣就是胃氣的別名。胃氣的脈象,就像蔡西山所說的,不長不短、不疏不數、不大不小、反應靈敏而和暢、感覺喜悅,難以具體描述。沒有生病的人,都能夠摸到這種脈象。用這種脈象來判斷一個人是否生病是可行的,但用它來判斷一個人富貴還是貧賤就不可行了。

何也?胃氣之脈,難以形容,莫能名狀,將何以為貴賤窮通之診乎!竊觀其書名雖《太素》,而其中論述,略無一言及於太素之義。所作歌括,率多俚語,全無理趣。原其初意,不過托此以為徼利之媒,後世不察,遂相傳習,莫有能辨其非者。又或為之語曰:太素云者,指貴賤窮通,稟於有生之初而言也。

白話文:

為什麼呢?胃氣的脈象很難形容,無法用言語表達,如何以此判斷貴賤貧富的命運呢?我私下看這本書,雖然書名叫做《太素》,但內容卻沒有提到「太素」的道理。所作的歌括,大多是通俗的語言,沒有任何道理。原本的用意,不過是假託這本書來謀取利益,後世的人不加辨別,就流傳相習,沒有人能指出它的錯誤。還有人為其辯解說:「《太素》所指的,是根據人出生時就有的貴賤貧富命運而言。」

然脈可以察而知之,非謂脈名太素也。予曰:固也。然則《太素》之所診者,必不出於二十四脈之外矣。夫二十四脈皆主病言,一脈見則主一病,貧賤富貴何從而察之哉?假如浮脈其診為風,使太素家診之將言其為風耶?抑言其為貴賤窮通耶?二者不可得兼。若言其為風,則其所知亦不過病也。

白話文:

脈象確實可以觀察得知,但這並不是指脈名叫做「太素」。我說:的確如此。那麼,《太素》裡面診斷的脈象,必定包含在二十四脈之中。這二十四脈都是以疾病為主的說法,出現一種脈象就對應著一種疾病,貧賤富貴從何而來呢?比如說浮脈的診斷是風,如果讓《太素》的醫生診斷的話,他們會說這是風嗎?還是說這是富貴貧賤?這兩者不能同時得知。如果說這是風,那麼他們所知道的也不過是疾病而已。

若遺其病而言其為貴賤窮通,則是近而病諸身者尚不能知,安得謂之太素?則遠而違諸身者必不能知之也。蓋貴賤窮通,身外之事,與身之血氣了不相干,安得以脈而知之乎?況脈之變見無常,是以今日診得是脈,明日診之而或非。春間診得是脈,至夏按之而或否。彼太素者以片時之尋按,而斷一生之休咎,殆必無是理。

白話文:

如果遺忘了疾病只討論富貴貧賤的差別,就表示近距離疾病都不能瞭解了,怎麼能稱之為太素?那麼遠距離、不相干的疾病就更不可能明白了。貴賤貧富是身外之事,與身體的氣血無關,怎麼能靠脈象得知?況且脈象的變化沒有規律,因此今天診斷出來的脈象,明天診斷可能不同。春季診斷出來的脈象,到了夏季診斷可能就不一樣了。那些太素者只靠片刻的觸診,就斷定了一個人的吉凶禍福,這顯然不合理。

然縱使億則屢中,亦是捕風捉影,彷彿形容,安有一定之見哉。噫!以脈察病尚不知病之的,而猶待乎望聞問,況能知其他乎?且脈兆於岐黃,演於秦越,而詳於叔和,遍考《素》、《難》、《脈經》,並無一字言及此者,非隱之也,殆必有不可誣者耳。巢氏曰:太素者,善於相法,特假太素以神其術耳。

白話文:

即使每百次都能判斷正確,那也只是摸不著頭腦的瞎猜,就像形容事物一般,哪裡會有確定的依據呢?唉!用脈象判斷疾病都還不一定能準確,更何況需要透過望、聞、問這些方法?脈象的學說從岐伯和黃帝開始,由秦悅發展,到了叔和才變得詳細。但是仔細檢閱《素問》、《難經》、《脈經》等書,卻沒有任何一條提到脈象可以判斷性取向,這並不是故意隱瞞,而是因為這根本就是不正確的。巢元方說:「太素」,擅長相法之術,只是借用「太素」二字來標榜自己的技藝罷了。

