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澹安醫案

《何澹安醫案》是清代醫家何澹安所著的一部重要醫學文獻,集錄了作者豐富的臨床經驗與獨到的診療思路。何澹安,字子安,號澹庵,活躍於清代,是江蘇吳縣人,曾擔任江蘇巡撫的幕僚,足見其非僅為純粹的醫者,更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與學識背景,其文筆功底深厚,醫案紀錄因此得以詳實且條理清晰,這為後世學習和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醫案作為中醫傳承和學習的核心載體之一,遠比純粹的理論著作更能體現臨證的變化與醫者的應變能力。《何澹安醫案》正是這樣一部具有高度實踐價值的著作。書中所載病例涵蓋內科、婦科、兒科等廣泛領域,反映了清代時期常見的疾病譜及當時的醫療水平。何澹安尤以內科、婦科、兒科見長,這在醫案中亦有充分體現。

書中記載的醫案,每一則都是一個具體的臨床情境。醫案的價值在於它記錄了疾病的發生發展、病人的具體表現(望、聞、問、切所獲取的資訊)、醫者辨證論治的思維過程,以及最終採取的治療方法(方藥、劑量、加減變化等)及療效。透過這些鮮活的案例,讀者能夠深入理解中醫理論是如何在臨床中被應用和驗證的。

書中提及的幾個典例便能初步展現何澹安的診療特色。例如:

  1. 產後血崩案: 面臨產後大出血、危及生命的情況,何澹安通過脈沉細無力、舌淡白,準確辨證為氣血兩虛。治療上並非單純止血,而是深明「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及「氣能攝血」的道理,運用四君子湯合八珍湯類方(加減黃芪、當歸、白芍、川芎、阿膠、熟地黃等),在補益氣血的基礎上達到攝血止崩的目的。這反映了他對產後特殊生理狀態及氣血虧虛病機的深刻認識。
  2. 瘧疾案: 患者壯年,瘧疾頻發,伴發熱、煩躁、口渴、小便短赤等熱盛表現,吐後頭痛,脈弦細數,舌紅苔黃,辨證為濕熱蘊結。他選用茵陳蒿湯加減,重用清熱利濕之品(茵陳蒿、黃芩、黃連、梔子)並結合祛濕健脾之藥(白朮、茯苓、澤瀉),體現了對濕熱病邪的清晰把握和清利並重的治法。
  3. 小兒百日咳案: 五歲小兒咳嗽不止,痰多色白,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脈浮滑無力,舌淡白,辨證為肺氣虛弱。百日咳本為外邪犯肺,但病久氣虛是關鍵,尤其是小兒,肺脾常不足。何澹安並未拘泥於化痰止咳,而是在小青龍湯(原用於風寒夾飲)基礎上加入黃芪、白朮、茯苓、甘草等益氣健脾之藥,意在扶正祛邪,通過補益肺脾之氣來固護衛外,增強抗邪和康復能力。這顯示了他兒科診療中重視扶助正氣的思路。

這些案例雖簡略,但足以見其辨證之精準、用藥之靈活合理。他能抓住主要病機,並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年齡、體質、病程等)靈活調整方藥,而非膠柱鼓瑟。

進一步從書中提供的「類中」、「肝風」、「眩暈」、「頭痛」等章節片段來看,這些病症在中醫辨證中常與肝、脾、腎、氣、血、痰、風等因素緊密相關,尤其「類中」(中風前兆或輕中風)、 「肝風」、「眩暈」、「頭痛」更是中醫內科的疑難重症,多涉及多個臟腑和複雜病機的交織。

在「類中」和「肝風」章節中,頻繁出現「肝火挾痰」、「陽不交陰」、「營陰內傷,血不養肝」、「肝風挾痰,肝邪侮胃」、「木鬱生風」等病機描述,以及熟地、茯神、棗仁、石決明、白蒺藜、法半夏、郁金、黑山梔、歸身、牛膝、天麻、鉤藤、羚羊角等常用藥物。這類藥物組合強烈提示何澹安在處理這類疾病時,非常重視:

