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澹安

《何澹安醫案》~ 肝風 (2)

回本書目錄

肝風 (2)

1. 肝風

熟地,制首烏,茯神,杞子,甘菊花,歸身,石決明,棗仁,牛膝,老桑葉

接服方

炙黃耆,阿膠,茯神,甘杞子,石決明,大熟地,歸身,棗仁,柏子霜,老桑葉

肝火挾痰,卒然暈厥,當此發生之候,宜疏風清鎮治。

羚羊角,法半夏,石決明,白蒺藜,橘紅,熟首烏,天麻,黑山梔,淮牛膝,菖蒲

厥陰之氣有餘,不時發熱,熱甚生風,神昏厥逆,當此升令,宜用清心疏鎮法(月事不至。)

制首烏,麥冬,歸鬚,石決明,枳實,半夏曲,茯神,黑山梔,川鬱金,益母膏(二錢沖)

營液交虛,心陽飛越,上實下虛,易飢膽怯,延久不痊,神思倦怠,脈數無力。鄙擬甘溫潛納法。附方酌用。

炙黃耆(二錢),麥冬(三錢),茯神(二錢),杞子(三錢),新會紅(一錢),大熟地(五錢),五味(四分),棗仁(三錢),牡蠣(四錢,煅),龍眼肉(二錢)

肝膽熱鬱生風,統體作痛,陽明濕邪下注,以致口渴不清,左脈緊大。先用疏風分理,然後進補奏效。

羚角片,歸身,白蒺藜,赤苓,生米仁,生白朮,秦艽,川續斷,萆薢,忍冬藤

接服方

制首烏,白朮,煅牡蠣,沙苑,細桑枝,歸身,川斷,生米仁,赤神,生甘草

神志不清,頻發厥暈,上焦空竅蒙閉也。以瀉心降氣治。

川黃連,法半夏,代赭石,枳實,竹茹,風化硝,炒蘇子,白茯苓,牛膝,菖蒲

厥陰氣鬱,郁久生風,風甚生痰,中焦清竅不利也。須戒葷及酒,不致神昏顛倒。

羚羊角,石決明,法半夏,茯神,殭蠶,甘菊花,明天麻,葶藶子,黑山梔,竹茹

厥陰化風,痰氣壅於上焦,以致右脈滑數,瘭癤不消,以和肝化痰法。

制洋參,象貝,秦艽,石決明,冬桑葉,夏枯草,麥冬,橘紅,白蒺藜,黑山梔

久患休息,復兼咳血,二端俱愈,惟是內風扇動,以致心悸頭暈,右脈弦數。宜黑歸脾通補,徐徐安痊。

制於術,煨木香,茯神,炒白芍,炙甘草,炒阿膠,遠志肉,棗仁,炒丹皮

厥陰氣鬱,久而化風,營陰暗耗,不寐,火動及上焦,脈絡痿痛。當此發生之候,宜疏風靜養。

熟地,歸身,茯神,杞子,柏子仁,洋參,麥冬,棗仁,龜板,十大功勞

厥陰化風,神不守舍,屢汗,火升,心悸不寐,以安魄苦泄治。

川連,歸身,茯神,石決明,黑山梔,半夏,麥冬,棗仁,白蒺藜,橘葉

內風煽爍,肺氣不宣,以致鼻竅不利,面部紅腫抽動,以清金化風,熱邪自泄。此方暫服。

羚羊角,桑白皮,石決明,甘菊,豨薟草,荊芥,生米仁,地骨皮,知母,生甘草

接服方

熟首烏,歸身,桑葉,澤瀉,生甘草,麥冬肉,丹皮,豨薟,黑山梔

陽明有餘,少陰不足,水不涵木,肝火內動,脈數肢痿。宜祛風培水調治。

白話文:

肝風

本文列出多種治療肝風的處方,根據不同症狀而有所差異。

第一個處方:熟地、制首烏、茯神、杞子、甘菊花、歸身、石決明、棗仁、牛膝、老桑葉,用於一般肝風。

第二個處方:炙黃耆、阿膠、茯神、甘杞子、石決明、大熟地、歸身、棗仁、柏子霜、老桑葉,也是治療肝風的處方。

第三個處方:羚羊角、法半夏、石決明、白蒺藜、橘紅、熟首烏、天麻、黑山梔、淮牛膝、菖蒲,適用於肝火挾痰,突然暈厥的症狀,以疏風清鎮為治療原則。

第四個處方:制首烏、麥冬、歸鬚、石決明、枳實、半夏曲、茯神、黑山梔、川鬱金、益母膏,適用於厥陰之氣過盛,間歇性發熱,熱盛生風,神志不清,昏厥等症狀,以清心疏鎮為治療原則(月經不調者適用)。

第五個處方:炙黃耆、麥冬、茯神、杞子、新會紅、大熟地、五味子、棗仁、牡蠣、龍眼肉,適用於營血津液虧虛,心陽亢盛,上實下虛,易飢膽怯,久病不癒,神疲乏力等症狀,以甘溫潛納為治療原則。

第六個處方:羚羊角、歸身、白蒺藜、赤苓、生米仁、生白朮、秦艽、川續斷、萆薢、忍冬藤,適用於肝膽熱鬱生風,全身疼痛,陽明濕邪下注,口渴不解,左脈緊大等症狀,先疏風散邪,後再補益。

第七個處方:制首烏、白朮、煅牡蠣、沙苑子、細桑枝、歸身、川斷、生米仁、赤小豆、生甘草,為第六個處方的續服方。

第八個處方:川黃連、法半夏、代赭石、枳實、竹茹、風化硝、炒蘇子、白茯苓、牛膝、菖蒲,適用於神志不清,頻繁暈厥,上焦氣機阻滯的症狀,以瀉心降氣為治療原則。

第九個處方:羚羊角、石決明、法半夏、茯神、殭蠶、甘菊花、天麻、葶藶子、黑山梔、竹茹,適用於厥陰氣鬱化風,風盛生痰,中焦氣機不利,須戒酒戒葷腥的症狀。

第十個處方:制西洋參、象貝母、秦艽、石決明、冬桑葉、夏枯草、麥冬、橘紅、白蒺藜、黑山梔,適用於厥陰化風,痰氣阻滯上焦,右脈滑數,癰疽不消的症狀,以和解肝氣,化痰為治療原則。

第十一個處方:制於術、煨木香、茯神、炒白芍、炙甘草、炒阿膠、遠志肉、棗仁、炒丹皮,適用於久病休息,兼有咳血,內風擾動,心悸頭暈,右脈弦數等症狀,以滋陰補血,養心安神為治療原則。

第十二個處方:熟地、歸身、茯神、杞子、柏子仁、西洋參、麥冬、棗仁、龜板、十大功勞,適用於厥陰化風,神志恍惚,多汗,心煩不寐等症狀,以疏風養陰,安神定志為治療原則。

第十三個處方:川黃連、歸身、茯神、石決明、黑山梔、半夏、麥冬、棗仁、白蒺藜、橘葉,適用於厥陰化風,神志不安,多汗,心悸失眠等症狀,以清心安神為治療原則。

第十四個處方:羚羊角、桑白皮、石決明、甘菊、豨薟草、荊芥、生米仁、地骨皮、知母、生甘草,適用於內風煽動,肺氣不宣,鼻塞、面部紅腫抽搐等症狀,以清肺化風為治療原則。

第十五個處方:熟首烏、歸身、桑葉、澤瀉、生甘草、麥冬、丹皮、豨薟草、黑山梔,為第十四個處方的續服方。

第十六個處方:此處方無標題,僅描述症狀:陽明實熱,少陰虛寒,水不涵木,肝火內動,脈數肢體痿弱,治則為祛風培水。 沒有列出具體藥方。

總而言之,文中描述了多種不同肝風證候及其相應的治療方案,藥物組成和治療原則根據具體症狀而有所不同。 需注意,以上僅為古代醫籍記載,不應作為現代醫療建議,任何疾病診治仍需諮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