誠哉言也,足以破天下後世之惑矣。又有善伺察者,以言甜人,陰得其實,故於診按之際,肆言而為欺妄,是又下此一等,無足論也。雖然人稟天地之氣以生,不能無清濁純駁之殊。稟之清者,血氣清而脈來亦清,清則脈形圓淨,至數分明。吾診乎此,但知其主富貴而已。若曰何年登科,何年升授,何年招財,何年得子,吾皆不得而知矣。

白話文:

說得很對,這些觀點足以破除世世代代的迷惘。還有一些善於觀察的人,用花言巧語討好別人,暗中謀取實際好處,在診斷的時候肆意妄言,欺騙他人,這又比前面一類人低一個等級,不值得一提。儘管人稟受天地之氣而生,但不能沒有清濁、純駁的差別。稟受清者,血氣清浄,脈搏也清浄,清浄則脈象圓潤清晰,至數分明。我診斷這些,只能知道其人富貴罷了。至於哪年考取功名,哪年升官,哪年發財,哪年得子,我則一概不知。

稟之濁者,血氣濁而脈來亦濁,濁則脈形不清,至數混亂。吾診乎此,但知其主貧賤而已。若曰某時招財,某時破財,某時損妻,某時克子,吾亦莫得而知矣。又有形濁而脈清者,此謂濁中之清;質清而脈濁者,此謂清中之濁。又有形不甚清,脈不甚濁,但浮沉各得其位,大小不失其等,亦主平穩而無大得喪也。

白話文:

稟之濁者:身體氣血混濁,脈象也會顯得混濁,這樣脈象不清,脈搏節奏混亂。我診斷出這樣的情況,只能知道此人不富貴貧賤罷了。至於說什麼時候會發財,什麼時候會破財,什麼時候會損傷妻子,什麼時候會克害子孫,我無法預知。

又有形濁而脈清者 :這是指相貌混濁但脈象清晰,這種情況叫做「濁中之清」。

質清而脈濁者 :這是指相貌清晰但脈象混濁,這種情況叫做「清中之濁」。

又有形不甚清,脈不甚濁,但浮沉各得其位,大小不失其等 :這是指相貌和脈象都不算太過混濁,只是浮沉的脈位正常,脈搏的大小也適中,這樣的人一般平順安穩,沒有大的損失或收穫。

其他言有所未盡,義有所未備,學者可以類推。是則吾之所謂知人者,一本於理而已矣,豈敢妄為之說以欺人哉!噫,予所以著為是論者,蓋以世之有言太素脈者,靡不翕然稱美,不惟不能以理析,又從而延譽於人,縱使其言有謬,又必陰與之委曲影射,此所謂誤己而誤人者也,果何益之有哉?又有迎醫服藥者,不惟不先言其所苦,甚至再三詢叩,終於默默,至有隱疾而困醫者,醫固為其所困,不思身亦為醫所困矣。此皆世之通患,人所共有,故予不得不詳論之,以致夫丁寧之意,俾聾瞽者或有所開發焉。

白話文:

其他沒說完的話、沒講完的意義,學者可以類比推論。因此,我所說的瞭解一個人,只是根據道理而已,豈敢信口開河來欺騙人呢?唉,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世界上那些談論太素脈的人,個個都異口同聲地讚美,不僅不能用道理來分析,還因此對人讚譽有加。即使他們說的話有錯,也一定會暗暗地幫忙掩飾,這就是所謂的誤己又誤人,有什麼用呢?還有人去看醫生吃藥,不僅不先說自己的病痛,甚至反覆追問,最後還是緘口不語。甚至有隱疾困擾著醫生,醫生固然被這些患者困擾,但是卻沒想到自己也被醫生所困擾。這些都是世上的通病,人人都會遇到,所以我不得不詳細地論述,傳達我懇切的意思,希望愚昧無知的人能有所領悟。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