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 (5)
卷二 (5)
1. 治疹子方五十二
蘇葛湯,〔初起〕紫蘇,葛根,甘草,赤芍,陳皮,砂仁,前胡,枳殼,生薑,蔥白
加味升麻湯,〔又〕升麻,甘草,元參,柴胡,赤芍,條芩,葛根,獨活,此麻疹表藥,鄰家已有出者,服一二帖亦可。非如上蘇葛湯,專為初熱見點發表之方也。
白話文:
蘇葛湯是治療麻疹初期症状的方劑,由紫蘇、葛根、甘草、赤芍、陳皮、砂仁、前胡、枳殼、生薑、蔥白等藥材組成。
加味升麻湯是另一個治療麻疹的方劑,在蘇葛湯的基礎上加入升麻、甘草、元參、柴胡、赤芍、條芩、葛根、獨活。此方偏重於麻疹的表證,適合鄰近已有麻疹患者的情況下,服用一兩帖即可。蘇葛湯則專門針對初期發熱並出現疹點的症状。
四物湯,〔內熱〕川芎,當歸,生地,芍藥
羚角散,〔毒邪內陷〕羚羊角,甘草,防風,麥冬,元參,知母,黃芩,牛蒡子
大青湯,〔又〕大青,木通,元參,桔梗,知母,山梔,升麻,石膏,水煎,調路東黃土末二三錢服之。如大便結閉,口乾腹脹,身熱煩躁者,此熱秘也,加酒炒大黃。無大青以青黛代之。
白話文:
四物湯,針對內熱的情況,配方包括:川芎、當歸、生地和芍藥。
羚角散,針對毒邪內陷的情況,配方包括:羚羊角、甘草、防風、麥冬、元參、知母、黃芩和牛蒡子。
大青湯,又名大青湯,針對熱症,配方包括:大青、木通、元參、桔梗、知母、山梔、升麻和石膏。需用水煎煮後,加入兩到三錢的路東黃土末進行服用。若出現大便結硬、口乾腹脹、身熱煩躁等情況,則是熱祕,此時應加入酒炒大黃。若無大青,可用青黛來替代。
元參解毒湯,〔又〕元參,葛根,山梔,黃芩,桔梗,甘草,生地,荊芥,入茅根、京墨汁服。
犀角解毒湯,〔胃爛〕犀角,連翹,桔梗,生地,當歸,薄荷,防風,黃芩,甘草,赤芍,牛蒡,荊芥穗
六一散,〔色紫黑〕滑石,甘草,冬日溫水下,夏日新汲水下。
白話文:
元參解毒湯:
- 元參:清熱解毒的主要成分。
- 葛根:具有發汗解表、升陽止瀉的作用。
- 山梔:清熱利濕,消炎解毒。
- 黃芩:清熱燥濕,涼血止血。
- 桔梗:宣肺化痰,利咽排膿。
- 甘草:調和各藥物,兼有緩急止痛、調和中藥的作用。
- 生地:滋陰清熱,養血安神。
- 荊芥:疏散風邪,止痛消腫。
- 加茅根、京墨汁服用,可以增加清熱解毒的效果。
犀角解毒湯:
- 犀角:清熱解毒,止痛消腫,是主要的清熱解毒藥材。
- 連翹: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 桔梗:宣肺化痰,利咽排膿。
- 生地:滋陰清熱,養血安神。
- 當歸:活血調經,補血養心。
- 薄荷:清熱解毒,疏肝解鬱。
- 防風:祛風解毒,止痛消腫。
- 黃芩:清熱燥濕,涼血止血。
- 甘草:調和各藥物,兼有緩急止痛、調和中藥的作用。
- 赤芍:涼血止痛,消腫散瘀。
- 牛蒡:清熱解毒,消腫利咽。
- 荊芥穗:疏散風邪,止痛消腫。
六一散:
- 滑石:清熱利濕,清熱解毒。
- 甘草:調和各藥物,兼有緩急止痛、調和中藥的作用。
