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虛喘」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虛喘是中醫學病證名,是指由於肺氣虛弱,不能正常宣發肅降,以致肺失宣降,氣道不利,出現喘息氣促的病證。
虛喘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 氣短乏力,動則尤甚。
- 喘息氣促,呼多吸少,不能平臥。
- 面色蒼白,唇甲青紫。
- 咳嗽無痰或痰少而清稀。
- 舌淡苔白,脈虛弱無力。
虛喘的病因主要有:
- 先天不足:由於先天稟賦不足,肺氣虛弱,以致肺失宣降,氣道不利,出現喘息氣促。
- 後天失調:由於後天飲食不節,勞逸失度,或久病久咳,耗傷肺氣,以致肺氣虛弱,氣道不利,出現喘息氣促。
虛喘的治療以補益肺氣為主,常用中藥有:人參、黃芪、白朮、甘草、五味子等。
虛喘的預防主要包括:
- 平時注意保養肺氣,避免過度勞累,注意休息。
- 飲食要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限酒。
- 定期進行體檢,早發現早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芎歸膠艾湯
- 1.《皇漢醫學》:「然紫者已盡,紅必繼之,紅盡則淡,勢必然也,宜斟酌治之。血如屋漏水,沉黑不紅,或時來時斷,或如水,或有塊,淋瀝不休者,虛候也,不可誤與寒涼之藥。如脈浮脫,宜用附子,此方載於《千金》卷三,名大膠艾湯。方後云:『治婦人產後,崩傷,下血過多,虛喘欲死,腹中激痛,下血不止者之神方。」
四物湯
- 1.《醫學入門》:「以上諸喘皆有餘。陰虛火從臍下起,陰虛喘者,血虛則陽無所依附而上奔,宜四物湯倍芍藥,加人參、五味子以收之;有小腹下火起衝上而喘者,宜降心火,補真陰,四物二陳湯加知、柏、枳殼、黃芩。」
- 2.《醫學正傳》:「陰虛喘嗽或吐紅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五味子、人參、麥門冬、桑白皮、地骨皮。」
- 3.《方症會要》:「治陰虛喘:」
真武湯
- 1.《醫學摘粹》:「(方見傷寒),如逢虛喘要詳參,肺腎不交水化痰,真武湯煎原可治,方中精義有誰諳。」
四磨湯
- 1.《醫學原理》:「凡虛喘,脈必微,色青黑,四肢厥,小便多,宜以活人五味湯,或四磨湯之類。」
六君子湯
- 1.《雜病源流犀燭》:「勞碌氣虛喘,必呼吸急促(宜六君子湯)。胃虛喘,抬肩擷肚,喘而不休(宜五味子湯)。食喘,凡病初起即喘急,多食,或放屁,或咬人,或見壯脈,皆食重之故,消其食自愈(宜資生丸)。痰喘,動作便有痰聲(宜先服定喘湯加栝蔞三劑,次照痰症治)。痰甚喘,痰聲更甚,喘不休(宜神仙住喘湯)。」
- 2.《沈氏尊生書》:「有餘之喘也(宜三拗湯。)勞碌氣虛喘,必呼吸急促(宜六君子湯。)胃虛喘,抬肩擷肚,」
補中益氣湯
- 1.《大方脈》:「治氣虛燥結,食少形羸,虛喘自汗,時或下墜,糞燥難出者,用補中益氣湯加芒硝、酒炒大黃,補而行之(見理氣門)。」
- 2.《大方脈》:「有因內傷,氣虛不能運化,氣結於下,虛喘自汗,小水淋瀝者,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澤瀉、桂心(見理氣門)。」
- 3.《大方脈》:「有因房勞過度,氣陷成淋,形羸自汗,虛喘心煩,用補中益氣湯加益智仁、萆薢(見理氣門)。若腎虛成淋,用六味地黃湯加鹽水炒益智、萆薢。如陰虛火動,精滑淋漓,久則髓枯,初服知柏地黃湯(俱見補養門)。」
導赤散
- 1.《証治準繩‧幼科》:「〔潔〕肝勝肺,則肝病身熱發搐,又見肺虛喘而氣短,病見於申酉戌時是肝真強也,《內經》云:受所制而不能制,謂之真強,法當補脾肺而瀉肝,導赤散、瀉黃散主之。」
- 2.《幼科類萃》:「潔古曰:肝勝肺則肝病。肝病發搐,又見肺虛喘而氣短,病見於申酉戌時,是者異強也,內經云:受所制而不能制,謂之真強,法當補脾肺而瀉肝,導赤散、瀉黃散主之。」
瀉黃散
- 1.《幼科類萃》:「潔古曰:肝勝肺則肝病。肝病發搐,又見肺虛喘而氣短,病見於申酉戌時,是者異強也,內經云:受所制而不能制,謂之真強,法當補脾肺而瀉肝,導赤散、瀉黃散主之。」
- 2.《証治準繩‧幼科》:「〔潔〕肝勝肺,則肝病身熱發搐,又見肺虛喘而氣短,病見於申酉戌時是肝真強也,《內經》云:受所制而不能制,謂之真強,法當補脾肺而瀉肝,導赤散、瀉黃散主之。」
四君子湯
- 1.《張氏醫通》:「參苓白朮散(局方。一名參朮飲。),治胃虛喘嗽。大便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