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頭瘡」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頭瘡,中醫稱之為「癩瘡」,是一種發生於頭部的皮膚病。其主要症狀為頭皮上出現紅腫、丘疹、膿皰等皮損,並伴有瘙癢、疼痛等不適。頭瘡的病因多與外感風邪、內生濕熱、血虛風燥等因素有關。

外感風邪是頭瘡的主要病因之一。風邪侵襲頭部,可導致頭皮毛孔閉塞,皮膚失去正常的代謝功能,從而引起頭瘡。內生濕熱是頭瘡的另一個重要病因。濕熱蘊結於頭部,可導致頭皮發炎、化膿,形成頭瘡。血虛風燥也是導致頭瘡的因素之一。血虛風燥可導致頭皮乾燥、失去彈性,從而引起頭瘡。

頭瘡的治療以清熱解毒、疏風散熱、養血潤燥為主。常用方藥有黃連解毒湯、牛黃清心丸、生地黃丸等。此外,還可配合外用藥物,如紫雲膏、金黃膏等,以緩解症狀。

頭瘡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注意頭部衛生,勤洗頭,勤換洗枕巾、被套等。
  2. 避免接觸不潔的物品。
  3.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4.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頭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但如果治療及時,是可以治癒的。因此,如果發現自己有頭瘡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病情加重。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苓桂朮甘湯

  • 1.《皇漢醫學》:「一女子,初患頭瘡,瘳後,兩目生翳,卒以失明。召先生求診治,先生診之,上逆心煩,有時小便不利,作苓桂朮甘湯及芎黃散而雜進之,或時以紫丸攻之,翳障稍退,左眼復明。於是其族或以為古方家多峻藥,障翳雖退,恐有不測,其父亦以為然,大懼,乃謝罷。更召他醫服緩補之劑,久復生翳,漠漠不能見。

半夏厚朴湯

  • 1.《皇漢醫學》:「《導水瑣言》曰:「又水氣蓄滯於心胸而難利,用吳茱萸、橘皮湯等而不通利者,可用半夏厚朴湯加犀角。又小瘡、頭瘡,內攻而腫,不至喘滿甚,只腹脹而小便難者,亦妙。」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火患頭瘡,藥無效者,與桃仁承氣兼用桃花散,頗有應效者,外貼桃仁油亦可。
  • 2.《先哲醫話》:「婦人頭瘡久不愈,諸藥無效者,與桃核承氣湯,兼用桃花散則愈,塗桃仁油亦可。

甘草湯

  • 1.《救生集》:「_龜頭瘡疳_,冰片一分(研末),燈心(燒灰),先將甘草湯洗後,將二味調勻。敷之,外將烏金紙貼上,一日換三次。

葛根湯

  • 1.《方機》:「頭瘡、加大黃湯主之。

八味帶下方

  • 1.《先哲醫話》:「小兒頭瘡為胎毒,治之無效者,因母有帶下哺其乳而發也,速換乳母則愈。婦人頭瘡亦有因帶下者,更與八味帶下方,兼用坐藥則愈。(按:八味帶下者,系本朝制方,奇良。當歸、川芎、茯苓、橘皮、金銀花、通草、大黃俱八味。)

大黃甘草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大黃甘草湯條曰:「治胃反,嗝噎,心胸痛,大便難者。倍加鷓鴣菜,名鷓鴣菜湯,治蚘蟲心腹痛,噁心唾沫者。小兒蛔證及胎毒腹痛,夜啼,頭瘡,疳眼。」

葛根加半夏湯


保元湯

  • 1.《續名醫類案》:「徐仲光治一痘,勻朗,容易肥大,淡白少神,煩躁不寧,因頭上素患肥瘡太甚,耗泄真氣故也。先用白芨膏,紙封頭瘡,後用保元湯而愈。

梔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