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 (4)
卷二 (4)
1. 治氣痛方十
枳橘湯,〔上焦痞痛〕枳殼(一錢半),陳皮(八錢),姜(四片),煎服。郁甚,加薑黃少許。
清膈蒼莎丸,〔上焦濕熱鬱痛〕蒼朮(二兩),便香附(一兩半),黃連,黃芩各五錢共為末,用紅熟栝蔞同搗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
木香破氣散,〔中焦氣痛〕香附(四兩),烏藥,薑黃(各二兩),炙甘草,木香(各五錢),每末二錢,鹽湯下。
白話文:
適用症狀
上焦痞痛(上腹部脹滿疼痛)
藥物組成
枳殼(一錢半),陳皮(八錢),生薑(四片)
用法
將以上藥材煎服。若症狀伴隨鬱悶加重,可加入少許薑黃。
適用症狀
上焦濕熱鬱痛(上腹部濕熱鬱結導致疼痛)
藥物組成
蒼朮(二兩),香附(一兩半),黃連(五錢),黃芩(五錢)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再與紅熟栝蔞一同搗成丸劑,丸如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到七丸。
適用症狀
中焦氣痛(中腹部氣機不暢導致疼痛)
藥物組成
香附(四兩),烏藥(二兩),薑黃(二兩),炙甘草(五錢),木香(五錢)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鹽湯送服。
注
- 此處的藥量單位為傳統中藥計量單位,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換算。
- 以上僅為藥方介紹,請勿自行用藥,需遵醫囑。
撞氣阿魏丸,〔又〕莪朮,丁香,青皮,陳皮,川芎,炙草,茴香(各一兩),砂仁,肉桂,白芷(各五錢),胡椒(二錢半),阿魏(二錢半酒浸一夜打糊),生薑(四兩切片用鹽一兩淹一夜炒至褐色),共為末,以阿魏糊丸,芡子大,硃砂為衣,每取三丸,空心細嚼,薑、鹽湯下。亦治一切氣痛。
白話文:
這是一種古方藥物名稱叫做「撞氣阿魏丸」,主要成分包括了莪朮、丁香、青皮、陳皮、川芎、炙草、茴香、砂仁、肉桂、白芷、胡椒和阿魏等多種中草藥材。
草本植物, 中藥, 阿魏, 砂仁, 川芎, 白芷, 桂皮, 茴香, 陳皮, 丁香, 生薑, 胡椒, 莪術, 炙甘草, 石膏, 硃砂
這些草藥被研磨成為粉末狀,然後加入阿魏糊製成丸粒大小如芡實一般,再使用硃砂作為外層包覆。服用方式是每次吃三顆,在空腹時慢慢咀嚼後吞服,可以搭配著薑蔥或食鹽水一起喝下去。
此處提到這種藥物也可以治療所有與氣有關的疼痛問題。
四磨湯,〔下焦氣痛〕枳實,烏藥,檳榔,沉香,虛者以人參代枳實。
木香檳榔丸,〔又〕大黃四兩,黑醜,黃芩(各二兩),木香,檳榔,黃連,當歸,枳殼,青皮,便香附,陳皮,莪朮,黃柏(各一兩),水泛丸,開水下五七十丸。亦治濕熱痞痛。
化積丸,〔內痛〕三稜,莪朮,阿魏,海浮石,瓦楞子,香附,雄黃,五靈脂,蘇木,水丸。
白話文:
四磨湯用於下焦氣痛,成分包括枳實、烏藥、檳榔、沉香。如果病人虛弱,可以用人參代替枳實。
木香檳榔丸,除了大黃四兩、黑醜、黃芩各二兩之外,還包含木香、檳榔、黃連、當歸、枳殼、青皮、香附、陳皮、莪朮、黃柏各一兩。將藥材製成水丸,每次用開水送服五七十丸。此丸藥也可用於治療濕熱痞痛。
化積丸用於內痛,成分包括三稜、莪朮、阿魏、海浮石、瓦楞子、香附、雄黃、五靈脂、蘇木,製成水丸服用。
三稜散,〔又〕三稜(八錢),川芎(四錢),酸煨大黃(一錢),
流氣飲子,〔外痛〕大腹子(一錢),陳皮,赤苓,當歸,白芍,川芎,黃耆,半夏,枳實,甘草,防風(各七分半),蘇葉,烏藥,青皮,桔梗(各一錢半),木香(二分半),姜三,棗二
木香流氣飲,〔又〕陳皮(一錢),藿香,木香,厚朴,青皮,香附,麥冬,沉香,白芷(各七分半),白朮,肉桂,木通,檳榔,蘇葉(各六分),草蔻仁,甘草(各五分),大腹皮,人參,莪朮,半夏,丁香皮,赤苓,石菖蒲(各三分),姜三、棗二,水煎服。
白話文:
以上三個方劑都是中醫傳統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氣機阻滯、胸腹脹滿、氣逆上衝等症狀。
- 三稜散: 以三稜、川芎、酸煨大黃為主,具有行氣活血、消積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氣滯血瘀、胸腹脹滿、疼痛等症。
- 流氣飲子: 以大腹子、陳皮、赤苓、當歸等藥材為主,具有理氣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適用於氣機阻滯、胸悶氣短、嘔吐呃逆等症。
- 木香流氣飲: 以木香、陳皮、藿香等藥材為主,具有理氣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適用於氣滯胃痛、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
