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首下 諸脈主病詩 (6)

回本書目錄

卷首下 諸脈主病詩 (6)

1. 卷首下 諸脈主病詩

陽蹺(不論左右手,其脈從寸左右彈者是也)

一身左右陽專候(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脈得陽蹺六腑和,表病里安陽分愆(陽蹺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故其為病,亦表病里和),法兼汗下治無訛(潔古云,陽病則寒。若在陽表當汗,桂枝湯、麻黃湯。若在陰里當下,大小承氣湯。)

陰蹺(不論左右手,其脈從尺部左右彈者是也。)

諸里相持通五臟(陰蹺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臟,主持諸里,故其為病,亦裡病表和),脈行左右有陰蹺(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病來陽緩陰多急(陽蹺病,陰緩陽急,陰蹺病,陽緩陰急),診察須從陰熱調(潔古云:陰病則熱,甘草乾薑湯)。

(不論左右手,其脈三部中央俱浮,直上直下者是也)

督司陽脈稱為海,循背而行遍後身(督脈起胞中,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為陽脈之海),脊強頭沉虛實判(督脈為病,實則脊強而發厥,虛則頭重),上衝作痛苦吟呻(督病又往往自下衝上而痛)。

(不論左右手,其脈丸丸,橫干寸口者是也。)

任承陰海因名任(任脈亦起胞中,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天癸從生陰有陽(任主天癸,乃天之元氣,任脈充,然後衝脈旺,月事時下而有子,故真陰之盛,必由真陽之實),若使結陰陽氣絕,疝瘕崩帶腹前殃(任脈病,非陰自病,實由陰中無陽,故疝瘕崩帶,皆結陰之故)。

(不論左右手,其脈來寸口中央堅實,徑至關者是也)

沖俱督任起胞中,獨主先天精血充(衝脈亦起胞中,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又為先天精血之主,故又曰血海),本病須分寒火逆(衝脈病,一曰寒逆,陽不足也,一曰火逆,陰不足也,)更傳肝腎患無窮(經云:沖病傳肝腎,發為痿厥)。

(不論左右手,脈來關部左右彈者是也)

約持諸脈遍腰環(帶脈起少腹側、季脅下,環身一周,絡腰而過,如束帶狀,所以總約諸脈),肝腎心脾上下安(帶之上心脾,帶之下肝腎),濕熱滯留中間斷,淫淫白物下無端(心脾上郁,肝腎下虛,停濕為熱,留滯中分,必病作而流白物)。

白話文:

陽蹺脈(不論左右手,脈象從寸口左右彈動的,就是陽蹺脈)

陽蹺脈掌管全身左右的陽氣,如果脈象平和,代表六腑功能協調,如果出現問題,則會表現出表證,但身體內部是安定的,說明病邪在陽氣分布的範圍。治療方法應該根據病況,採用發汗或攻下的方式來處理,不會有錯誤。古人說,陽氣有病會表現出寒症。如果病在陽氣的表面,應該發汗,可用桂枝湯、麻黃湯。如果病在陰氣的內部,應該攻下,可用大、小承氣湯。

陰蹺脈(不論左右手,脈象從尺部左右彈動的,就是陰蹺脈)

陰蹺脈聯繫著身體內部的各個臟腑,貫穿五臟,掌管體內各個部位,所以有病也會表現出裡證,而身體外部是協調的。陰蹺脈掌管全身左右的陰氣。陽蹺脈生病時,會出現陰脈緩和、陽脈急促的現象;陰蹺脈生病時,則會出現陽脈緩和、陰脈急促的現象。診斷時必須注意,根據陰虛發熱的情況來進行調治。古人說,陰氣有病會表現出熱症,可用甘草乾薑湯。

督脈(不論左右手,脈象在寸、關、尺三部中央都呈現浮脈,而且直上直下的,就是督脈)

督脈是所有陽脈的主管,被稱為陽脈之海。它沿著背部運行,遍布身體後方。督脈有病,身體的表現會是:脊椎僵硬、頭部沉重,需根據虛實來判斷。病情嚴重時會向上衝擊,讓人感到痛苦呻吟。

任脈(不論左右手,脈象圓滑,橫向在寸口處出現的,就是任脈)

任脈承受陰氣,被稱為陰脈之海。天癸(女性的生理機能)的產生與任脈有關,任脈充足,然後衝脈才會旺盛,月經才會正常來潮並能生育,因此,陰氣的旺盛與陽氣的充實有密切關係。如果陰氣鬱結,導致陰中沒有陽氣,就會出現疝氣、腹部腫塊、崩漏帶下等疾病。

衝脈(不論左右手,脈象在寸口中央堅實有力,直接延伸到關部的,就是衝脈)

衝脈與督脈、任脈都起源於胞中(子宮),它獨自掌管先天的精血是否充足。衝脈的病症主要分為寒逆和火逆兩種,寒逆是因為陽氣不足,火逆是因為陰氣不足。如果衝脈的疾病傳遞到肝腎,會導致痿弱、厥冷等嚴重的疾病。

帶脈(不論左右手,脈象從關部左右彈動的,就是帶脈)

帶脈像一條束帶一樣環繞腰部,約束著其他的經脈。帶脈之上連接著心脾,帶脈之下連接著肝腎。如果濕熱停留在帶脈的中間部分,就會導致帶脈氣機阻滯,引起白帶分泌不止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