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淋證」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淋證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多由外感風寒濕邪,或內傷脾腎虧虛,或飲食不節,或房事不節,或情志不遂等因素引起。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小便淋漓不盡、尿道灼熱、疼痛、尿頻、尿急等。
淋證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如小便淋漓不盡、尿道灼熱、疼痛、尿頻、尿急等。此外,還可以根據患者的舌苔、脈象等進行輔助診斷。
淋證的治療以清熱利濕、通淋散結為主。常用方藥有五淋散、淋巴散、八正散等。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拔罐、推拿等外治方法進行治療。
淋證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不潔的物品。
- 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 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充足的睡眠。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出現了淋證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逍遙散
- 1.《醫家心法》:「淋證,婦女俱屬肝經濕火,或小腸移熱,一味逍遙散加六味。若見發熱,便屬陰虛,疏肝益腎湯。」
五苓散
- 1.《古今醫統大全》:「_五苓散合益元散_,治一切淋證小便不利。(二方見傷寒門。)」
八正散
- 1.《古今醫統大全》:「_八正散_,治積熱,小便不通,淋證,脈實。」
- 2.《古今醫案按選》:「丹溪治一婦年近六十之案、李士材治武科張姓案,消其濕痰,精自駐也。若系溺病,何以不用淋證門石韋散、八正散等方耶?即日久而元氣下陷,有用補中益氣湯者,亦以元氣得補,才能升舉其精,不使滲漏耳。惟夏月當暑便濁,用辰砂六一散,及筋疝之白物如精隨溲而下,用龍膽瀉肝湯。」
- 3.《立齋外科發揮》:「_八正散_,治積熱小便癃閉不通,及一切淋證脈實。」
- 4.《古今醫案按》:「則精不清而為濁。生生子案。及世人用腐漿沖滑石。或白果漿者。去其濕熱。精自固也。濕痰下注腎臟。則精不寧而為濁。丹溪首案。及李士材治武科張姓案。消其濕痰。精自駐也。若系溺病。何以不用淋證門石葦散、八正散等方耶。即日久而元氣下陷。有用補中益氣湯者。」
- 5.《醫述》:「黃席有先生謂予曰:木通能引邪過界,不可輕用。其用處必如心熱之導赤散,淋證之八正散,痘瘡一、二朝之大熱利小便,諸疹瘡疥之表氣已通而濕熱未泄,舍此無用者矣。○麻黃之性,通自里而達於表也;木通之性,通自上而導之下也。陽分之邪自里達表,自能得汗而解。」
▼ 展開更多
補中益氣湯
- 1.《古今醫案按選》:「丹溪治一婦年近六十之案、李士材治武科張姓案,消其濕痰,精自駐也。若系溺病,何以不用淋證門石韋散、八正散等方耶?即日久而元氣下陷,有用補中益氣湯者,亦以元氣得補,才能升舉其精,不使滲漏耳。惟夏月當暑便濁,用辰砂六一散,及筋疝之白物如精隨溲而下,用龍膽瀉肝湯。」
- 2.《王氏醫案繹注》:「陳芰裳患淋久不愈.延至溽暑.孟英診之曰∶易事耳.予補中益氣湯而愈.(淋證之因不一.此證因脾陽衰敗.氣不攝精.右脈必重按無力.炒潞黨五錢.炒西 五錢.炒粉草三錢.炒白術三錢.炒茅蒼術四錢.炒焦陳皮一錢五分.炒乾薑五錢.制半夏五錢.炒故紙研五錢.) 」
葛根加半夏湯
- 1.《皇漢醫學》:「吉益先生《險症百問》曰:「世稱淋證、梅毒之發於尿道者多,實屬淋證者甚稀也。出膿或血而疼痛,小水難通,若得通則快利者,梅毒也,葛根加大黃湯甚效。若難治,則與梅肉散或七寶丸亦可。」」
導赤散
- 1.《醫述》:「黃席有先生謂予曰:木通能引邪過界,不可輕用。其用處必如心熱之導赤散,淋證之八正散,痘瘡一、二朝之大熱利小便,諸疹瘡疥之表氣已通而濕熱未泄,舍此無用者矣。○麻黃之性,通自里而達於表也;木通之性,通自上而導之下也。陽分之邪自里達表,自能得汗而解。」
六味地黃丸
- 1.《中國醫籍考》:「跋曰。楊楚玉類集心法。中間水腫。虛腫。痛風。肢節痛。麻木。婦人小便不通等證。文多重出。又取別論。附於其間。雖能補其缺略。不免混淆難別,致丹溪主病之旨不明。王季瓛因正論及附論中方未備載。又作附錄。如夢遺椿樹根丸。淋證六味地黃丸。婦人三補丸等。不錄丹溪原方。」
八珍湯
- 1.《周慎齋遺書》:「淋證因房勞度,宜溫腎,八珍湯加茯神、杜仲、杞子各一錢。如陰囊冰冷者,補中益氣湯加附子。淋久則氣下陷,囊冷則下焦虛寒,故溫而升之也。」
- 2.《胎產心法》:「又治孕婦小便少、澀痛者,加味導赤湯,兼治溺血。《全書》云:子淋證,用安榮散不應,兼服八珍湯。如腿足轉筋而小便不利,急用八味丸,緩則不救。」