註:
- 藥材的用量單位是傳統的“錢”、“分”。
- 生薑、大棗是輔助藥材,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調整用量。
- 以上僅是對方劑的簡單介紹,具體使用需根據醫生診斷後決定。
2. 疹子源流
疹子,肺經病也,脾為肺之母,風邪熱毒,感受最易,感之久,則毒邪凝聚於脾也,且移其禍於肺。又以脾主肌肉,肺主皮毛,疹子之發,由肌肉以越皮毛,肺之受制獨甚,故曰肺病也。觀其未出之先,咳嗽鼻涕嚏噴可驗矣。其有眼胞浮腫,目淚汪汪者,肺乘所克,毒侵於肝也。
其有噁心乾嘔煩悶者,肺與心連,毒邪熏灼於心也。故前人云,疹子一症,四臟俱受其傷,惟腎無忌,而肺則病之所由以發者也。惟病發於肺,故極疹之變,亦以毒邪陷入於肺而致弊。惟病發於肺,故治疹大法,亦必以清肺消毒為主,此疹之原也。或云疹子之發,為時行癘氣傳染,故沿門遍及,而要必因冬溫太過,其反常之氣,鬱於臟腑,留於經絡,故當春夏發泄之期,感此一時風熱之癘氣,發為疹也。
白話文:
疹子是肺部疾病的一種表現,脾是肺的母親,風邪和熱毒最容易侵犯脾,如果持續受到影響,毒素會聚集在脾中,並且可能轉移到肺部。由於脾負責肌肉,肺負責皮膚,疹子的出現是由肌肉通過皮膚而出現,肺部的影響特別強烈,所以我們稱之為肺部疾病。觀察在疹子出現之前,咳嗽、流鼻水、打噴嚏等症狀可以作為診斷依據。如果有眼睛腫脹、眼淚汪汪的情況,是因為肺部影響了它應該控制的肝臟,導致毒素入侵。如果有噁心、乾嘔、煩躁的症狀,是因為肺和心相連,毒素會燻燒心臟。所以古人說,疹子這個病症,會影響到四個器官,只有腎不受影響,但肺是導致這種疾病的根源。因為疹子發作通常來自肺部,所以治療的主要原則必須是清肺和消滅毒素。有些人認為疹子的出現是由時行瘟疫傳播,所以會迅速蔓延,但這通常是在冬季溫度過高,異常的氣候積聚在五臟六腑,留在經絡中,因此在春夏之交期間,受到這段時間的風熱瘟疫感染,就會發出疹子。
夫冬溫之氣,人人中之,一時風熱,又人人受之,故疹毒之發泄,亦人人患之,其曰傳染者,以疹發毒泄,一種熱蒸穢氣,隨汗而出,即隨風而流,在他人曾中冬溫之氣,又適感一時之風熱者,今觸此隨風而流之穢氣,隨亦發疹,固不啻由此傳彼,由寡傳眾也。其元氣壯,未曾受感者,則不發。
且以疹之盛於今也,向來惟嬰兒患之,今則毋論男婦壯老,皆患疹矣。向來之疹,不至死生交關,今則治稍不善,往往而死矣,豈盡天道使然歟,良由人稟受日薄,元氣虛衰,邪氣之相襲益深也。故向來疹科獨少全書,間有言及者,多附於痘書中,略而未備,茲試詳而論之,凡舊說之得當者,即參錄焉。
白話文:
冬天溫暖的氣候,人人都会受到影响,而偶尔出现的风热,同样也会让每个人都感到不适。因此,疹毒的爆发,也成了人人可能患上的疾病。人们说它会传染,是因为疹毒发作时,会排出一种热气和秽气,随着汗水排出体外,也随着风四处飘散。那些曾经感染过冬温之气,又恰好遇到风热的人,接触到这种随风飘散的秽气,也会随之患上疹病,因此可以说疾病是从一个人传染到另一个人,从少数人传染到多数人。而那些元气充沛,从未感染过的人,则不会患病。
如今疹病流行之盛,与以往相比,以前只有婴儿才会患病,而现在无论男女老少,都可能感染疹病。以往的疹病,不至于危及生命,但现在治疗稍有不善,往往会导致死亡。这难道完全是天意使然吗?恐怕是因为人们先天禀赋日渐衰弱,元气虚虚,外邪更容易入侵所致。所以,以前专门针对疹病的书籍非常少,偶尔有提及的,也大多附在痘病的书籍中,内容简略不全。现在我尝试着详细论述,并将过去那些正确的论述也加入进来。
疹即痧也,北方謂之疹,南方謂之痧。未出兩三日前,即憎寒壯熱,鼻流清涕,身體疼痛,嘔吐泄瀉,咳嗽氣急,腮紅眼赤,乾嘔噁心,目淚嚏噴,便是疹候(宜蘇葛湯、加味升麻湯)。及其既出,則有顆粒綻起於皮膚之外,必自頭至足,無一處不有,而尤以頭面多出為吉。
自出至沒,約以三日為準,或出一日即沒者,乃為風寒所沖,必至毒邪內陷(宜羚羊散、大青湯、元參解毒湯),倘不早治,胃爛而死(宜犀角解毒湯)。已過三日不沒者,乃內有濕熱之故(宜四物湯加犀角汁)。然所謂三日漸沒,第以手摸之無痕耳,肌膚之內隱隱紅點,雖至五六日亦有。
白話文:
疹子就是痧,北方稱之為疹,南方稱之為痧。在疹子出現前兩三天,病人會感到畏寒、發熱、流清鼻涕、全身疼痛、嘔吐腹瀉、咳嗽氣喘、臉頰發紅、眼睛紅腫、乾嘔噁心、流眼淚、打噴嚏,這些都是疹子要發出的徵兆。此時應服用蘇葛湯、加味升麻湯。
當疹子長出來時,會在皮膚表面出現顆粒狀的疹子,從頭到腳無一處遺漏,以頭面部疹子多為吉兆。
疹子出現到消退,一般以三天為準。如果一天就消退了,可能是風寒入侵導致毒邪內陷,應該服用羚羊散、大青湯、元參解毒湯。如果不早點治療,可能會導致胃潰爛而死亡,需服用犀角解毒湯。如果超過三天還沒有消退,則是體內有濕熱的緣故,應該服用四物湯加犀角汁。
所謂三日漸沒,指的是用手摸起來沒有痕跡了,但皮膚內部仍然隱約可見紅點,即使過了五六天也可能存在。