- 冬日用溫水下,夏日用新汲水下,以調節藥物吸收與消化系統適應季節變化。
十全大補湯,〔補氣血〕人參,白芍,茯苓,熟地,黃耆,白朮,炙甘草,肉桂,川芎,當歸,糯米
麻黃散,〔出遲〕蜜酒炒麻黃,焙蟬退,酒炒升麻,炒牛蒡子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這是一種補氣血的藥方,主要成分包括:人參(補氣)、白芍(調理血氣)、茯苓(利水健脾)、熟地(滋陰補血)、黃耆(補中益氣)、白朮(健脾燥溼)、炙甘草(調和藥性)、肉桂(溫陽散寒)、川芎(活血止痛)、當歸(養血活血)以及糯米(補中益氣)。
"麻黃散",這是一種針對「出遲」(出汗慢)情況的藥方,主要成分包括:蜜酒炒過的麻黃(發汗解表)、焙蟬退(清熱解毒)、酒炒的升麻(清熱解毒、提升正氣)、炒牛蒡子(清熱解毒、宣肺利咽)。
消毒飲,〔又〕防風,荊芥,甘草,炒牛蒡子,姜
茅花湯,〔止衄〕茅花,歸尾,生地,山梔,元參,黃芩,調百草霜服。
升麻葛根湯,〔表散〕升麻,葛根,赤芍,甘草,姜
蔥白湯,〔又〕連須蔥白
黃連湯,〔止汗〕黃連,黃柏,黃芩,黃耆,生地,歸身,麥冬,浮麥,調蒲扇灰服。
白話文:
消毒飲包含防風、荊芥、甘草、炒牛蒡子、姜。茅花湯用於止鼻血,由茅花、歸尾、生地、山梔、元參、黃芩調和百草霜服用。升麻葛根湯具有表散功效,成分為升麻、葛根、赤芍、甘草、姜。蔥白湯則是用連須蔥白。黃連湯用於止汗,成分為黃連、黃柏、黃芩、黃耆、生地、歸身、麥冬、浮麥,再調和蒲扇灰服用。
防風解毒湯,〔辛涼〕防風,甘草,荊芥,連翹,薄荷,枳殼,石膏,知母,桔梗,木通,竹葉,牛蒡子
黃連解毒湯,〔辛寒〕黃連,防風,元參,甘草,桔梗,黃芩,木通,知母,荊芥,石膏,大青,山梔,酒黃柏
桂枝解毒湯,〔辛溫〕桂枝,甘草,人參,赤芍,防風,荊芥,川芎,羌活,桔梗,牛蒡,酒麻黃
升麻解毒湯,〔辛平〕升麻,桔梗,荊芥,連翹,防風,羌活,赤芍,甘草,淡竹葉,牛蒡子
白話文:
1. 防風解毒湯
- 成分:防風(辛涼)、甘草、荊芥、連翹、薄荷、枳殼、石膏、知母、桔梗、木通、竹葉、牛蒡子
- 特性:辛涼
2. 黃連解毒湯
- 成分:黃連、防風、元參、甘草、桔梗、黃芩、木通、知母、荊芥、石膏、大青、山梔、酒黃柏
- 特性:辛寒
3. 桂枝解毒湯
- 成分:桂枝(辛溫)、甘草、人參、赤芍、防風、荊芥、川芎、羌活、桔梗、牛蒡、酒麻黃
- 特性:辛溫
4. 升麻解毒湯
- 成分:升麻、桔梗、荊芥、連翹、防風、羌活、赤芍、甘草、淡竹葉、牛蒡子
- 特性:辛平
註解
- 方劑中括號內為藥材的性味,如「辛涼」代表藥性辛辣且偏涼。
- 方劑中括號內為藥材的別名,如「竹葉」指代竹葉。
- 方劑中「酒」字代表該藥材需要用酒浸泡或煎煮。
胡荽酒,〔外治〕滾酒入胡荽略煎三四沸,合定勿泄氣,候溫,遠遠噴之,從項至足,勿噴頭面。
人參白虎湯,〔熱渴〕人參,知母,石膏,花粉,葛根,麥冬,竹葉,粳米
綠豆燈心炒糯米湯,〔又〕綠豆(一酒杯),燈心(三十根),炒糯米(一撮),
葶藶丸,〔喘咳〕炒葶藶,煨杏仁,酒防己,炒萊菔子,炒白牽牛,茯苓,食後服。
