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澹安醫案》~ 吐血 (3)
吐血 (3)
1. 吐血
土炒制於術(二錢),炙白芍(二錢),炒棗仁(三錢),菟絲(二錢),橘葉(三張),土炒歸身(一錢五分),云茯神(二錢),川鬱金(一錢,切後入),澤瀉(一錢五分),焦穀芽(四錢)
十九日晚復診,左脈絃動,略有煩躁。此肝陰虧而脾未輸上供也。再擬醒脾化氣,參用柔肝法。
土炒制於術(一錢),歸身(一錢五分,酒炒),棗仁(三錢),川鬱金(一錢),澤瀉(一錢五分),焦穀芽(四分),蛤粉,炒阿膠(二錢),白芍(二錢),茯神(二錢),炙升麻(四錢),橘葉(三張)
汁一日脈象兩手均稱條達,惟重按少力,可見中焦氣機稍舒,命門真火未能攝水,脾陽不克運動,所以下體浮腫重滯,飲食能納難化也。仍擬和肝胃佐助元陽法。
炒黃西黨(三錢),茯神(三錢),巴戟(一錢五分,鹽水炒),川鬱金(一錢,切,後入),澤瀉(一錢五分),焦穀芽(四錢),土炒於朮(二錢),棗仁(三錢),肉桂(三分,去皮磨),炙升麻(四分),橘葉(三張)
二十三日診,腹脹不寐,脈反弦數,無疑木旺土衰,肝陰內虧所致。就證參脈,未敢驟補,此方暫服。
米飲炒制於術,歸身,茯苓,川鬱金,元米炒麥冬,赤豆(三十粒),薑汁製半夏,白芍,藿香,淮牛膝,磨沖肉桂
二十五日診,中不勝濕,濕化為熱,其氣不得快利,以致腐谷少權,二便不暢,脈象動靜,以扶本為主,疏理為佐。拙方候政。
土炒制於術,歸身,大腹絨,茯神,益智,煨木香,白芍,泡炮姜,車前,肉桂
深思抑鬱,內滯蓄血,狂吐之後,肝失所養,氣機呆鈍,侮土作脹,診得脈象右弦左軟,可見下焦無火,津不上供也。當用金匱法。
炒西黨,炒熟地,川附,牛膝,丹皮,焦於朮,塊茯苓,肉桂,澤瀉,赤豆
狂失血後,脈絡空虛,其氣無依,喘逆日甚,脈數無力,脾胃不甚強健,大虛候也。當用甘溫納補法。
西黨參,炒熟地,茯神,紫石英,牛膝,制於術,炒杞子,棗仁,川附子,胡桃
復診,前擬溫補,病情脈象,未見進退,但元氣久虛,惟宜溫補,舍此無策。
西黨,熟地,麥冬,杞子,附子,於朮,五味,茯神,磁石,坎氣
服參方
人參,於朮,麥冬,五味,茯神,杞子,炙草
又複方,同前去坎氣,加胡桃肉。
狂吐蓄血,肋痞侮中,乃肝脾絡傷,惟恐腹滿。
川石斛,茯苓,鱉甲,鬱金,焦穀芽,炒蘇子,白芍,新會,厚朴,藕節
肝胃不和,並曾失血,顯系營衛受傷,只宜清理。
生白芍,川鬱金,茯苓,鉤鉤,姜皮,炒蘇子,石決明,新會,澤瀉
內蘊暑邪,咳痰帶血,六脈洪大不柔,補陰劑,不宜早服。
地骨皮,生米仁,丹皮,橘紅,冬瓜子,桑白皮,生蛤殼,知母,甘草,茅柴根
白話文:
吐血
第一次處方:用土炒制首烏、炙白芍、炒棗仁、菟絲子、橘葉、土炒地黃、茯苓、川鬱金(切碎後放入)、澤瀉、焦穀芽。
第二次診斷:脈象弦動,略有煩躁,顯示肝陰不足,脾臟不能輸送營養向上。於是再次開方,以健脾化氣為主,兼顧滋陰柔肝。處方:土炒制首烏、酒炒地黃、棗仁、川鬱金、澤瀉、焦穀芽、蛤粉、炒阿膠、白芍、茯苓、炙升麻、橘葉。
第三次診斷:脈象兩手均勻,但按壓力量較弱,表明中焦氣機略有舒緩,但腎陽不足以溫煦水液,脾陽不能運化,所以下肢水腫,飲食雖能進食,但難以消化。於是調整方劑,以調理肝胃,輔助腎陽。處方:炒黃芪、茯苓、巴戟天(鹽水炒)、川鬱金(切碎後放入)、澤瀉、焦穀芽、土炒制首烏、棗仁、肉桂(去皮研磨)、炙升麻、橘葉。
第四次診斷:腹脹失眠,脈象弦數,顯示肝木過旺,脾土虛弱,肝陰內虛。根據病情和脈象,不敢急於補益,暫且服用此方。處方:米飲送服制首烏、地黃、茯苓、川鬱金、炒麥冬、赤小豆、薑汁制半夏、白芍、藿香、淮牛膝、肉桂。
第五次診斷:體內濕邪過盛,濕邪化熱,氣機不暢,導致消化不良,大小便不暢,脈象動靜不一。治療應以扶正為主,疏通為輔,暫且觀察。處方:土炒制首烏、地黃、大腹皮、茯苓、益智仁、煨木香、白芍、炮薑、車前子、肉桂。
第六次診斷:因憂鬱思慮過度,導致氣血瘀滯,狂吐之後,肝臟失養,氣機阻滯,脾土受損,腹部脹滿。脈象右側弦,左側軟弱,顯示下焦腎陽不足,津液不能上輸。因此使用金匱要略中的方劑。處方:炒黃芪、炒熟地黃、川附子、牛膝、丹皮、焦制首烏、茯苓、肉桂、澤瀉、赤小豆。
第七次診斷:狂吐失血後,脈絡虛弱,氣虛喘促,脈象數而無力,脾胃虛弱,屬於大虛證。因此使用溫補方劑。處方:黃芪、炒熟地黃、茯苓、紫石英、牛膝、制首烏、炒枸杞子、棗仁、川附子、胡桃肉。
第八次診斷:之前溫補治療,病情脈象並無好轉,但元氣久虛,仍需溫補。處方:黃芪、熟地黃、麥冬、枸杞子、附子、制首烏、五味子、茯苓、磁石、甘草。
第九次處方:人參、制首烏、麥冬、五味子、茯苓、枸杞子、炙甘草。
第十次處方:同第九次處方,去掉甘草,加入胡桃肉。
第十一處方:狂吐蓄血,肋下痞滿,屬於肝脾經絡受損,擔心腹部脹滿。處方:川石斛、茯苓、鱉甲、鬱金、焦穀芽、炒蘇子、白芍、陳皮、厚朴、藕節。
第十二處方:肝胃不和,且曾失血,營衛受損,只宜清利。處方:生白芍、川鬱金、茯苓、鉤藤、薑皮、炒蘇子、石決明、陳皮、澤瀉。
第十三處方:體內暑邪,咳嗽痰中帶血,脈象洪大不柔和,補陰藥不宜過早服用。處方:地骨皮、生米仁、丹皮、橘紅、冬瓜子、桑白皮、生牡蠣、知母、甘草、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