至疹子之色,則以鮮明紅潤為佳,赤紫乾燥晦暗,皆火盛毒熾,急治始無變症(宜六一散,或四物去地黃加炒黃芩、番紅花等類)。若渾身如錦紋,則為夾斑疹(宜化斑湯)。若色白,則為血不足(宜養血益榮湯)。若黑色,則九死一生矣(急與大青湯)。既沒之後,必慎風寒,戒勞碌,靜養三七日。
至色欲一事,非七七日後斷不可犯,蓋疹雖已痊,餘邪萬不能一時即盡,使傷精喪血,欲火煽動,恐邪復乘虛肆橫,致生別症。設有此患,急宜大補氣血,仍兼消毒清火(宜十全大補湯加減)。飲食禁忌,尤宜小心,五辛早,令生驚搐;鹽醋早,令咳不止;雞魚早,令天行時即重出。
白話文:
當出現皮疹的時候,要觀察它的顏色,如果鮮豔紅潤就是好的,如果是赤紫色或者乾燥晦暗,都是因為火氣過旺導致毒素旺盛,必須立即治療才能避免其他病癥發生。(可以使用六一散或者是四物湯去掉熟地加入炒黃芩和番紅花等等) 如果全身像繡花一樣,那就是夾斑疹了(可以用化斑湯來治療),如果皮疹是白色的,那就表示血液不夠充足(可以服用養血益榮湯),如果皮疹呈現黑色,那麼就非常危險了(應該馬上喝下大青湯)。在死亡之前,一定要謹防感冒受涼,不要做太累的事情,安靜休息三天到七天左右。 至於性生活這件事,在七個星期以後纔可進行,因為即使已經康復,但是身體內還會有一些殘留的病毒沒有完全清除掉,如果因此而損耗精力和失血,再加上慾望被刺激起來,恐怕病毒又會趁機侵入人體造成其他的病症。如果有這種情況發生,應立刻大量補充血液和元氣,同時也要消炎降火(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上一些藥材調整一下)。 飲食方面也需要注意,早上吃辛辣食物容易引起抽筋,吃太多鹽和醋也會讓咳嗽不停止,而且吃了雞肉和魚肉可能會引發流行性感冒再次爆發。
此皆終身為患,故須切戒。總之,疹子出必貴速,沒必貴漸。速出則毒行盡泄,不致停留於中,漸沒則自無沖遏,而餘毒亦解。故出不速者,必用藥以開其腠理,而催發之(宜麻黃散、消毒飲。凡用方劑,必要參合歲氣時令)。沒不漸者,必用藥以清其實熱,而和解之(宜犀角消毒散)。
至於發熱時有汗自出者,有鼻衄血者,皆不得遽止之,以毒能隨汗衄泄也。然衄血者少,而自汗者多,以衄必其人陽素盛,復因熱毒熏灼而傷血分,故上溢而從鼻出,鼻為肺竅,疹又為肺病故也。然其症必重,衄太過,亦須止之(宜茅花湯)。汗者,乃心之液,疹家之汗,則不盡出於心,而出於肺,蓋肺之氣化,本下輸於臟腑,滋灌於經絡,茲為疹毒所蒸,遂越皮毛而出,毒亦因之以泄。
白話文:
這些都是終身會造成困擾的毛病,因此一定要嚴格戒除。總而言之,疹子出現要快,消退要慢。快速出現,毒氣就能完全排出,不至於停留在體內;緩慢消退,就不會突然阻礙,殘餘的毒氣也能自行解除。所以,疹子出現不快的,就必須用藥物打開毛孔,促使它發出來(適合使用麻黃散、消毒飲,用藥時必須配合當年季節氣候)。消退不慢的,就必須用藥物清除體內的熱氣,使其緩和消退(適合使用犀角消毒散)。
至於發熱時自然流汗的,或鼻孔流血的,都不可急著止住,因為毒氣可以隨著汗液和鼻血排出。不過,鼻孔流血的人很少,而自然流汗的人很多,這是因為流鼻血的人陽氣本來就旺盛,又因為熱毒熏灼而傷了血液,所以向上溢出,從鼻子流出來,鼻子是肺的開口,疹子又是肺部的疾病。但是,這種情況病情一定很嚴重,如果鼻血流太多,也必須止住(適合使用茅花湯)。汗是心臟的液體,疹子的汗,並非完全來自心臟,而是來自肺臟,因為肺臟的氣化作用,原本向下輸送給臟腑,滋養經絡,現在被疹毒蒸發,就從皮膚毛髮溢出,毒氣也因此跟著排出。
是汗固疹家必不可無,故發熱時或不得汗,必表散以出之也(宜蘇葛湯、升麻葛根湯、蔥白湯)。雖然,汗固宜矣,畢竟當以亡陽為戒。在無汗而以藥發之者,既得之後,切不可再汗。在自有汗者,即不得輕用表藥,迨疹出既齊,汗獨外溢,須審其情勢而止之(宜黃連湯)。
此又於常法之外,曲防其變者也。大抵強壯人汗或多出,猶不妨,虛弱人則急宜斟酌耳。
夫疹之根由既悉,則疹之變故宜參。疹之情狀既明,其疹之治法宜備。大約發熱之時,審知必是出疹,急與疏散透肌,固已,但必明乎歲氣所屬,辨乎時令所宜,而後用之以配君臣佐使。
白話文:
汗疹是家中不可缺乏的,因此在發熱時若無法出汗,就必須使用散表的藥物來幫助出汗(適合使用蘇葛湯、升麻葛根湯、蔥白湯)。然而,出汗固然重要,卻應當以防止亡陽作為警戒。對於無汗而需藥物引發出汗的情況,一旦出汗後,就絕不可再次出汗。對於本身就有汗的人,則不能輕易使用發汗的藥物,等到疹子全部出現,汗卻單獨外溢,必須根據情況來停止出汗(適合使用黃連湯)。
這是在常規方法之外,巧妙地預防變化的方法。總體來說,對於強壯的人,即使多出汗也不妨礙,但對於虛弱的人,則應該更加謹慎考慮。
當疹子的根本原因已經清楚,則對疹子可能產生的變化也應該有所考慮。瞭解疹子的狀態後,治療疹子的方法也應該準備好。大致上,在發熱時,如果能確定這是出疹的徵兆,立即使用疏散透肌的方法進行治療是必要的,但必須清楚瞭解當年氣候的屬性,並分辨出季節的需要,然後根據這些來選用藥物,配合主藥、輔助藥、佐藥和使藥。
蓋所謂歲氣所屬者,人中黃屬土(甲己年為君),黃芩屬金(乙庚年為君),黃柏屬水(丙辛年為君),黃連屬火(戊癸年為君),梔子黃屬木(丁壬年為君),既以其年所屬為君,即以餘年所屬為臣,而荊防蘇翹苦參牛蒡山豆根,皆其佐也使也。
