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 (23)

回本書目錄

卷十 (23)

1. 內傷

談銓部病熱數日,醫以為傷寒,投以發散,禁其飲食,日漸危篤。脈之,弦緩無力,乃勞傷發熱也。先以濃粥湯半碗進之,覺香美,甚甘飲食,目頓清亮。遂與歸脾湯,令以薄粥繼之,三四日後,神氣頓復而愈。(以飲食調之,最是補虛妙法。)

徐主政夫人,年逾七十,江行驚恐,早晚積勞,到家未幾,壯熱頭疼。醫作傷寒,發散數劑,漸至面色煩躁,神昏不語,頭與手足移動,日夜無寧刻。脈之,細數無倫,重取無力,此勞極發熱。熱者,乃元陽浮越於表也,更發散之,陰陽將竭矣,非重劑挽之無及。熟地一兩六錢,炒麥冬、炒白朮各三錢,牛膝二錢,五味子八分,製附子一錢二分,另用人參六錢,濃煎沖服。二三劑後,病減神清。

後用八味、歸脾二湯加減全愈。

洪氏子因勞傷發熱頭疼,咳嗽脅痛。醫謂傷寒,大用發散。一劑,汗大出,熱更甚,神昏見鬼,躁渴舌黑,身重足冷,徹夜不寐,困頓欲絕,脈細數無倫,胃脈微極。此勞傷中氣發熱,東垣補中益氣湯,為此等病而設,令陰陽氣和,自能出汗而解。今更虛其虛,陽氣發泄殆盡,所以身愈熱而神愈昏,陰陽既脫,自爾目盲見鬼。

津液既亡,所以舌黑足冷。至於身重異常,此尤足少陰極虛之症。蓋腎主骨,骨有氣以舉則輕,否則重也。與熟地二兩,炒麥冬四錢,乳炒白朮五錢,牛膝三錢,五味子一錢,附子二錢,濃煎,人參一兩煎汁沖服。口渴,另用熟地二兩,麥冬五錢,人參八錢,濃煎代茶。三四劑後,汗收熱退,舌潤神清,嗽止食進。

後用生脈飲,送十補丸四五錢,再以歸脾加減,煎膏成丸彈子大,圓眼湯化服,全愈。

劉君鄉試入都,長途冒暑,氣已傷矣。復日夜課誦,未幾,壯熱頭疼,咳嗽乾噦,不寐,神疲。脈之兩寸俱洪,兩尺俱弱,右關沉取則無,此犯無胃氣之症矣,非溫補脾腎無濟也。而以暑天熱病,堅不肯服,乃坐視數日,熱益甚。復延診,其脈轉躁澀無力,此久熱陰陽愈傷也。

與大劑熟地、人參、白朮、麥冬、五味子、牛膝,二劑,諸症漸愈。惟噦聲間作,胃脈不起,猶不喜食,乃早以生脈飲送八味丸去丹皮、澤瀉,加鹿茸、五味子、牛膝,晚以歸脾湯去木香、甘草,加五味、肉桂,一補先天,一補後天,全愈。又同時,彭公子亦患是病,身熱兩月,服補中益氣加減,已數十劑,不知此方乃為虛人發散而設,不宜久服。

且時當夏月,陽氣上浮,致令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面青浮腫,肚腹脹硬,心下痞膈,咳嗽咽痛,口多甜涎,壯熱畏寒,五心燥熱,口乾不渴,足脛常冷。脈則兩寸乍洪乍數,兩關無力,兩尺更微,上盛下虛已極。以前方重劑,另煎人參一兩沖服,旬余漸愈。復惑旁言,再用發散消痰,及補中、六君加減,遂不起。

白話文:

內傷

談銓部先生發燒數日,醫生誤診為傷寒,用發散的方法治療,並限制飲食,病情日益危急。診脈後發現脈象弦緩無力,判斷是勞傷導致發熱。於是先給他喝半碗濃稠的粥湯,他覺得香甜可口,胃口大開,眼睛也頓時明亮起來。接著給他服用歸脾湯,並讓他繼續食用稀粥,三四天后,精神氣色明顯好轉而痊癒。(用飲食調理,是補虛的最佳方法。)

