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澹安

《何澹安醫案》~ 吐血 (1)

回本書目錄

吐血 (1)

1. 吐血

絡傷見血,幸不咳嗆,乃氣分病也。平肝降氣主治。

元生地,北沙參,茯神,淮牛膝,湖藕,麥冬肉,炒蘇子,棗仁,川鬱金

溫邪傷肺,咳嗆失血,六脈弦數,恐延入怯門。

北沙參,麥冬肉,元武板,冬桑葉,丹皮,川貝母,地骨皮,淮牛膝,生米仁,橘紅

內傷失血,咽乾膈痛,雖有咳嗆,六脈並不弦數。惟虛陽不潛,須省力調治。

地生地,川斷,北沙參,蘇子,地武板,丹皮,牛膝,大麥冬,橘紅,老桑葉

素有痰喘,近兼失血,頻發不已,兩手脈虛軟,乃中虛氣分受傷也。須培陰保肺兼顧,斯為盡善。

黃耆,陳阿膠,茯苓,甘杞子,制香附,熟地,炒白芍,棗仁,牛膝炭,青鹽

內熱咳血,本元虛也。清陰潤肺治。

地骨皮,玉竹,知母,生蛤殼,藕節,北沙參,麥冬,橘紅,老桑葉

陽絡受傷,咳血膈痛病久脈虛,愈期難決。

熟地,麥冬,北沙參,橘紅,淮牛膝,阿膠,丹皮,石決明,茜草,冬桑葉

覆診脈症,俱見平安,惟有內燒不止,陰分虛也。

元生地,麥冬,北沙參,龜板,橘紅,丹皮,茯神,女珍子,牡蠣,桑葉

晨起咳痰,咽癢見血,肺胃之火,只宜清潤調治。

烏犀角,天冬,知母,枇杷葉,生甘草,小元地,麥冬,橘紅,冬桑葉,茅根

狂失血後脈軟,氣怯胃氣薄弱,非補無策。

炙黃耆,麥冬,淮牛膝,牡蠣,廣橘白,炒熟地,五味,甘杞子,茯神,胡桃肉

蓄血妄行,並不咳嗆,氣逆,左脈弦大,乃血去絡不和也。暫用疏滯通絡,接服黑歸脾調理。

歸鬚,丹參,柏子霜,川鬱金,新絳屑,桃仁,蘇子,牛膝炭,石決明

元氣素虛,火動咯血,膈次不利,防其狂吐。

炒生地,蓮鬚,炒蘇子,茯苓,石決明,冬桑葉,丹皮,龜板,川鬱金,淮牛膝

藕汁沖服。

元氣素虛,火動咯血,血雖止而痰涎上泛,恐陰液內虧。茲用健中保肺法。

制於術,北沙參,山藥,川貝母,橘白,陳阿膠,炒麥冬,茯神,川百合,青鹽

失血後咳痰氣穢,肝肺絡傷也。無虞難許。

羚羊角,麥冬,杏仁,茜草,炒蘇子,茅根,生米仁,知母,橘紅,牛膝,冬桑葉

氣喘咳血中虛,陽氣易浮,固表納喘兼治。

炙綿耆,煅牡蠣,山藥,麥冬,北沙參,炒熟地,淮牛膝,茯苓,橘白,胡桃肉

質弱火炎,骨蒸不退,痰中雖有血點,幸不咳嗆。當此春令,須滋肝腎調理。

銀柴胡,熟首烏,茯苓,秦艽,淮山藥,北沙參,川柏,澤瀉,麥冬

陽明絡傷,狂吐衄血,脈絡空虛,氣喘心悸。

炙耆,茯神,白芍,蕊石,藕節,大熟地,棗仁,茜草,牛膝

咳血久纏,痰多咽痛。

蛤粉炒阿膠,制洋參,橘白,生米仁,冬瓜子,北沙參,人中白,茜草,冬桑葉,燕窩(一錢五分)

驟然失血半鬥,神困脈微,由去血過多,陽氣無依,頗有脫勢。姑擬補氣養心法,斯為要計。

白話文:

吐血

症狀與治療:

  1. 絡傷出血,無咳嗽嗆咳,屬氣分病症。治療應以平肝降氣為主。 藥方:生地黃、北沙參、茯神、淮牛膝、蓮藕、麥冬、炒蘇子、酸棗仁、川鬱金。

  2. 外感溫邪傷肺,伴咳嗽嗆咳及出血,脈象弦數,恐危及生命。 藥方:北沙參、麥冬、元參、桑葉、丹皮、川貝母、地骨皮、淮牛膝、生米仁、橘紅。

  3. 內傷出血,咽喉乾燥疼痛,即使有咳嗽嗆咳,脈象卻不弦數。症狀顯示虛陽不潛,需減輕體力活動並調理身體。 藥方:生地黃、川斷、北沙參、蘇子、元參、丹皮、牛膝、麥冬、橘紅、桑葉。

  4. 原有痰喘,近期伴隨出血,反覆發作,脈象虛弱,屬於氣分受損。治療需滋陰養肺。 藥方:黃耆、阿膠、茯苓、枸杞子、香附、熟地黃、炒白芍、酸棗仁、炭化牛膝、青鹽。

  5. 內熱咳血,本體虛弱。治療應清熱潤肺。 藥方:地骨皮、玉竹、知母、生蛤殼、藕節、北沙參、麥冬、橘紅、桑葉。

  6. 陽絡受損,咳血伴咽喉疼痛,病程較長,脈象虛弱,預後難以確定。 藥方:熟地黃、麥冬、北沙參、橘紅、淮牛膝、阿膠、丹皮、石決明、茜草、桑葉。

  7. 複診後脈象平穩,但仍有內熱不止,屬陰虛。 藥方:生地黃、麥冬、北沙參、龜板、橘紅、丹皮、茯神、女貞子、牡蠣、桑葉。

  8. 清晨咳嗽咳痰,咽喉瘙癢伴出血,屬肺胃火盛,治療應清潤調和。 藥方:犀角、天冬、知母、枇杷葉、生甘草、生地黃、麥冬、橘紅、桑葉、茅根。

  9. 大量出血後脈象虛弱,氣短,胃氣虛弱,需積極補益。 藥方:炙黃耆、麥冬、淮牛膝、牡蠣、橘皮、炒熟地黃、五味子、枸杞子、茯神、胡桃肉。

  10. 瘀血妄行,無咳嗽嗆咳,氣逆,左脈弦大,屬血液運行不暢。應先疏通經絡,之後服用補血藥物調理。 藥方:當歸尾、丹參、柏子仁、川鬱金、赤芍、桃仁、蘇子、炭化牛膝、石決明。

  11. 元氣虛弱,肝火旺盛導致咯血,咽喉不利,需預防大量出血。 藥方:炒生地黃、蓮子心、炒蘇子、茯苓、石決明、桑葉、丹皮、龜板、川鬱金、淮牛膝,藕汁沖服。

  12. 元氣虛弱,肝火旺盛導致咯血,雖然出血已止,但仍有痰涎湧出,恐陰液不足。治療應健脾益肺。 藥方:制首烏、北沙參、山藥、川貝母、橘皮、阿膠、炒麥冬、茯神、川百合、青鹽。

  13. 出血後咳嗽咳痰,氣味腥臭,屬肝肺絡傷。預後難以預料。 藥方:羚羊角、麥冬、杏仁、茜草、炒蘇子、茅根、生米仁、知母、橘紅、牛膝、桑葉。

  14. 氣喘咳血,屬氣虛,陽氣易浮動,需固表止喘。 藥方:炙黃耆、煅牡蠣、山藥、麥冬、北沙參、炒熟地黃、淮牛膝、茯苓、橘皮、胡桃肉。

  15. 體質虛弱,內熱不退,痰中帶血,但無咳嗽嗆咳。春季應滋養肝腎。 藥方:銀柴胡、熟地黃、茯苓、秦艽、山藥、北沙參、側柏葉、澤瀉、麥冬。

  16. 陽明經絡受損,大量出血,脈象虛弱,氣喘心悸。 藥方:炙黃耆、茯神、白芍、石蕊、藕節、熟地黃、酸棗仁、茜草、牛膝。

  17. 咳血久治不愈,痰多咽喉疼痛。 藥方:蛤粉炒阿膠、西洋參、橘皮、生米仁、冬瓜子、北沙參、人參、茜草、桑葉、燕窩(1.5錢)。

  18. 突然大量出血,神疲乏力,脈象微弱,因失血過多,陽氣不足,危及生命。需積極補氣養心。 藥方:擬補氣養心方(藥物未列出)。

備註: 以上僅為古代醫案的現代白話文翻譯,並非現代醫療建議。 任何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應諮詢合格的醫生。 切勿自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