所謂時令攸宜者,如溫暖時必用辛涼(宜防風解毒湯),暄熱時必用辛寒(宜黃連解毒養),大寒時必用辛溫(宜桂枝解毒湯),時寒時暖必用辛平(宜升麻解毒湯),不得妄施汗下,此即師韓飛霞修造五瘟丹之意。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古代中醫選藥的兩個重要原則:
- **歲氣所屬:**根據年份的五行屬性來選擇相應的藥物,比如甲己年為土年,就選用屬土的人中黃。
- **時令攸宜:**根據季節變化來選擇藥物,比如溫暖季節就用辛涼藥物,大寒季節就用辛溫藥物。
這段文字也強調了,選藥時不可隨意施用發汗或瀉下藥物,因為這可能會造成不良影響。五瘟丹的研製正是為了應對時令變化,並根據不同季節選擇相應的藥物。
出齊之後,風邪之宣散,已十去八九,熱毒之未泄者正多,急與清金降火(清金,知母、石膏、麥冬、牛蒡、花粉之屬;降火,芩、連、山梔、連翹、元參、大青之屬)而毒自解矣,此即遵胥門施氏療治之法。收沒之後,則以滋陰養血為主,而兼帶清涼。昔人云:麻疹出六腑,先動陽分,而後歸於陰經,故當發熱,必火在榮分煎熬,以至血多虛耗,又必內多實熱,故須用養陰退陽之劑(宜四物湯加黃連、防風、連翹)。凡一切燥熱升陽動氣者,皆在禁例(如參、朮、半夏等)。
白話文:
麻疹疹子全部冒出來之後,風寒邪氣已經散去大半,但體內熱毒尚未完全消散,此時需要緊急用清熱降火藥物來幫助解毒。
所謂清金降火,指的是使用知母、石膏、麥冬、牛蒡、花粉等藥材清熱解毒;降火,指的是用黃芩、黃連、山梔子、連翹、玄參、大青等藥材清熱瀉火。只要熱毒被清除了,麻疹自然就會好轉。這種治療方法是遵循胥門施氏的治療原則。
麻疹退燒之後,則要以滋陰養血為主,同時也要兼顧清熱。古人說:「麻疹出六腑,先動陽分,而後歸於陰經。」意思是說,麻疹發熱是因為陽氣亢盛,煎熬血液,導致血液虧虛,同時體內也積聚了許多熱毒,所以需要使用滋陰退陽的藥物。建議使用四物湯加入黃連、防風、連翹來治療。
所有容易燥熱、升陽、動氣的藥材都應該避免使用,例如人參、白朮、半夏等。
此即採支氏錄本之遺,斯為三大綱領,治疹之總要也,誠能按法治之,寧慮其有變端乎,而亦有不能免者。在透發前,或皮膚干,毛孔閉,淹延難出,是毒邪怫鬱於內也(宜麻黃散)。或依歲氣時令,用表散解毒藥,仍不能出,應再服前藥,更用外治法(宜胡荽酒之類)。如此三四次,仍不出,反見腹脹疼痛,上氣喘急,昏眩悶亂,煩躁不安,此必死,可勿藥。
或發熱時多渴(宜人參白虎湯、綠豆燈心炒糯米湯等),過於飲水,定生水蓄之症。水入肺,必喘必咳(宜葶藶丸);水入脾,必腫必脹,必自利;入胃,必利,必嘔噦(俱宜二苓澤瀉湯);水入心,必驚必悸(宜赤苓木通湯);水入肝,必脅痛(宜芫花等);水入腎與膀胱,必小便不利(宜車前子、通草等)。務各以對經之藥,宣泄五臟之水。
白話文:
「這即是根據支氏錄本的理論,它列出了三個主要指導原則,是治療疹病的基本要點。只要按照這些原則來進行治療,就不必擔心會出現任何變化或不測。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可能出現一些無法避免的情況。在疹病初期,如果皮膚乾燥、毛孔閉塞、病情延緩難以癒合,這是因為體內積聚了毒素和邪氣(適合使用麻黃散進行治療)。或者,如果依照年節氣候的規律,使用表散解毒的藥物仍然無法痊癒,則應再次服用先前的藥物,並配合外治法(如使用胡荽酒等)。經過三四次這樣的治療,如果病情仍無改善,反而出現腹部脹痛、呼吸困難、頭暈、焦慮不安等症狀,這表示病情已至危急,可能無法通過藥物治療來改善。
或者在發熱期間,患者會經常感到口渴(適合使用人參白虎湯、綠豆燈心炒糯米湯等進行治療),若過度飲水,則可能會導致水分在體內積聚,進而引發一系列病症。例如,水進入肺部,會引起喘息和咳嗽(適合使用葶藶丸進行治療);如果水進入脾臟,會導致腹脹、浮腫、消化不良(需使用二苓澤瀉湯);水進入胃部,會導致腹瀉、嘔吐(同樣適用於二苓澤瀉湯);如果水進入心臟,會引起心悸、驚嚇(適合使用赤苓木通湯進行治療);如果水進入肝臟,會導致肝區疼痛(可用芫花等藥物進行治療);如果水進入腎臟或膀胱,則會出現小便不通暢的現象(適合使用車前子、通草等藥物進行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務必根據每種疾病對應的藥物,宣洩五臟中的水分。」
或咽喉腫痛,不能飲食,毒邪怫鬱,激而上熏也(宜甘桔湯加元參、連翹、牛蒡)。或咳嗽口乾,心煩,毒邪在心肺,透發未盡也(宜瀉白散加翹、葛、元參、花粉以瀉肺,導赤散加翹、葛、黃連、竹葉以瀉心)。或發熱時吐利滯下,毒邪內迫,上則吐,下則利,甚則裡急後重而滯下也(吐宜竹茹石膏湯,自利宜豬苓湯,滯下宜黃芩湯)。或初出時頻瀉稀水,最為惡候。
白話文:
如果喉嚨腫脅疼痛,無法進食,那是因為毒素積聚不暢,向上薰蒸所致。可以服用「甘桔湯」加入玄參、蓮子和牛蒡。
如果出現咳嗽口渴、心中煩躁的情況,可能是毒素侵入了心肺,尚未完全排出。可使用「瀉白散」加上蓮子、葛根、玄參與花粉來清洩肺部;或者用「導赤散」加上蓮子、葛根、黃連與竹葉來清洩心臟。