徐主政夫人的年紀已超過七十歲,曾因江上驚嚇受驚,加上長期勞累,回家不久後便出現壯熱頭痛。醫生誤診為傷寒,用發散的藥物治療數劑,病情卻越來越嚴重,面色煩躁不安,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手腳不停地亂動,日夜不得安寧。診脈後發現脈象細數無力,再三診脈仍是如此,判斷是勞累過度導致發熱。這種發熱是因為元陽之氣浮越於肌表,如果再用發散的方法治療,陰陽之氣就要耗竭了,只有用重劑才能挽救。於是處方:熟地黃一兩六錢,炒麥冬、炒白朮各三錢,牛膝二錢,五味子八分,制附子一錢二分,另用人參六錢,濃煎後服用。服用二三劑後,病情減輕,精神轉為清醒。

後來再服用八味、歸脾二湯加減,最終痊癒。

洪氏之子因勞累導致發熱頭痛、咳嗽、脅肋疼痛。醫生誤診為傷寒,大量使用發散的藥物。服用一劑後,大量出汗,但熱度反而加重,神志不清,出現幻覺,煩躁口渴,舌頭發黑,身體沉重,腳冷,整夜睡不著覺,疲憊不堪,瀕臨死亡,脈象細數無力,胃脈微弱至極。這是勞傷導致中氣不足而發熱,東垣補中益氣湯就是專門治療這種疾病的,可以使陰陽之氣調和,自然可以通過出汗而痊癒。如今卻更加耗損其元氣,陽氣大量散失,所以身體越發發熱,神志越發昏沉,陰陽之氣將盡,因此出現目盲和幻覺。

津液已經耗盡,所以舌頭發黑,腳冷。至於身體沉重異常,這是足少陰經極度虛弱的症狀。因為腎臟主骨,骨骼依靠氣血才能活動自如,否則就會沉重。於是處方:熟地黃二兩,炒麥冬四錢,炒白朮五錢,牛膝三錢,五味子一錢,附子二錢,濃煎,另用人參一兩煎汁沖服。若口渴,另用熟地黃二兩,麥冬五錢,人參八錢,濃煎代茶飲用。三四劑後,汗止熱退,舌頭潤澤,精神清醒,咳嗽停止,食慾增加。

後來服用生脈飲,服用十補丸四五錢,再用歸脾湯加減,煎成膏藥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用圓眼湯化服,最終痊癒。

劉君鄉試進京趕考,長途跋涉,加上酷暑天氣,元氣已經受損。又日夜刻苦攻讀,不久後便出現壯熱頭痛、咳嗽、乾嘔、失眠、疲憊等症狀。診脈發現寸口脈洪大,尺脈虛弱,右關脈沉細,幾乎摸不到,這是胃氣虛衰的症狀,如果不溫補脾腎,就無法治愈。但是因為正值夏天,屬於熱病,他堅決不肯服用溫補的藥物,結果任其發展數日,病情更加嚴重。再次診脈,發現脈象變得躁急、澀滯、無力,這是久熱導致陰陽之氣更加受損。

於是給他服用大劑量的熟地黃、人參、白朮、麥冬、五味子、牛膝,服用兩劑後,諸多症狀逐漸減輕。只是偶爾還乾嘔,胃脈仍未恢復,仍然不愛吃東西,於是早上服用生脈飲,並服用去掉了丹皮、澤瀉,加了鹿茸、五味子、牛膝的八味丸;晚上服用去掉了木香、甘草,加了五味子、肉桂的歸脾湯,一個補先天,一個補後天,最終痊癒。同時,彭公子也患有類似疾病,發燒兩個月,服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數十劑,卻不知此方是針對虛弱的人發散而設,不宜久服。

而且正值夏季,陽氣上浮,導致陰陽離決,精氣耗竭,面色青白浮腫,腹部脹硬,心下痞悶,咳嗽咽痛,口中唾液過多,壯熱畏寒,五心煩熱,口乾但不渴,小腿經常冰冷。脈象寸口脈時而洪大時而數疾,關脈無力,尺脈更加微弱,上盛下虛已到極點。於是用前述重劑,另煎人參一兩沖服,十幾天後病情逐漸好轉。但他又聽信旁人的話,再次服用發散、化痰的藥物,以及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加減方,結果病情反而加重,再也沒有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