  • 平肝熄風潛陽: 使用石決明、白蒺藜、羚羊角、天麻、鉤藤等,針對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頭暈、眩暈、肢麻、卒然暈厥等。
  • 化痰降逆: 使用法半夏、橘紅、竹茹、膽星等,針對痰濁上擾、蒙蔽清竅或阻滯氣機所致的頭暈、眩暈、嘔惡、言語不利、膈脹等。
  • 養血柔肝滋腎: 使用熟地、歸身、白芍、棗仁、制首烏、女貞子、枸杞子、蓯蓉等,針對肝腎陰虛、血虛不能涵養肝木所致的頭暈、耳鳴、肢麻、心悸、少寐等。他認識到「血不養肝」是許多內風病症的基礎。
  • 健脾祛濕: 使用茯神、白朮、茅朮、澤瀉等,針對脾虛濕盛、痰濁內生等。
  • 活血化瘀: 丹參、紅花等藥物的出現,提示對氣滯血瘀在某些情況下的關注。
  • 安神定志: 茯神、棗仁、柏子霜、龍齒等用於心悸、少寐、驚惕不寧等神志症狀。
  • 調理氣機: 郁金、香附、陳皮、木香、佛手等用於胸膈脹滿、氣機不暢。

可以看出,何澹安在治療「類中」、「肝風」、「眩暈」、「頭痛」等症時,並非單一思路,而是能靈活結合病機,採取平肝、熄風、潛陽、化痰、養血、滋陰、健脾、安神等多種治法,體現了對複雜病情的綜合調理能力。他強調「陽不交陰」、「中虛厥陰化風」、「營陰內傷」、「肝失所養」等內在病機,並預防「類中」等重症的發生,顯示其「治未病」和注重培本固元的思想。丸方的應用則多用於慢性病或調理階段,以期緩圖功。

《何澹安醫案》不僅是醫學著作,正如補充內容所指,它也折射了清代社會的一些側面。當時醫療條件相對有限,一些現代可控的疾病如產後出血、瘧疾等,在清代仍是常見且危險的病症,對百姓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醫案中對這些疾病的描述,以及患者「面色蒼白,氣息奄奄」、「身熱煩躁,口渴欲飲」等狀態的記錄,都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遭受病痛的普遍狀況。通過這些醫案,我們可以窺見當時醫者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以及中醫藥在維護民眾健康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何澹安作為一名有社會地位的醫家,其醫案可能主要涉及中上層社會的患者,但其記錄的疾病種類本身,已能說明部分社會健康問題。

總體而言,《何澹安醫案》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醫學著作。其價值體現在:

  1. 臨床實錄價值: 提供了大量詳實的臨床案例,是學習清代醫家辨證論治思路、方藥應用經驗的寶貴資料。其「臨證精當,處方用藥合理」的特點,至今仍對臨床實踐有啟發意義。
  2. 學術研究價值: 通過分析何澹安對常見病、疑難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法,有助於研究清代中醫學術的發展、流派特點及特定病症的診療演變。尤其是在處理肝風、眩暈、類中等與現代心腦血管疾病相關問題上的經驗,值得深入挖掘。
  3. 歷史文化價值: 醫案所附帶的對患者狀態、病程描述,以及所載疾病的流行情況,為研究清代的疾病史、醫療制度、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佐證。它不僅記錄了醫學的傳承,也承載了一段時期的社會記憶。

《何澹安醫案》是清代醫案類著作中的佼佼者,透過研讀這部醫案,我們不僅能學習何澹安精湛的醫術,更能感受清代醫家的治學態度與人文關懷,並從中獲得對中國傳統醫學及其所處社會歷史背景的更深刻理解。這部書的存在,是中醫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類中 (1)

類中 (2)

肝風 (1)

肝風 (2)

肝風 (3)

眩暈

頭痛

咳嗽 (1)

咳嗽 (2)

咳嗽 (3)

吐血 (1)

吐血 (2)

吐血 (3)

失音

肺痿

虛勞 (1)

虛勞 (2)

遺精

淋濁

尿血

小便閉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