若是發燒同時嘔吐腹瀉,那可能表示毒素已經深入身體內部,引起上述症狀。嘔吐者可用「竹茹石膏湯」治療;腹瀉者可以用「豬苓湯」;若大便不通且有排便困難感,則適用「黃芩湯」。
最糟糕的是病初起就經常拉肚子,這是最可怕的徵兆之一。
但疹出稠密,或色紫赤太甚者,反不妨,由毒邪郁遏大腸,惟瀉斯解(宜平胃散加翹、葛等)。迨疹發透收沒,自然瀉止,若既收仍瀉,毒必未盡,急須分利解毒(宜平胃散加翹、葛,黃連、木通、牛蒡、澤瀉),萬萬不可止澀,以致痞脹喘急,便為不治之症。凡此皆收沒以前之患,所當於三大綱領外,隨症調治者也。
至於疹後四大症,其害尤為不小,醫者更宜著急。一曰疹後癆,疹既收沒,毒邪猶鬱於肌肉間,晝夜發熱,漸至發焦膚槁,羸瘦如柴,變川芎蒸癆瘵,急須調治(宜金花丸、清火消毒湯加當歸、連翹、川芎、蘆薈、使君子、龍膽草等,胃弱兼用胃苓湯),遲則口鼻氣冷,睡臥露睛,手足厥冷搐制,必至不救。
白話文:
如果疹子長得密集,或者顏色紫紅過於鮮豔,反而不用擔心,這是因為毒邪鬱結在腸道,只要瀉藥就能解決(可以用平胃散加翹、葛等藥材)。等到疹子發出來,然後退掉,自然就會停止腹瀉。如果已經退掉疹子還一直拉肚子,說明毒素還沒完全清除,要趕快服用瀉藥解毒(可以用平胃散加翹、葛、黃連、木通、牛蒡、澤瀉等藥材),絕對不能用止瀉藥,否則會導致腹脹喘不過氣,變成無法救治的病症。這些都是疹子退掉之前需要注意的事項,要在三大綱領之外,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
至於疹子退掉之後的四大症狀,危害更大,醫生更要重視。第一個是疹後癆,疹子退掉之後,毒邪還殘留在肌肉中,晝夜發熱,逐漸出現皮膚乾枯焦黃、消瘦如柴的症狀,變成肺癆,必須趕快治療(可以用金花丸、清火消毒湯加當歸、連翹、川芎、蘆薈、使君子、龍膽草等藥材,如果胃弱還要配合胃苓湯),拖延時間就會出現口鼻氣冷、睡覺時露出眼珠、手腳冰涼抽搐等症狀,最終無法挽回。
即未羸瘦,而遍身壯熱,瘛瘲煩躁,實由陰虧血耗,至餘毒入肝而傳於心,故如此(宜當歸養榮湯、金花丸、清火消毒湯、黃連安神丸加硃砂、棗仁以清其毒)。—曰疹後疳,餘毒未盡,陷入胃家,忽發走馬瘡,牙根臭爛,血出頰腫,環口青黑,久則腮穿齒落,唇缺鼻壞,急救勿緩,內治以速清胃火為主(宜金花丸、清胃湯),外治以散毒去腐為主(宜文蛤散、雄黃散)。如瘡色白者,其胃已爛,必死。
白話文:
即使沒有消瘦,但全身高燒不退,抽搐和焦慮不安,這是由於陰虛血虧,毒素進入肝臟並影響到心臟所造成的。因此應該使用適當的藥物來清除毒素。
第二種情況是麻疹過後出現了營養不良症狀,因為毒素還沒有完全排出,侵入到了胃部,突然發生了一種叫做「走馬瘡」的疾病,牙齦周圍會有惡臭且潰爛的情況,口腔脅痛並且周圍皮膚變黑,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腮腺破裂、牙齒掉落、嘴脣缺失或鼻子受損等嚴重問題。必須立即進行治療,主要應以快速清理胃火為目標。可以使用金花丸、清胃湯等藥物進行內部治療;外部治療主要是用來消除毒素和去除腐敗組織,可使用文蛤散、雄黃散等藥物。
如果患處呈現白色,表示胃已經受到破壞,患者可能無法存活下去。
一曰疹後痢,疹前曾作瀉痢,調解未清,至是變成休息痢,日夜無度,裡急後重,餘毒流入大腸也,不論赤白,總應養血行氣(宜黃芩湯),蓋血和而痢自止,氣行而後重除也。然須分虛實,實者不妨微利(宜三黃湯),虛者只可調和(宜香連丸)。一曰疹後嗽,氣喘息高,連聲不止,甚至咳血,或嗆出飲食,此毒歸於肺,肺焦葉舉也,名曰頓嗽(宜麥冬清肺飲加連翹)。而或體實(宜寧肺湯),或神虛(宜清肺飲),亦當分別。
白話文:
一、在疹子後面出現痢疾,疹子之前曾經有瀉痢的症狀,但調理未能徹底,導致現在變成了休息痢,不分日夜地出現,腹部緊迫感加上排便困難,這是因為餘毒進入了大腸。無論是紅色還是白色痢疾,都應該養血活氣(適合使用黃芩湯),因為血液平和了,痢疾自然會停止;氣流通暢了,排便困難也就消失了。然而,必須區分虛實之分,實症可以稍微有利水作用(適合使用三黃湯),虛症只能調和(適合使用香連丸)。
二、在疹子後面出現咳嗽,伴有氣喘、呼吸困難、連連不停,甚至咳出血,或者食物和飲料被咳出,這是因為毒素進入了肺部,導致肺部乾燥,肺葉升舉。這種情況被稱為頓嗽(適合使用麥冬清肺飲加上連翹)。對於體質實熱的患者,可以使用寧肺湯,對於神經虛弱的患者,則可以使用清肺飲,也需要區分對待。
如胸高肩聳,手擺頭搖,口鼻出血,面色青赤,或枯白,或晦黯,皆不可治。而亦有肺氣極虛,毒遏發喘,不至嗆食咳血者,不得泥乎肺熱,專為解毒清肺也(宜麥冬清肺飲倍加人參)。此四者,皆為疹後壞病,關乎生死,切勿妄治。而此四證之外,容有燒熱不退者,血虛血熱也,只須滋陰補血,其熱自除(宜四物湯為主,渴加麥冬、犀角,嗽加栝蔞霜,痰加貝母、陳皮,切忌參、朮、半夏)。有身熱不退嘔吐而煩者,毒猶未盡,留連於肺胃間也(宜化斑湯)。