白話文:
將胡荽加入滾燙的酒中,略微煮沸三到四次,蓋好容器,保持熱氣,待溫度適宜後,從脖子到腳底遠遠地噴灑,但不要噴到頭面。
人參白虎湯用人參、知母、石膏、花粉、葛根、麥冬、竹葉、粳米組成,用於治療發熱口渴。
綠豆燈心炒糯米湯則是用綠豆一酒杯、燈心三十根、炒糯米一小撮組成。
葶藶丸用炒葶藶、煨杏仁、酒防己、炒萊菔子、炒白牽牛、茯苓組成,用於治療喘咳,飯後服用。
甘桔湯,〔咽腫痛〕甘草,桔梗,若加牛蒡、連翹、射干、升麻、山梔、黃連、黃芩,名牛蒡甘桔湯。
瀉白散,〔瀉肺〕蜜桑皮,地骨皮,炒黃芩,酒黃連,馬兜鈴,淡竹葉,桔梗,山梔,燈心,大青,元參,連翹
導赤散,〔瀉心〕生地,木通,甘草,淡竹葉
竹茹石膏湯,〔吐多〕竹茹,石膏,陳皮,半夏,茯苓,甘草
白話文:
甘桔湯是用來治療咽喉腫痛的,裡面有甘草和桔梗,如果再加上牛蒡、連翹、射干、升麻、山梔、黃連、黃芩,就叫做牛蒡甘桔湯。
瀉白散是用來瀉肺的,裡面有蜜桑皮、地骨皮、炒黃芩、酒黃連、馬兜鈴、淡竹葉、桔梗、山梔、燈心、大青、元參、連翹。
導赤散是用來瀉心的,裡面有生地、木通、甘草、淡竹葉。
竹茹石膏湯是用來治療吐多的,裡面有竹茹、石膏、陳皮、半夏、茯苓、甘草。
豬苓湯,〔自利〕豬苓,茯苓,滑石,澤瀉,升麻,甘草,黃連
黃芩湯,〔滯下〕
平胃散,〔邪遏大腸〕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姜,棗
金花丸,〔疹癆〕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水泛丸。去大黃加山梔名梔子金花丸。
白話文:
豬苓湯,適用於自行排便不順的情況,其配方包括豬苓、茯苓、滑石、澤瀉、升麻和甘草、黃連。
黃芩湯,適用於陰道分泌物異常的情況。
平胃散,適用於腸道受邪氣困擾的情況,配方為蒼朮、厚朴、陳皮和甘草,加入姜和棗以調和藥性。
金花丸,適用於皮膚疹癆的症狀,主要成分有黃連、黃柏、黃芩和大黃,製成丸狀。若去除大黃並添加山梔子,則稱為梔子金花丸。
清火消毒湯,〔又〕黃芩,黃連,山梔,鬱金,龍膽草,雄黃,地骨皮,燈心
胃苓湯,〔胃弱〕茯苓,豬苓,白朮,澤瀉,蒼朮,陳皮,甘草,姜厚朴,官桂少許
當歸養榮湯,〔疹癆〕當歸,山梔,川芎,生地,麥冬,甘草,竹葉,燈心,便結,少加大黃。
黃連安神丸,〔又〕黃連,當歸,龍膽草,全蠍去毒,石菖蒲,茯神,蒸餅和豬心血丸,硃砂為衣,用燈心湯下。
白話文:
清火消毒湯包含黃芩、黃連、山梔、鬱金、龍膽草、雄黃、地骨皮、燈心。胃苓湯用於胃弱,含有茯苓、豬苓、白朮、澤瀉、蒼朮、陳皮、甘草、姜厚朴、少量官桂。當歸養榮湯用於疹癆,包含當歸、山梔、川芎、生地、麥冬、甘草、竹葉、燈心,若便結則需加少量大黃。黃連安神丸含有黃連、當歸、龍膽草、去毒的全蠍、石菖蒲、茯神、蒸餅和豬心血丸,用硃砂為衣,以燈心湯服用。
清胃湯,〔疹疳〕升麻,生地,黃連,當歸,丹皮
文蛤散,〔又〕雄黃,枯礬(各五分),文蛤(一錢),蠶蟬(紙灰三分),米泔洗瘡敷,日三四次,以平為度。
雄黃散,〔又〕雄黃(一錢),黃柏(二錢),麝香(五分),艾葉湯洗敷,以平為度。