有大便秘者,餘火內結也(宜於清火藥中少加大黃)。有泄瀉者,積熱移於大腸也(宜四苓散加芩、連、木通)。久則心傷脾(或酌用木香、砂仁、訶子、肉豆蔻)。有疹退熱除不能食者,胃氣弱也(宜四物湯加砂仁、神麯,或酌加地黃)。有疹後出入動作如常,忽然心腹絞痛死者,氣虛中惡也,蓋因元氣虛弱,或曾受疫癘之氣,外雖無病,內實虧損,故一發而死。
白話文:
疹後壞病之辨證論治
若病人出現胸部高聳、肩膀聳起、手腳擺動、頭部搖晃、口鼻出血、面色青赤、枯白或晦黯等症狀,皆不可治療。但也可能出現肺氣極度虛弱,毒氣阻滯導致呼吸困難,卻不至於嗆食或咳血的情況。這時不可拘泥於肺熱,而應專注於解毒清肺(建議服用麥冬清肺飲,並加倍人參)。
上述四種情況皆為疹後壞病,關乎生死,切勿輕易施治。
除了上述四種情況以外,還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燒熱不退: 血虛血熱,只需滋陰補血,熱症自然會消退(建議以四物湯為主,口渴者加麥冬、犀角,咳嗽者加栝蔞霜,痰多者加貝母、陳皮,忌用參、朮、半夏)。
- 身熱不退、嘔吐、煩躁: 毒氣尚未完全消散,停留在肺胃之間(建議服用化斑湯)。
- 大便秘結: 餘熱內結(建議在清火藥中加入少量大黃)。
- 腹瀉: 積熱移至大腸(建議服用四苓散,並加入黃芩、黃連、木通)。久而久之會傷及心脾(可酌加木香、砂仁、訶子、肉豆蔻)。
- 疹退熱除,卻不能進食: 胃氣虛弱(建議服用四物湯,並加入砂仁、神麯,或酌加生地黃)。
- 疹後出入動作如常,突然心腹絞痛致死: 氣虛中惡,可能是由於元氣虛弱,或曾感染疫病,雖然表面無恙,但內裡已經損傷,因此一發作便致命。
總結: 疹後出現各種症狀,需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不可盲目用藥,切記關乎生死,應謹慎小心。
有疹沒後三四日又出,至五六次不止者,由發熱時風寒侵襲,邪郁肌肉,前雖藉藥發出,終屬勉強,故留連不散而屢發也(宜照前治疹之法治之)。以上七症,亦屬餘邪為患,所當急治者。
然而疹類不一,其源流形似處,更不可不辨。今人多曰麻斑癮疹,大約相似,不知麻為太陽經病,其經感受深山邃谷毒風積熱,因發為麻,形如心經痘子一般,頭不尖銳,較疹稍稀疏,西北人常患之,南方不多見。斑則有陰陽之別,陽斑乃少陽相火與風熱相搏之病,如溫毒發斑、冬溫夏熱發斑之類皆是,其形焮腫,如蚊蚤所齧,或成片如錦紋雲霞(宜大青湯、化斑湯、羚角散)。若傷寒發斑,全由胃熱,當從傷寒門治。
白話文:
如果出現疹子,幾天後會再出現,甚至持續數次,這可能是因為發熱期間受到風寒侵襲,邪氣困擾肌肉。雖然透過藥物可以發出疹子,但這只是一種勉強的治療方式,所以疹子會反覆出現。對於這樣的症狀,應該依照之前治療疹子的方法來進行治療。
以上的七種症狀,也是由於餘邪導致,需要緊急治療的。
然而疹子的類型各不相同,其起源和形狀的相似點,更不能不加以分辨。現代人常常將它稱為麻疹、斑疹和癮疹,大致上看起來很像,但其實麻疹是太陽經的病症,因為在深山密谷受到毒風和積熱的影響,所以發病,形狀類似心經的痘子,頭部並非尖銳,比疹子稍微疏鬆,西北地區的人比較常見,南方則比較少見。斑疹有陰陽之分,陽斑是少陽相火與風熱相互搏鬥的病症,像是溫毒發斑、冬溫夏熱發斑等都是,它的形狀紅腫,像是被蚊蟲叮咬,或者形成一片狀如錦紋雲霞的斑塊(適合使用大青湯、化斑湯、羚角散來治療)。如果是由於傷寒引起的斑疹,全都是因為胃熱所導致,應該從傷寒的治療方法來處理。
吐瀉發斑,全由胃虛,治法可補不可瀉,可溫不可涼。二者皆不在此例,故本論不列方。陰斑則如陰證發斑,伏寒在下,迫其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熱上蒸肺所致(宜麻、桂、芎、芷、羌、芍、蒼、夏、藿、桔、陳皮、枳殼、砂仁、甘草、生薑)。
又如內傷寒物發斑,先由傷暑,次食生冷冰水,並睡臥涼處,內外皆寒,逼暑火於外,故色微紅,或帶白,與陽斑不同(宜藿香正氣散),多於暑月見之,或嬰兒肌膚脆薄,亦常有之。若疹則脾家濕火鬱結,復感外邪,互煽烙肺,肺熱挾痰,遂生是症,其形色已詳前文。或有皮膚盡赤者,為夾斑疹(方已見前)。
白話文:
吐瀉發斑,全由胃虛,治法可補不可瀉,可溫不可涼。二者皆不在此例,故本論不列方。
意思是:如果病人出現吐瀉伴隨發斑的症狀,通常都是因為胃氣虛弱造成的。治療這種情況應該以補益為主,不能用瀉藥,要溫暖身體,不能用寒涼的藥物。這兩種情況都不屬於本文的範疇,所以本文不列舉治療方劑。
陰斑則如陰證發斑,伏寒在下,迫其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熱上蒸肺所致(宜麻、桂、芎、芷、羌、芍、蒼、夏、藿、桔、陳皮、枳殼、砂仁、甘草、生薑)。
意思是:陰斑就像陰證所引起的發斑一樣,是由於寒邪伏藏於下,逼迫無根無守的陽氣,聚集於胸中,熱氣上蒸肺部而導致的。這類情況適合使用麻黃、桂枝、川芎、白芷、羌活、芍藥、蒼朮、夏枯草、藿香、橘皮、陳皮、枳殼、砂仁、甘草、生薑等藥物。
又如內傷寒物發斑,先由傷暑,次食生冷冰水,並睡臥涼處,內外皆寒,逼暑火於外,故色微紅,或帶白,與陽斑不同(宜藿香正氣散),多於暑月見之,或嬰兒肌膚脆薄,亦常有之。
意思是:還有一種情況是內傷寒涼之物引起的發斑,通常是先受暑邪侵襲,然後又食用生冷冰水,並且睡臥在涼爽的地方,内外都寒涼。這種情況會把暑熱逼到體表,所以發斑的颜色微微發紅,或者帶白色,与阳斑不同。這種情況適合使用藿香正氣散治療,多見於夏季,或者嬰兒因為肌膚嬌嫩,也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若疹則脾家濕火鬱結,復感外邪,互煽烙肺,肺熱挾痰,遂生是症,其形色已詳前文。或有皮膚盡赤者,為夾斑疹(方已見前)。
意思是:如果出現疹子,則是脾臟濕熱鬱結,又受到外邪侵襲,互相煽動,灼傷肺部,導致肺熱挾痰,从而引起這種病症。疹子的形態和顏色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詳細描述過。如果全身皮膚都發紅,则是夹斑疹,治療方劑在前面已经介紹過。
有根窩微種者,為兼癮疹(宜照歲氣時令加減用藥)。癮者由脾家蓄熱,更兼風濕,故隱隱然不發胖,無顆粒,似腫非腫,多發癢,或不仁(宜消風散),以其隱見肌肉,故曰癮,以亦憎寒壯熱而發,與疹相同,故人皆混稱曰癮疹,其實是二症也。此外又有風疹,由脾虛血熱,感受風邪而作(宜調中湯,切不可專用治風藥),其形浮腫,成片成塊,愈搔愈盛。又有怫疹,即夏月痱子之極盛者,其粒大如粟米,皮膚盡赤,多生項下、夾窩、內胯。
凡皮肉相貼處,外科書謂之暑毒(宜苦參湯洗),若抓破皮,易變成膿瘡(宜鵝黃散撲之)。又有凍疹,寒冬天地之氣閉塞,交春東風發動,其氣流散而東風襲入毛孔,此惡氣即乘以入,遂有形如魚子而色白者,頭面胸腹手足不拘,發見一處,不至遍及一身,極颯淅難忍,周時收沒即無點痕(宜消風散加減)。三者亦疹之流派也。
白話文:
有根窩輕微發疹者,屬於兼有癮疹的症狀,需要根據季節氣候調整用藥。癮疹是由脾臟積熱,加上風濕引起的,因此患者看起來瘦弱,沒有明顯的疹子,像腫又不像腫,常會發癢或麻木,可以用消風散治療。由於疹子隱沒在肌肉裡,所以叫做癮疹。因為患者怕冷又容易發熱,與疹子症狀類似,所以常被混稱作癮疹,但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疾病。除此之外,還有風疹,是由脾虛血熱,感受風寒引起的,表現為浮腫,成片成塊,越抓越嚴重,可以用調中湯治療,切忌單用治療風寒的藥物。另外,還有怫疹,也就是夏天痱子嚴重的情況,疹子顆粒像粟米般大小,皮膚泛紅,多生長在脖子、腋窩和胯下。
凡是皮膚和肌肉相連的地方,外科書稱為暑毒,可以用苦參湯清洗。如果抓破皮膚,容易變成膿瘡,可以用鵝黃散敷藥。還有凍疹,寒冬時節天地閉塞,春天東風吹動,寒氣散開,東風趁機侵入毛孔,寒氣入侵導致出現像魚子一樣的白色的疹子,可以長在頭面、胸腹、手足等任何部位,通常只長在一個地方,不會遍及全身,非常癢,短時間內就會消失,不會留下任何痕迹,可以用消風散加減治療。這三種疹子也是疹子類疾病的不同表現。
至如孕婦有出疹者,由於內虛,故腹中有胎,易為熱毒所傷,治宜安胎清熱,使胎不動,則疹亦易痊(宜四物湯多加白朮、砂仁、黃連)。如胎氣上衝,則已為毒所傷矣(宜急用苧根、艾葉濃煎湯,磨檳榔濃汁急服之,並多服四物湯為妙)。
產婦亦有出疹者,當血液大虧之後,復得耗血損液之症,又恐熱毒煎熬,惡露乾結不行,惟以敗毒清火與去瘀生新之劑,相兼用之,庶乎可療(宜當歸、川芎、丹參、玄參、丹皮、赤芍、荊芥、桔梗、益母草)。
白話文:
孕婦出疹
如果孕婦出現疹子,通常是因為體內虛弱,容易受到熱毒的侵害。因此,治療應以安胎清熱為主,讓胎兒穩定,疹子自然也容易痊癒。可以服用四物湯,並加入白朮、砂仁、黃連等藥材。
如果胎氣上衝,就代表已經被毒素傷害了。需要緊急服用苧根、艾葉濃煎湯,並將檳榔磨成濃汁快速喝下,同時多服用四物湯。
產婦出疹
產婦出現疹子,則可能是由於生產後血液大量流失,又加上耗血損液,容易被熱毒煎熬,導致惡露阻塞。因此,應以敗毒清火和去瘀生新的藥物同時使用,才能有效治療。可以服用當歸、川芎、丹參、玄參、丹皮、赤芍、荊芥、桔梗、益母草等藥材。
嬰兒之疹,有夾痘出者,因毒氣壯盛,擊動臟腑,毒趨百竅,血有餘而氣不足,不能密護脈絡,血遂夾毒外浮,乘勢而與痘齊出也(宜升麻葛根湯、荊芥解毒湯加丹參、赤芍、當歸、牛蒡),使疹散去,痘亦自出。又有結痂後出疹者,痘之餘毒未盡,又加血熱故也(宜犀角解毒湯)。
嗟乎,疹之關人性命若此,果能醫治無失,又自善保養,自然安穩無事,精神充足,萬一事故難辭,不免勞頓,氣虛血弱,致多不足之象,急應補救(宜十全大補湯加減)。然則操人生死之柄,可勿兢兢詳慎,以求無誤哉。
白話文:
嬰兒疹的治療與預防
嬰兒出疹,有時會伴隨痘疹一起出現,這是因為體內毒氣旺盛,衝擊臟腑,毒素蔓延至全身,導致血液充盈但氣虛不足,無法有效保護血管,最終導致血液夾雜毒素外溢,與痘疹同時出現。這種情況建議服用升麻葛根湯、荊芥解毒湯,並加入丹參、赤芍、當歸、牛蒡,以助疹子消散,痘疹也能自然出疹。
還有一些嬰兒在痘疹結痂後又出現疹子,這是因為痘疹的餘毒未消,再加上血熱導致。這種情況建議服用犀角解毒湯治療。