三黃湯,〔疹痢〕炒黃連,炒黃芩,蒸大黃,以微利為度。
白話文:
清胃湯用於治療疹疳,藥材包含升麻、生地、黃連、當歸、丹皮。文蛤散用於治療瘡瘍,由雄黃、枯礬、文蛤、蠶蟬組成,米泔水洗淨患處後敷藥,每天敷三次,以症狀緩解為度。雄黃散用於治療瘡瘍,由雄黃、黃柏、麝香組成,用艾葉湯洗淨患處後敷藥,以症狀緩解為度。三黃湯用於治療疹痢,藥材包含炒黃連、炒黃芩、蒸大黃,以輕微通便為度。
香連丸,〔又〕黃連(一兩用吳萸五錢同炒去萸),木香(三錢忌火),醋糊丸,空心米湯下。
麥冬清肺飲,〔疹嗽〕麥冬,人參,甘草,赤芍,桔梗,陳皮,檳榔,赤苓
寧肺湯,〔又〕黃芩,桑皮,貝母,知母,枇杷葉,杏仁,花粉,天冬,沙參
化斑湯,〔毒留肺胃〕人參,甘草,知母,石膏,桔梗,連翹,升麻,竹葉,炒牛蒡,地骨皮
白話文:
香連丸用黃連和吳萸同炒去吳萸,再加入木香,用醋糊成丸,空腹用米湯服用。麥冬清肺飲用麥冬、人參、甘草、赤芍、桔梗、陳皮、檳榔、赤苓组成。寧肺湯用黃芩、桑皮、貝母、知母、枇杷葉、杏仁、花粉、天冬、沙參组成。化斑湯用人參、甘草、知母、石膏、桔梗、連翹、升麻、竹葉、炒牛蒡、地骨皮组成。
四苓散,〔熱移大腸〕茯苓,豬苓,澤瀉,炙甘草,蒼朮,治新瀉熱瀉
消風散,〔脾熱風濕〕茯苓,蟬蛻,川芎,姜蠶,人參,藿香,防風,荊芥,甘草,茶酒煎。
調中湯,〔風疹〕藿香,枳實,砂仁,甘草,蒼朮,茯苓,陳皮,青皮,半夏,厚朴
苦參湯,〔痱疹〕苦參(四兩),菖蒲(二兩),水五碗,煎數沸,添水二碗,蓋片時,臨洗入豬膽汁四五個,三五次無不愈。
白話文:
四苓散用於治療因熱氣移到大腸引起的腹瀉,藥方包含茯苓、豬苓、澤瀉、炙甘草、蒼朮。消風散用於治療脾臟熱氣引發的風濕,藥方包含茯苓、蟬蛻、川芎、姜蠶、人參、藿香、防風、荊芥、甘草,以茶酒煎服。調中湯用於治療風疹,藥方包含藿香、枳實、砂仁、甘草、蒼朮、茯苓、陳皮、青皮、半夏、厚朴。苦參湯用於治療痱疹,藥方包含苦參、菖蒲,用水煎煮,最後加入豬膽汁,可有效治療痱疹。
鵝黃散,〔又〕綠豆粉(一兩),滑石(五錢),黃柏(三錢),輕粉(二錢),搽之即愈。
荊芥解毒湯,〔疹夾痘〕荊芥,赤芍,牛蒡,連翹,元參,桔梗,防風,前胡,木通,歸尾,甘草梢,天花粉
養血益榮湯,〔色白〕赤芍,人參,甘草,酒當歸,酒炒紅花
藿香正氣散,〔傷寒發斑〕藿香,白朮,茯苓,半夏,陳皮,桔梗,白芷,甘草,姜厚朴,紫蘇,大腹皮
犀角地黃湯,〔解熱〕犀角,生地,黃芩,黃連,大黃
白話文:
鵝黃散是用綠豆粉一兩、滑石五錢、黃柏三錢、輕粉二錢調製,塗抹即可治癒。
荊芥解毒湯用於疹夾痘,方劑包括荊芥、赤芍、牛蒡、連翹、元參、桔梗、防風、前胡、木通、歸尾、甘草梢、天花粉。
養血益榮湯用於面色蒼白,方劑包括赤芍、人參、甘草、酒當歸、酒炒紅花。
藿香正氣散用於傷寒發斑,方劑包括藿香、白朮、茯苓、半夏、陳皮、桔梗、白芷、甘草、姜厚朴、紫蘇、大腹皮。
犀角地黃湯用於解熱,方劑包括犀角、生地、黃芩、黃連、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