唉,疹子關係到嬰兒性命,能否治癒,關係重大。如果能及時治療,並注意日常保養,自然可以安然無恙,精神飽滿。但若因各種因素導致體虛乏力,氣虛血弱,就容易出現各種不足,需要及時補充。建議服用十全大補湯加減。
因此,醫治嬰兒疹子,關係到生死,不可不謹慎細心,力求無誤。
【脈法】《金鏡錄》曰:足冷不溫其脈洪,要知總是斑疹候。《醫旨》曰:疹發之脈,浮大而數,右寸關更甚也。
【疹子之原】《入門》曰:太古無痘,周末秦初乃有之。海藏曰:癍疹之為病,皆由子在母腹中浸漬,食母血蘊而成毒,皆太陰濕土壅滯,君相二火之所作也。
【疹子形症】《正傳》曰:有色點而無顆粒者曰斑,浮小而有顆粒者曰疹也。又曰:疹如粟米微紅,隱隱皮膚不出作癢,全無腫滿。又曰:麻子最小,隱隱如麻子,頂平軟不礙指,即有清水痘,多挾疹同出,麻亦多挾疹同出,故曰痘疹麻疹。陸南暘曰:痘之發觸於天行時氣,疹之發中於時氣風寒,痘當從外解,疹當從內解。
白話文:
【脈法】
- 《金鏡錄》中記載:如果腳部冰冷,但脈搏卻很洪大,就要注意,這可能是斑疹的徵兆。
- 《醫旨》中記載:疹子發病時的脈象,浮大而脈搏頻數,右手的寸關脈尤為明顯。
【疹子之原】
- 《入門》中記載:太古時代沒有天花,直到周朝末年秦朝初期才出現。
- 海藏說:斑疹的病症,都是由於胎兒在母體內浸泡在母血中,吸收母血的毒素而形成的,都是由於太陰濕土壅滯,君相二火所導致的。
【疹子形症】
- 《正傳》中記載:有顏色的小點,但沒有顆粒的稱為斑,浮小而有顆粒的稱為疹。
- 又說:疹子像小米一樣,微紅,隱隱約約在皮膚上,沒有突起,會發癢,沒有腫脹。
- 又說:麻疹最小的,隱隱約約像麻子,頂部平坦柔軟,不礙手指。有些清水痘會伴隨著疹子一起出現,麻疹也常伴隨著疹子一起出現,所以叫做痘疹、麻疹。
- 陸南暘說:痘是由於受到天行時氣的影響而發作,疹是由於受到時氣風寒的影響而發作。痘要從外解,疹要從內解。
又曰:麻疹多屬於肺,故嗽而始出,起而成粒,勻圓而小,陽氣從上,故頭面愈多者為佳。《金鏡錄》曰:心熱盛移於小腸,故小便多黃而赤。然小便之行,由於肺氣之降下而輸化也,若肺受火克則失降下之令,故小便短而澀。當痘疹之時,不必利水,治當清金降氣,用涼藥以泄其熱,而小便自利矣。
【疹子看法】《金鏡錄》曰:凡看麻疹之法,多於耳後、項上、腰眼裡先見也。《辨疑賦》曰,根窩若腫兮,疹而兼癮;皮膚加赤兮,疹尤夾癍。似錦而明兮,不藥而愈;如煤而黑兮,百無一痊。
【疹子治法】《入門》曰:麻疹雜症與痘瘡略同,但始終藥宜用清涼。《醫鑑》曰:麻疹當以蔥白湯飲之(蔥白連須,不拘多少,煎取汁服),其麻自出。如渴只用蔥白湯,以滋其渴,使毛竅中常微汗潤澤可也。過三日不沒,內有實熱,犀角地黃湯解之。
白話文:
麻疹病理
又有人說:麻疹多屬於肺部,所以一開始會咳嗽,然後疹子長出來,形成一粒粒的,圓潤而小。陽氣從上而下,所以頭面長疹子越多越好。
《金鏡錄》中提到:心火過盛會移到小腸,所以小便會多且黃赤。然而小便的排出是依靠肺氣下降輸化,如果肺受到火氣的克制,就會失去下降的作用,導致小便量少且澀。麻疹發作時,不必刻意利尿,應該以清金降氣為治療原則,使用清涼藥物以泄去體內熱氣,小便自然就會通暢了。
疹子觀察
《金鏡錄》記載:觀察麻疹的方法,大多是先在耳後、項上、腰眼處出現。
《辨疑賦》記載:如果根窩部位腫起來,疹子會伴隨發癢,皮膚發紅,疹子會夾雜斑點。如果疹子顏色像錦緞一樣鮮明,不用藥物就能痊癒;如果疹子顏色像煤炭一樣黑,就幾乎沒有痊癒的可能。
疹子治療
《入門》記載:麻疹的雜症與痘瘡類似,但始終應該使用清涼的藥物。
《醫鑑》記載:治療麻疹可以用蔥白湯飲用(蔥白連須,數量不限,煎取汁液服用),可以幫助麻疹順利長出。如果患者口渴,也可以只喝蔥白湯,滋潤口渴,使毛孔保持微汗潤澤。如果三天後麻疹沒有消退,說明體內有實熱,可以用犀角地黃湯來解熱。
【疹子輕重難治不治症】《金鏡錄》曰:或熱或退,五六日而後出者輕,淡紅滋潤,頭面勻淨而多者輕,發透三日而漸沒者輕,頭面不出者重,紅紫暗燥者重,咽喉腫痛不食者重,冒風早沒者重,移熱大腸而變者重。黑暗乾枯,一出即沒者不治;鼻煽口張,目無神者不治;鼻清糞黑者不治;氣喘心前吸者難治;疹後牙疳臭爛者不治。
《入門》曰:麻疹不出而喘者死;變成黑斑者死;沒後餘毒內攻,循衣摸床,譫語神昏者死。
白話文:
疹子輕重難治不治,主要看發病時間、顏色、部位、症狀等。五六日後才出疹,疹子顏色淡紅滋潤,頭面均勻分布且數量多,發疹三日後逐漸消退,這些都屬於輕症。反之,頭面不出疹,疹子顏色紅紫暗燥,咽喉腫痛不食,冒風早退,疹子移熱到大腸而變化,這些都是重症。如果疹子顏色黑暗乾枯,一出就消失,或者鼻子煽動口張,眼睛無神,鼻子清涕糞便發黑,氣喘心前吸氣,疹子退後牙齒發疳臭爛,這些都是不治之症。
此外,《入門》也記載,麻疹不出就喘氣,或者變成黑斑,或者疹子退後餘毒內攻,患者摸衣摸床,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這些都是會致死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